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三國英雄志092-東吳昭武將軍韓當

2020-12-22 與美人煮酒

韓當(?-226年),字義公,遼西令支(今河北遷安市)人。漢末三國時期東吳名將,歷仕孫堅、孫策、孫權三代君主。

韓當年輕時就長於弓箭、騎術,外加膂力過人,是名猛將胚子。

中平元年(184年),黃巾起義爆發,孫堅跟隨自己的同鄉、名將朱儁擔任佐軍司馬討伐黃巾。韓當因勇猛而為孫堅所賞識,追隨他四處徵伐周旋,數次冒險犯難,陷陣擒敵、屢立戰功。後被任命為別部司馬。

初平三年(192年)四月,孫堅追擊荊州牧劉表部將黃祖,在峴山(在今湖北襄陽市一帶,包括峴首山即下峴、紫蓋山即中峴、萬山即下峴)一帶被黃祖的部下從竹林間發射暗箭,不慎中箭身亡。孫堅的舊部由其侄孫賁暫時率領,委身於袁術帳下。

興平元年(194年),韓當又在淮南開始跟隨孫堅長子孫策帳下,從此隨其南徵北戰。

興平二年(195年),孫策東渡長江,韓當追隨攻伐揚州的丹陽郡、吳郡、會稽郡。升遷為先登校尉,孫策授予韓當兵士二千、馬五十匹。

建安四年(199年),韓當再追隨孫策徵伐廬江太守劉勳,又在江夏郡沙羡縣擊破荊州牧劉表部下江夏太守黃祖。回師後,率軍討平豫章郡鄱陽縣叛亂,又兼領樂安縣長,鄱陽山越賊寇對他頗為畏服。

建安五年(200年)四月,孫策遇刺身亡,韓當又接著輔佐孫權,為其平定各方不服勢力。

建安十三年(208年),韓當以中郎將身份,與大將周瑜、程普等人拒破漢廷丞相曹操,因功升遷為偏將軍。

建安十四年(209年),韓當派兵阻攔曹操部下大將臧霸,雙方在逢龍展開戰鬥。韓當又遣兵在夾石阻擊,卻均被臧霸擊破。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十一月,孫權趁關羽發動襄樊會戰、荊州空虛之機。暗命虎威將軍呂蒙為統帥、堂兄徵虜將軍孫皎為後援西徵。韓當也隨從呂蒙出徵,奇襲南郡時立有功勞,被升遷為偏將軍,並遙領益州永昌太守。

吳黃武元年(222年),夷陵之戰爆發。韓當又與大都督陸遜、昭武將軍朱然共同在南郡涿鄉擊破蜀漢皇帝劉備的大軍。戰後,韓當因功升任威烈將軍、爵封都亭侯。這一年,曹魏上軍大將軍曹真攻打南郡時,韓當率軍保守東吳的東南方。

黃武二年(223年),吳王孫權晉封韓當爵位為石城侯、升任昭武將軍、遙領冠軍太守。後來,又將韓當加封都督稱號。

黃武五年(226年),韓當統帥敢死及解煩兩營士兵共一萬人,討平了丹陽郡內賊寇叛亂。在討平丹陽叛亂後不久,韓當便在任上病亡。

韓當之子韓綜,在其父去世後承襲侯爵、統領兵馬。然而,韓綜於任上淫亂不軌,吳國上下都對他很不滿,他十分害怕被孫權責罰。

黃武六年(227年)閏十二月,韓綜降魏,魏用為將軍。這時候,韓當剛去世一年餘,其屍體及妻子、家屬都被其子韓綜帶到了曹魏。而韓當的女性親戚、姐妹女兒們則被兒子韓綜當作拉攏部下的工具嫁給部下們。後來,韓綜數次侵犯吳國邊境、殺害人民,孫權對他痛恨之極。吳建興元年(252年),在東興之役中,韓綜作為魏國前鋒,最終兵敗戰死。

韓當在邊境,身為將帥,激勵將士同心固守;又敬重督司,遵行法令,吳王孫權常常為之稱善。

相關焦點

  • 每日三國英雄志020-東吳輔吳將軍張昭
    漢末三國時期東吳重臣、政治家。張昭年少時便十分好學、擅長隸書,隨白侯子安學習《左氏春秋》,與同州琅琊趙昱、東海王朗一道聞名且互為友好。二十歲時,被舉為孝廉,但張昭推辭未受,本州才子陳琳就非常欣賞他。後來,徐州刺史陶謙慕名察舉他為茂才,被其拒絕。陶謙認為張昭輕視他,將他監禁,幸得好友趙昱援救才被釋放。
  • 三國英雄人物譜(吳國篇)
    三國英雄人物譜(吳國篇)吳國君王孫堅,字文臺,東漢末年江東地區割據諸侯,是孫吳基業的奠基人。步騭 ,字子山,三國時期孫吳重臣,東吳五謀臣之一。為周代晉國大夫楊食後代,因其採邑在步這個地方,遂以步為氏,孔子七十弟子之一步叔是其族人。孫權被曹操表為討虜將軍,步騭投靠孫權門下,因平定地處偏遠而難以管制的交州有功,加官平戎將軍,封廣信侯。
  • 歷史上關於東吳的這些冷歷史,《三國演義》為何隻字不提?
    三國時代,大家把目光都聚焦到了劉備和蜀國身上,而曹家與魏國則略受冷落,但孫家以及東吳似乎是最沒存在感的所在:他們在《三國演義》裡基本上沒有其他2國所寫的篇幅多。其實在《三國志》等史料裡記載了不少的關於吳國的一些鮮為人知的史實。
  • 三國二十四名將,東吳只有四人,甘寧周泰為何位列其中?
    三國二十四將,甘寧周泰怎麼會在其中?二十四名將是以武力來記名的,而擅長於「將將統兵」的東吳四任大都督並沒有壓倒性武力,其中最出彩的大概是呂蒙,也沒有什麼鬥將場景。而東吳主要武力輸出為:孫策、太史慈及程普、黃蓋、韓當、蔣欽、周泰、陳武、董襲、甘寧、凌統、徐盛、潘璋、丁奉,後十二人合稱「江表十二虎臣」。其中入選二十四將的只有孫策、太史慈、甘寧和周泰。孫策有「小霸王」之稱,橫掃東吳可見其勇;太史慈槍戟雙絕,和孫策鬥的旗鼓相當,還是位百米穿楊的神射手,所以這兩位的入選可以說是理所當然。
  • 平講平說:東吳虎將韓當死不瞑目,兒子成了叛徒還將全家女人都送給下屬,子女教育這個「閉眼工程」一定要抓好
    我記得在《百家講壇》的《三國》系列節目裡,每個系列都會談到子女教育,其中尤其以講「司馬懿」主題的時候,子女教育的話題講的最多。實際上三國故事裡有很多將門虎子的故事,當然也有很多敗家子的故事。一說到「敗家子」,大家就會想到劉備的兒子。其實在東吳的陣營裡邊也有一個著名的敗家子,這個人就是韓當的兒子名叫韓綜。話到這裡,我們得先說說韓當。韓當和程普都是唐山人。
  • 三國名將系列之東吳二路五虎將
    #三國#江東歷經三世,民心歸附,人傑地靈。名將雖沒有頂尖高手,但拿得出手的武將還是有很多。孫權也多虧了這些武將,才能保住江東之地甚至奪取荊州。但當這些勇將凋零,東吳再無人可用,「金陵王氣黯然收」便是結局。
  • 如果三國時期東吳也評五虎將,孫權哪些大將有資格?
    (千年風霜·第108期·三國史 文案/沐小瞳 圖片/沐小瞳)熟讀三國的朋友們都知道,劉備在戰場上徵戰最得意的便是他的五虎大將,個頂個的英勇,而曹操集團也有智勇雙全的五子良將,雖說江東孫權沒有那麼強的猛將陣容,但他手下也少不了能徵慣戰的大將,除過四大都督
  • 樂問五千年:為什麼說這五位東吳開國老臣,才是三國真正五虎將?
    可如果更深一步研究,真正的「五虎將」也有其原型,只不過他們既不屬於「魏五子」,也不屬於「漢五虎」,而是東吳的諸多名將,因為在史書中,明確地稱呼東吳諸將為江表虎臣,東吳基業的始祖奠基人孫堅,更是有江東猛虎的稱號,所以,跟隨孫堅打江山的五大元老,才最有資格稱為「五虎大將」。那麼這五虎將都包括誰呢?程普、韓當、黃蓋,這三人是大家都比較熟悉的,他們也被合併寫入一傳。
  • 三國時期,東吳有四位「右將軍」,其中一位擒獲關羽!
    在漢末三國時期,不少武將甚至諸侯就曾被封為右將軍,比如張郃、樂進、徐晃、張飛等人,就曾擔任右將軍一職。而就筆者今天要說的東吳,歷史上共有四位右將軍,其中一位更是在偷襲荊州時擒獲關羽、關平父子。一、步騭步騭(?-247年),字子山。臨淮郡淮陰縣(今江蘇淮陰西北)人。三國時期孫吳重臣。
  • 三國時期,東吳共有四位前將軍,後面兩人都背叛了吳國!
    在漢末三國時期,不少著名的武將就被封為前將軍,比如劉備於公元219年進位漢中王的時候,就將關羽冊封為前將軍,這也是關羽最高的官職了。而就筆者今天要說的東吳,歷史上共有四位前將軍,並且後面兩人都背叛了吳國!
  • 三國名氣最大的六位前將軍:東吳一人,蜀漢兩人,曹魏三人!
    前將軍,古代武將官職,始於戰國時期。對於前將軍來說,地位僅次於上卿,職務上包含了護衛京師,駐守邊境等範圍。按照東漢時期的官制,左將軍在武將中僅次於大司馬、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等官職,也即是一個中等偏上的武將官職。在漢末三國時期,不少著名的武將就被封為前將軍。
  • 東吳四英傑及十二虎臣
    結果,孫劉聯軍大敗曹軍於赤壁,從此,奠定了三國鼎立格局。周瑜逝世後,孫權採納周瑜生前建議,令魯肅代周瑜職務領兵四千人,因魯肅治軍有方,軍隊很快發展到萬餘人。魯肅隨從孫權破皖城後,被授為橫江將軍,守陸口。此後,東吳奪取了荊州三郡,魯肅率兵抵禦關羽,並邀荊州守將關羽相見,而關羽不敢相逼。217年,魯肅去世,終年46歲,孫權親自為魯肅發喪,諸葛亮亦為其發哀。
  • 4000字講述三國時期東吳的崛起,每一個王朝建立都有幾代人的努力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各路英雄爭相發展勢力,逐鹿中原,這其中有十八路諸侯對抗董卓,也有官渡之戰等決定歷史走向的著名戰役,最後東漢末年的紛爭變成了三國鼎立,魏國強盛佔領了中原,於是江東的東吳以及隴川的西蜀兩家聯合起來對抗曹魏。
  • 三國時期東吳四個名門之後,赫赫有名,號稱「東吳四友」!
    在漢末三國時期,很多諸侯和文臣武將,基本上都來自於世家大族,也即出自名門之後。比如袁紹和袁術,出自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再比如曹操手下的荀彧、荀攸,出身潁川荀氏,是荀子之後。與此相對應的是,就東吳來說,「東吳四友」就是名門之後的典型。
  • 東吳在三國中是什麼樣的定位?
    兩千多年前的東漢末年,有一百年的時間被後世稱之為三國時代,在那個紛爭不斷的年代中,湧現出了無數的英雄人物與精彩故事。經過了三國前期的大浪淘沙之後,天下只剩下了三個大勢力逐鹿中原,分別是曹魏、蜀漢與東吳。
  • 三國殺:東吳最後的守護人,一代天將,沒有他吳國早滅亡八年
    他就是我們今天的主角東吳最後的守護者——陸抗,話不多說,先上圖兒:說起陸抗,您一定會想他和大名鼎鼎的東吳「中流砥柱」陸遜是不是有關係?沒錯,他就是陸遜的次子,因為長子早亡,所以次子陸抗承襲其父的爵位,並且憑藉機智過人的才幹和賢良忠勤的品德逐步坐穩東吳將軍之位,並最終擔任「三軍總司令」的大都督一職來抵抗西晉的入侵。
  • 三國之東吳政權創始人孫權,為何寧願偏安江東,沒有統一天下之志
    如果拿東吳政權和蜀漢政權做一個對比的話,你會發現孫權的東吳政權幾乎毫無進取之心,蜀漢政權劉備當政期間,進攻漢中、北伐襄樊,諸葛亮當政期間,七年五次北伐,後諸葛亮時代,光是姜維前後就有十一次北伐,而東吳政權呢,赤壁之戰後滿打滿算不過6次北伐。
  • 東吳第一大將周瑜,為什麼至死都只是一個偏將軍?
    當然,作為東吳第一大將,周瑜一生的戰績也是頗為耀眼的。孫策在位時,周瑜幫助其平定江東。等到孫權即位後,周瑜率軍與劉備聯合,於赤壁之戰中大敗曹操,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在赤壁之戰後,周瑜又率軍大破曹仁,拜偏將軍領南郡太守。當然,非常可惜的是,公元210年,36歲的周瑜就病逝了。那麼,問題來了,作為東吳第一大將,周瑜為什麼至死都只是一個偏將軍呢?
  • 阜陽將軍輩出
    阜南縣(邑境大部原屬汝陰縣,阜陽縣南境)籍的三國東吳名將呂蒙(前部先鋒,橫野中郎將)、周作雨(廣東軍門提督)、楊席清(抗日遊擊縱隊司令)、聶鶴亭(中將,工程兵副司令員)、丁武選(少將,武漢軍區軍事法院院長)、孫超群(少將,工程兵副司令員兼工程兵學院院長)、張國英(上將,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