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十四年,三國大批名人去世,是巧合還是意外?

2020-12-18 貓爺歷史觀

建安是漢獻帝劉協的年號,建安二十四年也就是公元的219年。雖然此時的漢朝仍舊保有一副空殼子,但其實已經是三國紛爭許久了。這一年的中國歷史上,發生了不少大事。

這一年,曹操本來想要圖謀漢中,怎奈又是慘敗而歸。曹操手下大將夏侯淵被劉備帳下將領黃忠殺死。此後劉備順利控制了漢中地區,同年稱漢中王。

這一年關羽也沒有閒著,他為了給劉備稱王獻上一份厚禮,於是舉重兵攻打曹魏控制的襄、樊二城。儘管關羽創造了水淹七軍的著名戰績,怎奈後來孫吳橫插一刀,結果弄的關羽是功敗垂成、鎩羽而歸。

劉備取得荊州(其實是荊州地區由劉備的一部分)後,由關羽率軍鎮守。然而就在關羽率兵攻打襄、樊時,孫權卻玩起了趁人之危的把戲。弄得關羽不僅沒有攻下襄、樊,還丟了荊州,最後落得個敗走麥城被呂蒙所殺的下場。三國第一猛將,就這樣走完了他光輝奪目的一生。

沒錯,219年三國第一戰將關羽被殺,還是被孫吳一方的一位二流將領呂蒙所殺。呂蒙的名將之名,我覺得由此而來。不過呂蒙攻佔荊州殺了關羽後,不久便得了重兵,同年也駕鶴西去了。呂蒙殺了關羽,然後也緊跟著病死了。

219年陳群等人勸曹操稱帝,但是曹操沒有那樣幹,第二年也去世了。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被後人尊為醫聖的張仲景,也在219年走完了他懸壺濟世的一生。

219年去世的還有東漢文學家楊修,因為在曹丕和曹植的奪嫡鬥爭中,站錯了隊被殺。司馬懿的父親司馬防,也在219年去世,這一年司馬防七十歲,算是壽終正寢。

219年去世的還有曹魏的謀士徐奕,曹魏將領龐德。龐德是在關羽攻打襄樊時,誓死不降被關羽殺死的。這一年曹操的兒子曹均也不幸去世,孫權的堂弟孫皎也是219年去世的。孫權趁人之危,派呂蒙攻佔荊州時,孫皎也參與其中。

除了呂蒙和孫皎,這一年孫吳還失去了大將甘寧、謀臣陸績、將領孫賁。而劉備一方呢,除了失去關羽父子,老將黃忠、謀士法正也在219年去世。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這一年曹、劉、孫三方確實失去了不少人才。真可謂是禍不單行,然而這些人的離世,除了巧合更多的還是人為原因造成。關羽父子的死,孫權責任莫大。呂蒙和孫皎之死,肯定也是受攻打荊州所累。雖然最終是打敗並打死了關羽,但是也是使出了渾身解數用盡了吃奶的力氣。

龐德、楊修等人的死也是意外,龐德死於忠義,楊修死於站錯隊。而司馬防等人的死就是天命了,算是一種巧合。

正所謂時也命也,建安二十四年中國歷史上死了不少名人、能人,這一年我覺得可以作為前後三國的分水嶺。這一年之前,曹操、劉備和孫權三方是混戰狀態,但是這一年過後便很快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三國是個大亂世,亂世出英雄。三國是個人才輩出的時代,建安二十四年大批名人相繼離世,我覺得既有人為因素諸如戰爭、謀略等,也有巧合的因素,恰巧那些人都在那一年去世了。

人總有一死,只是有的人死了輕如鴻毛,有的人死了重如泰山。像關羽之死,讓後世慨嘆千年,而司馬防雖然生了八個能兒子,但他的離世就有些不溫不火了。

相關焦點

  • 建安二十四年,三國相繼死去許多名士,到底是巧合還是其它原因?
    「當建安之三八,實大命之所艱」,陸遜之孫陸機曾經在《悼魏武文》中如是說。可見,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對戎馬一生的曹操來說,這一年過得實在是太難了,以至於剛回到洛陽,曹操便頭疼欲裂而撒手人寰了。而就在建安二十四年,三國太多名士相繼死去,到底是巧合還是其它原因呢?其實,如果我們細細觀察那些名士,他們最後的歸宿大多集中在三個地方:漢中、荊州和魏郡鄴城。這樣,歷史的脈絡便清晰起來。
  • 漢末三國,不平凡的建安二十四年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對漢末三國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年,在這一年裡,發生了太多的事。在這一年裡,曹魏、劉備集團、孫吳三方上演了一次次生死博弈。94版三國曹操劇照曹魏集團219年初,曹操的心腹大將夏侯淵在定軍山被斬殺,漢中爭奪戰中失利,南陽發生叛亂
  • 建安二十四年,關羽死了,那一年,到底發生了什麼?
    建安二十四年,劉備自封漢中王。劉備留魏延守漢中,自回成都。關羽在荊州發動襄樊之戰。關羽出兵攻擊曹仁。曹操派于禁幫助曹仁。史書上說,到了秋天,荊州一帶下大雨,漢水泛濫。關羽水淹七軍,于禁被俘,龐德被殺。
  • 《三國演義》:風雲變幻的建安二十四年,關雲長的起落人生
    建安二十四年,也就是公元219年,是《三國演義》中形勢急劇變化的一個時期。在這段時間內先後發生了黃忠定軍斬夏侯,劉備稱漢中王,東吳向曹魏「俯首稱臣」,關羽水淹七軍和敗走麥城等一系列重大事件。而這些事件之間又有千絲萬縷的關係。
  • 三國建安22年發生一件大事,導致許多人死亡,究竟發生了什麼?
    漢末三國(184年—280年)這大約一百年的時間,為大眾所熟知的文人是這麼兩撥:建安年間的三曹與建安七子,正始年間的竹林七賢。另外散落的文人還有楊修、禰衡這類因為演義而知名度而比較高的。
  • 建安二十四年(八)——雙方對策
    建安二十四年秋,群臣一百二十人上表大漢天子,要求封劉備為漢中王。在這個表中,首先說明大漢王朝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需要有能力的人起來力挽狂瀾,把大漢王朝重新領入正軌,然後對劉備歌功頌德,說明他正是合適的不二人選。
  • 揭秘三國:三國二十四名將排名,第一名無人可以撼動
    三國24位名將源於一首串聯三國前期到後期武將的打油詩,出處不詳,在網絡論壇廣為流傳。此排名書籍、戲曲、民間資料亦找不到出處。詩為,一呂二趙三典韋,四關五馬六張飛,黃許孫太兩夏侯,二張徐龐甘周魏,神槍張繡與文顏,雖勇無奈命太悲。三國二十四名將,打末鄧艾與姜維。
  • 三國人物性格窺探之五-孫權
    孫權古代畫像孫權是三國時的吳國君主,也是在位時間最長,最長壽的君主之一。雖然他是繼承父兄之帝業,但是在歷史中還是發揮了不可磨滅的作用,其開拓了海上水運事業,和對吳國的治理繁榮也是貢獻巨大。我們還是來看看他的生平吧!吳太祖大皇帝孫權(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謀,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生於下邳(今江蘇徐州市邳州)。三國時代東吳的建立者。
  • 建安風骨:三國文人特有的氣質
    其中的「建安骨」也就是後來文學史上的「建安風骨」,李白為何對建安風骨如此推崇備至?只因為建安時期的詩歌作品真實反映了現實的動亂和人民的苦難,抒發建功立業的理想和積極進取的精神,是好男兒躊躇滿志的內在體現,也是文人士子歷史使命感的外在表現。
  • 盤點三國最厲害的十位猛將,誰是你心中的第一?
    盤點三國最厲害的十位猛將,誰是你心中的第一?漢末三國時代英雄輩出,湧現了一大批猛將,武藝高強,勇猛善戰。在民間,有一呂二趙三典韋,四關五馬六張飛,七黃八許九姜維之說。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正史中那十位最厲害的三國猛將。
  • 建安二年亂軍中逃跑了兩個孩子,正是這兩個孩子改寫了三國歷史?
    細看後漢三國正史,我們就會發現,在漢獻帝建安二年,從亂軍之逃掉了兩個孩子,正是這兩個孩子阻止了三國歸漢。亂兵手不夠狠,馬不夠快,沒有殺掉這兩個小傢伙,犯了歷史錯誤。所以我們可以說,漢朝的滅亡,在建安二年就埋下了伏筆:亂軍之中,跑掉了兩個熊孩子!
  • 如今的甘肅省天水市,在漢末三國時期屬於哪個郡,出過哪些名人
    三國時期的魏黃初初年,魏文帝曹丕對境內的州、郡、縣進行了一次調整、改革,將漢陽郡改回了天水郡,隸屬於雍州刺史部。原漢陽郡內的平襄、略陽二縣劃歸廣魏郡,獂道縣移屬南安郡,撤銷瞭望恆、蘭幹二縣,新設了新陽縣。此時的天水郡轄九縣,分別為:冀縣、上邽縣、顯親縣、成紀縣、西縣、阿陽縣、隴縣、勇士縣、新陽縣,治所為冀縣。
  • 三國的統一,為何沒有在建安年間完成?
    三國進入力量平衡的時代,三家之間相互不信任,彼此又無法消滅對方。建安年間,沒有一方具備統一的硬實力。曹魏官渡之戰後,曹魏統一北方。但中原地區,經過多年的戰爭,早已經斷壁殘垣。百姓流離失所,田野荒蕪。在三國時代,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都在北方,南方沒有充分開發。東吳水軍強大,陸軍與騎兵不如曹魏。孫權依靠長江,守住家族事業可以,進取不足。
  • 《全面戰爭三國》孫權有什麼技能 孫權技能介紹
    導 讀 最為孫吳的建立者,孫權在三國時期的地位也是舉足輕重的。
  • 三國時期,東吳有四位「右將軍」,其中一位擒獲關羽!
    公元200年,孫策去世後,孫權即位。對於孫權來說,將步騭徵召到自己身邊。後來,步騭又擔任海鹽縣的縣令,鄱陽郡的太守等官職。建安十五年(210年),步騭擔任交州刺史、立武中郎將,率領大軍接管交州,這意味著步騭已經成為東吳的重臣了。公元211年,因為平定交州所立下的功勞,步騭被孫權加封為平戎將軍,封廣信侯。後遷右將軍、左護軍,改封臨湘侯。
  • 三國時期那些著名的謀士,以他們綜合能力打分,司馬懿排第一
    東漢建安十三年( 208年),曹操的士兵迫於壓力聯合劉備,命令孫柳蓮的軍隊打敗曹操,從而為三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從那時起,周瑜一直在與曹軍戰鬥,並準備進軍利潤領域,但由於過度工作和過早死亡,他的雄心壯志沒有得到回報。太陽升起後告訴大臣們,沒有周瑜,他就沒有機會成為皇帝。在北宋,周瑜被尊為平路伯。
  • 每日三國英雄志092-東吳昭武將軍韓當
    漢末三國時期東吳名將,歷仕孫堅、孫策、孫權三代君主。韓當年輕時就長於弓箭、騎術,外加膂力過人,是名猛將胚子。中平元年(184年),黃巾起義爆發,孫堅跟隨自己的同鄉、名將朱儁擔任佐軍司馬討伐黃巾。韓當因勇猛而為孫堅所賞識,追隨他四處徵伐周旋,數次冒險犯難,陷陣擒敵、屢立戰功。後被任命為別部司馬。
  • 枝江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三國時期「蜀漢四相」之一!
    建安十九年(214年),劉備攻取益州,命董和為掌軍中郎將,與諸葛亮共同主持自己府內的事務。霍峻:霍峻,字仲邈,南郡枝江(今湖北枝江)人,東漢末年劉備麾下名將。其兄霍篤曾在故鄉聚部眾數百人,後霍篤逝世,劉表以霍峻繼承其部曲。
  • 三國時期,四位將領出自今阜陽市一帶,全都為東吳效力!
    在漢末三國時期,今安徽省阜陽市一帶雖然屬於曹魏的疆域,但是,就該地區誕生的幾位將領,則全都為東吳效力。那麼,問題來了,這幾位將領分別是誰呢? 公元220年,孫策去世,孫權執掌大權。孫權即位後,呂蒙漸受重用,從破黃祖作先登,封橫野中郎將。從破曹仁於南郡,從破朱光於皖城,累功拜廬江太守。進佔荊州南部三郡,並計擒郝普。在逍遙津之戰掩護孫權逃生。在濡須抵禦魏軍。官拜左護軍、虎威將軍。魯肅去世後,呂蒙代守陸口,襲取荊州西部三郡,徹底擊敗蜀漢名將關羽,拜南郡太守,封孱陵侯,受勳殊隆。
  • 建安十二年,發生了兩件大事,曹操失去一個人,劉備得到一個人
    建安十二年,發生了兩件大事,曹操失去一個人,劉備得到一個人劉備離開曹操的八年之後,也就是建安十二年,這一年的秋天對於曹操似乎來得有點早,而對於劉備來說,冬天快到了,春天也就不遠了,是什麼,讓這兩個三國時期最頂尖的大英雄處於這樣的一種局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