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粲(177年—217年2月17日 ),字仲宣。山陽郡高平縣(今山東微山兩城鎮)人。東漢末年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王粲出身於名門望族,他的曾祖父王龔,在漢順帝時任太尉;祖父王暢,在漢靈帝時任司空,是當時的名士。二人都曾位列三公。王粲的父親王謙,曾任大將軍何進的長史。
當年曹操攻打荊州,是王粲挽救了荊州百萬老百姓的姓名。
當時曹軍還沒到荊州,劉表就病死了,繼位的兒子劉琮舉州降曹操。荊州在當時,算是一片樂土。在劉表當家期間,一直設法明哲保身,使荊州免於戰火摧殘,因而物阜民豐,擁有百萬人口及十萬帶甲之士。從形式上看,荊州的實力,似不亞於曹操,其實不然。曹操的用兵能力,堪稱三國佼佼者,荊州一旦與曹軍對戰,傷亡一定慘重。而且,以劉琮對抗曹操,就好像兔子決戰獅子,肯定覆沒無疑。
曹操式的徵戰,有個慣例——圍而後降者不赦,荊州一旦戰敗,不但劉琮要倒黴,全體荊州軍民,也將慘遭浩劫。以荊州人口之眾,將會是一場歷史大悲劇。所幸在這個關鍵時刻,有人挺身而出,王粲說動劉琮不戰而降,把一場可能的悲劇轉成喜劇,因而保全了荊州與百萬條性命。
他歸順曹操以後,得到重用。荊州平定後,曹操任命他為丞相掾,賜王粲爵關內侯,王粲又被調任軍謀祭酒。
建安十八年(213年),魏王國建立以後,王粲與和洽、衛覬、杜襲一同被任命為侍中,王粲因博學多識,總能做到對答如流。當時舊禮儀制度廢弛殆盡,需要重新制定,王粲與衛覬等負責除舊布新,制定新的典章。[9] 據《決疑要注》記載:漢末喪亂時,玉佩斷絕消失。而王粲認得舊佩,才重新作之。西晉時的玉佩,都是受法於王粲。[10]
在曹操幕府,王粲不但受到賞識和重用,而且他同曹丕、曹植的關係也相當密切,建立了深厚的友誼。曹丕、曹植非常尊重王粲,他們之間經常有詩賦往還。
在文學上,王粲與孔融、徐幹、陳琳、阮瑀、應瑒、劉楨並稱「建安七子」。而王粲不僅名列七子,而且是其中成就較大的一個,與曹植並稱「曹王」。梁朝大文學評論家劉勰在《文心雕龍·才略》中讚譽王粲為「七子之冠冕」。同時,由於王粲的特殊經歷和貢獻,也使他成了中國古代幕府中的一名佼佼者。
王粲賦今存20多篇,篇帙短小,大多為騷體。最為人傳誦的是作於客居荊州時期的《登樓賦》。它摒棄了漢賦鋪張揚厲的傳統寫法,以簡潔明快的語句,憂愍世道,懷念故鄉,熱烈冀望太平盛世的到來;對自己的坎坷遭遇,也發出了強烈的感慨。賦中寫景與抒情緊密結合,是其一大藝術特色。在抒情小賦的發展過程中,這篇作品具有重要地位。王粲散文以他為劉表擬的《為劉荊州諫袁譚書》和《為劉荊州與袁尚書》比較成功。
登茲樓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銷憂.攬斯宇之所處兮,實顯敞而寡仇.挾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長洲.背墳衍之廣陸兮,臨皋隰之沃流.北彌陶牧,西接昭丘。華實蔽野,黍稷盈疇.雖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遭紛濁而遷逝兮,漫逾紀以迄今.情眷眷而懷歸兮,孰憂思之可任?憑軒檻以遙望兮,向北風而開襟.平原遠而極目兮,蔽荊山之高岑.路逶迤以修迥兮,川既漾而濟深.悲舊鄉之壅隔兮,涕橫墜而弗禁.昔尼父之在陳兮,有「歸歟」之嘆音.鍾儀幽而楚奏兮,莊舄顯而越吟.人情同於懷土兮,豈窮達而異心? 惟日月之逾邁兮,俟河清其未極.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騁力.懼匏瓜之徒懸兮,畏井渫之莫食.步棲遲以徙倚兮,白日忽其將匿.風蕭瑟而並興兮,天慘慘而無色.獸狂顧以求群兮,鳥相鳴而舉翼.原野闃其無人兮,徵夫行而未息.心悽愴以感發兮,意忉怛而憯惻.循階除而下降兮,氣交憤於胸臆.夜參半而不寐兮,悵盤桓以反側.
王粲於建安十三年歸順曹操,在此之前的作品或紀漢末戰亂,或寫其流落荊州時的羈旅之情和壯志難酬的感慨,如《七哀詩》;歸順曹操後,主要是隨曹操出徵的感受,這些詩再現了漢末戰亂的田園荒蕪和滿目瘡痍,也歌頌了曹操的英明神武,同時也表達了自己追隨曹操為國效力的意願。
建安二十二年(216年),王粲隨曹操南徵孫權,於北還途中病逝,終年四十一歲。
當時的曹丕還是世子,親率眾文士為其送葬。為了寄託對王粲的眷戀之情,曹丕對王粲的生前好友們說:「仲宣平日最愛聽驢叫,讓我們學一次驢叫,為他送行吧!」於是,一片驢鳴之聲響起。這就是著名的驢鳴送葬。葬禮之後,曹植又作《王仲宣誄》,可見二人其交情確實非同尋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