朋友們可曾聽說過明代前後七子呢?他們究竟是何許人也,和小編一起來認識他們吧。
明中葉以後,社會矛盾激化,外患頻繁,明王朝的統治發生了嚴重危機。社會的動蕩變化,引起了文壇的變化。明代前期,統治文壇的是「臺閣體」。「臺閣體」的代表人物是楊士奇、楊榮、楊溥。他們的詩多是為點綴昇平、歌功頌德、應酬捧場、維護封建統治而作,形式華靡,內容貧乏。由於他們都是大學士,身居相位,追隨的人卻很多,形成一個頗有影響的詩派。因為寫這些號稱詞氣安閒、雍容典雅的詩文的是一些「臺閣重臣」,後人便稱它為「臺閣體」。「臺閣體」長期統治文壇,給文學帶來嚴重的危機。這引起了一些文士的不滿。弘治年間,前七子首先出來樹起「復古」的旗幟,聲討「臺閣體」,影響很大;嘉靖年間,後七子繼起,把文學復古運動推向一個新高潮。「臺閣體」在前後七子的掃蕩下,終於消聲匿跡。
前七子以李夢陽、何景明為首,其餘五子是:徐禎卿、邊貢、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後七子以李攀龍、王世貞為首,其餘五子是:謝臻、宗臣、梁有譽、徐中行、吳國綸。前後七子的文學主張,在鼓吹復古,「倡言文必秦漢,詩必盛唐」這一點上是一致的。他們極力推崇秦漢散文、漢魏古詩和盛唐近體詩,如李夢陽說:「西京之後,作者勿論矣。」
意思是說,西漢以後的散文,再沒有什麼值得稱道的了。何景明則認為近體詩以盛唐的為最好。因此,他們提倡多讀古書,刻意擬古,認為只要以這些完美元缺的古詩文為範本,從篇章結構,到句法詞彙,都進行模擬,便能寫出好詩好文,而且摹仿得越像越好李夢陽說的「學不的古,苦心無益」。就是這個意思。但他們的文學主張並非完全一致,何景明因與李夢陽的文學見解不同,就曾發生過激烈的爭論。《明史·何景明傳》記載:「李、何兩人為詩交,初相得甚歡,名成之後,互相詆琪(毀謗)。夢陽主摹仿,景明則主創造,各樹堅壘不相下。」後七子的謝臻,雖也主張復古,但反對只學一代一家,主張要「縱橫於古人眾跡之中」,他選了十四家詩,要人熟讀,認為熟讀十四家,便可成一家。他還反對刻意學古,強調寫詩要「以興為主」,由於他的主張與李攀龍背道而馳,而被開除出後七子文學集團。
前後七子倡導的文學復古運動,是為了矯正「臺閣體」的惡劣文風,實際上也收到了較好的效果。這是有一定積極意義的。但是,由於時代社會的限制和他們極少創新的主張,一味盲目崇古、擬古,又只著眼於形式上的擬古,這就不僅未能推動文學向前發展,相反,卻把文學發展引向另一條錯誤的道路。李夢陽和王世貞到了晚年的時候,雖已意識到他們盲目擬古的一些弊病,並有自悔之意,但風氣已成,流弊已無法挽回。
明代前後七子就是這些了,你對他們還有什麼獨到見解,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