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禁才是五子良將之首,只是晚節不保

2020-12-23 37度2的漫畫

介紹下文中提到的一位將領朱靈

朱靈原本是袁紹的手下,在袁術手下的那個叫紀靈。

朱靈說他是公私分明,但在我看來卻是個心狠的人。季雍以鄃shū城背叛袁紹而投降公孫瓚,袁紹命朱靈前往攻打鄃城,但朱靈的家人都在城中,公孫瓚便將朱靈的母親、弟弟綁在城上,以此來誘降朱靈。朱靈說:「大丈夫就是要為人效力,怎麼能顧及家室呢」於是力戰攻陷鄃城,生擒季雍,然而朱靈自己家人都被殺害。

曹操徵討陶謙時,袁紹派朱靈統率三個營援助曹操。等作戰結束要回去的時候,朱靈卻留了下來,朱靈說:「我一生閱人無數,曹公才是明主啊,既然遇到明主,還找別人幹啥?」這樣朱靈就帶著將士們投靠了曹操。

接著朱靈跟著曹操徵戰四方,其實出場率也很高,比如徵冀州、討荊州、參加了與馬超的渭南之戰,跟隨夏侯淵平亂賊,曹操西徵張魯的時候,也是由朱靈和張郃在前面開道掃平氐人。

曹操為什麼要奪朱靈兵權,史書上沒有交代,是有個「太祖常恨朱靈,欲奪其營」,就是曹操對朱靈不滿很久了,累計之下打算奪走兵權。也有人只是推測朱靈因為心狠,連自己的家人都可以不顧,所以曹操難以控制朱靈,還是奪了兵權為好。

以下是本期部分文字內容

于禁字文則,很多人對于禁的了解只在一個笑話一日曹操宴請大家,席間突然兩個小妾吃醋開鬧我最愛曹丞相,我能為他去死!我也能為曹丞相去死

曹操惱羞成怒那你倆同歸於盡吧。當時的氣氛瞬間冷到了極點,這時于禁站出來說道末將謝曹丞相美意。

這個笑話讓很多人覺得于禁能做上五子良將,也是曹操給的,不是實力所致算了,我給你一個五子良將的名額,老婆還是還給我吧。

其實于禁在五子良將中是跟隨曹操時間最長的三十餘年,官職最高的,左將軍假節鉞。

假節鉞的意思就是,我能代表皇帝親臨,可行使相應的權力,作戰時也不用請示匯報,可斬殺觸犯軍令的將士。老厲害的!

這等榮譽自然是于禁打拼來的,于禁的一生可分為兩段看,前半生戰績滿滿,

攻徐州打廣戚,濮陽打呂布,官渡之戰時袁紹多倍兵力與曹操,是于禁充當先鋒,堅守延津,後來又與樂進率兵渡河攻打袁紹別營,斬殺袁軍千,俘獲數千,還招降將二十餘人,這可是大勝。另外還有天柱山平梅成等人,更不要說打黃巾軍和黑山軍這些了。

《三國志于禁傳》:復與樂進等將步騎五千,擊紹別營,從延津西南緣河至汲、獲嘉二縣,焚燒保聚三十餘屯,斬首獲生各數千,降紹將何茂、王摩等二十餘人。

相關焦點

  • 五虎上將之首是關羽,五子良將之首是張遼,十二虎臣之首是誰?
    也不要忘記點讚哦~親,看的開心可以點個在看吳蜀魏三國各有聞名於世的名將組合:蜀漢有五虎上將,曹魏有五子良將,東吳則有十二虎臣,其中關張趙馬黃五虎上將之首是關羽無疑,五子良將之首曹操生前是于禁,不過襄樊之戰于禁投降之後張遼則是當之無愧的五子第一人,那麼江東十二虎臣之首是誰呢?
  • 五子良將都是怎麼死的?演義與歷史有何不同?
    蜀漢是三國中最弱的一方,而作為最強的曹魏,手下名將更多,最著名的就要數「五子良將」,即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五人。那這五員大將最終都是怎麼死的?演義與歷史有何不同?張遼張遼字文遠,在《三國志》中是五子良將之首,是個用勇有謀的大將。
  • 劉備的「五虎上將」和曹操的「五子良將」,究竟誰更厲害些?
    同樣,在曹魏陣營,也有「五子良將」。《三國志》中,把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五人並列一傳,並評價道:「時之良將,五子為先。」因此,後世稱之為「五子良將」。雖說「五虎上將」個個能戰,「五子良將」人人敢拼,但是十個指頭伸出來都有長短,到底「五虎上將」和「五子良將」誰更厲害?我們姑且按照《三國志》中的說法,對歷史上真正的五虎上將和五子良將進行一個物理對比。
  • 三國:都知道曹魏五子良將,但魏國的中流砥柱十虎將,你可知道?
    2.文武雙全—夏侯淵夏侯淵[字 妙才] 從夏侯淵表字就可以看出,夏侯淵的能力和才智。3.擎天重柱—張遼張遼[字 文遠] ,是魏國五良將之首.原先是丁原手下,又跟隨過呂布,呂布被滅後投降曹操。隨曹操四處徵討,戰功累累。
  • 臨戰而先登,曹魏五子良將,樂進樂文謙
    陳壽在《三國志》中將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並列做傳,後世沿襲逐漸成為曹魏的五子良將。然而作為五子之一,為何其他大將功勳卓著,樂進卻看起來沒什麼功勞甚至可以說是沒什麼存在感,那麼作為五子之一的樂進是否浪得虛名呢?190年,曹操在陳留起兵。樂進募兵千餘人,投效曹操。
  • 五子良將在正史中的武力排行:張遼第一,第二名是張郃還是徐晃?_呂布
    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五子為曹魏一等功臣,這五位一等功臣最先出場的是張遼張文遠,在小說中是一個十分忠義並跟關羽關係密切的勇將,關羽甚至認為他的武藝不在自己和張飛之下。在五子良將中,張遼的戰功也是數一數二的,而要是之論保衛大漢疆土中功,張遼無疑是位列第一的:柳城之戰,張遼陣斬蹋頓單于,這可比關羽斬顏良的功勞大上十倍也不止。勇力過人的張遼被陳壽排在五子良將之首,緊隨其後的就是「先登有功」的樂進樂文謙。
  • 三國正史中蜀國「五虎上將」與魏國「五子良將」的正確排名
    因此本文暫不細究子龍將軍的「身份」問題,簡單將蜀漢此五位大將與曹魏著名的「五子良將」: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做一個簡單的評比。需要再說明的是:曹魏的五子良將指的是除曹氏、夏侯氏等曹操宗族之外五位優秀將領,未必是指這五人即為曹魏最「良」的將領。進入正題關羽不同於演義的藝術描寫,《三國志》本身對武將武藝的記載實際上特別少。
  • 「五子良將」中排最後的徐晃,硬碰硬擊敗關羽,留下一個成語
    徐晃很有名,曹魏"五子良將"之一,但是相對於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四個人來說,歷史形象不算十分鮮明。張遼就不用說了,在"五子良將"中的地位就像關羽在"五虎上將"的地位;于禁以治軍嚴整著稱,也是"五子良將"中唯一假節鉞的人(雖然搞不太清楚曹操時期假節鉞和假節的區別);樂進以驍勇著稱,張郃以巧變著稱,雖然陳壽的記載中沒有特別突出這一點,但還是有所強調,相對而言徐晃似乎沒有什麼"存在感",沒有鮮明的個性。在《三國志·魏書·張樂于張徐傳》中也是排在最後一位。
  • 降將于禁為什麼能做到假節鉞?
    于禁,曹魏「五子良將」之一。現在人提起于禁,相信罵名是比較多的。因為他的最後一戰被關羽水淹七軍。最後還被生擒投降蜀國。也許他一個人投降還沒什麼,要命的是,和他一齊出戰的龐德可是寧死不屈的。反而成就了龐德抬棺死戰的美名。
  • 此人資歷深且忠心耿耿,曾戰平呂布趙雲,為何落選五子良將?
    此人資歷深且忠心耿耿,曾戰平呂布趙雲,為何落選五子良將? 不過曹操麾下也有很多將才,其中的五子良將也能和劉備身邊的五虎上將相提並論。 五子良將指的是張郃、樂進、于禁、張遼和徐晃,這幾人都頗有實力。不過曹營之中還有一個猛將名叫許褚,他的實力也絲毫不遜色於五子良將中的任何一人。說到許褚,大家對他都很熟悉。
  • 魏國是于禁,吳國是周瑜
    魏國是于禁,吳國是周瑜。說到三國,大家第一印象就是謀士眾多,武將出彩,可是真正沒有經過三國演義加工的將軍卻並沒有那麼多知名的,尤其是蜀國,可以說經過三國演義的加工,出現了很多的名將,但是回歸歷史,就會發現實際上,真正的將軍十分稀少,這也導致了蜀國無大將,廖化當前鋒的尷尬局面。今天讓我們看看魏蜀吳最厲害的將軍分別是誰?
  • 蜀國有五虎上將,魏國有五子良將,那麼誰是吳國的五虎大將呢?
    比照蜀國的五虎,因為陳壽又將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等五位魏國猛將合列在同一列傳中,並稱讚這五人「時之良將,五子為先」。於是,民間就又有了五子良將之說。然而,與魏蜀兩國鼎足而立的吳國,卻從來沒有「五虎將」的說法,這又是為什麼呢?
  • 襄樊之戰中,假節鉞的于禁可以斬殺曹仁這一級別的武將嗎?
    但是曹操時代的于禁卻是一個特例,他是外姓武將中唯一一個被授予假節鉞權力的,在戰時狀態就不必請示匯報,可以直接斬殺自己軍中觸犯軍令的將士。但是襄樊之戰中假節鉞的于禁可以斬殺曹仁這一級別的武將嗎?事實是想都別想。
  • 包括關羽和于禁,一共十一人
    假節鉞,最出名的,就是關羽和于禁了。關羽,不用細說,劉備手下第一名將,襄樊之戰,水淹七軍,生擒于禁,斬殺龐德,威震華夏,嚇得曹操想遷都,以避開關羽的鋒芒。不過,後來,被孫權偷襲荊州,關羽敗走麥城被殺。于禁,也不用細說,曹魏五子良將之一,曹操手下外姓武將第一人,是五子良將中唯一一個擁有假節鉞的大將。不過,在襄樊之戰中,因為一場秋雨,漢水泛濫,于禁敗給關羽,投降後晚節不保。《三國志 于禁傳》記載:太祖常恨硃靈,欲奪其營。以禁有威重,遣禁將數十騎,齎令書,徑詣靈營奪其軍,靈及其部眾莫敢動;乃以靈為禁部下督,眾皆震服,其見憚如此。遷左將軍,假節鉞,分邑五百戶,封一子列侯。
  • 于禁的宿命:成也假節鉞,敗也假節鉞
    219年的襄樊之戰是于禁一生的轉折點,此前的于禁官居左將軍、假節鉞,儼然是曹操麾下外姓大將第一人,可以這麼說只要曹魏立國,于禁一定穩居外姓第一人的寶座,要麼是往前挪一步升為前將軍,要麼是更進一步升為衛將軍也有可能。
  • 三國演義中,于禁、樂進能打贏「小關羽」關平與周倉嗎?
    于禁劇照 正史中這四人沒有可比性,于禁、樂進是三國時期一代名將,其軍旅生涯創造的價值與關羽、張飛等人不相上下。關平是蜀國二代,弱冠之年早早夭亡。兩臂上有千斤之力,而且他還略懂一些水性。不過他的軍旅生涯中,除了水上擒獲龐德,恐怕再也找不出任何傲人戰績了。與趙雲單挑,在趙雲未起殺心的情況下,數次將其擊敗,身中三槍狼狽奔逃。反觀曹營中李典,單挑趙雲十餘合,雖然以失敗告終,但尚能全身而退。 李典與樂進、于禁是同檔次將領,說明周倉的武藝弱於樂進、于禁。
  • 李典之死是否和逍遙津之戰有關?看了他的諡號之後才恍然大悟
    李典戰功雖然不如五子良將,但是他生前破虜將軍和都亭侯的爵位至少不在徐晃和張郃之下,陳壽作傳時把李典列入《三國志-魏書十八-二李臧文呂許典二龐閻傳》中的第一位,如果按排序來看,也是僅在《三國志-魏書十七-張樂于張徐傳》之後,可以說如果李典不是死得早的話,五子良將很有可能會變成六子良將,只是李典的死因成謎:他是病死,還是身負重傷不治而亡?
  • 于禁一生只打了一場敗仗,就被徹底踩入泥潭,曹操為何如此絕情?
    而根據東吳那邊的記錄,當時劉磐經常寇邊,騷擾東吳,搞得孫策十分惱火,後來孫策以太史慈為建昌都尉,督領眾軍一同抵抗劉磐,才最終將劉磐打退。黃忠作為劉磐的手下,很可能也參與了與太史慈之間的戰鬥,只不過遺憾並未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