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東吳為何存在感很低?明明打仗很厲害,為何始終難有作為

2020-12-17 騰訊網

三國東吳為何存在感很低?明明打仗很厲害,為何始終難有作為

說起來東吳這個國家真的不弱,雖說他們的存在感要比魏國和蜀國低一些,但是當初在三國時期,他們還是打過不少漂亮的戰役的,就比如說三大戰役,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東吳打了兩場,兩場全勝,而且其他戰役也是勝多敗少。

就是這麼一個能打仗的國家,他們在後期卻沒怎麼作為,因此才會存在感那麼低,後來更是被溫水煮青蛙一般,很憋屈的被司馬王朝給滅掉了。

看到這裡,可能有些朋友就會提出疑問了,明明打仗很厲害的吳國,為何始終難有什麼大作為呢?小編認為以下幾點原因才是關鍵。

首先,他們的領導者思想比較保守,就拿孫權來說,他最大的本事不是打江山而是守江山。其實無論是赤壁之戰,還是夷陵大戰,我們都能看出,吳國雖然是參戰了,但是他們始終都在被動防守,每次都是別人打過來,他們才出兵迎戰,很少有主動發起進攻的時候。

從這點上來說,孫權確實有些保守,而且進取心不是很足。也正是因為他的這種性格,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吳國的整體走向,一直默默無聞,難有什麼大的作為。

其次,吳國有好幾次好時機,都沒能把握住。第一次機會出現在赤壁之戰之後,此時聯軍的部隊打敗曹軍,那時候劉備的力量還是比較弱的,其關鍵性作用的,實際上還是吳軍。此時可以說是吳國絕佳的機會,他們如果在這個時候擴大自己的地盤,相信是不會遇到什麼阻力的。

不過可惜的是,周瑜恰恰就是在這個時候死的,周瑜一死,吳國更沒有一個恰當的領導者統領軍隊開疆擴土,結果反倒是給了劉備機會。

而吳國的第二機會,則是夷陵大戰結束之後出現的,但是這一次,孫權還是沒能抓住機會。夷陵大戰結束之後,吳國實際上是得到不少地盤的,為了奪得荊州,他們又把西邊的防線,推進到了三峽一帶。

可惜,孫權擔心遭到曹操的趁火打劫,又擔心劉備會奮不顧身的給自己來一個反戈一擊,總之,他沒有繼續擴大戰果。從後來發生的事情我們不難看出,當初的孫權顯然是想多了,如果他當初趁機出去擴大戰果的話,反而是可以獲得更大的成就。

總的來說,東吳之所以那麼能打仗,卻又沒什麼存在感,主要還是和他們領導者的性格有關,而在孫權之後,那些後代的能力又非常有限,被滅也就再正常不過了。

相關焦點

  • 三國晚期為何遠比蜀國強大的東吳卻存在感極弱?三個方面深度分析
    讀過《三國演義》或者熟悉三國歷史的讀者大概都會存在這樣一種錯覺:那就是到了三國晚期以後,東吳的存在感忽然之間直線下降,一直到滅亡時都顯得波瀾不驚,湮於平靜。那麼作為一個地處「魚米之鄉」的政權,其綜合國力和地理優勢都遠在蜀國之上,東吳為何還顯得如此沒有「存在感」呢?是因為孫權失去了上進心,滿足於現狀嗎?
  • 同屬三國,為何發家最早的東吳,存在感最低
    經過數十年的相互徵伐,最終形成了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這三個國家中,孫吳是發家最早,也是國運最長的。但無論是在正史,還是野史中,孫吳好像一直都是「打醬油」的存在,這究竟是為何。孫家的事業開端,要從孫堅這裡開始算起。孫堅為吳郡富春人,靠著「黃巾起義」中的軍功積累一直做到長沙太守。
  • 三國時期,東吳實力遠超蜀國,為何不北伐
    三國時期,東吳實力遠超蜀國,為何不北伐 2020-12-10 16:19
  • 為何三國中吳國粉絲最少?存在感最低?
    三國(220年-280年)是中國漢朝與晉朝之間的一段歷史時期,分為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 229年孫權稱帝,定都建鄴,國號「吳」,史稱東吳。至此三國鼎立! 三國時期人才輩出,後世常常追思當時風雲人物。在唐宋詩詞中出現大量三國內容。元明清期間,三國事跡更加深入人心,成為戲劇和民間藝術文學常見話題。明代羅貫中以這段歷史為藍本,編撰歷史小說《三國演義》成為了中國四大名著之一。其豐富多彩的歷史內涵也流傳到亞洲及世界各地,影響了這些地區。
  • 諸葛亮有經天緯地之才,為啥北伐始終不成功?東吳的責任有多大?
    三國時期,諸葛亮被評為有經天緯地之才,夷陵大敗後,蜀漢都到了快要滅亡的地步了,他硬是從劉備手中結過大權,整合各方面資源,對外恢復和東吳的聯盟關係,對內平叛南中,給蜀漢創造了一個安穩的內外環境,使得蜀漢國力重新恢復。
  • 三國殺:東吳四大都督為何只有魯肅沒封神?資深玩家:他就是神!
    對於魏蜀吳三國,有人因為奸雄曹操愛上魏國,有人會因為運籌帷幄的諸葛亮愛上蜀國,但小野卻愛上了人傑地靈的東吳!東吳一點也不像關羽說的那樣全是鼠輩,相反,從孫權到四大都督,都是千年難遇的奇才!我們今天要聊的主人公就是東吳的四大都督,其中周瑜、呂蒙、陸遜都在三國殺封了神,為何單單魯肅沒有呢?是因為他老實好欺負嗎?
  • 為什麼感覺東吳的實力強於蜀國,但是在三國歷史存在感不如蜀國?
    三國時魏蜀吳三國鼎立,共同演繹了一曲氣壯山河、盪氣迴腸的歷史讚歌;但看完小說的人常常會掩卷遐思 ,感覺三國裡的故事總是發生在吳國的少,好像存在感不如蜀國,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 三國時期,吳國明明在長江以南,為何卻被稱為江東孫權?
    三國之中,天下被分為三大勢力,中原曹操,西蜀劉備,東吳孫權。曹操臨死前,也曾說:「孤縱橫天下三十餘年,群雄皆滅,止有江東孫權,西蜀劉備,未曾剿除。」曹操所在的中原地區,本就是華夏發源地,政治經濟中心,故稱中原。
  • 三國時期荊州被東吳奪走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作為古之名將,忠義表率,關羽失荊州一事,常令人扼腕痛惜,難以釋懷。原本在大好的局勢下,東吳卻背後捅刀,以致於關羽功敗垂成,蜀漢損將失地。那麼關羽為何沒有防備東吳?作為沙場宿將,他難道不知道出徵在外必須要穩固後方嗎?
  • 三國東吳四位大都督實力排名,到底誰最厲害
    周瑜作為東吳的第一任大都督,能力肯定是毋庸置疑的。 論才華,周瑜精通音律,正所謂 "曲有誤,周郎顧",可見周瑜的藝術造詣之高;論地位,周瑜縱橫江左十幾年,無人不敬服,連主公孫權都得叫他一聲哥! 論人品,周瑜一直忠心事主,為東吳立下汗馬功勞。
  • 南昌大學明明是211,為何存在感這麼低?網友:不如江西財經
    但是現在的江西省有些尷尬,很多人把江西稱為「環985大學省份」,因為江西周邊所有的省份都至少有一所985大學,而江西只有一所省屬的211大學。即使是只有一所211大學南昌大學,但是南昌大學的知名度還是不如鄭州大學,雖然後者也是河南省唯一的211院校。其實江西省內還有一所大學比南昌大學更加出名,這所大學就是江西財經大學。
  • 呂布麾下有三大猛將,曹操為何只要了兩個,卻把最厲害的給殺了?
    作為東漢末年的風雲人物,呂布名聲雖臭,但一生的確充滿了傳奇,有很強的人格魅力,所以才有不少名將願意跟隨他。 看過三國演義的都知道,呂布是三國早期的諸侯,在剿滅董卓的戰鬥中事立過功勞的。 首先來說高順。
  • 比五虎將和東吳四大都督還要厲害的組合,其中有兩人濫竽充數?
    比五虎將和東吳四大都督還要厲害的組合,其中有兩人濫竽充數?說起三國著名的武將,多數人耳熟能詳的都是什麼蜀漢五虎上將,關羽張飛馬超趙雲黃忠,再就是呂布典韋許褚什麼的,那些武力值不是頂尖的武將,讓人的印象就不起那麼深刻了。
  • 三國二十四名將,東吳只有四人,甘寧周泰為何位列其中?
    三國二十四將,甘寧周泰怎麼會在其中?二十四名將是以武力來記名的,而擅長於「將將統兵」的東吳四任大都督並沒有壓倒性武力,其中最出彩的大概是呂蒙,也沒有什麼鬥將場景。而東吳主要武力輸出為:孫策、太史慈及程普、黃蓋、韓當、蔣欽、周泰、陳武、董襲、甘寧、凌統、徐盛、潘璋、丁奉,後十二人合稱「江表十二虎臣」。其中入選二十四將的只有孫策、太史慈、甘寧和周泰。孫策有「小霸王」之稱,橫掃東吳可見其勇;太史慈槍戟雙絕,和孫策鬥的旗鼓相當,還是位百米穿楊的神射手,所以這兩位的入選可以說是理所當然。
  • 東吳為何在三國時期默默無聞直至滅亡,可能是因為這一制度
    三國時期,魏蜀吳,其中最默默無聞的便是吳國了,好像自赤壁之戰後,吳國就好像隱身了一樣,沒什麼存在感,那麼事實上怎麼回事呀。其實可能和吳國的軍事制度有關係,吳國軍隊的組成都是由各世家、各將領的私兵組成的,主君並沒有絕對的控制權和指揮權。主君只要選好一個將領,讓他統領三軍,這就是吳國的大都督。而一個將領統帥三軍基本上能讓大家服從的話都需要極高的威望。
  • 東吳也是三國時期雄踞一方的霸主,為什麼關羽卻始終看不起東吳?
    關羽看不起東吳是有道理的。三國歷史上,曹操憑藉自己的能力,組建軍隊,滅了袁紹,呂布等諸侯,平定北方;劉備是關羽的大哥,也是白手起家,打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孫權繼承父兄基業,做了江東之主,孫權屬於富二代,所以關羽瞧不上孫權。
  • 夷陵之戰,劉備為何敗給了東吳陸遜?
    公元221年,昭烈帝劉備經過一年多的準備,發動了對東吳的這次大規模的戰役—夷陵之戰。這次夷陵之戰是三國時期著名的三大戰役之一,戰役的結果以蜀漢敗北,東吳勝出而結束,對後來的歷史進程影響深遠。關於劉備為何要發動這次對東吳的戰役,很多人都認為就像蜀漢打出的旗號是為關羽報仇那樣,實際上這只是一個方面,或者說是出兵的一個藉口而已。真正的原因則在於,東吳孫權奪走荊州,使得蜀漢不得不考慮拓展戰略空間,奪回荊州才是劉備不顧群臣反對,發動這次戰役的真正目的所在。
  • 東吳四大都督:周瑜本領最強,其餘三人難分伯仲
    首先,站在周瑜與江東立場,為何非要分劉備一杯羹,為何不把劉備作為蕃屬?在巴蜀益州的東州派看來,來自荊州的劉備和東吳沒區別,只要能遏制益州士族都一樣,這主戰思路沒毛病。第二,你別只看蜀漢伐魏,你倒是看看東吳北伐啊,東吳北伐次數好像和蜀漢持平,在石亭一戰更是打得魏軍不敢南下,不存在配合不配合蜀漢,畢竟2個政權。石亭之戰確實漂亮,但虎頭蛇尾,終究只是境內作戰,不好算是北伐,這個跟東關之戰是類似的。其餘的東吳北伐,恕我不忍心看。要說東吳像樣的北伐,除了周瑜的南郡之戰,要到孫皓主政時期才又變得可看。至於趕走劉備之後,憑東吳自己能否抗住北方,歷史已給出答案。
  • JOJO的奇妙冒險:明明喬魯諾是主角,為何他的存在感不如布加拉提
    然而,當大家日漸深入劇情過後才發現,明明喬魯諾是主角,卻總感覺他的存在感不如布加拉提,這又是為何呢當然,也並不是說喬魯諾沒有存在感。只是相對於其他幾部作品乃至其他動漫而言,喬魯諾並未給人留下一充實而又強烈的存在感。首先,筆者是覺得原因之一在於,喬魯諾這個角色的人設太高了。從他出場開始,就展露出了高於大部分角色的智慧和實力。
  • 東吳比蜀漢多存在17年,是因為荊州嗎?
    三國鼎立魏蜀吳,很多故事都圍繞著荊州展開,這完全是由於荊州的戰略地位所造成的。荊州作為四戰之地,北鄰中原,南鄰嶺南,西鄰西川,東鄰江東。三國無論誰控制荊州,都將對兩二國造成巨大的戰略威脅。所以,三國都想控制荊州,有意思的是,按魏、蜀、吳的順序,荊州先後被三國統治(曹操控制荊州時還是漢相,但可視為魏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