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談「建安七子」與文學發展

2020-12-19 暖陽漫雅詩

歷史好比一座出將入相的舞臺,生旦淨末醜,各類人物都是少不了的。所以,耍筆桿子的,自然也要走出來亮一亮相。尤其中國是一個文化古國,翻開二十幾史,文化人在這個舞臺上,還是少不了的角色。古往今來,沒有文人這個行當,還是真的要少了許多熱鬧。在有皇帝的封建社會裡,歌舞昇平的隨班唱和啊,文修武治的山呼萬歲啊,歌功頌德的封禪加冕啊,皇恩浩蕩的樹碑立傳啊,沒有文人的幫襯,那許多場面的色彩,就怕不會那麼精彩了。

《三國演義》是中國第一部歷史小說,寫了那麼多的帝王將相,筆鋒之餘,描繪了三五個文人雅士湊趣,也是理屬正常的了。現在看來,魏晉文人,特別是建安時期的幾位作家和詩人,也許是中國最早意識到作為文學家存在於社會之中的獨立個體,他們作為文學家的個性,更為突出了,特別是建安七子;建安七子,是漢建安年間(196-220年)七位文學家的合稱,包括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這七人大體上代表了建安時期除曹氏父子(即曹操、曹丕、曹植)外的文學成就,所以"七子"之說,得到後世的普遍承認。

「建安七子」與「三曹」構成建安作家的主力,對詩、賦、散文的發展,都曾作過貢獻。王粲在詩賦上的成就高於其他六人。建安時期除曹氏父子而外的優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說,得到後世的普遍承認。七子中除了孔融與曹操政見不合外,其餘六家雖然各自經歷不同,但都親身受過漢末離亂之苦,後來投奔曹操,地位發生了變化,才有了安定、富貴的生活。他們多視曹操為知己,想依賴他幹一番事業。故爾他們的詩與曹氏父子有許多共同之處。因建安七子曾同居魏都鄴(今邯鄲臨漳)中,又號「鄴中七子」。

"七子"的創作各有個性,各有獨特的風貌。孔融長於奏議散文,作品體氣高妙。王粲詩、賦、散文,號稱"兼善",其作品抒情性強。劉楨擅長詩歌,所作氣勢高峻,格調蒼涼。陳琳、阮瑀,以章表書記聞名當時,在詩歌方面也都有一定成就,其風格的差異在於陳琳比較剛勁有力,阮瑀比較自然暢達。徐幹詩、賦皆能,文筆細膩、體氣舒緩。應瑒亦能詩、賦,其作品和諧而多文採。"七子"的創作風格也具有一些共同的特點,這也就是建安文學的時代風格。這種時代風格的具體內容及其形成原因,便是劉勰在《文心雕龍·時序》中所說的:"觀其時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積亂離,風衰俗怨,並志深而筆長,故梗概而多氣也。"

數千年過去,如今談起建安文人,這些名字還是常掛在嘴上的,「融四歲,能讓梨」,連小學生都知道的。至於談到建安文學,在非專業研究者的心目中,只有曹氏父子是居霸主位置的,曹操的「何以解憂,推有杜康」,曹不的「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曹植的《七步》(屬然不能證明是他的作品),還能在普通人的記億之中,佔一席之地,面像出類拔的王粲,地位很高的孔融,才華出眾的禰衡,他們的作品,當然也很了不起,但很少被現代人知悉。

至於徐、陳、應、劉,他們寫的東西,大半失傳,如今,只不過是文學史中的一個符號而已。所以,懂得這一點,也許最後連符號還混不上,多些自知之明,該多好剩文學界裡那些年紀大一點的,必欲當祖師爺,要眾人膜拜;名聲響一點的,定要領軸群倫,一言九鼎才過;位置高一點的,就成了容不下期人的把頭,稱霸排他;資格老一點的,便來不及地給自己建紀念館,開研究會;文學就是這樣。

相關焦點

  • 三曹七子,建安文學「風向標」,不勝悲悼一波帶走「建安七子」
    文學史上將東漢獻帝「建安」年號的大概這一段時間以來的文學統稱「建安文學」,且是以曹魏方面的詩文為主體,反映社會現實、抒發情感、慷慨豪情、悲涼雄渾。「三曹」即曹操、曹丕、曹植,曹魏不僅是政治家族也是文學大家,是建安文學的老大。「七子」即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七人,多歸屬於曹操父子的鄴下文學集團。
  • 建安「三曹」「七子」,你知道是誰嗎?
    到了建安時代,文學得以「復甦」。這是因為,當時,東漢王朝經黃巾起義的猛烈衝擊已名存實亡。更重要的是,曹操統一了北方,社會生活較前安定,曹氏父子都是文學家,提倡文學,愛護文人,為文學的創作,提供條件,形成了一個以曹氏父子為中心的鄴下文人集團。建安作家中最著名的是「三曹」、「七子」。
  • 有關建安七子的說法,錯誤的是()
    建安七子,是建安年間七位文學家的合稱。以下關於建安七子的說法,錯誤的是( )。A.建安七子包括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七人 B.建安七子深受漢末戰亂之苦,投奔曹操後才過上了安定的生活,因此他們的文學作品與曹氏父子有許多共同之處,政見也與曹氏相同 C.建安七子都曾經在魏都鄴城居住過,因此又稱為「鄴中七子」 D.建安時期,以建安七子為領袖,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文人集團,他們共同發展並繁榮了建安文學,給後人留下了「建安風骨」這一寶貴的精神財富
  • 常識積累 | 「建安七子」相關考點知多少
    「七子」之稱,始於曹丕所著《典論·論文》:「斯七子者,於學無所遺,於辭無所假,鹹以自騁驥騄於千裡,仰齊足而並馳。建安七子,是漢建安年間(196-220年)七位文學家的合稱,他們分別是魯國孔融、廣陵陳琳、山陽王粲、北海徐幹、陳留阮、汝南應、東平劉楨。又因七人同居當時的鄴中,故又稱「鄴中七子」。建安七子對於詩、賦、散文的發展,都曾作出過貢獻。
  • 「建安七子」是怎麼來的?「七子」都有誰?
    建安,是漢獻帝最後的一個年號,建安七子就是指建安年間(196—220年)的七位文學家的合稱。"七子"之說,最早見於曹丕所著《典論·論文》:"今之文人,魯國孔融文舉,廣陵陳琳孔璋,山陽王粲仲宣,北海徐幹偉長,陳留阮瑀元瑜,汝南應瑒德璉,東平劉楨公幹。斯七子者,於學無所遺,於辭無所假,鹹以自騁驥騄於千裡,仰齊足而並馳。"這七個人便是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和劉楨。
  • 【常識備考】你不知道的建安文學
    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是「三曹」和「七子」,而以三曹為核心。曹操是建安文學的主將和開創者,今存其樂府詩20餘首,代表作《蒿裡行》描寫了軍閥混戰時期的慘景,《短歌行》更是膾炙人口的名篇。曹丕是曹操的次子,其詩歌委婉悱惻,多以愛情、傷感為題材。兩首《燕歌行》是現存最早的七言詩。
  • 中華傳統文化研習專題之 建安文學
    這種充滿激情的詩歌所表現出來的爽朗剛健的風格,後人稱之為「建安風骨」。建安文學開啟了「文學自覺」即「為藝術而藝術」的偉大時代。一、什麼是建安文學?建安是東漢末代皇帝獻帝劉協的年號,文學史上的建安文學是指建安至黃初(魏文帝曹丕年號)太和(魏明帝曹睿年號)期間的文學,建安時期出現了文人詩歌創作的第一個高潮,標誌著文學發展新時代的到來。二、社會背景及文學特色。
  • 曹操兒子的奪嫡之爭拉開序幕,他們各顯奇能,推動建安文學的發展
    為了繼承曹操打下的基業,他的兒子曹丕、曹植、曹彰三人展開了一場奪嫡之爭,曹彰第一個出局,曹植文學才華橫溢,曹丕智勇雙全,他們和曹操一起,親手開創了歷史上著名的建安文學時代,曹操父子與建安諸子還共同開創了別具一格的建安學堂。
  • 「建安七子」的詩歌,表現出建安詩風的特徵,主要在這3個方面上
    本文乃作者獨家原創,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建安七子」是建安時期七位詩人的合稱。七子之稱始見於曹丕《典論·論文》,指的是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建安七子一、慷慨悲涼的時代之音。
  • 本土作家專欄——華之:「建安七子」系列之——劉楨
    比如,建安二十二年,也發生過一場可怕的瘟疫,它奪去的,不只是人的生命,更讓當時名噪一時的建安文學走入低谷。但文學低了,風骨顯了,一群個性高蹈的年輕人,以超拔的文學建樹和張揚的性格特色,凸起一個時代的脊梁,後世稱之為:建安風骨。這群年輕人,就是人們說的「建安七子」。
  • 看了建安時期的這四個文學團體,才知道什麼是傳說中的魏晉風流
    最後就是曹植,洛神賦,七步詩,足以表現其風流與個性二、建安七子建安七子 建安七子分別指的是: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這七人大體上代表了建安時期除曹氏父子(即曹操、曹丕、曹植)外的優秀作者,建安七子很好地發展了建安文學,和三曹雖然都是東漢末年、魏晉之初的文學團體,但他們斐然的文採灑脫的文風都為魏晉風流的形成產生了良好的影響。
  • 建安七子(上)
    建安七子,是漢建安年間(196—220年)七位文學家的合稱,包括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這七人大體上代表了建安時期除曹氏父子(即曹操、曹丕、曹植)外的文學成就,所以「七子」之說,得到後世的普遍承認。孔融(153-208),字文舉。魯國(治今山東曲阜)人。
  • 2021年國家公務員考試常識積累:建安七子
    今天給大家帶來的常識相關考點是「建安七子」。 「七子」之稱,始於曹丕所著《典論·論文》:「斯七子者,於學無所遺,於辭無所假,鹹以自騁驥騄於千裡,仰齊足而並馳。 建安七子,是漢建安年間(196-220年)七位文學家的合稱,他們分別是魯國孔融、廣陵陳琳、山陽王粲、北海徐幹、陳留阮、汝南應、東平劉楨。
  • 他是「建安七子」,挽救荊州百萬百姓的姓名,為何會病死在路上
    東漢末年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王粲出身於名門望族,他的曾祖父王龔,在漢順帝時任太尉;祖父王暢,在漢靈帝時任司空,是當時的名士。二人都曾位列三公。王粲的父親王謙,曾任大將軍何進的長史。當年曹操攻打荊州,是王粲挽救了荊州百萬老百姓的姓名。
  • 建安風骨:三國文人特有的氣質
    其中的「建安骨」也就是後來文學史上的「建安風骨」,李白為何對建安風骨如此推崇備至?只因為建安時期的詩歌作品真實反映了現實的動亂和人民的苦難,抒發建功立業的理想和積極進取的精神,是好男兒躊躇滿志的內在體現,也是文人士子歷史使命感的外在表現。
  • 三國時期文化燦爛,建安文學中出了「三曹」,是哪三個人?
    建安,是漢朝最後一個皇帝漢獻帝的年號,生活在這一時期的作家們雲集在北方曹操父子周圍,面對社會的動蕩和民生的艱難,他們傷時憫亂,著詩抒懷,表現出質樸剛健、慷慨悲壯的建安風骨,在「俊才雲蒸」的建安作家群中,曹操及其子曹丕、曹植被並稱為「三曹」,他們的創作既體現出共同的時代精神,又具有鮮明的個性色彩,對於建安文學的繁榮發展各有其獨到的貢獻。
  • 本土作家專欄——華之:「建安七子」系列之——徐幹
    比如,建安二十二年,也發生過一場可怕的瘟疫,它奪去的,不只是人的生命,更讓當時名噪一時的建安文學走入低谷。但文學低了,風骨顯了,一群個性高蹈的年輕人,以超拔的文學建樹和張揚的性格特色,凸起一個時代的脊梁,後世稱之為:建安風骨。這群年輕人,就是人們說的「建安七子」。
  • 公元217年那場瘟疫,東漢建安七子幾遭「團滅」
    山海經 ◆東漢大疫洛陽為重災區,「建安七子」一朝凋零 古代關於瘟疫留下記載最多的,是從漢朝開始。《傷寒雜病論》中有這樣的描述:「餘宗族素多,向逾二百,自建安以來,猶未十年,其亡者三分之二,傷寒十居其七。」可見,當時瘟疫影響之廣,破壞之大。
  • 作文素材 | 建安文學素材解析(上)
    什麼是建安文學呢?簡單來說,建安文學就是東漢末年建安時期到曹魏政權初年黃初時期這段時間中的文學。熟悉《三國演義》或三國歷史的同學想必記得東漢末年漢獻帝的第五個年號,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建安。建安文學不僅局限於建安年間,它包括了建安時期以及曹丕稱帝改元後曹丕和曹植的後期文學作品,但是因為從整體上來看,漢末出現的一大批在風格、氣質、內容、思想上具有共性的文學作品中大部分創作於建安時期,後代學者就以「建安」為這些作品命名了。
  • 語文小知識:建安七子和竹林七賢分別是誰?
    這七人大體上代表了建安時期除曹氏父子(即曹操、曹丕、曹植)外的文學成就,所以「七子」之說,得到後世的普遍承認。「七子斯七子者,於學無所遺,於辭無所假,鹹以自騁驥騄於千裡,仰齊足而並馳。」七子中除了孔融與曹操政見不合外,其餘六家雖然各自經歷不同,但都親身受過漢末離亂之苦,後來投奔曹操,地位發生了變化,獲得了安定、富貴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