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論英雄之三國良將,呂蒙篇(尾聲,其一)——與甘寧的交情

2021-01-15 公孫楓翔談歷史文化

三國良將系列之呂蒙(尾聲,其一)

煮酒論英雄,且談三國人物。

呂蒙重大事件之十一——推薦甘寧

呂蒙的文章到這裡已經第四篇了,作為在歷史上以詭詐著稱的名將,呂蒙的風評爭議比較大,這基本是偷襲荊州且間接害死關羽所造成的。似乎呂蒙是個徹頭徹尾的陰謀家,為許多人所不齒。

筆者在此前三期文章已經講過不少呂蒙的事跡,既然各為其主立場不同,偷襲荊州也就無所謂正義不正義。襲取荊州這事放到下一期繼續講,這期咱們聚焦於呂蒙與另一位東吳大將——甘寧之間的故事。

呂蒙

《三國志·甘寧傳》載:周瑜、呂蒙皆共薦達,孫權加異,同於舊臣。

在甘寧篇筆者講過,在東吳眾將中,甘寧算是個異類。第一,甘寧是土匪出身,來路不正。儘管《三國演義》中東吳還有其他武將也出身盜賊,如蔣欽、周泰,但這只是小說,在正史中明確記載的則只有甘寧。他聚集一批追隨者殺人越貨,「錦帆賊」在巴蜀大地聲名遠揚,甚至當地官員也敬畏三分。

第二,甘寧是個叛將,而且不止一次背叛舊主。憑藉天資聰穎,甘寧讀了些書自學成才,又成功與政界搭上關係步入仕途,洗白身份後竟然做到蜀郡郡丞。但甘寧不安分,劉焉死後參與了針對劉璋的叛亂活動,失敗逃入荊州,輾轉到江夏黃祖麾下。甘寧在江夏又不安分,覺得在這裡沒前途又想跳槽,於是向黃祖要了個邾縣縣長的職位,借赴任之機逃往江東。史書稱甘寧早有投奔江東之意只是被黃祖截留,這恐怕是甘寧投奔東吳後的說辭。畢竟甘寧在荊州待了足足十幾年,想投東吳何必等這麼久?

第三,甘寧加入江東非常晚。繼續甘寧在荊州效力十幾年的說法,自興平元年(194)反叛劉璋失敗算起,到建安八年(203)甘寧射殺凌操,已經為荊州效力了足足十年。如果算到甘寧在建安十三年(208)春孫權第三次徵討江夏之前加入,那甘寧在荊州的時間長達十五年。也就是說甘寧最晚在赤壁之戰的同一年才加入江東集團,是同時期知名將領中最晚的。

概括起來,甘寧出身土匪來路不正,兩次叛主人品存疑,入夥最晚位置尷尬。最重要一點,也是第四點,他是凌統的殺父仇人。接納甘寧,勢必要在東吳將領中埋下一個雷,處理不好就要爆炸。可甘寧自江夏來投,如果不接納,代表著對荊州降將的不接受,今後攻打江夏及荊州勢必遭到殊死抵抗,不利於江東集團的發展。

還好這時的東吳有器量宏大的周瑜主持軍事,呂蒙也力主接納甘寧,兩位江東大佬共同推薦,使孫權對甘寧十分重視,對待甘寧與其他人一視同仁。從此也拉開了呂蒙與甘寧之間的故事。

甘寧

呂蒙重大事件之十二——宴會危機

建安十四年(209),周瑜攻打南郡,甘寧帶著幾百人向西進軍搶佔夷陵,引來曹仁大軍猛攻。正當眾將紛紛表示兵力太少不宜救援時,呂蒙站出來力保凌統守營十天,然後自己跟隨周瑜、程普救援甘寧。

《三國志·呂蒙傳》載:諸將以兵少不足分,蒙謂瑜、普曰:「留淩公績,蒙與君行,解圍釋急,勢亦不久,蒙保公績能十日守也。

甘寧被圍,呂蒙力主去救雖然不能用私人感情解釋,但推薦凌統守營就只得玩味了。這裡的潛臺詞應該是:「甘寧幾百人尚且能硬抗曹仁幾千人圍攻,凌統你看著辦吧,再怎麼也不能表現不如甘寧吧?」

凌統本就是好勇鬥狠之人,加上與甘寧眾所周知的緣故,當然會拼命守營。至於甘寧,確實等到了大軍來救,看到當初力薦自己的呂蒙也在其中,想必也會死心塌地為東吳效力。

後來周瑜去世,魯肅接管荊州軍事,呂蒙也成長為獨當一面的大將。有一次呂蒙做東宴請眾將,甘寧與凌統也都到場。凌統總是找機會要對甘寧下手,甘寧心知肚明,平時能躲著凌統就絕不見面。孫權也知道這情況,還特別命令二人不得互相敵視。

凌統

但是呂蒙作為領導邀請下屬喝酒,誰也沒法躲。酒過三巡,凌統又按捺不住復仇的念頭,站起來要給大家舞刀助興。平時的話甘寧也就躲得遠遠的,但是今天當著眾人面要是逃就太丟臉了,而且也喝了不少酒,甘寧也來勁了,站起來拎著雙戟道:「我也會雙戟舞。」

宴會氣氛頓時緊張起來。呂蒙趕緊站出來一手拿刀一手持盾,站在兩人中間,說道:「甘寧雖然雙戟舞得好,但沒有我呂蒙的舞靈巧啊!」這才把兩人隔開。

《吳書》載:嘗於呂蒙舍會,酒酣,統乃以刀舞。寧起曰:「寧能雙戟舞。」蒙曰:「寧雖能,未若蒙之巧也。」因操刀持楯,以身分之。

通常對這件事的理解,是呂蒙顧全大局制止兩人因私械鬥,避免了矛盾激化。這麼說也沒錯,但如果看得更深一層,其實呂蒙客觀上是在幫甘寧。

怎麼理解呢,呂蒙的行為確實並不偏向任何一方,但客觀上局面對凌統與甘寧是不一樣的。因為甘寧是凌統的殺父仇人,凌統作為江東二代將領,比起外來戶叛將甘寧來說,其他將領在情感上會偏向誰不言而喻。如果凌統殺死甘寧,在眾人力保求情之下,孫權很大可能不會嚴厲懲罰;但反過來,甘寧殺掉凌統的話,孫權就未必會善罷甘休凌家父子將領都死在甘寧手裡,即便孫權不處罰,甘寧以後也沒法在江東混了。

所以,呂蒙制止兩人爭鬥,凌統不會覺得是好事,但甘寧如果夠聰明,就會感激呂蒙。呂蒙當時說的話也是「寧雖能」如何如何,而不是「統雖能」。因為這場爭鬥是凌統所希望的,呂蒙借著跟甘寧說話,給他一個臺階,甘寧先退步,矛盾就緩和下來,呂蒙接下來只需要集中精力制止凌統。

至於說甘寧有沒有感激呂蒙呢?筆者認為是有的。

甘寧

呂蒙重大事件之十三——甘寧百人劫營,呂蒙舉止失態

《三國志·呂蒙傳》載:蒙乃薦甘寧為升城督,督攻在前,蒙以精銳繼之。侵晨進攻,蒙手執枹鼓,士卒皆騰踴自升,食時破之。

建安十九年(214)五月,孫權親自帶兵進攻皖城。此戰呂蒙力主推薦甘寧為升城督,帶領先鋒部隊攻城,呂蒙則親自為其擂鼓助戰,並隨後領主力跟上。戰後呂蒙首功,甘寧其次,均獲得豐厚獎賞。

戰役的細節在甘寧篇與呂蒙篇都有過介紹,這裡不重複了。從呂蒙推薦甘寧作為先鋒的舉動看,可見兩人的交情與其他人不一般。

建安二十二年(217)正月,曹操大舉進攻濡須。在此次戰役中甘寧以百人劫營平安歸來,使東吳軍士氣大振,孫權興奮地豪言出:「孟德有張遼,孤有興霸,足相敵也」這樣的名句。

甘寧的水平到底能不能跟張遼相提並論暫且不談,在甘寧篇筆者詳細分析過,百人劫營這事本身並不是甘寧自願的,而是孫權強烈暗示下不得已而為之。以至於甘寧的上司竟然給甘寧下跪,擺明了不同意甘寧這麼幹。

《三國志·甘寧傳》載:…都督伏,不肯時持。寧引白削置膝上,呵謂之曰:「卿見知於至尊,孰與甘寧?甘寧尚不惜死,卿何以獨惜死乎?」都督見寧色厲,即起拜待酒次,通酌兵各一銀盞。

這段史料在甘寧篇(下)筆者分析過,其實百人劫營是甘寧的無奈之舉,但君命不可違。而這位不具姓名的都督的表現顯然是認為甘寧將有去無回,才有失態之舉。甘寧稱其「見知於至尊」,即與孫權非常親密,遠勝於甘寧。這樣的都督在東吳並不多,而與甘寧又交情深厚,擔心其安危以至於失態,筆者認為,這位都督就是呂蒙。只不過這件事呂蒙的表現不夠冷靜,史書為避諱而隱去了姓名。當然這只是筆者猜測。

為什麼呂蒙會失態,向甘寧下跪伏地不起呢?筆者認為,讓甘寧死守夷陵,攻打皖城等戰役雖然也都是在前線賣命,但這些是正常的軍事行動,為了勝利當然要用好甘寧這員猛將。而百人劫營是孫權的賭氣之舉,為的就是與張遼八百人劫營比個高低,才只用一百人。八百人能守夷陵城,能劫孫權營,可一百人真的太少了。如此少的人數必定不能產生多大效果,為這種無意義的賭氣而把甘寧搭進去,太不明智。呂蒙覺得甘寧兇多吉少,覺得好朋友恐怕有去無回,才會做出下跪伏地的舉動。

呂蒙

呂蒙重大事件之十四——容忍甘寧殘暴

剛才提到呂蒙與甘寧是好朋友,這似乎較少有人提及。其實兩人不僅是好朋友,應該說是好兄弟。從甘寧初投江東就被呂蒙引薦照顧以來,上面講了不少兩人的交集,但大多還是公事,下面就講講兩人的私交。

甘寧生性殘暴是史書有定論的,即使做將領也改不了濫殺的惡習。這也是甘寧始終只能帶領幾百上千人,而不能進一步晉升的關鍵原因。

甘寧家中有個打理廚房的小童,因為工作中犯了過錯,逃到呂蒙家中避難。

《三國志·甘寧傳》載:寧廚下兒曾有過,走投呂蒙。蒙恐寧殺之,故不即還。後寧齎禮禮蒙母,臨當與升堂,乃出廚下兒還寧。

這句史料就能看出呂蒙與甘寧之間深厚的交情。小童不去別處而是呂蒙家,便是知道呂蒙與甘寧關係好,能夠保護自己。而甘寧帶著禮品看望呂蒙母親,升堂拜母也表示兩人的關係非常要好。所以說呂蒙領兵出戰,甘寧總是擔當先鋒,這不是偶然。

甘寧見到呂蒙與其母親,賓主相談甚歡氣氛融洽,呂蒙覺得時機不錯,就把小童叫來歸還給甘寧。呂蒙千叮嚀萬囑咐,不要殺掉小童,甘寧滿口答應。

出了呂蒙家,甘寧回到自己船上,那就換了面孔。他把小童綁在桑樹上,張弓搭箭,竟然把小童射殺了。在呂蒙家當然少不了喝酒,甘寧殺完人覺得有點困,於是吩咐人把船停穩,自己寬衣解帶躺在船裡便睡,打算休息好了再開船。

甘寧

甘寧這邊沒事人一樣呼呼大睡,小童被殺的事可就傳到呂蒙的耳朵裡。呂蒙頓時大怒,親自擊鼓集結士兵,打算攻打甘寧。甘寧那邊聽見動靜,心裡知道大事不妙,但也不知道怎麼辦,乾脆當起鴕鳥,繼續躺著假裝沒聽見。

倒是呂蒙的母親聞訊,慌忙中鞋都沒來得及穿,光著腳跑出來對呂蒙勸說,要以大局為重,不能因私憤攻殺甘寧。

呂蒙見驚動了母親,一來二去自己也冷靜了些,壓下怒火,走到甘寧的船邊,笑著喊甘寧:「興霸,剛才光顧著喝酒,飯都沒怎麼吃吧,母親特意叫我來喊你一起吃飯呢,快點下船!」

《三國志·甘寧傳》載:蒙素至孝,聞母言,即豁然意釋,自至寧船,笑呼之曰:「興霸,老母待卿食,急上!」

甘寧知道自己做得不對,呂蒙作為上司做到這種地步,甘寧已經是羞愧萬分,再也不能假裝聽不見了。甘寧淚流滿面地走出來,對呂蒙道歉,兩人回到呂蒙家中繼續喝酒吃飯。

從這件事就足以證明呂蒙與甘寧的交情超越一般的將領,而史料沒有明確記載的事情還有更多。

《三國志·呂蒙傳》載:甘寧粗暴好殺,既常失蒙意,又時違權令,權怒之,蒙輒陳請:「天下未定,鬥將如寧難得,宜容忍之。」

甘寧其人優缺點都非常突出,不僅凌統,也總是得罪其他人。如筆者在文章開頭列舉的四大「特點」,甘寧很容易成為江東其他將領排擠的對象,不僅經常讓呂蒙失望,連孫權都對甘寧很不滿。

這時反倒是失望的呂蒙出來幫甘寧說好話,幫甘寧打圓場。所謂「天下未定,鬥將難得」不假,但結合兩人眾多交集,呂蒙的話裡一定是帶有私人感情的。

呂蒙

縱觀《三國志》及相關史料,呂蒙與甘寧兩人互相在對方傳記中佔據了很多篇幅,甚至於甘寧傳記中絕大多數事件都有呂蒙的參與,不得不說兩人的交情非比尋常,雖然很少有人將這兩人視作異姓兄弟,但實際也差不了多少。

本期為大家介紹了呂蒙與他的好兄弟甘寧之間的深厚感情,下一期將繼續講述呂蒙執掌荊州軍務之後的事跡。感興趣的話敬請點擊關注吧,您的支持是我持續更新的最大動力,謝謝!

相關焦點

  • 煮酒論英雄之三國良將,陸遜篇(特別篇)——攻荊州牛刀初試
    三國良將系列之陸遜(特別篇)煮酒論英雄,且談三國人物。陸遜重大事件之七——襲取荊州上期講到呂蒙與孫權商議襲取荊州大計,因呂蒙重病在身,便推薦陸遜接替為荊州都督。如此既能讓呂蒙在後方休養一陣,也能麻痺關羽。
  • 煮酒論英雄之三國良將,全琮篇(上)——一位冷門的東吳大都督
    三國良將系列之全琮(上)煮酒論英雄,且談三國人物。在三國時期的東吳陣營中,有一名位高權重的實力派大佬,身為武將,卻不在江表十二虎臣之列;擔任都督,又不在東吳四大都督之列;出身吳郡,也不在吳郡四大家族之列。這個人叫做全琮,在《三國演義》中戲份不多,但正史上則是東吳舉足輕重的大人物。
  • 煮酒論英雄之三國良將,全琮篇(中)——孫權的駙馬爺
    三國良將系列之全琮(中)煮酒論英雄,且談三國人物。全琮重大事件之四——迎娶孫魯班黃武七年(228),以周魴詐降為導火索,曹魏大司馬曹休親率十萬大軍伐吳,孫權以陸遜、朱桓、全琮各領兵三萬迎戰,石亭之戰爆發。這場戰役此前在曹休、賈逵、朱桓等人篇章裡有介紹,這裡就不重複了,我們重點講一下全琮緊接著的經歷。
  • 三國五大先登猛將:蜀漢黃忠,曹魏樂進,東吳甘寧、凌操和丁奉
    字面的理解就是先於眾人而登,通俗點說就是衝鋒在前;每戰先登意思就是每次打仗總是第一個衝在前面,頗有點身先士卒的意思,延伸之意其實說的就是衝鋒在前的先鋒大將;與此相對應的職位大都是折衝校尉,折衝將軍以及破賊,討寇,討虜等等名號的校尉或將軍居多。三國時期這樣的猛將也不少,今天就說一說正史中的三國五大先鋒猛將:蜀漢黃忠,曹魏樂進,東吳甘寧凌操和丁奉,分別是蜀漢一人,曹魏一人,東吳三人。
  • 三國殺:12神將皮膚彩蛋大盤點,各個經典你都明白嗎?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哈嘍,大家好,我是小奕。隨著三國殺裡面神將的不斷增加,到是給我們許多可看的畫風,今天小奕就帶領大家來抓一抓神將裡面的那些事,回味皮膚裡面的各個經典。②眼睛分別為紅色和藍色,對應煮酒論英雄的那句話"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③衣服是劉備和孫權拼接而成,表明了曹操想統一天下。神張遼形象:①張遼的坐騎包括盔甲等都有白虎,出自於曹丕認為張遼猛如虎,讚揚其如虎之猛。②張遼的武器叫做刑天破軍斧③此時張遼正在和孫權的軍隊鬥爭,張遼帶領了800死士與孫權十萬兵鬥爭,最終張遼大破吳軍,孫權匆忙逃離。
  • 三國時為什么喝酒都要加熱?如曹操煮酒論英雄!關羽溫酒斬華雄!
    可是,喝酒歸喝酒,不知道朋友們有沒有發現,三國時期的英雄們喝酒之前都需要把酒熱一下!難道這有什麼奧秘嗎?還是只是一個習慣而已,就好像現在我們在喝啤酒的時候,有的人會大喊一聲:「老闆,給我來一瓶冰鎮的!」在三國之中,有兩個故事特別有名,一個是曹操煮酒論英雄,另一個是關羽溫酒斬華雄。
  • 三國名將呂蒙是怎麼死的?
    喜歡三國的朋友都知道吳國有一員大將叫呂蒙,他一生徵戰沙場,所立戰功無數。可關於他的死因千百年來眾說紛紜,同時期的名將如黃忠、張郃、龐統、徐晃、太史慈、甘寧 等,皆是因中箭而死。再者就是如關羽,呂布,夏侯淵、典韋等人因戰敗而身死,甚至還有因氣急攻心而死的周瑜,王 朗。
  • 青梅煮酒論英雄的真相,原來是這樣……
    原標題:青梅煮酒論英雄的真相,原來是這樣…… 「煮酒論英雄」這個三國老梗,很多朋友都熟悉。但鮮為人知的是,當時根本沒有青梅配酒,這個情節是演義作者虛構,那是宋朝才興起的時尚!
  • 青梅煮酒論英雄:曹操識破劉備韜光養晦之策,為何還要放虎歸山?
    青梅煮酒論英雄:曹操識破劉備韜光養晦之策,為何還要放虎歸山?天下之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合,分分合合,你爭我鬥,政權更替過程中,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四大名著《三國演義》中,劉備、曹操和孫權三國鼎立時期,將此歷史定律演繹得淋漓盡致。
  • 三國名將系列之東吳二路五虎將
    #三國#江東歷經三世,民心歸附,人傑地靈。名將雖沒有頂尖高手,但拿得出手的武將還是有很多。孫權也多虧了這些武將,才能保住江東之地甚至奪取荊州。但當這些勇將凋零,東吳再無人可用,「金陵王氣黯然收」便是結局。
  • 三國二十四名將,東吳只有四人,甘寧周泰為何位列其中?
    三國二十四將,甘寧周泰怎麼會在其中?二十四名將是以武力來記名的,而擅長於「將將統兵」的東吳四任大都督並沒有壓倒性武力,其中最出彩的大概是呂蒙,也沒有什麼鬥將場景。而東吳主要武力輸出為:孫策、太史慈及程普、黃蓋、韓當、蔣欽、周泰、陳武、董襲、甘寧、凌統、徐盛、潘璋、丁奉,後十二人合稱「江表十二虎臣」。其中入選二十四將的只有孫策、太史慈、甘寧和周泰。孫策有「小霸王」之稱,橫掃東吳可見其勇;太史慈槍戟雙絕,和孫策鬥的旗鼓相當,還是位百米穿楊的神射手,所以這兩位的入選可以說是理所當然。
  • 三國成語故事:萬人之敵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張飛傳》,這是作者陳壽對蜀漢猛將關羽和張飛的一句評價。原文如下:初,飛雄壯威猛,亞於關羽,魏謀臣程昱等鹹稱羽、飛萬人之敵也。羽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飛愛敬君子而不恤小人。先主常戒之曰:「卿刑殺既過差,又日鞭撾健兒,而令在左右,此取禍之道也。」飛猶不悛。先主伐吳,飛當率兵萬人,自閬中會江州。臨發,其帳下將張達、範強殺飛,持其首,順流而奔孫權。飛營都督表報先主,先主聞飛都督之有表也,曰:「噫!飛死矣。」
  • 三國煮酒論英雄:一個豪氣沖天指點群雄;一個寄人籬下一味謙恭
    《三國演義》中有一個經典的片段,就是煮酒論英雄。篇幅不長,卻將這一小說中最重要的兩個人物,曹操和劉備的心態刻畫得淋漓盡致。一個豪氣沖天,指點群雄;一個寄人籬下,一味謙恭。兩人坐在亭子裡一邊煮酒,一邊品梅,喝到一半的時候,突然天邊陰雲密布,驟雨將至,天外龍掛。曹操以龍之變化來隱喻劉備。「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興雲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於宇宙之間,隱則潛伏于波濤之內。方今春深,龍乘時變化,猶人得志而縱橫四海。龍之為物,可比世之英雄。」
  • 三國有名的幾個組合:五虎上將排第一,第四個組合很可惜!
    三國有名的幾個組合:五虎上將排第一,第四個組合很可惜!五虎上將:指漢末三國時期,跟隨劉備建立蜀漢政權的五位將軍。分別為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五子良將:曹魏勢力的五位將軍,即前將軍張遼、右將軍樂進、左將軍于禁、徵西車騎將軍張郃以及後將軍徐晃。陳壽撰寫魏書卷十七時,將此五人合傳,敘述諸將生平事跡後評曰:「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因此現代人將其稱之為「五子良將」或「魏五子」。
  • 三國名將排名(名將譜)
    三國24名將排名: 呂布:單挑之王,三國戰神。趙云:萬馬軍中,來去自如。典韋:一夫當關,百夫莫進。關羽:衝關名將,無人能擋。馬超:西涼公子,錦繡馬超。張飛:百萬軍中,單取帥首。一呂二趙三典韋(呂布、趙雲、典韋)四關五馬六張飛(關羽、馬超、張飛)黃許孫太兩夏侯(黃忠、許儲、孫策、太史慈、夏侯敦、夏侯淵)二張徐龐甘周魏(張遼、張頜、徐晃、龐德、甘寧、周泰、魏延)神槍張鏽與文顏(張鏽、文丑、顏良),雖勇無奈命太悲。三國二十四名將,打末鄧艾與姜維。
  • 五虎上將之首是關羽,五子良將之首是張遼,十二虎臣之首是誰?
    也不要忘記點讚哦~親,看的開心可以點個在看吳蜀魏三國各有聞名於世的名將組合:蜀漢有五虎上將,曹魏有五子良將,東吳則有十二虎臣,其中關張趙馬黃五虎上將之首是關羽無疑,五子良將之首曹操生前是于禁,不過襄樊之戰于禁投降之後張遼則是當之無愧的五子第一人,那麼江東十二虎臣之首是誰呢?
  • 蜀漢有五虎大將,曹魏有五子良將,孫吳大將中誰能進前五呢?
    但我們不可因此小覷東吳,在魏蜀吳三國之中,曹魏實力最強,東吳次之,蜀漢最為靠後。最後結局也是魏滅蜀,晉滅吳,一統天下。既然孫吳方面實力在三國中排第二,自然文臣武將也肯定能人輩出。武將方面,孫吳方面有十二位將領,以英勇驍戰、功勳卓著而為人稱道,按照正史《三國志》為其列傳的順序依次是:程普、黃蓋、韓當、蔣欽、周泰、陳武、董襲、甘寧、凌統、徐盛、潘璋、丁奉,盛讚他們為「江表之十二虎臣」。問題來了,相比曹魏的「五子良將」,蜀漢的「五虎大將」,孫吳方面又有哪些大將可以排在前五名呢?
  • 三國時代36天罡星,誰能位列神將
    三國時期,群星璀璨,能人輩出,很多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人物。如蜀漢五虎大將,曹魏五子良將,東吳四大都督,臥龍鳳雛、冢虎幼麟、魏延、典韋、許豬等等。如果用水滸三十六天罡星的綽號來排個座次,應該會是怎樣的呢?第一、天魁星,亂世奸雄曹操曹操與宋江都胸懷大志,愛惜人才,又都有很強的領導能力。
  • 煮火鍋論英雄從「食說三國」開始!
    煮火鍋論英雄從「食說三國」開始!入店內,一秒穿越到三國時期,目光所及之處,無論是吊頂、長柱、窗柩,還是屋簷、櫃檯、樓梯,皆是古色古香的木製搭建;身著漢服的店小二穿梭其間,高喊「客官裡面請」;置身於煮酒亭、桃園亭、銅雀亭、臥龍亭等命名的雅間內,在朦朧燈霧中,仿佛時間都流淌得清緩起來,蓑衣、弓箭、草蓆等物件,「桃園結義」「單刀赴會」「三顧茅廬」等典故牆畫,講述著三國時期那些盪氣迴腸的英雄故事……種種頗具匠心的細節,不僅詮釋了三國歷史文化
  • 古代有名的3個酒局,鴻門宴,煮酒論英雄,杯酒釋兵權
    如果項羽能夠和劉邦一樣,以自己的利益為利益,如果能在那場酒桌上看到劉邦的小人之心,試問怎還會有後來的烏江之刎呢?試問怎還會有後來李清照等人所寫的至今思項羽呢?說煮酒論英雄,大家應該也知道得很清楚了吧。劉備將自己的姿態放低,逃過了殺身之禍,人們對於劉備的智慧,還有劉備的能伸能屈感慨萬分,而這也使得青梅煮酒論英雄之事廣為流傳。如果說前兩個酒桌之上的文化都是一種雕蟲小技,那麼第3個可謂是真正的能體現出一種政治家的實力和言談的技巧。第3個酒桌文化便是,趙匡胤杯酒釋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