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曹、劉,孫三大陣營,除了曹操、劉備,孫權這三位絕對主角以外,每個陣營中都還有著許多的代表人物。
而孫權手底下,最拿得出手的,顯然就是四大都督了,都是功勳卓著,為鞏固孫吳政權立下汗馬功勞,每個人都可以稱得上是一代人傑。
那麼四位大都督哪一個最厲害?下面就結合他們的貢獻個個人實力進行一個排名。
1,周瑜
周瑜作為東吳的第一任大都督,能力肯定是毋庸置疑的。
論才華,周瑜精通音律,正所謂 "曲有誤,周郎顧",可見周瑜的藝術造詣之高;論地位,周瑜縱橫江左十幾年,無人不敬服,連主公孫權都得叫他一聲哥!
論人品,周瑜一直忠心事主,為東吳立下汗馬功勞。
論戰績,一場赤壁之戰,為三國鼎立奠定了基礎,足以讓其名留青史,更別說東吳創業之初,正是周瑜輔助孫策四處徵戰,打服了東吳各地勢力,為後面孫權上位打開了大好局面,周瑜瑜算是內政外戰兼修,妥妥的全能型人才,故而排第一。
2,陸遜
陸遜是東吳四大都督中上位最晚的,但在位的成就卻是最高的。
他在呂蒙死後,統領吳國軍政二十多年,出將入相,將吳國治理的井井有條,是孫權最為倚仗的肱骨之臣。
陸遜智勇雙全,武能安邦,文能治國。
他在夷陵之戰,吊打了劉備,一把火劉備燒回了白帝城。對於吳國來說,這一戰之功,可謂幾乎不輸周瑜之赤壁。而在這之前,呂蒙智取荊州,陸遜也是功不可沒,正是因為他的一封"馬屁信",把關羽直接給吹飄了。這招"綿裡藏針",是奪取荊州的關鍵。
他在主政期間,勸課農桑,鼓勵生產,輕徭薄賦,減少戰爭,使得吳國的社會經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
綜合實力其實並不比周瑜差,但是周瑜前期開創基業的環境要比陸遜更艱難,所以委屈他排第二位了。
3,魯肅
魯肅是東吳第二位大都督,這個人,不是像《三國演義》裡面所刻畫的那般懦弱老實,他是一位有著遠大戰略眼光、胸懷大志、大智大勇的人才。
魯肅曾向孫權建議:"曹操不能除,為今之計只有保守江東以觀天下之禍吧。如果北方多事,可除黃祖,進伐劉表,將長江一帶佔為已有,這就是王業的基礎了。"這一戰略規劃,被譽為江東版"隆中對"。
周瑜死後,他接手東吳軍政大權,期間一直致力於維持孫劉聯盟,以此來對抗曹操。而正是因為他的努力,三分天下的局面才得以繼續存在並鞏固下去。如果當時孫劉兩家在荊州開戰,那麼曹操很可能會在坐收漁利之後,再度揮兵南下,一統天下。
所以,魯肅對於當時的東吳甚至整個天下大勢,都有著極大的影響,綜合各方面排在四位大都督中的第三。
4,呂蒙
呂蒙是東吳第三位上任的大都督,從小將做起,一步一步成為了東吳最能打仗的人。
呂蒙和周瑜魯肅不一樣,他的出身很一般,也沒有多大名氣。在孫策時期,如果不是他姐夫鄧當,或許沒多少人會在意他。
後來孫權當政,呂蒙作為年輕將領中的佼佼者,開始被孫權當作自己的新勢力培養,畢竟當時的東吳群臣,大都是孫策時代留下來的,孫權在他們之中並沒有太多威望。而呂蒙也算是爭氣,屢獲戰功,逐漸成為了東吳名將。
後來,魯肅死後,呂蒙接替他主掌軍務。其後,呂蒙於襄樊之戰中,趁關羽在漢水樊城與曹魏大軍鏖戰的契機,襲取荊州,使關羽腹背受敵,敗走麥城,最終關羽父子為東吳所擒殺,荊州重歸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