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將于禁為什麼能做到假節鉞?

2020-12-20 永國講歷史

于禁,曹魏「五子良將」之一。現在人提起于禁,相信罵名是比較多的。因為他的最後一戰被關羽水淹七軍。最後還被生擒投降蜀國。也許他一個人投降還沒什麼,要命的是,和他一齊出戰的龐德可是寧死不屈的。反而成就了龐德抬棺死戰的美名。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事後,曹丞相聽到于禁投降後也是大為喟嘆:于禁隨我南徵北戰三十餘年,沒想到最後還比不上龐德。

關羽

但其實,于禁根本就不是個懦夫。他的悲情就在於關羽的水淹七軍一齊淹沒掉了于禁前半生所有的戰功。說實話,勝敗乃兵家常事。真不能因為他一場戰爭的失敗而否定掉他之前的全部功績。再者投降在那個時候也並非這麼難以讓人接受,說句不好聽的,曹魏五子,蜀漢五虎中不少將領都是幾姓家奴。所以于禁的投降也並非多麼不齒,至於那個形成鮮明對比的龐德,他不一樣。他是新降之將。而且,他出徵前就和曹操立下軍令狀的。他沒得選,如果他選擇投降,那他是可以用來殺雞儆猴的麼,最後死的就是他的家人了。死對龐德來說是最好的結果,還能保住兒孫一個好前程。于禁不一樣,他是有後路的。他為曹魏徵戰多年,戰功顯赫,所以即使他投降,曹操也不好殺他家人,。後來也的確這樣,甚至最後于禁再次回到魏國,曹操也是接納他的。只是,說曹操心裡不痛快到是真的,所以曹操,以及曹丕都罵他。他死後曹丕還給他諡號厲候,何謂「厲」?厲——徵戰殺伐無度,否定的意思。可見曹丕對于禁態度是多差的,這也是于禁飽受後世辱罵的主要原因。

關羽戰于禁

但其實,于禁這一生功至左將軍,截止樊城之戰前世完全實至名歸的。他為人剛毅,最號毅重。甚至他能做到假節鉞。他也是五子將中唯一一個能假節鉞,其他四個只是假節。假節鉞是什麼呢?簡單點說就有點類似尚方寶劍。可以隨意斬殺他認為是犯法的將領而不用先上報,甚至還能斬殺節將。這就是擁有了先斬後奏的權力。也就是說在曹老闆心裡于禁是五子將中地位最高的。事實上,他的地位也確實是五子將中最高的。于禁功封為左將軍,假節鉞的時候,其他四子還不知到哪呢。樂進是右將軍,假節,其他幾位還只是雜號將軍。于禁可以說是已經到了曹魏陣營中異姓將軍的最高等級了。像曹操這樣的梟雄會把一個既沒能力,不忠心的草包放在這麼高的位置?說實在的,于禁前期的戰功就無數。

龐德

早年,曹操攻打張繡,後被張繡偷襲,戰敗撤軍。途中夏侯惇的部隊乘機掠奪當地百姓。被于禁發覺。要知道,要知道夏侯惇可是宗親將領,曹操這個人多疑,但是對宗親卻是異常信任的。而于禁是異姓將領,所謂疏不間親。照理說,一般人看到這種情況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就過去了。本來就不是你的事,操這份心幹嘛,搞不好不單讓夏侯惇記恨,還得不到曹操的好。倒不如賣個人情給夏侯惇,以後也多交一個朋友。但是于禁卻絲毫不顧忌,毅然決然去找截擊夏侯惇部隊。夏侯惇部下被于禁這麼攪局當然不高興了,於是散布謠言,說于禁想要起兵造反。曹操一聽,自己的嫡系部隊受到于禁部隊截擊,真以為于禁造反。但于禁絲毫不慌亂,嚴明軍紀,等到曹老闆來閱兵檢查,好在曹操也是個獎罰分明的人,過來搞清來龍去脈後不僅沒罰于禁,反而誇讚于禁治軍有方,責備了夏侯惇的不是。這裡也看出于禁此人治軍是極其嚴明有方的。

水淹七軍

而且于禁此人在軍中威望也時極高的。當時,曹操很是忌憚朱靈,想要奪掉他的兵權。但是苦於沒有好的辦法。於是便讓于禁出馬,于禁也不含糊,只帶了十幾騎來到朱靈營中。奪了朱靈的兵權,沒有一個敢阻攔的。可以想像于禁在曹營裡是什麼地位的。只帶著十幾人就能當著一個級別差不多的實權將軍的面奪取他的所有嫡系。曹操於是順勢讓朱靈做于禁的部下。眾人沒有不服的。于禁威望在此可以看出,恐怖到什麼程度了。于禁在後期被放在後方,是被當做精神領袖一樣的存在。在樊城之戰前,曹軍陣營裡也找不出一位比他水平高,功勞大,能壓得住別人的將領了。

于禁

所以,最後在面對有關雲長駐守的樊城時,曹操只好派曹營中威望、資歷最能夠匹敵關羽的于禁去迎戰。這樣才能讓曹操最放心,最覺得穩妥。可惜,早已不在前線戰鬥,在後方養老多年的于禁已不再是當年的他了。于禁把最好的年華都獻給了曹操,但當他年老時,曹丞相需要他去出戰,他也毅然出戰了。只是他的運氣不太好,荊襄的那場大雨直接把他的數萬兵馬直接淹了。面對勤於水戰虎視眈眈的蜀軍,于禁面臨的只有兩個選擇。死或者活,于禁選擇了活,這也無可厚非。

于禁南徵北戰

也許有人會覺得于禁晚節不保,但是有的時候死,並不是勇敢的表現。苟活不一定就是懦夫行徑。忠誠也不一定都需要死來證明的。我始終相信,于禁是忠於曹家的。如果非要用死來證明的,那我相信于禁願世世代代為曹家赴湯蹈火。

相關焦點

  • 于禁的宿命:成也假節鉞,敗也假節鉞
    一場突如其來的大水使得于禁戰敗投降晚節不保,就連曹操都說:「吾知禁三十年,何意臨危處難,反不如龐德邪!」事實上于禁原本可以逃過這一劫,只能說這是于禁的宿命:成也假節鉞,敗也假節鉞,為何這麼說?我們分析一下。
  • 襄樊之戰中,假節鉞的于禁可以斬殺曹仁這一級別的武將嗎?
    但是曹操時代的于禁卻是一個特例,他是外姓武將中唯一一個被授予假節鉞權力的,在戰時狀態就不必請示匯報,可以直接斬殺自己軍中觸犯軍令的將士。但是襄樊之戰中假節鉞的于禁可以斬殺曹仁這一級別的武將嗎?事實是想都別想。
  • 三國擁有假節鉞的有多少人?包括關羽和于禁,一共十一人
    而「假節鉞」可以代表君王對外徵伐,不需要請示,擁有先斬後奏的權力,可以斬殺犯軍令的將領,甚至可以殺「節將」。假節鉞,最出名的,就是關羽和于禁了。關羽,不用細說,劉備手下第一名將,襄樊之戰,水淹七軍,生擒于禁,斬殺龐德,威震華夏,嚇得曹操想遷都,以避開關羽的鋒芒。不過,後來,被孫權偷襲荊州,關羽敗走麥城被殺。
  • 假節鉞:到底有多大的權利
    「假節鉞」代表皇帝的出行,凡持節的使臣,就代表著皇帝親臨,象徵皇帝與國家,可行使相應的權力。武將「假節鉞(或假黃鉞)」的話,他在戰時狀態就不必請示匯報,可以直接斬殺自己軍中觸犯軍令的將士。 「鉞」在古漢語中,則有掌殺伐之意。《後漢書·馮勤傳》記載:「鉞,斧也,以黃金飾之,所以戮人。」因為「假節鉞」有執掌殺伐的權利,所以「假節鉞」的人權利要比「假節」的大。
  • 三國時假節鉞有多難?吳國無人上榜,蜀國僅一人,他們卻父子入選
    「假節」是亂世特有的一重身份,擁有假節身份的武將,不僅可以在戰爭中自行根據戰鬥的需要部署安排,而且擁有處罰和斬殺違反軍令將士的權力,可以說,如果一個武將能獲得假節的身份,他就可以真正做到「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了。
  • 連關羽都有假節鉞,為何丞相諸葛亮卻僅僅只有假節之權?
    219年劉備進位漢中王之後封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221年稱帝之後封諸葛亮為丞相、假節,同時假節的還有張飛和馬超,此後一直到234年病逝五丈原,諸葛亮始終只是假節而無假節鉞。 眾所周知的是,假節鉞的權柄比假節大多了,戰時假節鉞名義上可以斬殺假節之大將,按理來說就算劉備時期諸葛亮無假節,但是劉禪時期諸葛亮大權在握,又常年出徵應該有假節鉞才對,那麼連關羽都有假節鉞,為何丞相諸葛亮卻僅僅只有假節之權?我們來分析一下其中原因。
  • 于禁才是五子良將之首,只是晚節不保
    曹操為什麼要奪朱靈兵權,史書上沒有交代,是有個「太祖常恨朱靈,欲奪其營」,就是曹操對朱靈不滿很久了,累計之下打算奪走兵權。也有人只是推測朱靈因為心狠,連自己的家人都可以不顧,所以曹操難以控制朱靈,還是奪了兵權為好。
  • 曹真滿寵夏侯尚假節鉞,陸遜曹休司馬昭假黃鉞,哪個權力更大?
    漢末三國時期假節和假節鉞比較常見,雖然有觀點認為這一時期假節和假節鉞其實沒多大區別,只有到了晉朝才開始區分等級,假節鉞權限比假節大多了,比如戰時假節鉞可以不經請示就斬殺假節的大將,其實未必如此,兩者應該還是有區別的,漢末三國的假節鉞或許沒有斬殺假節大將的權限,但兵權和權柄絕對大過假節
  • 曹操最器重的兩個外姓將領,一個唯一外姓假節鉞,一個為兒女親家
    這些非宗室將領中,曹操,有兩個非宗室將領最受曹操器重,一個是唯一一個外姓假節鉞將領,另一個為曹操的兒女親家。然而,這兩個人卻為何都離奇死去? 唯一一個外姓假節鉞:于禁 于禁,字文則,原為鮑信部將,在鮑信戰死後,歸順曹操。曹操南徵北戰,于禁都沒有缺席,為其立下許多戰功。
  • 關羽的假節鉞,擁有絕對權力,為何殺不掉太守糜芳
    其次咱們再說說假節鉞這個權柄,漢末處於亂世,幾個假節鉞最大的意義是讓受讓將領可以自主從事,抓到戰機不必上報,劉備授關羽假節鉞,應是一為實現隆中對"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做準備。二是建安二十三年宛城侯音叛亂未能及時得到關羽支援的反思措施,重心本也不在殺人之權上。
  • 鉞:古代「三軍儀仗隊」使用的禮賓槍
    鉞形制似斧,以砍劈為主。《說文解字》曰:「大者稱鉞,小者稱斧。」兩者區別在於斧刃較鉞為窄,鉞刃較寬大,呈弧形,似新月。《十八般武藝全書》載:鉞頭較斧大之三分,鉞杆比斧杆約長50釐米。此外,還把斧背上有勾或刺,杆端有的斧,稱為鉞。
  • 于禁一生只打了一場敗仗,就被徹底踩入泥潭,曹操為何如此絕情?
    綜合各方面的記載和分析,我們能夠看到,黃忠在跟著荊州劉表時是處於被壓制的狀態的,首先在對敵上,他碰到了東吳名將太史慈,沒能獲得巨大戰功。于禁跟隨曹操後,屢立戰功,受到了曹操的重用!宛城之戰,曹操因張繡嬸嬸之事被張繡偷襲追殺,諸軍潰敗,只有于禁隊伍嚴整,積極修建工事抵禦張繡,最終成功的穩住了局勢。官渡之戰,于禁以兩千人守衛延津,成功的抵擋住了袁紹的進攻。之後更是主動渡河攻擊袁紹,斬敵數千,立下大功。于禁治軍嚴明,多次為曹操立下大功,曹操成為魏王后,于禁因功被遷為左將軍,假節鉞。
  • 1976年,安陽出土3000年前銅鉞,揭開真相
    《釋名·釋兵》上曰:「鉞,豁也,所向莫敢當前,豁然破散也。與斧不同的是,鉞還是禮器,在君王或統帥手裡,就象徵軍隊指揮權。《書·顧命》上曰:「鉞、鋮同兵類,脫胎斧。大者鉞、小者鋮。一人冕執鉞,一人冠執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