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東吳眾將存在感普遍不是很強。大概原因是《三國演義》主要以曹劉爭霸為主線,主要篇幅都在寫曹操、劉備方面的事,因此對曹劉手下的大將也著墨甚多,就有意無意把孫吳方面淡化 了。但我們不可因此小覷東吳,在魏蜀吳三國之中,曹魏實力最強,東吳次之,蜀漢最為靠後。最後結局也是魏滅蜀,晉滅吳,一統天下。
既然孫吳方面實力在三國中排第二,自然文臣武將也肯定能人輩出。武將方面,孫吳方面有十二位將領,以英勇驍戰、功勳卓著而為人稱道,按照正史《三國志》為其列傳的順序依次是:程普、黃蓋、韓當、蔣欽、周泰、陳武、董襲、甘寧、凌統、徐盛、潘璋、丁奉,盛讚他們為「江表之十二虎臣」。
問題來了,相比曹魏的「五子良將」,蜀漢的「五虎大將」,孫吳方面又有哪些大將可以排在前五名呢?
綜合考慮個人武力、指揮能力、參加戰鬥、取得戰績、所授官職,拋開四大統帥周瑜、魯肅、呂蒙、陸遜不在排名之列,個人認為,以下五人可排名孫吳五大名將:
第一名,程普
程普,字德謀,是東吳將領中資歷最老的一個,輔佐過孫堅、孫策、孫權三代。跟隨孫堅徵討過黃巾之亂、董卓作亂,斬華雄、破呂布,跟隨孫策平定江東。在孫權掌權過程中,又同張昭等人共同輔佐孫權,平定江東亂匪。在赤壁之戰中也有不俗的表現,時任副都督,和周瑜一起大破曹軍,攻伐南郡。程普雖然以統兵出名,但武功也不錯,曾單挑太史慈,與其大戰三十回合而戰平。因其年長,又被人尊稱為「程公」。歷任裨將軍,領江夏太守、南郡太守、蕩寇將軍。
第二名,黃蓋
黃蓋,字公覆,亦是早期跟隨孫堅的東吳老將,輔佐過孫堅、孫策、孫權三代,善使鐵鞭,曾經生擒劉表大將黃祖,其最著名的戰績,就是於建安十三年赤壁之戰時詐降曹操,並以火攻打破曹操之軍,是赤壁之戰的主要功臣之一。後又因平定山賊有功,加偏將軍,官至武陵太守。
第三名,甘寧
甘寧,字興霸,少年時集結兵馬,在地方為非作歹。後投於劉表麾下,未受到重用。公元208年,再投於孫權,開始建立功業。隨孫權破黃祖,隨周瑜破曹仁,隨魯肅拒關羽。甘寧是個全能型的將領,能統領騎兵、水軍,單挑能力也極強,擅使用弓箭,大刀,曾經打敗過曹洪,武藝堪比趙雲、張遼。歷任西陵太守,折衝將軍。
遙想當年「錦帆賊」,鮮衣怒馬少年時。
第四名,韓當
韓當,字義公,漢末三國時期吳國將領。韓當因為長於弓箭、騎術並且膂力過人而被孫堅賞識,追隨他四處徵伐周旋,數次冒險犯難,攻陷敵人、擒拿俘虜。對江東基業的逐漸穩固和吳國的建立有著重要影響。官至昭武將軍、冠軍太守,加都督稱號,封爵石城侯。
第五名,太史慈
太史慈,字子義,東漢末年名將,擅騎射,箭術堪比呂布。早年為劉繇部下,後被孫策招降,跟隨孫策平定江東,孫權時期鎮守南方,後在合肥之戰中陣亡。太史慈身高七尺七,武藝高強,和張遼大戰七八十回合不分高下,孫策攻打揚州的時候奉命拒孫策,兩人大戰一百回合不分勝負,只到夜晚兩家收兵才作罷。後在官至折衝中郎將、建昌都尉。有名言「丈夫生世,當帶三尺之劍,以升天子之階。今所志未從,奈何而死乎!」
為何太史慈沒有名列「江表之十二虎臣」,估計是因為死得太早,死於公元206年,那時連赤壁之戰還沒打呢,三國鼎立的局面還沒形成,後面的許多戰事都沒參與,所以不得名列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