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前後七子是哪些人?他們的文學主張是什麼?

2020-12-25 認栽吃虧不認輸

朋友們可曾聽說過明代前後七子呢?他們究竟是何許人也,和小編一起來認識他們吧。

明中葉以後,社會矛盾激化,外患頻繁,明王朝的統治發生了嚴重危機。社會的動蕩變化,引起了文壇的變化。明代前期,統治文壇的是「臺閣體」。「臺閣體」的代表人物是楊士奇、楊榮、楊溥。他們的詩多是為點綴昇平、歌功頌德、應酬捧場、維護封建統治而作,形式華靡,內容貧乏。由於他們都是大學士,身居相位,追隨的人卻很多,形成一個頗有影響的詩派。因為寫這些號稱詞氣安閒、雍容典雅的詩文的是一些「臺閣重臣」,後人便稱它為「臺閣體」。「臺閣體」長期統治文壇,給文學帶來嚴重的危機。這引起了一些文士的不滿。弘治年間,前七子首先出來樹起「復古」的旗幟,聲討「臺閣體」,影響很大;嘉靖年間,後七子繼起,把文學復古運動推向一個新高潮。「臺閣體」在前後七子的掃蕩下,終於消聲匿跡。

前七子以李夢陽、何景明為首,其餘五子是:徐禎卿、邊貢、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後七子以李攀龍、王世貞為首,其餘五子是:謝臻、宗臣、梁有譽、徐中行、吳國綸。前後七子的文學主張,在鼓吹復古,「倡言文必秦漢,詩必盛唐」這一點上是一致的。他們極力推崇秦漢散文、漢魏古詩和盛唐近體詩,如李夢陽說:「西京之後,作者勿論矣。」

意思是說,西漢以後的散文,再沒有什麼值得稱道的了。何景明則認為近體詩以盛唐的為最好。因此,他們提倡多讀古書,刻意擬古,認為只要以這些完美元缺的古詩文為範本,從篇章結構,到句法詞彙,都進行模擬,便能寫出好詩好文,而且摹仿得越像越好李夢陽說的「學不的古,苦心無益」。就是這個意思。但他們的文學主張並非完全一致,何景明因與李夢陽的文學見解不同,就曾發生過激烈的爭論。《明史·何景明傳》記載:「李、何兩人為詩交,初相得甚歡,名成之後,互相詆琪(毀謗)。夢陽主摹仿,景明則主創造,各樹堅壘不相下。」後七子的謝臻,雖也主張復古,但反對只學一代一家,主張要「縱橫於古人眾跡之中」,他選了十四家詩,要人熟讀,認為熟讀十四家,便可成一家。他還反對刻意學古,強調寫詩要「以興為主」,由於他的主張與李攀龍背道而馳,而被開除出後七子文學集團。

前後七子倡導的文學復古運動,是為了矯正「臺閣體」的惡劣文風,實際上也收到了較好的效果。這是有一定積極意義的。但是,由於時代社會的限制和他們極少創新的主張,一味盲目崇古、擬古,又只著眼於形式上的擬古,這就不僅未能推動文學向前發展,相反,卻把文學發展引向另一條錯誤的道路。李夢陽和王世貞到了晚年的時候,雖已意識到他們盲目擬古的一些弊病,並有自悔之意,但風氣已成,流弊已無法挽回。

明代前後七子就是這些了,你對他們還有什麼獨到見解,歡迎留言。

相關焦點

  • 何宗美、劉敬:《四庫全書總目》中的明代文學思想辨析 ——以明代...
    事實上,三者對七子派均有突出的理論貢獻,創作亦可圈可點。四庫館臣模糊的評述造成這些成員理論、創作等大量信息的疏漏,在《總目》的批評視野下,他們的地位、作用及影響自然被淡化。 次曰「側擊法」。四庫館臣撰寫提要時,往往利用非七子派作品提要,從另一視角間接評述七子派,旁敲側擊,刻意塑造和誇大七子派在明代文學中的消極形象,這可稱之為「側擊法」。
  • 明代後期誕生的文學流派「公安派」,反對抄襲,遠見卓識令人嘆服
    這個文學流派以提倡「性靈」為旨歸,其領袖是出生於湖北省公安縣的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史稱「公安三袁」,他們都是明代著名的文學家。公安三袁,居公安縣長安裡。網絡圖片明代自弘治到萬曆朝,前後「七子」相繼統治文壇達百年之久。他們提倡「文必秦漢」「詩必盛唐」,主張復古摹擬。
  • 明朝這場文學復古運動,對明代文學發展居然有這樣的作用
    與此同時,他們還通過自己具體實踐,模仿或評註李白詩歌,讓更多人熟知李白和李白詩風,進一步擴大了李詩在明代詩壇的傳播範圍。再者,弘正四傑隸屬前七子團體,而前七子的領袖李夢陽、何景明亦在四傑之中,他們文學成就頗高,正如明人袁袠云:「弘治初,北地李夢陽首為古文……其詩濟南邊貢、姑蘇徐禎卿及景明最有名,世稱『四傑』」。另王士禛云:「明詩莫盛於弘正,弘正之詩莫盛於四傑」。
  • 明代文學「前七子」之邊貢,是哪裡人?都有哪些詩作?
    邊貢是明代著名詩人、文學家,明代文學「前七子」(李夢陽、何景明、徐禎卿、邊貢、康海、王九思、王廷相)之一,字廷實,道號華泉子。他是山東濟南人,弘治九年(1496)丙辰科進士,官至戶部尚書。客心隨地遠,人語隔花傳。古寺疏林外,孤亭落照前。十年塵土夢,回首一茫然。我是六甲番人,致力於傳統文化的傳播,更多精彩,敬請關注:六甲番人。
  • 明代文壇前七子都是誰
    明代文壇前七子都是誰前七子是明弘治、正德年間(1488—1521)的文學流派。皆為進士,多負氣節,對腐敗的朝政和庸弱的士氣不滿,強烈反對當時流行的臺閣體詩文和嘽緩冗沓,千篇一律的八股習氣。他們都是誰呢?
  • 旗子與靶子——《史記》在明代文學中的地位和影響
    (張新科)  《史記》作為中國古代散文的經典,對後世散文以至整個文學的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明代部分文學家倡導某種文學主張,特別是散文創作的主張,都會以《史記》為旗幟。而另外一些文學家倡導相反的文學主張,也會把《史記》當成靶子,通過對它的闡釋和批評,構建自身的理論體系。於是作為前代文學經典的《史記》,就成為明代文學發展的一個風向標。
  • 明朝前七子反對八股文發起的文學復古運動影響了文壇百年之久
    弘治、正德年間,李夢陽、何景明針對當時虛飾、萎弱的文風,提倡復古,他們鄙棄自西漢以下的所有散文及自中唐以下的所有詩歌,他們的主張被當時許多文人接受,於是形成了影響廣泛的文學上的復古運動。除李、何之外,這個運動的骨幹尚有徐禎卿、康海、王九思、邊貢、王廷相,總共七人。
  • 複習搶到46:第八章 明代詩文
    他們身居朝廷高位,當時社會政治又無太大的動蕩,所以,他們的作品多反映上層官僚的生活,流連光景,歌詠太平,雅正平和而雍容衝淡,表現出陶醉悠然的滿足心態,體現了上層官僚的精神面貌和審美趣味。明代散文流派。嘉靖時,歸有光、王慎中、唐順之、茅坤等散文家,極力反對前後七子的模擬主張,認為不一定「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特別是唐宋的散文更值得效法。他們的成就主要表現在散文創作上。
  • 【知識梳理】——緒論·明代文學
    第七編明代文學 緒論 明代文學呈現波浪形態勢,大致可分成2個階段: 一.前期作為元文學餘波和明中後期文學突變的準備,可視為中古文學最後階段;
  • 教師招聘語文備考——中國古代文學史複習資料(明代文學一)
    一、明代詩文(一)明初詩歌與散文1、詩歌(1)吳中四傑:明初活躍於詩壇的高啟、楊基、張羽、徐賁。3、茶陵派:首領李東陽為茶陵人《懷麓堂集》。成員有謝鐸、張泰、陸釴、邵寶等人*臺閣體:明初永樂、成化年間,上層官僚中形成的文風。臺閣主要是指當時的內閣與翰林院,又稱為「館閣」。臺閣體是指以當時館閣文臣楊士奇、楊榮、楊溥等為代表的一種文學創作風格。臺閣體內容貧乏,雍容典雅,多屬應酬、題贈或應制、頌聖之作。
  • 明代文學怪狀:正統文壇質量不高,邊緣領域卻備受推崇
    明代文學在文學史上比較特殊,正統文壇的特色不鮮明,反而是在當時一些不是很受重視的文體在後世評價很高。古典文學如果做一個大致的分類,明代比較有特色的是主流文體的「詩文」、遊戲文體的「詞」以及通俗文學的小說、戲曲。它們與唐宋時期相比,都有非常明顯的差別。
  • 明代復古與反覆古
    它們是兩座並峙的頂峰,所以後世的文學多是在學習和模仿所謂的「復古」中形成的。中國文學史上,文學復古多擔負著儒學復興的重任,同唐代古文運動一樣,明代七子派文學復古運動也帶著復興文學和儒學的雙重目的。這一場明代中期出現的復古與反覆古運動,綿延約一個半世紀,牽涉幾乎明代所有的詩文派別並波及到整個思想文化界。
  • 明代文學研究的重要成果
    明代文學研究論著以晚明居多,前中期較少。林家驪所著《謝鐸與茶陵詩派》填補了明代文學研究的一處空白,是明代文學研究的一部力作。以李東陽為首的茶陵詩派提出作詩應尊盛唐、宗杜甫、主復古而反對理化與綺化,實踐創作中並有許多關心時政民瘼、代民立言的作品,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當時的臺閣體之風,並為後來的前七子之崛起從理論和實踐上奠定了基礎。茶陵詩派還包括謝鐸、張泰、陸?、邵寶、魯鐸、何孟春等眾多成員,林著以茶陵詩派二號人物謝鐸及其他主要成員為中心進行研究,可謂眼光獨到。
  • 明代雲南文學的崛起,有助於我們對雲南文學發展史及其地位的認識
    或說由於雲南詩文的流派體系並沒有明顯地形成,所以也就沒有任何一個主導思想可以左右不同時期的文學,進而左右作家的個人創作。當然我們也可以列舉出一些相反的事實,如張含的文學思想,在前期明顯地受到「前七子」領袖李夢陽復古論的影響,唐堯官的文學主張也表現了明顯的復古意識,而擔當的復古理論在明末與陳子龍同步。
  • 閒談「建安七子」與文學發展
    現在看來,魏晉文人,特別是建安時期的幾位作家和詩人,也許是中國最早意識到作為文學家存在於社會之中的獨立個體,他們作為文學家的個性,更為突出了,特別是建安七子;建安七子,是漢建安年間(196-220年)七位文學家的合稱,包括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這七人大體上代表了建安時期除曹氏父子(即曹操、曹丕、曹植)外的文學成就,所以"七子"之說,得到後世的普遍承認。
  • 明代復古派的觀點,它將音樂視為詩歌,文學實踐之間有多大差距?
    最引人注目的是,1496—1505年間一批名為復古派的年輕士人對李東陽的地位形成了挑戰,學者們一般稱他們為「前七子」,也就是李夢陽(1473—1530)何景明(1483—1521)康海(1475—1540)王九思(1468—1551)、王廷相(1474—1544)邊貢(1476—1532)以及徐禎卿(14791511)。但這個說法卻是多年後才追認的。
  • 章培恆講授、曾慶雨整理:明代文學與哲學(詩文部分)
    明代後期詩文思想與李卓吾最接近的,就是袁宏道的「性靈說」。這有一個理論問題,「性靈」或被理解為講老實話,心中怎麼想就怎麼說。據此,就講袁宏道的詩文主張是針對前、後七子的復古理論,這是不確切的。理解「性靈說」,是要看到它與「童心說」的關係。
  • 有關建安七子的說法,錯誤的是()
    建安七子,是建安年間七位文學家的合稱。以下關於建安七子的說法,錯誤的是( )。A.建安七子包括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七人 B.建安七子深受漢末戰亂之苦,投奔曹操後才過上了安定的生活,因此他們的文學作品與曹氏父子有許多共同之處,政見也與曹氏相同 C.建安七子都曾經在魏都鄴城居住過,因此又稱為「鄴中七子」 D.建安時期,以建安七子為領袖,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文人集團,他們共同發展並繁榮了建安文學,給後人留下了「建安風骨」這一寶貴的精神財富
  • 嘮一嘮明朝的文學運動和文學流派,你了解了嗎?
    嘮一嘮明朝的文學運動和文學流派,你了解了嗎?明初,政治舞臺上的風雲人物宋鐮、劉基等同樣活躍於文壇。劉基寫出了像《賣柑者言》這樣思想內容深刻的寓言散文。他們提倡樸實復古的文風,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但他論詩推崇唐人之作,他的作品中包含著較多的雄渾氣度,對否定臺閣體文學起了一定的作用。反對時文,提倡新的文學風格和文學思想,是在復古主義的旗幟下進行的。這一文學運動的提倡者和骨幹力量是號稱「前七子」的李夢陽、何景明、徐禎卿、邊貢、王廷相、康海、王九思。在理論上建樹最多的是李夢陽和何景明,史書上說:「天下語詩文,必並稱何、李。」
  • 三曹七子,建安文學「風向標」,不勝悲悼一波帶走「建安七子」
    文學史上將東漢獻帝「建安」年號的大概這一段時間以來的文學統稱「建安文學」,且是以曹魏方面的詩文為主體,反映社會現實、抒發情感、慷慨豪情、悲涼雄渾。「三曹」即曹操、曹丕、曹植,曹魏不僅是政治家族也是文學大家,是建安文學的老大。「七子」即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七人,多歸屬於曹操父子的鄴下文學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