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論英雄之三國良將,全琮篇(上)——一位冷門的東吳大都督

2021-01-07 公孫楓翔談歷史文化

三國良將系列之全琮(上)

煮酒論英雄,且談三國人物。

在三國時期的東吳陣營中,有一名位高權重的實力派大佬,身為武將,卻不在江表十二虎臣之列;擔任都督,又不在東吳四大都督之列;出身吳郡,也不在吳郡四大家族之列。這個人叫做全琮,在《三國演義》中戲份不多,但正史上則是東吳舉足輕重的大人物。本期開始我們就來講講這位貌似知名度不高,卻非常重要的東吳實力派人物。

全琮重大事件之一——軍糧濟災民

全琮(?-249),字子璜,吳郡錢唐(今浙江杭州市)人。全琮父親全柔是漢末名士,漢靈帝時期被舉為孝廉,並擔任尚書郎右丞。董卓進京禍亂朝廷,全柔隨即棄官回鄉,又被時任揚州刺史徵辟為別駕從事。董卓的朝廷既拿全柔沒辦法,又無法掌控揚州,為了拉攏人心順勢拜全柔為會稽東部都尉。

建安元年(196),孫策來到江東,全柔起兵投奔,孫策上表全柔為丹陽都尉。

建安十四年(209),孫權任命全柔為長史,不久又擔任桂陽太守。之前講的東吳將領很多都是二世、三世老臣,全琮則反過來,他是江東集團的官二代。赤壁之戰都結束了,全琮還沒有出場機會。可見雖然不知道其具體生年,但一定非常年輕。

且說全柔到桂陽赴任,待糧食豐收後讓兒子全琮帶人運送幾千斛米到吳郡進行貿易,交換一些本郡所需物資,全琮領命而去。結果全琮到了吳郡,把米全都分給了當地的士大夫而分文未取,乘著空船回到桂陽。

全柔一看就傻眼了,繼而勃然大怒,這傻兒子抽什麼風?

《三國志·全琮傳》載:柔大怒,琮頓首曰:「愚以所市非急,而士大夫方有倒縣之患,故便振贍,不及啟報。」柔更以奇之。

全琮頓首向父親全柔下拜,解釋道:「我是覺得做買賣這事並不著急,但當地士大夫已經有倒懸之危,飯都吃不上了,所以我擅自決定將糧食賑濟給他們,事出突然來不及跟您稟報。」全柔聽罷很是驚訝,自己兒子竟然有這樣大的魄力。

這件事分兩個角度看。糧食在亂世中可太重要了,能拿出數千斛糧食做貿易,說明全柔把桂陽治理得不錯,而且這趟一定能獲利頗豐。說不急其實也不對。可這是自己兒子幹的,也沒什麼辦法,只能往好處想,全琮年紀輕輕就有如此膽識,以後必成大器。

換個角度,有句俗語叫「崽賣爺田不心疼」,還有個春秋典故叫範蠡救子,說的是範蠡二兒子犯罪要被殺頭,範蠡要讓三兒子帶錢去打點關係,他老婆非要大兒子去,結果大兒子去了卻捨不得辛辛苦苦賺來的錢,二兒子還是被殺了。範蠡苦笑,說三兒子從小嬌慣不知賺錢辛苦,去了不會捨不得,大兒子跟自己辛辛苦苦賺錢,所以捨不得。

也就是說全琮當時很年輕,並不懂得糧食在亂世中的珍貴,所以看見遭難的人群,惻隱之心上來就把糧食全送出去了,換成全柔是萬萬不可能的。而再反過來說,也多虧全琮不懂得糧食的珍貴,才能因此救濟大批士大夫。注意,史料原文寫的就是士大夫而並非百姓,這裡是有很大區別的。說明全琮也不是頭腦發熱毫無邏輯,他有他的考慮。救士大夫,這些人會感念全氏的恩情,以後會成為全琮的幫手。救百姓…就真的是發善心了。

這時候赤壁之戰結束不久,江東正是對外擴張的時期,按理說吳郡不該出現成群的士人吃不上飯的情況。筆者認為,這其實是北方士人逃到江東導致的現象,本來糧食就不富裕,許多外來人口來投奔,使得短期糧食更加緊張。

全琮這個官二代、富二代起點就很高,憑藉手中的糧食資源在吳郡積攢下良好聲望,需要注意全琮就是吳郡人,這就為他後來的崛起埋下了重重的伏筆。

全琮重大事件之二——獻策襲荊州

當時為避亂而逃到南方的士人很多,全琮仗義疏財的名聲傳開後,不斷有人前去依附,自願跟隨全琮的人有好幾百家。全琮也不含糊,傾其所有接濟這些人,名聲越來越大。終於,全琮的名字進入了孫權視線,孫權任命其為奮威校尉,讓他領幾千人去徵討山越。

這時全琮平日積累的能量派上了用場,他另外進行募兵,迅速徵集到精兵一萬多。這讓孫權非常高興,於是打完山越就讓全琮出屯牛渚這個長江的重要渡口,隨即升遷為偏將軍。

全琮在隨後幾年並沒有值得書寫的大事,一來太過年輕,二來東吳人才濟濟,全琮還沒得到機會。

建安二十四年(219)關羽北伐,襄樊之戰正酣時,全琮上疏建議孫權討伐關羽,並闡述了他的計策。全琮不知道,其實孫權早就跟呂蒙、陸遜暗中進行襲擊荊州的準備了。只是全琮這時候還不夠級別,這個重大機密孫權擔心洩露,沒有告訴全琮,只是把全琮的建議晾在一旁。

《三國志·全琮傳》載:建安二十四年,劉備將關羽圍樊、襄陽,琮上疏陳羽可討之計,權時已與呂蒙陰議襲之,恐事洩,故寢琮表不答。

等到關羽被擒獲,荊州戰局徹底結束,孫權在公安設酒宴大會群臣,特意對全琮說道:「你之前就跟我提過攻打荊州的計策,我雖然沒有答覆你,但今天的大勝,也有你一份功勞啊!」於是封全琮為陽華亭侯。

從全琮封侯能看出,至少全琮提出的計策相當具有可行性,而且應該有一部分是被孫權所採納了。在當時的形勢下建議襲擊關羽的人應該不止全琮一人,但孫權能當著眾將的面表揚全琮,可見全琮的建議中有些獨到的價值,是其他人沒有想到的。

從這段來看,好像全琮是個足智多謀的人,但有趣的是龐統並不這麼認為。沒錯,鳳雛龐統跟全琮也是好朋友。當年周瑜去世時,為周瑜做幕僚的龐統送喪至吳郡,龐統的大名在吳地也廣為人知,不少名士都跟龐統有過交集。

龐統臨別時跟當地友人告別,陸績、顧紹、全琮這些本地頭面人物都出來餞,龐統給三人分別進行了評價,其中稱全琮「智力不多」。

《三國志·龐統傳》載:謂全琮曰:「卿好施慕名,有似汝南樊子昭。雖智力不多,亦一時之佳也。」

這段評語龐統說得很直接,說全琮樂於通過散財來積累名聲,好像汝南的樊子昭。這個樊子昭史料沒有詳細介紹,想必是當時散財換名聲的典型人物。龐統倒並非指責的意思,畢竟不管怎麼說救濟窮困的士人是事實,得到好名聲是應該的。至於智力不多的意思,並非說全琮是傻子,而是他並不以智謀見長,至少相比龐統自己的話要低上一個層次。最後一句龐統是說全琮總體算得上人才,智力不算頂級也夠用,其他方面還是很優秀的。

全琮重大事件之三——洞口之戰

雖然龐統覺得全琮智力不多,但並不妨礙全琮屢立戰功。

黃武元年(222),曹丕大舉伐吳,東路軍由曹休率領進軍洞口。東吳方面,孫權以呂範為帥,徐盛、全琮、孫韶隨軍迎戰。曹休的用兵風格十分激進兇猛,雖說東吳水軍更加善戰,但曹休憑藉兵力優勢經常派出小股部隊乘著輕便小船到處偷襲,全琮則整日不脫盔甲以便隨時迎戰。

冬十一月,江面突然颳起大風,把吳軍許多船隻吹到北岸,因此被殺死或溺死者多達數千人。等倖存者集結撤回南岸,曹休又派臧霸帶領萬人敢死隊、五百艘快船渡江襲擊徐陵,燒掉吳軍的攻城車等輜重,並攻殺數千人。

在吳軍的逆境之中,全琮與徐盛帶兵反擊,並趁臧霸撤軍時擊殺了魏軍大將尹禮,並且擊殺及俘獲魏軍數百人,為吳軍挽回了顏面。

《三國志·全琮傳》載:頃之,敵數千人出江中,琮擊破之,梟其將軍尹盧。

這裡的尹盧就是泰山軍將領尹禮,「盧兒」是尹禮的別名。尹禮當年投降曹操後即被任命為東莞郡太守,地位不低,又是跟隨臧霸多年的老將。在《全琮傳》中並未提及徐盛,《吳主傳》提及「全琮、徐盛追斬魏將尹盧」,在《徐盛傳》中卻並未提及此事。因此明顯能夠得出一個結論,追擊並斬殺尹禮主要是全琮所為,徐盛起次要作用。

戰後全琮因功升遷為綏南將軍,進封錢唐侯。

黃武四年(225年),孫權任命全琮兼任九江太守,假節。九江作為位於江北的郡,是直面曹魏的前線,這表明孫權對全琮的能力非常認可,開始委以重任。

本期主要介紹了全琮逐漸被孫權重用的經過,作為曾經擔任東吳大都督的人,全琮後來又有哪些事跡,以及全琮捲入皇位繼承黨爭的詳情,咱們下期繼續聊。感興趣的小夥伴敬請點讚關注吧,同時也歡迎翻閱往期三國人物文章。您的支持是我持續更新的最大動力,謝謝!

相關焦點

  • 煮酒論英雄之三國良將,全琮篇(中)——孫權的駙馬爺
    三國良將系列之全琮(中)煮酒論英雄,且談三國人物。全琮重大事件之四——迎娶孫魯班黃武七年(228),以周魴詐降為導火索,曹魏大司馬曹休親率十萬大軍伐吳,孫權以陸遜、朱桓、全琮各領兵三萬迎戰,石亭之戰爆發。這場戰役此前在曹休、賈逵、朱桓等人篇章裡有介紹,這裡就不重複了,我們重點講一下全琮緊接著的經歷。
  • 煮酒論英雄之三國良將,呂蒙篇(尾聲,其一)——與甘寧的交情
    三國良將系列之呂蒙(尾聲,其一)煮酒論英雄,且談三國人物。呂蒙重大事件之十一——推薦甘寧呂蒙的文章到這裡已經第四篇了,作為在歷史上以詭詐著稱的名將,呂蒙的風評爭議比較大,這基本是偷襲荊州且間接害死關羽所造成的。似乎呂蒙是個徹頭徹尾的陰謀家,為許多人所不齒。
  • 煮酒論英雄之三國良將,陸遜篇(特別篇)——攻荊州牛刀初試
    三國良將系列之陸遜(特別篇)煮酒論英雄,且談三國人物。陸遜重大事件之七——襲取荊州上期講到呂蒙與孫權商議襲取荊州大計,因呂蒙重病在身,便推薦陸遜接替為荊州都督。如此既能讓呂蒙在後方休養一陣,也能麻痺關羽。
  • 東吳最危險的官職,不是大都督,而是地位更高的丞相!
    三國時期人才輩出,但更多人關注曹魏與蜀漢,而盤踞江南的東吳,總是被放在遺忘的角落。東吳最有名氣的就是四大都督,他們分別是周瑜、魯肅、呂蒙、陸遜,與蜀國的五虎將,魏國的五子良將相比,四大都督顯得更有意思。他們各有所長,各有戰績支撐,他們是東吳最出類拔萃的幾位將領,甚至很難分出個高低勝負。
  • 比五虎將和東吳四大都督還要厲害的組合,其中有兩人濫竽充數?
    比五虎將和東吳四大都督還要厲害的組合,其中有兩人濫竽充數?說起三國著名的武將,多數人耳熟能詳的都是什麼蜀漢五虎上將,關羽張飛馬超趙雲黃忠,再就是呂布典韋許褚什麼的,那些武力值不是頂尖的武將,讓人的印象就不起那麼深刻了。
  • 《三國演義》中東吳有幾任大都督?
    1;大都督周瑜 現在既然與曹操作對,劉備近在公安,邊境附近的百姓尚未歸附,應當用良將前往駐守鎮撫。魯肅的智謀才略足以勝任,請求起用他來接替我。我死之日,也就沒有牽掛的事了。」孫權採納了周瑜的建議,當即任命魯肅為奮武校尉,接替周瑜統領部隊。 3;大都督陸遜
  • 三國東吳四位大都督實力排名,到底誰最厲害
    周瑜作為東吳的第一任大都督,能力肯定是毋庸置疑的。 論戰績,一場赤壁之戰,為三國鼎立奠定了基礎,足以讓其名留青史,更別說東吳創業之初,正是周瑜輔助孫策四處徵戰,打服了東吳各地勢力,為後面孫權上位打開了大好局面,周瑜瑜算是內政外戰兼修,妥妥的全能型人才,故而排第一。 2,陸遜
  • 三國名將系列之東吳二路五虎將
    #三國#江東歷經三世,民心歸附,人傑地靈。名將雖沒有頂尖高手,但拿得出手的武將還是有很多。孫權也多虧了這些武將,才能保住江東之地甚至奪取荊州。但當這些勇將凋零,東吳再無人可用,「金陵王氣黯然收」便是結局。
  • 青梅煮酒論英雄:曹操識破劉備韜光養晦之策,為何還要放虎歸山?
    青梅煮酒論英雄:曹操識破劉備韜光養晦之策,為何還要放虎歸山?天下之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合,分分合合,你爭我鬥,政權更替過程中,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四大名著《三國演義》中,劉備、曹操和孫權三國鼎立時期,將此歷史定律演繹得淋漓盡致。
  • 三國殺:東吳四大都督為何只有魯肅沒封神?資深玩家:他就是神!
    對於魏蜀吳三國,有人因為奸雄曹操愛上魏國,有人會因為運籌帷幄的諸葛亮愛上蜀國,但小野卻愛上了人傑地靈的東吳!東吳一點也不像關羽說的那樣全是鼠輩,相反,從孫權到四大都督,都是千年難遇的奇才!我們今天要聊的主人公就是東吳的四大都督,其中周瑜、呂蒙、陸遜都在三國殺封了神,為何單單魯肅沒有呢?是因為他老實好欺負嗎?
  • 三國中,東吳為什麼最後一個被滅?
    當《三國演義》成為文學經典後,三國這段歷史被更多的人熟知。不過,無論是演義還是歷史,它們共同留下一個令人疑惑的問題,那就是東吳憑什麼能夠與曹魏、蜀漢相抗衡?論名將,東吳不及曹魏多,論政治奇才,東吳沒有諸葛亮。
  • 《三國群英傳8》黃忠魏延登場,東吳兩位大都督立繪曝光
    作為2020年的最後一天,《三國群英傳8》的官方爆料也是異常的多,今天就曝光了黃忠和魏延的武將技,同時還曝光了東吳倆位大都督的立繪,接下來先來看看黃忠和魏延的武將技吧。
  • 東吳的四大都督中,對東吳的建立發展貢獻最大的,是戰功最少的他
    東吳有四大都督,他們是孫權的依靠。他們按照執掌東吳軍權的時間來說,分別是周瑜、魯肅、呂蒙和陸遜。孫權本人的軍事能力不足,他依靠著這四大都督,保證了東吳的安全,開創了東吳的基業。可以說,這四大都督對吳國的創建發展居功甚偉。在這四人中,首先是周瑜取得了赤壁之戰的勝利,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
  • 三國時為什么喝酒都要加熱?如曹操煮酒論英雄!關羽溫酒斬華雄!
    可是,喝酒歸喝酒,不知道朋友們有沒有發現,三國時期的英雄們喝酒之前都需要把酒熱一下!難道這有什麼奧秘嗎?還是只是一個習慣而已,就好像現在我們在喝啤酒的時候,有的人會大喊一聲:「老闆,給我來一瓶冰鎮的!」在三國之中,有兩個故事特別有名,一個是曹操煮酒論英雄,另一個是關羽溫酒斬華雄。
  • 三國時期東吳四個名門之後,赫赫有名,號稱「東吳四友」!
    東吳四友是指在三國時期,東吳國的四個友人諸葛恪、張休、顧譚、陳表,因為這四個人都赫赫有名,擁有一定的成就,加上都出自名門之後,所以被人們稱之為「東吳四友」。不過,對於「東吳四友」來說,在最終的結局上卻是比較悽涼,也即令人唏噓的。
  • 青梅煮酒論英雄的真相,原來是這樣……
    原標題:青梅煮酒論英雄的真相,原來是這樣…… 「煮酒論英雄」這個三國老梗,很多朋友都熟悉。但鮮為人知的是,當時根本沒有青梅配酒,這個情節是演義作者虛構,那是宋朝才興起的時尚!
  • 東吳實力最強盛的外戚勢力——全氏,是如何崛起,又是如何衰亡的
    在兩漢,尤其是東漢時期,外戚是活躍於政治舞臺上的比較強大的力量。而在三國時期,外戚力量卻有些銷聲匿跡。不過在東吳還是有一支比較強大的外戚勢力——全氏,是東吳第二任皇帝孫亮的妻族。孫亮並沒有親政的機會,全氏卻成為東吳實力最強盛的外戚勢力。那麼全氏是怎樣崛起的,又是怎樣衰亡的呢?
  • 三國時期,東吳有四位「右將軍」,其中一位擒獲關羽!
    對於左將軍來說,地位僅次於上卿,職務上包含了護衛京師,駐守邊境等範圍。按照東漢時期的官制,左將軍在武將中僅次於大司馬、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等官職,也即是一個中等偏上的武將官職。在漢末三國時期,不少武將甚至諸侯就曾被封為右將軍,比如張郃、樂進、徐晃、張飛等人,就曾擔任右將軍一職。而就筆者今天要說的東吳,歷史上共有四位右將軍,其中一位更是在偷襲荊州時擒獲關羽、關平父子。
  • 東吳四英傑最名不副實的一位,被人評價為庸碌之人,他是誰?
    如三國時期,劉、曹、孫三人三分天下,在他們三人旗下,自然有很多知名的謀士和武將。後人便將這些人按照所做的貢獻或者能力放在一起評論。如劉備方有五虎良將;曹操這方有五子良將。那麼,孫權這方有誰呢?那就是東吳四英傑。不過,很奇怪的是,東吳四英傑中,周瑜、陸遜、呂蒙都頗有建樹,唯獨魯肅,縱觀他的一生,似乎都是庸碌無為的。那他憑什麼可以與其他三人並列稱東吳四英傑呢?讓我們來看看。
  • 漢末三國,不平凡的建安二十四年
    ,緊接著,另一位曹氏宗親大將曹仁被圍於樊城,眼看曹仁就要殺身成「仁」。于禁總督七軍解救樊城之圍的精銳部隊全軍覆沒,五子良將之一的大將于禁投降。曹魏政權自官渡之戰後,受到的最大一次挑戰。曹操一度想遷都,最終在司馬懿和蔣濟的勸說下,向東吳拋出橄欖枝。同時派遣徐晃直面關羽救樊城。曹操率領大軍為後應,最後解除了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