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戰而先登,曹魏五子良將,樂進樂文謙

2021-01-08 碼頭驛站詩

陳壽在《三國志》中將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並列做傳,後世沿襲逐漸成為曹魏的五子良將。然而作為五子之一,為何其他大將功勳卓著,樂進卻看起來沒什麼功勞甚至可以說是沒什麼存在感,那麼作為五子之一的樂進是否浪得虛名呢?

190年,曹操在陳留起兵。樂進募兵千餘人,投效曹操。可以說樂進是曹魏集團的從龍之臣,曹操前期的部隊組成很大一部分功勞屬於樂進。

樂進的恐怖出勤率,戰場廝殺樂進有著自己獨特的打法,那就是沒有打法。他總是衝在最前穿過敵陣然後又從敵陣再一次打回來,如此反覆。

徵伐呂布、張繡和官渡之戰前後直到河北平定。曹操集團擴張領地時期,是樂進立功的主要階段。 這一階段,曹操集團幾乎主要的大小戰役都有樂進的參與。此外,樂進還有單獨擊眭固於射犬、攻劉備於小沛、別擊黃巾於樂安、別徵雍奴、別徵高幹的記錄,主要功勞斬殺袁紹部將淳于瓊、在攻打濮陽、下邳、南皮的戰鬥中率先登城陷陣的記錄。

公元206年,曹操在給漢獻帝的奏表中,將樂進、張遼、于禁並列有功。

公元208年赤壁之戰後,樂進轉入防守孫劉的前線,逍遙津之戰作為副將配合張遼和李典大破孫權,對劉備集團又斬殺沮長杜普、旌陽長梁大。

樂進的功勞大體說完了,讓我們看看樂進的升遷史。

194年封侯、214年假節、晚年獲封右將軍。 而同樣作為曹操早期的將領,于禁197年封侯、209年假節、216年獲封左將軍。後期投奔而軍事才能最為卓越的五子之首張遼,206年封侯,209年假節,220年才封前將軍。

從這裡來看,五子之中,樂進是最早封侯、最早封四方將軍的,但假節晚於張遼和于禁。 漢制,無軍功不得封侯。雖然漢末後期有所放鬆,但大體如是。四方將軍同樣是由軍功而封。而假節主要是用來節制眾軍所用。

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樂進封侯在曹操迎漢獻帝之前,此時曹操手上的爵位還捉襟見肘,由此可見樂進並不是浪得虛名。 因此,我們可以這樣認為,樂進是五子中最早建功、而且軍功並不低于于禁張遼,但是樂進的功勞主要是在曹操起兵早期,而且與張遼于禁不同的是,樂進的功勞主要是衝鋒陷陣而不是統帥眾軍。 因為早期曹操地位還不顯赫,因此部下的記載還不詳細;因為主要是衝鋒陷陣,隨曹操徵討,所以曹操擴張之時戰功卓著,但後期曹操基本盤穩定之後事跡不多。這就很好地解釋了,為何樂進顯名但卻記載不詳的記錄。

樂進是曹魏五子中最早投效曹操的,也是最早離世的。早逝或許多多少少有因為樂進每逢戰事必臨戰先登的緣故吧。

相關焦點

  • 三國正史中蜀國「五虎上將」與魏國「五子良將」的正確排名
    因此本文暫不細究子龍將軍的「身份」問題,簡單將蜀漢此五位大將與曹魏著名的「五子良將」: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做一個簡單的評比。需要再說明的是:曹魏的五子良將指的是除曹氏、夏侯氏等曹操宗族之外五位優秀將領,未必是指這五人即為曹魏最「良」的將領。進入正題關羽不同於演義的藝術描寫,《三國志》本身對武將武藝的記載實際上特別少。
  • 五子良將在正史中的武力排行:張遼第一,第二名是張郃還是徐晃?_呂布
    但是我們看正史就會發現,張遼確實勇猛,但要說忠義,那兩個字在後漢三國亂世是很不值錢的:曹魏五子良將中只有樂進沒管過主公,蜀漢五虎上將中只有張飛沒換過主公,從一而終的名將,在三國時期屬於鳳毛麟角。在五子良將中,張遼的戰功也是數一數二的,而要是之論保衛大漢疆土中功,張遼無疑是位列第一的:柳城之戰,張遼陣斬蹋頓單于,這可比關羽斬顏良的功勞大上十倍也不止。勇力過人的張遼被陳壽排在五子良將之首,緊隨其後的就是「先登有功」的樂進樂文謙。
  • 五子良將都是怎麼死的?演義與歷史有何不同?
    蜀漢是三國中最弱的一方,而作為最強的曹魏,手下名將更多,最著名的就要數「五子良將」,即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五人。那這五員大將最終都是怎麼死的?演義與歷史有何不同?張遼張遼字文遠,在《三國志》中是五子良將之首,是個用勇有謀的大將。
  • 三國五大先登猛將:蜀漢黃忠,曹魏樂進,東吳甘寧、凌操和丁奉
    何謂「先登」?字面的理解就是先於眾人而登,通俗點說就是衝鋒在前;每戰先登意思就是每次打仗總是第一個衝在前面,頗有點身先士卒的意思,延伸之意其實說的就是衝鋒在前的先鋒大將;與此相對應的職位大都是折衝校尉,折衝將軍以及破賊,討寇,討虜等等名號的校尉或將軍居多。三國時期這樣的猛將也不少,今天就說一說正史中的三國五大先鋒猛將:蜀漢黃忠,曹魏樂進,東吳甘寧凌操和丁奉,分別是蜀漢一人,曹魏一人,東吳三人。
  • 三國:都知道曹魏五子良將,但魏國的中流砥柱十虎將,你可知道?
    2.文武雙全—夏侯淵夏侯淵[字 妙才] 從夏侯淵表字就可以看出,夏侯淵的能力和才智。與張遼、樂進、張郃、徐晃一起合稱五子良將,不僅可以單獨領軍打戰,而且于禁還是曹操麾下外姓將領中唯一一個持假節鉞權利的將領。不過被關羽水淹七軍,還被俘虜,晚節不保。
  • 劉備的「五虎上將」和曹操的「五子良將」,究竟誰更厲害些?
    同樣,在曹魏陣營,也有「五子良將」。《三國志》中,把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五人並列一傳,並評價道:「時之良將,五子為先。」因此,後世稱之為「五子良將」。雖說「五虎上將」個個能戰,「五子良將」人人敢拼,但是十個指頭伸出來都有長短,到底「五虎上將」和「五子良將」誰更厲害?我們姑且按照《三國志》中的說法,對歷史上真正的五虎上將和五子良將進行一個物理對比。
  • 「五子良將」中排最後的徐晃,硬碰硬擊敗關羽,留下一個成語
    徐晃很有名,曹魏"五子良將"之一,但是相對於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四個人來說,歷史形象不算十分鮮明。張遼就不用說了,在"五子良將"中的地位就像關羽在"五虎上將"的地位;于禁以治軍嚴整著稱,也是"五子良將"中唯一假節鉞的人(雖然搞不太清楚曹操時期假節鉞和假節的區別);樂進以驍勇著稱,張郃以巧變著稱,雖然陳壽的記載中沒有特別突出這一點,但還是有所強調,相對而言徐晃似乎沒有什麼"存在感",沒有鮮明的個性。在《三國志·魏書·張樂于張徐傳》中也是排在最後一位。
  • 蜀國有五虎上將,魏國有五子良將,那麼誰是吳國的五虎大將呢?
    比照蜀國的五虎,因為陳壽又將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等五位魏國猛將合列在同一列傳中,並稱讚這五人「時之良將,五子為先」。於是,民間就又有了五子良將之說。然而,與魏蜀兩國鼎足而立的吳國,卻從來沒有「五虎將」的說法,這又是為什麼呢?
  • 于禁才是五子良將之首,只是晚節不保
    這個笑話讓很多人覺得于禁能做上五子良將,也是曹操給的,不是實力所致算了,我給你一個五子良將的名額,老婆還是還給我吧。其實于禁在五子良將中是跟隨曹操時間最長的三十餘年,官職最高的,左將軍假節鉞。這等榮譽自然是于禁打拼來的,于禁的一生可分為兩段看,前半生戰績滿滿,攻徐州打廣戚,濮陽打呂布,官渡之戰時袁紹多倍兵力與曹操,是于禁充當先鋒,堅守延津,後來又與樂進率兵渡河攻打袁紹別營,斬殺袁軍千,俘獲數千,還招降將二十餘人,這可是大勝。另外還有天柱山平梅成等人,更不要說打黃巾軍和黑山軍這些了。
  • 蜀漢有五虎大將,曹魏有五子良將,孫吳大將中誰能進前五呢?
    但我們不可因此小覷東吳,在魏蜀吳三國之中,曹魏實力最強,東吳次之,蜀漢最為靠後。最後結局也是魏滅蜀,晉滅吳,一統天下。既然孫吳方面實力在三國中排第二,自然文臣武將也肯定能人輩出。問題來了,相比曹魏的「五子良將」,蜀漢的「五虎大將」,孫吳方面又有哪些大將可以排在前五名呢?
  • 五虎上將之首是關羽,五子良將之首是張遼,十二虎臣之首是誰?
    也不要忘記點讚哦~親,看的開心可以點個在看吳蜀魏三國各有聞名於世的名將組合:蜀漢有五虎上將,曹魏有五子良將,東吳則有十二虎臣,其中關張趙馬黃五虎上將之首是關羽無疑,五子良將之首曹操生前是于禁,不過襄樊之戰于禁投降之後張遼則是當之無愧的五子第一人,那麼江東十二虎臣之首是誰呢?
  • 此人資歷深且忠心耿耿,曾戰平呂布趙雲,為何落選五子良將?
    此人資歷深且忠心耿耿,曾戰平呂布趙雲,為何落選五子良將? 不過曹操麾下也有很多將才,其中的五子良將也能和劉備身邊的五虎上將相提並論。 五子良將指的是張郃、樂進、于禁、張遼和徐晃,這幾人都頗有實力。不過曹營之中還有一個猛將名叫許褚,他的實力也絲毫不遜色於五子良將中的任何一人。說到許褚,大家對他都很熟悉。
  • 德雲社「五子良將」,孟鶴堂、郭麒麟上榜,張雲雷獲封「平西王」
    三國時期,群雄逐鹿中原大地,每一方勢力都有自己的「精兵良將」。曹魏五子,蜀漢的五虎上將、袁紹的四庭一柱,如果德雲社現如今「扛旗」的人挑選五位,都有誰呢?「賤萌掌門」嶽雲鵬嶽雲鵬是德雲社當中第一位「大紅大紫」的徒弟,有人說嶽雲鵬的成名離不開郭德綱的「捧」,還有人說嶽雲鵬能紅,就是因為聽話,這些說法都對,但是不全面。
  • 三國名氣最大的六位前將軍:東吳一人,蜀漢兩人,曹魏三人!
    一、夏侯惇(曹魏) 夏侯惇(?-220年6月13日),字元讓,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作為曹魏宗室,夏侯惇早在曹操起兵時就跟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