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三曹」「七子」,你知道是誰嗎?

2020-12-18 趙老師趙老師

「建安」是漢獻帝劉協被曹操迎到許昌後建立的一個年號。

建安年間,也就是從公元196年到公元220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實際執掌著東漢政權。曹操死後,魏文帝曹丕篡漢自立。而「建安文學」,指的就是漢末到魏初這一時期的文學。

曹操

建安那個時代,政治上極其混亂不堪,但在文學上卻是有很大變化,大放異彩。

建安以前,由於漢代統治者「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加上東漢末年外戚宦官爭權奪利,「黨錮」事件一再發生,讖緯之學盛行,造成漢末文學創作的日趨衰微,整個文壇幾乎沒一點生氣,大家「敢怒不敢寫」。

到了建安時代,文學得以「復甦」。這是因為,當時,東漢王朝經黃巾起義的猛烈衝擊已名存實亡。更重要的是,曹操統一了北方,社會生活較前安定,曹氏父子都是文學家,提倡文學,愛護文人,為文學的創作,提供條件,形成了一個以曹氏父子為中心的鄴下文人集團。

建安作家中最著名的是「三曹」、「七子」。「三曹」是指曹操、曹丕、曹植。他們是建安文壇的領袖,其中曹操、曹植文學成就較高。「七子」是指孔融、王粲、劉楨、阮瑀、徐幹、陳琳、應瑒。其中王粲成就較高。七子除孔融外,在政治上都與曹氏休戚與共。

曹植

因此,在文學方面和兩漢相比,有它自己的成就、特色和意義。

繼承了漢樂府民歌現實主義精神,比較真實地反映了東漢末年某些亂世實況。

兩漢貴族文學,出於政治需要,所表達的不外是對聖君賢相的稱揚與「諷一諫百」的閒談。建安時代則不同。

建安詩人,大都經歷過漢末長期戰亂,對現實生活有著真切的感受。如曹操本人就是亂世英雄,他馳騁徵討,戎馬半生,目睹過廣闊的社會畫面;曹植「生乎亂,長乎軍」,長期隨父轉戰,七子中的許多人也曾在戰禍中顛沛流離過,對當時的戰亂自有體驗。加上建安時代思想羈絆少,作家們便能較多地運用樂府民歌的現實主義手法,「發愀愴之詞」,實錄時代的某些真實情況。如曹操的《蒿裡行》、《薤露行》,曹植的《送應氏》,王粲的《七哀詩》,陳琳的《飲馬長城窟》,阮瑀的《駕出北郭門》以及相傳為蔡琰所寫的《悲憤詩》,就是這類作品。它們或寫徵戰之苦,或述社會之亂,或記難民之流浪,或訴孤兒之苦楚,或敘個人之遭遇,從不同的側面,給我們描繪了從董卓之亂到赤壁之戰連續19年大混戰所造成的亂世情況。他們以悲憤的筆觸,描繪過洛陽都城,「斬截無孑遺」,「城郭為山林,庭字生荊艾」;中原大地,「白骨露於野,千裡無雞鳴」,「路有飢婦人,抱子棄草間」;長城腳下,「死人骸骨相撐拄」……。面對此景,詩人們「見此崩五內」,「氣結不能言」「喟然傷心肝」。蔡琰在《悲憤詩》裡,還悲憤交加地敘述了她被擄入胡,直到最終歸漢的痛苦經歷和複雜的內心世界,重現了戰亂的慘狀,使人們對一個貴族悲慘的遭遇,聯想到一般勞動婦女更加悲慘的命運。

蔡琰

建安作家不僅是亂世的悲歌者,而且是國家統一的熱烈追求者。

反映到創作上,建安作家的詩歌兼備另一特色:慷慨熱烈地歌唱要求實現統一的政治理想,直抒要為實現這種理想而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和英雄氣概,充滿著浪漫主義的精神。如曹操在《龜雖壽》中,自比「老驥」,吐露自己老當益壯的鬥志:「老驥伏櫪,志在千裡,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曹植在《白馬篇》中描寫了一個鏖戰疆場的青年戰士的形象和他的高尚的精神境界:「棄身鋒刃端,性命安可懷?父母且不顧,何言子與妻!名編壯士籍,不得中顧私。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這些壯語,正是作者豪放的胸臆。王粲、陳琳和劉楨等人的一些作品,也都洋溢著要為統一事業給力竭忠,及時建功的積極精神。建安的這類詩歌,氣魄宏偉,情調激昂,給人一種奮發激越感。

王粲

建安時代隨著文學創作的發展,樹立了開展文學批評的優良學風。

曹丕的《典論論文》是我國第一篇文學批評專著。曹丕首先看到了文學作品的政治作用和社會價值,把文章提高到「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的地位。他分析了詩賦、奏書、銘誄等文體各自的特點,指出「詩賦欲麗」,這就要求詩賦作品要狀物抒情,防止「質木無文」,為詩歌的發展指明了正確方向。曹丕還認為:「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也就是說,作家的創作各有其個性和風格,不可強求一律。此外,他還對建安諸子作了評價,指出他們的長處和短處,開了當時文藝批評之風。這對提高作家的地位,掃除文人相輕的惡劣風氣,促進文學創作的自由發展,都有著積極的作用。在曹植、王粲、徐幹、應瑒等人的書記論文中,也都夾雜著不少關於文學問題的卓見。

應瑒

另外,建安時期是使前代各種文體得到改造和發展的時期。漢代的樂府詩,主要是敘事,建安詩人學習創作的樂府詩,則已從敘事向寫景抒情方向發展了。「三曹」「七子」都用古樂府的舊曲改作新辭,寫了一些寓情於景,情景交融的樂府詩,很是出色。五言詩在建安前已有,但一般都是矢口直陳,遣詞構思沒有什麼奇特之處。建安創作的五言詩,則在用字、造句、立意、音節等方面都著意工巧,使五言詩達到了完全成熟的程度,登上了古詩的最高峰。就這一點說,曹植的五言詩堪稱代表。建安前的七言詩,句中常帶個「兮」字,說明它還帶有楚調的痕跡,嚴格說來不能算作七言詩。到曹丕作《燕歌行》,七言詩才完全擺脫楚調而獨立成形。世稱《燕歌行》為我國第一首七言詩,不是沒有道理的。辭賦是漢代最為發達的文學形式。然而漢賦大多是宏篇巨製,在內容上習慣於為文造情,在形式上行文有俗套,用詞多堆砌,成了千篇一律的東西。建安改造了漢賦,多作抒情小賦,其特點是為情而造文,因而有各自的個性和風格。王粲的《登樓賦》就是一篇代表作。

總之,建安文學承繼了前代文學的優良傳統,並能從內容到形式都加以改造,因此在我國文學史上佔據著很重要的地位,有著不一樣的意義。

相關焦點

  • 三曹七子,建安文學「風向標」,不勝悲悼一波帶走「建安七子」
    文學史上將東漢獻帝「建安」年號的大概這一段時間以來的文學統稱「建安文學」,且是以曹魏方面的詩文為主體,反映社會現實、抒發情感、慷慨豪情、悲涼雄渾。「三曹」即曹操、曹丕、曹植,曹魏不僅是政治家族也是文學大家,是建安文學的老大。「七子」即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七人,多歸屬於曹操父子的鄴下文學集團。
  • 「建安七子」是怎麼來的?「七子」都有誰?
    建安,是漢獻帝最後的一個年號,建安七子就是指建安年間(196—220年)的七位文學家的合稱。"七子"之說,最早見於曹丕所著《典論·論文》:"今之文人,魯國孔融文舉,廣陵陳琳孔璋,山陽王粲仲宣,北海徐幹偉長,陳留阮瑀元瑜,汝南應瑒德璉,東平劉楨公幹。斯七子者,於學無所遺,於辭無所假,鹹以自騁驥騄於千裡,仰齊足而並馳。"這七個人便是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和劉楨。
  • 閒談「建安七子」與文學發展
    現在看來,魏晉文人,特別是建安時期的幾位作家和詩人,也許是中國最早意識到作為文學家存在於社會之中的獨立個體,他們作為文學家的個性,更為突出了,特別是建安七子;建安七子,是漢建安年間(196-220年)七位文學家的合稱,包括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這七人大體上代表了建安時期除曹氏父子(即曹操、曹丕、曹植)外的文學成就,所以"七子"之說,得到後世的普遍承認。
  • 常識積累 | 「建安七子」相關考點知多少
    「七子」之稱,始於曹丕所著《典論·論文》:「斯七子者,於學無所遺,於辭無所假,鹹以自騁驥騄於千裡,仰齊足而並馳。建安七子,是漢建安年間(196-220年)七位文學家的合稱,他們分別是魯國孔融、廣陵陳琳、山陽王粲、北海徐幹、陳留阮、汝南應、東平劉楨。又因七人同居當時的鄴中,故又稱「鄴中七子」。建安七子對於詩、賦、散文的發展,都曾作出過貢獻。
  • 建安風骨、三曹、王粲考點
    建安風骨:建安詩歌的獨特風格。建安是漢獻帝的年號,這一時期文學的主要代表有「三曹」「七子」和女詩人蔡琰。他們掀起了文人五言詩的創造高潮。其作品直承漢樂府民歌的現實主義精神,真實而廣泛地反映了動亂地社會現實和人民苦難,展示了廣闊的時代生活畫面,抒發了建功立業的理想和積極進取的精神,同時也流露了人生短促、壯志難酬的悲涼幽怨情緒。
  • 【常識備考】你不知道的建安文學
    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是「三曹」和「七子」,而以三曹為核心。曹操是建安文學的主將和開創者,今存其樂府詩20餘首,代表作《蒿裡行》描寫了軍閥混戰時期的慘景,《短歌行》更是膾炙人口的名篇。曹丕是曹操的次子,其詩歌委婉悱惻,多以愛情、傷感為題材。兩首《燕歌行》是現存最早的七言詩。
  • 有關建安七子的說法,錯誤的是()
    建安七子,是建安年間七位文學家的合稱。以下關於建安七子的說法,錯誤的是( )。A.建安七子包括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七人 B.建安七子深受漢末戰亂之苦,投奔曹操後才過上了安定的生活,因此他們的文學作品與曹氏父子有許多共同之處,政見也與曹氏相同 C.建安七子都曾經在魏都鄴城居住過,因此又稱為「鄴中七子」 D.建安時期,以建安七子為領袖,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文人集團,他們共同發展並繁榮了建安文學,給後人留下了「建安風骨」這一寶貴的精神財富
  • 本土作家專欄——華之:「建安七子」系列之——劉楨
    今天,我們為大家推出的是「建安七子」系列之——劉楨。劉楨:我有自己的驕傲文/華之一個人要有多倒黴,才會因為在人群中看了別人一眼,就被罰去做苦役。後來,又因為一場瘟疫,連命也送了。建安七子中的劉楨,就是一個個性和才華都突出的人。往上追溯,劉楨的祖上其實是很輝煌的。他的祖父劉梁,是漢室皇親,官至尚書令。不過劉楨的父親死的早,到劉楨這一輩時,家境已經破落,史上記載,劉楨少孤貧,曾淪落到靠在街頭賣書維持生計。
  • 「建安七子」的詩歌,表現出建安詩風的特徵,主要在這3個方面上
    本文乃作者獨家原創,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建安七子」是建安時期七位詩人的合稱。七子之稱始見於曹丕《典論·論文》,指的是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建安七子一、慷慨悲涼的時代之音。
  • 三國時期文化燦爛,建安文學中出了「三曹」,是哪三個人?
    建安,是漢朝最後一個皇帝漢獻帝的年號,生活在這一時期的作家們雲集在北方曹操父子周圍,面對社會的動蕩和民生的艱難,他們傷時憫亂,著詩抒懷,表現出質樸剛健、慷慨悲壯的建安風骨,在「俊才雲蒸」的建安作家群中,曹操及其子曹丕、曹植被並稱為「三曹」,他們的創作既體現出共同的時代精神,又具有鮮明的個性色彩,對於建安文學的繁榮發展各有其獨到的貢獻。
  • 語文小知識:建安七子和竹林七賢分別是誰?
    建安七子,是漢建安年間七位文學家的合稱,包括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這七人大體上代表了建安時期除曹氏父子(即曹操、曹丕、曹植)外的文學成就,所以「七子」之說,得到後世的普遍承認。「七子斯七子者,於學無所遺,於辭無所假,鹹以自騁驥騄於千裡,仰齊足而並馳。」七子中除了孔融與曹操政見不合外,其餘六家雖然各自經歷不同,但都親身受過漢末離亂之苦,後來投奔曹操,地位發生了變化,獲得了安定、富貴的生活。
  • 2021年國家公務員考試常識積累:建安七子
    今天給大家帶來的常識相關考點是「建安七子」。 「七子」之稱,始於曹丕所著《典論·論文》:「斯七子者,於學無所遺,於辭無所假,鹹以自騁驥騄於千裡,仰齊足而並馳。 建安七子,是漢建安年間(196-220年)七位文學家的合稱,他們分別是魯國孔融、廣陵陳琳、山陽王粲、北海徐幹、陳留阮、汝南應、東平劉楨。
  • 看了建安時期的這四個文學團體,才知道什麼是傳說中的魏晉風流
    最後就是曹植,洛神賦,七步詩,足以表現其風流與個性二、建安七子建安七子 建安七子分別指的是:孔融、陳琳、王粲、徐幹、七子"的創作風格也具有一些共同的特點,這也就是建安文學的時代風格。三、竹林七賢
  • 《司馬懿之軍師聯盟》讓我探究什麼是建安風骨
    然而不管你寫或者不寫,那個時期就在那裡,不是能被一部三國就能抹殺掉的。「建安風骨」的代表人物是「三曹」和「建安七子」。他們究竟有什麼樣的「風」和什麼樣的「骨」?他們憑藉著什麼能夠在文學史上佔那麼璀璨的一席之地呢?
  • 公元217年那場瘟疫,東漢建安七子幾遭「團滅」
    山海經 ◆東漢大疫洛陽為重災區,「建安七子」一朝凋零 古代關於瘟疫留下記載最多的,是從漢朝開始。 建安七子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中原地區再次被一場瘟疫席捲。
  • 他是「建安七子」,挽救荊州百萬百姓的姓名,為何會病死在路上
    東漢末年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王粲出身於名門望族,他的曾祖父王龔,在漢順帝時任太尉;祖父王暢,在漢靈帝時任司空,是當時的名士。二人都曾位列三公。王粲的父親王謙,曾任大將軍何進的長史。當年曹操攻打荊州,是王粲挽救了荊州百萬老百姓的姓名。
  • 中華傳統文化研習專題之 建安文學
    動亂中作家的思想從經學的束縛下解放出來,又得到樂府民歌的滋養,所以作品的思想感情表現得鮮明爽朗,作品的語言大都質樸勁健,這種具有突出的時代特徵的藝術風貌,後人稱之為「建安風骨」。三、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建安文學結束了兩漢辭賦風行、詩壇冷寂的局面。受樂府民歌影響發展起來的五言詩,與過去流行的四言詩相較,表達容量與藝術效能都前進了一步。
  • 曹操兒子的奪嫡之爭拉開序幕,他們各顯奇能,推動建安文學的發展
    為了繼承曹操打下的基業,他的兒子曹丕、曹植、曹彰三人展開了一場奪嫡之爭,曹彰第一個出局,曹植文學才華橫溢,曹丕智勇雙全,他們和曹操一起,親手開創了歷史上著名的建安文學時代,曹操父子與建安諸子還共同開創了別具一格的建安學堂。
  • 江天蔚:為曹子桓論孔融文下註腳
    為曹子桓論孔融文下註腳江天蔚 建安時代文學興盛的原因有三:一則是大家都覺得經學的探討,已近於無用了;再則是熱烈高談政治,桓靈時代黨錮的危險仍然存在;三則建安時代正是地方分裂,英雄割據的局面,學者務求實用,
  • 烈火軍校烈火七子都是誰 烈火七子結局誰死了誰活著
    烈火軍校烈火七子都是誰 烈火七子結局誰死了誰活著  謝襄,顧燕幀,黃松,沈君山,紀謹,朱彥霖,再加上作為劇中一向與男女主勢不兩立的李文忠。烈火七子一同執行呂教官安排的刺殺毒販任務,團結一心,共同擊退敵人成功脫身,可惜黃松和李文忠犧牲了。  李文忠是在第41集死的。在該劇中,李文忠原本是個狂傲不羈、搞事不斷的富家子弟,而在花店邂逅愛情後,卻一改昔日的囂張跋扈,開啟深情人設,就連眼神都變得柔情似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