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之東吳政權創始人孫權,為何寧願偏安江東,沒有統一天下之志

2020-12-17 騰訊網

如果拿東吳政權和蜀漢政權做一個對比的話,你會發現孫權的東吳政權幾乎毫無進取之心,蜀漢政權劉備當政期間,進攻漢中、北伐襄樊,諸葛亮當政期間,七年五次北伐,後諸葛亮時代,光是姜維前後就有十一次北伐,而東吳政權呢,赤壁之戰後滿打滿算不過6次北伐。

以東吳和蜀漢的實力對比的話,東吳的實力幾乎是蜀漢的2倍,但是向北攻打曹魏的數量不及蜀漢的一半,如果北伐是指統一天下之志的話,那蜀漢統一天下的志氣遠遠高於東吳統一天下的志氣,難道是孫權沒有統一天下的志向嗎?

孫權

如果說曹操和劉備是開國之君的話,那孫權最多也只能算一個積極開拓的守成之君,孫權19歲就成為江東之主,27歲就敢面對曹操強大的威脅而不屈服,寧願率軍與曹操決戰都不肯投降,怎麼看孫權都像一個有雄心壯志和帝王之心的雄主。

但是另一面,孫權政權大部分時間在於解決內部融合,穩妥開拓江東基業,比如解決江東內部的山越人問題,孫權雖然沒有向北發展,但是其勢力卻是積極開拓南方疆土,收編了整個交州,還曾經到今天的臺灣省去搶掠人口,怎麼說孫權也是積極開拓疆土的主。

準確的說,孫權並不是沒有統一天下之志,而是孫權的統一天下之志在現實面前變得更加實際,孫權一直是一個非常務實的人,不在乎臉面,不在乎虛名,只在乎實際利益,舉個例子,孫權作為割據江東的一方之主,為了避免兩線作戰,在劉備發動伐吳之戰前,主動向曹魏稱臣,寧願地位降低,也要保住江東政權,這就是務實。

孫策與周瑜

孫權其實早有統一的志向,而且這個志向來自一個人,這個人就是魯肅。魯肅在孫權剛剛接手江東集團,整個江東局勢還不明朗的時候,給孫權提出了東吳政權的最高戰略規劃,這個被稱為榻上對的戰略比諸葛亮的隆中對戰略還早了七年。

魯肅給孫權說:

當今天下漢室已經不可興,曹操已經不能被除去,我們只有鼎立江東,以觀天下形勢發展,伺機進攻劉表,全據長江以南,然後再建立帝業以統一天下。

魯肅對一個19歲的江東少主孫權說出這種統一天下的話來,孫權難免心胸彭拜,熱血沸騰,雖然孫權表面上說力所不能及,但統一天下的志向無疑在孫權心中紮下根來,所以孫權是不甘心受制於人,所以孫權在赤壁之戰不願意投降曹操,而是選擇與曹操一戰,這也就解釋了孫權為什麼不會像劉琮一樣投降,而是選擇先割據一方,再圖天下,根本原因就是孫權心中最遠大的理想就是統一天下,但是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孫權與魯肅

孫權在稱帝前有過四次北伐曹魏的戰爭,分別是214年徵討皖城,215年攻打合肥,226年北攻江夏,228年石亭之戰,四次戰爭兩勝兩敗,尤其是合肥之戰,孫權被張遼打蒙了,差一點就做了張遼的俘虜,要不是張遼不認識孫權,孫權想逃都逃不走,這一戰的威名成就了張遼,卻讓孫權對於北伐產生了心理畏懼,有張遼在,孫權始終不敢攻打,等到張遼去世後,孫權才敢繼續北伐。

雖然石亭之戰孫權取得了較大的戰果,差一點就全殲了曹休的軍隊,由於東吳內部將領缺乏進取之心,導致石亭之戰的戰果無法擴大,其中的根本原因,也是孫權無法像蜀漢一樣不停北伐的原因,這個原因就是東吳政權是一個守土有責,進取不足的政權,因為孫權政權內部的勢力對於北伐興趣不大,對於割據江東興趣極大。

三國鼎立

東吳政權與蜀漢政權有些類似,但又有所不同,東吳政權內部有三股勢力組成,一是從北方流亡到江東的士人集團,以張昭為首,一是跟隨孫堅、孫策作戰的舊部,以周瑜為首,再就是江東本地的顧、陸、朱、張四大家族為首的江東本土士族集團。

孫權政權越往後發展,第一股的流亡士人集團和第二股的孫氏舊部越來越人丁稀少,勢力凋零,而第三股以顧、陸、朱、張四大家族為首的江東本土士族集團則不斷發展壯大,幾乎成為了孫權集團的骨幹,這部分大家族的利益本身就是在江東,不願意向北發展,更不願意北伐對付強大的曹魏勢力。

孫權與張昭

因為打仗要消耗人口、錢財、糧食、物資,這些東西都得從江東百姓身上搜刮而來,而江東士族同樣是人口、錢財、糧食、物資的主要提供者,讓他們花錢、出人去打一場不太可能取勝的戰爭,只有損失利益,而沒有獲得利益的可能,換了誰也不會願意吧。

所以,

就算孫權有統一天下之志、有北伐的雄心壯志,他手下佔主要階層的本地士族不同意或者抵制,孫權也無可奈何,只能被迫接受

,所以孫權在自己晚年政權鞏固後,就開始大力打擊江東士族,比如逼死了陸遜,賜死了朱據,張純,流放了顧譚和顧承,這些可都是江東四大家族的重要成員,甚至是家族長。

孫權稱帝

因此,總結起來,孫權不是不想統一天下,只是現實限制了他統一天下的行動,原本支持孫權統一天下的最主要的兩個人是周瑜和魯肅,可惜兩個去世都比較早,周瑜和魯肅去世之後,江東政權內部支持孫權統一的基本上沒有人了,

所以孫權空有一番統一天下之志,卻沒有統一天下的能力和實力,並且還受制於政權內部的四大家族。

相關焦點

  • 三國的統一,為何沒有在建安年間完成?
    各地諸侯你爭我奪,中原大地戰火紛飛,各種力量野蠻生長,統一的領袖呼之欲出。經過幾年的兼併戰爭,形成區域性統一,曹操統一北方,孫權穩定東南,劉備坐鎮西南。三國進入力量平衡的時代,三家之間相互不信任,彼此又無法消滅對方。
  • 為何三國中吳國粉絲最少?存在感最低?
    魏國實力強大,領土遼闊,可謂是三分天下有其二,因為魏國是漢獻帝禪讓的政權,所以歷代史學家乃至官方,皆以魏國為正統。魏國也一直致力於中國統一,曹操曹丕乃至手底下的謀士,都可謂是畢生精力都奉獻給了中國統一的使命,從魏國中,你可以看到,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慷慨悲昂,老驥伏櫪志在千裡的遠大志向,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胸襟氣魄,魏國可謂是浪漫主義的代表。
  • 為什麼感覺東吳的實力強於蜀國,但是在三國歷史存在感不如蜀國?
    三國時魏蜀吳三國鼎立,共同演繹了一曲氣壯山河、盪氣迴腸的歷史讚歌;但看完小說的人常常會掩卷遐思 ,感覺三國裡的故事總是發生在吳國的少,好像存在感不如蜀國,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 三國時期,吳國明明在長江以南,為何卻被稱為江東孫權?
    三國之中,天下被分為三大勢力,中原曹操,西蜀劉備,東吳孫權。曹操臨死前,也曾說:「孤縱橫天下三十餘年,群雄皆滅,止有江東孫權,西蜀劉備,未曾剿除。」曹操所在的中原地區,本就是華夏發源地,政治經濟中心,故稱中原。
  • 東吳在三國中是什麼樣的定位?
    兩千多年前的東漢末年,有一百年的時間被後世稱之為三國時代,在那個紛爭不斷的年代中,湧現出了無數的英雄人物與精彩故事。經過了三國前期的大浪淘沙之後,天下只剩下了三個大勢力逐鹿中原,分別是曹魏、蜀漢與東吳。
  • 曹操劉備死後,孫權獨活了30年,為什麼沒能一統天下?
    思想保守,不圖上進 對於孫權無法一統天下的原因,胡三省曾在《資治通鑑》中說道:「孫權自量其國之力,不足以斃魏,非如孔明真有用蜀以爭天下之心也......」 這與後代的許多的史學家觀點一致:認為孫權自足於偏安,對於這一點,也確實有所依據。
  • 三國晚期為何遠比蜀國強大的東吳卻存在感極弱?三個方面深度分析
    讀過《三國演義》或者熟悉三國歷史的讀者大概都會存在這樣一種錯覺:那就是到了三國晚期以後,東吳的存在感忽然之間直線下降,一直到滅亡時都顯得波瀾不驚,湮於平靜。那麼作為一個地處「魚米之鄉」的政權,其綜合國力和地理優勢都遠在蜀國之上,東吳為何還顯得如此沒有「存在感」呢?是因為孫權失去了上進心,滿足於現狀嗎?
  • 亂世之中立威江東而不倒,生子當如孫仲謀,曹操為何如此高看孫權
    三國模範少年,竟然在亂世之中立威江東而不倒,有何秘訣?在三國的歷史中,要說魏、蜀、吳三個巨頭中,哪位資歷最「嫩」,無疑是當屬吳國的孫權了。他無論是年齡還是經驗,都無法與劉備和曹操兩位「老油條」相比。他父親孫堅去世時,他才只有十一歲,哥哥孫策十八歲,長兄如父,孫策一面要打理軍國大事,一面擔負起了培養孫權的重任。正是在孫策精心培養下,孫權獲得了遠超同齡人的經驗和膽識。當孫策在26歲被人刺殺去世後,只有18歲的孫權接過了孫家的霸業,以柔弱的肩膀挑起了東吳政權的千金重擔。
  • 三國時期東吳人才輩出,怪不得三分天下有其一
    漢末三國時期的中國戰事不斷,想要成就一番霸業人才絕對是很關鍵的。魏蜀吳三分天下的時候,東吳的孫權在江東成為霸主。縱觀孫權從繼位到後來稱帝,他手下的人才濟濟,這才是他能稱霸的原因。就拿東吳最高軍事統帥來說吧,孫權在位的時候一連換了好幾個,但各個都不白給,沒有他們就沒有後來強盛的東吳政權。孫權年紀輕輕便因為哥哥早死繼承了父兄的基業,這時候他手下的人才班底基本都是他的哥哥孫策留給他的。比如說周瑜。周瑜最大的貢獻莫過於赤壁之戰。在真實的歷史之中,赤壁之戰的最大功臣是周瑜,他打敗了南下攻打東吳的曹軍,讓曹操不敢再輕易南下攻打東吳。
  • 孫權既然能背盟偷襲荊州殺關羽,為何沒有在諸葛亮北伐時攻打蜀漢
    這一切都跟孫權集團的戰略是息息相關,而孫權集團前半生的戰略基本上是魯肅提供的,魯肅早在公元200年就向孫權提出了榻上對戰略,大致內容是:大漢不可能興復,孫權應該鼎足江東,同時伺機向西發展,以期望能拿下荊州,與北方的曹操劃東而治,進而尋求統一天下。
  • 盤點三國時期的「東吳三傑」,有一人雖勸過孫權投降,但能力很強
    在三國時期,要說哪個勢力最沒存在感,當然還是東吳政權了,存在感甚至還不如早期的袁紹政權和呂布政權;但如果因此而小看東吳政權的話,必定要吃大虧,比如關羽和劉備。其實東吳政權雖然存在感略低,但實力卻是不弱,是當時僅次於曹魏的一大勢力,數次讓曹操和劉備吃虧;而奠定東吳政權基業的是誰呢?
  • 陸遜是東吳的社稷之臣,為何會被孫權逼死,孫權為什麼要殺陸遜
    陸遜是東吳政權中期的社稷之臣,在夷陵之戰中陸遜以名不見經傳擊敗了身經百戰的梟雄劉備,在石亭之戰中擊敗了曹魏名將曹休,成為東吳建立政權時擔當頂梁柱的重臣,卻在被孫權任命為丞相後逼死,孫權為什麼要對社稷之臣下手?
  • 三國法律之東吳篇:沒有戰亂的東吳百姓過得幸福嗎?
    東吳的法律可以說是三國裡最嚴的了,相比於蜀漢,劉備是個嚴守道德底線的君子,他為人寬厚,雖然蜀漢執法較嚴,但蜀漢嚴法主要是打擊豪強地主的,對百姓還算寬仁。孫權則與劉備相反,孫權為人尖酸刻薄,胸無大志。道德對孫權來說毫無約束力,孫權眼裡只有利益,沒有道德。
  • 三國時期,江東孫權為何製造兩宮案,用意何在?
    東吳發跡於孫堅時期,當時孫堅擔任長沙太守,曾經冒險救過陸康的族親,陸家是江東的士族大戶人家,孫堅是寒門庶族,從此之後兩家便有了交往。孫堅在攻打黃祖的時候戰死,作為袁術派的將領,孫堅的大兒子孫策便投奔到了袁術麾下做了將領。
  • 三國魯肅去世,孫權為何不讓呂蒙直接接班?孫權帝王術果然老到!
    依據《三國志》記載,嚴峻本是安徽彭城人,從小就喜歡儒學,對儒家的經典非常了解,在天下大亂之時避亂江東,和諸葛瑾、步騭等人關係很好,是東吳文臣中的佼佼者。  嚴峻本是一文人,不了解什麼軍事。那孫權為什麼還要派嚴峻接替魯肅呢?
  • 孫策被刺殺重病臥床,江東眾臣皆推薦孫翊,為何他選孫權接班?
    這時共有三個繼承人可以選擇,分別是兩個弟弟孫翊、孫權,兒子孫紹。孫紹作為嫡長子,本該繼承王位,為何江東眾臣都支持孫翊呢?而就在眾臣都在支持孫翊的時候,為何孫策又選擇了孫權繼承王位?在三國亂世,選擇一位幼主,代表著國主控制朝政能力弱,很有可能會造成內亂。 孫策第一個就打消了,立孫紹為繼承人的想法,只能從兩個弟弟孫權和孫翊,選擇合適的接班人。當時張昭等人推薦孫翊,接替孫策的位置。孫策不顧眾人勸說,親自把印璽給二弟孫權佩戴,孫權被選為了東吳的君主。江東眾臣為何重視17歲的孫翊,輕視19歲的孫權呢?
  • 三國歷史科普系列七——蜀漢和東吳是阻礙中國統一的罪人嗎?西晉統一三國是歷史的進步還是退步
    「九品中正制」4、蜀漢為什麼執意北伐,為何不南下發展,比如佔領西藏,有可行性嗎5、歷代都是得關中者得天下,為何三國兩晉的時候卻不行6、「子午谷奇謀」 真的是能夠逆轉三國爭霸的遺憾之策嗎7、蜀漢和東吳是阻礙中國統一的罪人嗎
  • 十八歲稱孤,東吳實力很弱,孫權是如何坐斷江南的?
    公元200年,孫策遇刺,將自己剛剛建立不久的江東基業交給了十八歲的弟弟孫權。在此後經營江南的過程中,他曾經在赤壁之戰和夷陵之戰兩次被動戰爭中先後挫敗了曹操、劉備傾巢出動的大軍,更曾經主動發動了針對曹魏的四次合肥之戰。孫權時期的東吳,在三國爭鋒中一直處於非常積極的態勢。
  • 三國風起雲湧,曹操劉備成人傑,孫權卻是過客
    三國早期,曹操虎踞中原定天下大勢,三國中期,劉備逆流而上對天下徐徐圖之,而遠在東吳的孫權,從頭到尾似乎都在打醬油,在三國存在感並不是很強。其實,孫權之所以落入這般局面,是因孫權在東吳內部都沒整明白,所謂的東吳基業,都是靠著孫堅孫策白手起家打下的基礎,而孫權對外沒有尺寸之功,對內沒有威望,比如,孫家在東吳只是一個外族,江東地方宗族是迫不得已俯首稱臣。
  • 東吳以江東六郡為根基,那麼歷史上的「江東」是現在的哪裡呢?
    在周瑜、張昭等人的輔助下,安定了內部,又接連取得赤壁之戰與夷陵之戰的勝利,擊敗了當時的頭號梟雄曹操與劉備,進而保住了江東之地,於公元229年開國稱帝,把父兄的霸業變為了帝業。 在三國中孫權一般被稱為「江東孫權」,當然孫權是以江東六郡作為根基,一步步發展壯大,最終成就帝業,三分天下有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