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晚期為何遠比蜀國強大的東吳卻存在感極弱?三個方面深度分析

2020-12-17 世間人說

讀過《三國演義》或者熟悉三國歷史的讀者大概都會存在這樣一種錯覺:那就是到了三國晚期以後,東吳的存在感忽然之間直線下降,一直到滅亡時都顯得波瀾不驚,湮於平靜。那麼作為一個地處「魚米之鄉」的政權,其綜合國力和地理優勢都遠在蜀國之上,東吳為何還顯得如此沒有「存在感」呢?是因為孫權失去了上進心,滿足於現狀嗎?

答案必然是否定的,因為當時孫權的野心實際上是巨大的,他不僅和割據遼東的公孫淵達成聯盟,準備夾攻魏國,還屢次派兵攻打曹魏重鎮合肥,那麼一個如此富有前途的政權和富有野心的君王,為何在三國這個大舞臺上卻「存在感」極弱呢?

三國鼎立的格局形成,平衡難以打破回頭去看三國歷史中東吳的存在感最活躍的那個階段我們就會發現,那時候天下局勢一盤散沙,三國鼎立的格局沒有形成,這個時候的東吳在三國這個舞臺上擁有不錯的存在感。譬如從董卓專權以後開始,我們不難看到東吳相當活躍的身影。

如從孫堅時代開始,當時他參與了討伐董卓的諸侯聯軍,及至孫策時聯合曹操對抗袁術,開創江東基業,當然東吳最活躍的階段無疑是孫權接過孫策的基業以後,天下局勢稍稍有了一絲雛形,孫氏家族已經具有江東地區,而曹操在擊敗袁紹之後也逐漸佔據了北方。

公元208年(漢建安十三年)劉表去世以後,東吳屬實出了一把風頭,曹操見劉表病逝,於是率軍南徵荊州,在劉備的幕僚諸葛亮的遊說下,劉備和孫權達成攻守同盟的關係,在赤壁之中大敗曹操,不僅在荊州獲得不小的利益,而且還在這一年將版圖擴大至交州。

權大悅,即遣周瑜、程普、魯肅等水軍三萬,隨亮詣先主,並力拒曹公——《三國志·諸葛亮傳》

我們不難看到,在「三國鼎立」的天下格局沒有形成之時,東吳保持了一種相當活躍的姿態,因為這意味著東吳還可以繼續發展自己的戰略利益。如關羽發動北伐時,東吳為了擴大自己在荊州的利益,聯合曹操偷襲了劉備在荊州經營多年的勢力,並最終將荊州收入囊中。

閏月,權徵羽,先遣呂蒙襲公安,獲將軍士仁……十二月,璋司馬馬忠獲羽及其子平、都督趙累等於章鄉,遂定荊州——《三國志·孫權傳》

可見,「可爭奪的殘餘利益」決定了東吳的活躍,及至夷陵之戰時,東吳被迫繼續刷了一把存在感,一舉擊潰劉備,再次出了一次風頭。由此可見,一向低調的江東孫吳雖然不怎麼愛刷存在感,但是實力卻相當過硬,不過也就在「關羽失荊州」和「劉備託孤白帝城」以後,「三國鼎立」的格局由此形成,直到晉朝統一時都沒有發生變化。

天下格局的形成決定了東吳不需要再出來耍存在感,其根本原因在於「可爭奪的利益」以及不多,蜀國已經佔據了益州和漢中,曹魏佔據北方,而東吳佔據江東,三方勢力之間從此達成一種微妙的平衡,這種平衡雖然不至於說是完全不可打破,但是對當時的三國政權來說,想要打破它很困難。

首先是蜀國為了自身的戰略安全,被迫和東吳結盟,而東吳實際上是搖擺的,它既可以臣服於曹魏(如奪取荊州以後,孫權向曹操稱臣),也可以和蜀國結盟(夷陵之戰以後吳蜀結盟),天下的利益基本上已經分配完成,這種巧妙的平衡決定了東吳沒有機會再刷存在感。

地理位置優越,決定了東吳的姿態從另一方面來看,地理位置的優越也決定了東吳毫無「存在感」,之劉備夷陵之戰失敗以後,東吳佔據了荊州,天下格局因此形成不變。當時東吳佔有揚州、荊州、廣州和交州,大致包括我們今天的浙江、福建、江西、廣東、湖南省全境,以及江蘇、廣西、安徽、湖北、重慶、上海部分地區,再者就是越南北部的小部分區域。

從上圖中我們可以看到,東吳當時佔據了長江中下遊的全部地域,囊括了整個長江三角洲地區,這些地區商業、漁業發達,而且交通便利,是被困在巴蜀之地的蜀國遠不能比較的,而且東吳時期對江南的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自漢以來雖然對江南地區的經營多有涉獵,但是遠遠還沒有開發出來,經濟中心依然集中在中原地區,三國鼎立以後,東吳佔據了江南,因此對這一地區的開發活動日益頻繁,成為東吳的立國之本。孫權在這一地區大力發展農業水利功臣,其境內水資源豐富,因此東吳的水軍又極為強大。

冬十一月,詔鑿東渠,名青溪,通城北塑潮溝……八月,大赦,遣校尉陳勳將屯田及作士三萬人鑿句容中道,自小其至雲陽西城,通會市,作邸閣——《建康實錄》

由於地理位置優越,交通方便,便利的流動性也促進了東吳的經濟發展和人口增長,其人口數量超過200多萬,遠在蜀國之上,我們可以從《晉陽秋》的記載來一窺當時吳國的富庶程度:

濬收其圖籍,領州四,郡四十三,縣三百一十三,戶五十二萬三千,吏三萬二千,兵二十三萬,男女口二百三十萬,米谷二百八十萬斛,舟船五千餘艘,後宮五千餘人。

應該說,這是由於夷陵之戰以後,天下局勢再沒有出現波動,而東吳開始把精力放在國內發展的方向上,因此這種默默發展的姿態最終導致東吳在三國晚期看起來毫無存在感。可實際上孫權當時並沒有放棄東吳的進一步發展,太和七年(233年),孫權和公孫淵眉來眼去,打算達成聯盟關係內外夾攻魏國,但是由於公孫淵的反悔最終沒有實施。

三月,吳主遣太常張彌、執金吾許晏、將軍賀達將兵萬人,金寶珍貨,九錫備物,乘海授淵,封淵為燕王——《資治通鑑》

但這件事至少證明孫權並沒有放棄東吳的擴張機會,此外東吳方面從208年開始一直到公元前253年,一共向曹魏方面的重鎮合肥發起五次進攻,可見東吳一直沒有放棄向北方擴張的意願。但正如前文所談,由於三國鼎立的格局已經形成,三方政權之間形成了一種力量上的微妙平衡,因此難以一時之間分出勝負,這一平衡的存在最終決定了三國晚期東吳極弱的「存在感」。

蜀國的活躍掩蓋了東吳的光輝三國後半場基本上是蜀國的舞臺,可以說蜀國一直在很活躍的在唱獨角戲。相比較於東吳可以依託地理位置的優越潛心發展自己,但是蜀國卻因為失去荊州以後,「隆中對」戰略的徹底破產,導致自己被困死在巴蜀之地,發展方向基本上被堵死。

首先東面是自己的盟友東吳,蜀國儘管失去了荊州,但是也只能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畢竟也不敢惹怒東吳,把它推向曹操的陣營,如此一來的話蜀國將同時面臨來自北方和東南方向的雙重軍事壓力,這一點諸葛亮是深知的。

亮以新遭大喪,故未便加兵,且遣使聘吳,因結和親,遂為與國——《三國志·諸葛亮傳》

所以夷陵之戰以後諸葛亮立刻修復了和東吳的外交關係,承認了東吳對荊州的擁有權,從而不得不重新開闢戰場,那就是漢中以北的隴右地區。這就是諸葛亮的北伐戰略思想,由於東吳就像一顆定時炸彈碰不得,諸葛亮迫不得已只能從更加安全的隴右地區去進攻曹魏,試圖打開一道讓蜀國從閉塞的巴蜀之地「走出去」的發展局面。

正因為這種背景,蜀國因此不斷的發動北伐戰爭,從諸葛亮時代到姜維時期,蜀國一直在不遺餘力的北伐,這種活躍的姿態可以說也是把東吳的存在感掩蓋過去的因素之一。同樣,這也是為什麼三國晚期蜀國為何表現得如何活躍的原因,因此從總體上來看,東吳在三國晚期之所以「存在感」很弱,大致上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格局形成,力量達成平衡,形成僵局;地理位置優越,東吳不必為了生存而必須去開疆擴土,可以在既有的基礎上發展自己;至於蜀國的活躍,我相信是無奈的,是被迫的,為了獲得生存和發展空間,蜀國不得不展現出活躍的姿態,狂刷存在感,然而這種存在感雖然讓蜀國成為了「三國明星」,但是卻把自己折騰壞了。相比之下,東吳雖然毫無「存在感」,但這恐怕恰恰是蜀國想要爭取的姿態。

親,如果對這篇文章滿意的話,點讚收藏以便查閱資料所需喲

相關焦點

  • 三國時期,東吳實力遠超蜀國,為何不北伐
    三國時期,東吳實力遠超蜀國,為何不北伐 2020-12-10 16:19
  • 為什麼感覺東吳的實力強於蜀國,但是在三國歷史存在感不如蜀國?
    三國時魏蜀吳三國鼎立,共同演繹了一曲氣壯山河、盪氣迴腸的歷史讚歌;但看完小說的人常常會掩卷遐思 ,感覺三國裡的故事總是發生在吳國的少,好像存在感不如蜀國,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 三國東吳為何存在感很低?明明打仗很厲害,為何始終難有作為
    三國東吳為何存在感很低?明明打仗很厲害,為何始終難有作為 說起來東吳這個國家真的不弱,雖說他們的存在感要比魏國和蜀國低一些,但是當初在三國時期,他們還是打過不少漂亮的戰役的,就比如說三大戰役,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東吳打了兩場,兩場全勝,而且其他戰役也是勝多敗少。
  • 同屬三國,為何發家最早的東吳,存在感最低
    經過數十年的相互徵伐,最終形成了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這三個國家中,孫吳是發家最早,也是國運最長的。但無論是在正史,還是野史中,孫吳好像一直都是「打醬油」的存在,這究竟是為何。孫家的事業開端,要從孫堅這裡開始算起。孫堅為吳郡富春人,靠著「黃巾起義」中的軍功積累一直做到長沙太守。
  • 三國後期蜀國有姜維,魏國有鄧艾鍾會,吳國有誰?
    看過《三國演義》我們都知道,三國後期的戰鬥主要是圍繞著魏國和蜀國的展開的,作為蜀國的頂梁柱,姜維九伐中原,跟魏國的鄧艾,鍾會二人在岐山展開了多次交鋒,在這些戰役中,三位青年才俊各自發揮本領,為我們展現出了一場場不輸當年孔明跟仲達的精彩對決。
  • 三國時期,蜀國為什麼一直比曹魏和東吳弱小呢?這4點原因很重要
    三國時期,天下有三個勢力鼎立,分別是曹魏、東吳和蜀漢。三國從始至終,蜀漢都要比另外兩個集團要弱小,雖然說強弱從來不是永恆不變的,它是一直都在變化。例如秦漢時期的項羽雖強,後面還是給弱小的劉邦所打敗,自刎烏江;三國時期,袁紹兵多將廣,不也在官渡之戰中被弱小的曹操打得全軍覆沒嗎?
  • 東吳為何在三國時期默默無聞直至滅亡,可能是因為這一制度
    三國時期,魏蜀吳,其中最默默無聞的便是吳國了,好像自赤壁之戰後,吳國就好像隱身了一樣,沒什麼存在感,那麼事實上怎麼回事呀。其實可能和吳國的軍事制度有關係,吳國軍隊的組成都是由各世家、各將領的私兵組成的,主君並沒有絕對的控制權和指揮權。主君只要選好一個將領,讓他統領三軍,這就是吳國的大都督。而一個將領統帥三軍基本上能讓大家服從的話都需要極高的威望。
  • 三國最終結局,為何魏國皇帝封王,蜀國皇帝封公,吳國卻只封侯?
    作為古代至高無上的存在,相信不少人對於那些坐在九五之位上的天子,心中多少也有著一些期待,畢竟綾羅綢緞,錦衣玉食,享用不盡,然而皇帝,實際上也是個高危職業,根據統計,在歷朝歷代400多位皇帝中,平均壽命才只有39.9歲,將近有一半人是非正常死亡,單單是被毒死的君主,就達到了20人之多。
  • 為何三國中吳國粉絲最少?存在感最低?
    三國(220年-280年)是中國漢朝與晉朝之間的一段歷史時期,分為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 229年孫權稱帝,定都建鄴,國號「吳」,史稱東吳。至此三國鼎立! 三國時期人才輩出,後世常常追思當時風雲人物。在唐宋詩詞中出現大量三國內容。元明清期間,三國事跡更加深入人心,成為戲劇和民間藝術文學常見話題。明代羅貫中以這段歷史為藍本,編撰歷史小說《三國演義》成為了中國四大名著之一。其豐富多彩的歷史內涵也流傳到亞洲及世界各地,影響了這些地區。
  • 三國時期的魏蜀吳三國,相當於現在的哪三個國家?中國是吳還是魏
    天下諸侯紛紛起義,於是便進入了我國歷史上最重要的三國時期。嚴格意義上三國時期是魏國,蜀國和吳國。而這也是歷史學界的狹義三國論。但是曹操並沒有建立魏國,而是他的兒子曹丕建立的魏國的,所以史學家們將袁紹等諸侯並立到晉朝建立的時候,都稱為三國時期。而真正的三足鼎立時期,應該就要從赤壁之戰開始算起了。
  • 三國末期吳國實力最弱,為何蜀國滅亡後,西晉滅吳卻用了十幾年?
    正所謂唇亡齒寒,按理說蜀漢滅亡後,西晉應該趁勢派軍討伐東吳,統一天下,可是西晉滅東吳卻一直拖延到公元280年,才統一全國。其實,在制定滅蜀計劃的同時,司馬昭同時製作了滅東吳計劃:「今宜先取蜀,三年之後,因巴蜀順流之勢,水陸並進,此滅虞定虢,吞韓並魏之勢也。」也就是說,按照司馬昭的計劃,滅蜀後三年,就對東吳用兵,一統天下。可是最終為何卻拖延了十幾年的時間呢?
  • 東吳男團亮相!《戰三國 八陣奇謀》東吳四英傑解析
    說起三國,大家更熟悉的往往是蜀國、魏國的將領們,東吳方面的人物卻少有人能如數家珍。然而這片江東富饒之地上,同樣有著許許多多青史留名的角色,比如大家都十分熟悉的周瑜、陸遜、呂蒙、魯肅,被並稱為「東吳四英傑」的他們,在《戰三國 八陣奇謀》裡又有怎樣的表現呢?
  • 三國魏蜀吳時期,蜀國和吳國關係怎樣?有沒有打過仗
    今天我們繼續來和諸位煮酒論三國,來談一談蜀國和東吳之間的關係。如果簡要的概述此二國的關係,那便是:菜雞抱團,各懷鬼胎。話說在那遙遠的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強爭霸,他們既是競爭對手的敵我關係,有時候又亦敵亦友。從外交之上說,吳國和蜀國曾一度長期是同盟國。
  • 孫權在三個自己人手上「翻船」,不僅讓吳國被滅,還牽連了蜀國
    三國歷史中誕生了很多的的英雄豪傑,一直到現在其中的不少人,都還為我們所標榜。三國的起因本是外戚掌權所引起的爭端,但是隨著時間的發展,少年足智多謀,漸漸的早期的漢朝諸侯,幾乎都沒落了。後面的魏蜀吳中曹操和劉備,也多是自身起家的新勢力,只有吳國孫權是繼承了父輩的先業,是吳國的繼承人。
  • 春暖三國:為何吳國和蜀國會反目成仇?最主要的原因是荊州的矛盾
    大家好,我是原創作者春暖,每日更新歷史典故,重溫三國英雄事跡。小編今天大家一起聊一聊三國時期一向關係友好的吳國和蜀國為何最終會反目成仇,當提到三國時期的複雜故事的時候,相信大家對於吳國和蜀國之間的關係,還是比較關心的!
  • 三國時期,蜀國和吳國是如何建立自己的國家防禦戰略體系的?
    東漢末年,戰火紛爭,天下逐漸呈現以魏國實力最強的三國鼎立格局。而另外的蜀國和吳國,根據當時的地理條件各自立於一方,那麼,這兩個國家究竟通過了什麼方法建立起本國自身的防禦體系,以抵禦住強大的魏國的攻勢呢?
  • 三國殺:東吳四大都督為何只有魯肅沒封神?資深玩家:他就是神!
    對於魏蜀吳三國,有人因為奸雄曹操愛上魏國,有人會因為運籌帷幄的諸葛亮愛上蜀國,但小野卻愛上了人傑地靈的東吳!東吳一點也不像關羽說的那樣全是鼠輩,相反,從孫權到四大都督,都是千年難遇的奇才!我們今天要聊的主人公就是東吳的四大都督,其中周瑜、呂蒙、陸遜都在三國殺封了神,為何單單魯肅沒有呢?是因為他老實好欺負嗎?
  • 三國時代的終結,恰好與東吳有關,西晉滅吳為何如此之快?
    如果說到三國時期,或許有很多人都在表示,那個時候三國時代開始就應該在赤壁之戰說起。當發生這一場戰爭的時候,曹操走向了失敗,當時的魏蜀吳也就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勢。不過讓大家覺著比較戲劇性的就是,在三國時期結束的時候,也正好和東吳有著關係,這就是西晉當年發起的滅吳大戰。
  • 魏國為何從來就沒有正眼瞧過蜀國?它對魏國的威脅不大嗎
    魏國為何從來就沒有正眼瞧過蜀國?參看魏文帝魏明帝出兵徵伐的目標,向來都是打東吳的,誰威脅比較大,一目了然。說孫權戰績有問題,那是他的問題,國力和戰績是兩回事啊!另外,關羽北伐後期,淮南方面沒調多少人過來,史書記載只有張遼,而且沒說是帶本部人馬過來還是獨自過來領中央軍,本部人馬上限也就五千人,魏國從來就沒有正眼瞧過蜀國。
  • 五虎大將誰對蜀國貢獻最大?馬超,他為蜀國立下一件大功遠超關羽
    一提起「五虎大將」,熟悉三國歷史的人,都會想起關羽、張飛、趙雲、黃忠、馬超幾個人。其實,「五虎將」只是《三國演義》中的說法,正史《三國志》並沒有這麼說,只是把他們五個人的生平傳記並列而已。不過,在當時的蜀國武將中,也確實是以這五個人為主要骨幹,因此羅貫中這麼寫也是言出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