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禁,曹魏「五子良將」之一。現在人提起于禁,相信罵名是比較多的。因為他的最後一戰被關羽水淹七軍。最後還被生擒投降蜀國。也許他一個人投降還沒什麼,要命的是,和他一齊出戰的龐德可是寧死不屈的。反而成就了龐德抬棺死戰的美名。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事後,曹丞相聽到于禁投降後也是大為喟嘆:于禁隨我南徵北戰三十餘年,沒想到最後還比不上龐德。
但其實,于禁根本就不是個懦夫。他的悲情就在於關羽的水淹七軍一齊淹沒掉了于禁前半生所有的戰功。說實話,勝敗乃兵家常事。真不能因為他一場戰爭的失敗而否定掉他之前的全部功績。再者投降在那個時候也並非這麼難以讓人接受,說句不好聽的,曹魏五子,蜀漢五虎中不少將領都是幾姓家奴。所以于禁的投降也並非多麼不齒,至於那個形成鮮明對比的龐德,他不一樣。他是新降之將。而且,他出徵前就和曹操立下軍令狀的。他沒得選,如果他選擇投降,那他是可以用來殺雞儆猴的麼,最後死的就是他的家人了。死對龐德來說是最好的結果,還能保住兒孫一個好前程。于禁不一樣,他是有後路的。他為曹魏徵戰多年,戰功顯赫,所以即使他投降,曹操也不好殺他家人,。後來也的確這樣,甚至最後于禁再次回到魏國,曹操也是接納他的。只是,說曹操心裡不痛快到是真的,所以曹操,以及曹丕都罵他。他死後曹丕還給他諡號厲候,何謂「厲」?厲——徵戰殺伐無度,否定的意思。可見曹丕對于禁態度是多差的,這也是于禁飽受後世辱罵的主要原因。
但其實,于禁這一生功至左將軍,截止樊城之戰前世完全實至名歸的。他為人剛毅,最號毅重。甚至他能做到假節鉞。他也是五子將中唯一一個能假節鉞,其他四個只是假節。假節鉞是什麼呢?簡單點說就有點類似尚方寶劍。可以隨意斬殺他認為是犯法的將領而不用先上報,甚至還能斬殺節將。這就是擁有了先斬後奏的權力。也就是說在曹老闆心裡于禁是五子將中地位最高的。事實上,他的地位也確實是五子將中最高的。于禁功封為左將軍,假節鉞的時候,其他四子還不知到哪呢。樂進是右將軍,假節,其他幾位還只是雜號將軍。于禁可以說是已經到了曹魏陣營中異姓將軍的最高等級了。像曹操這樣的梟雄會把一個既沒能力,不忠心的草包放在這麼高的位置?說實在的,于禁前期的戰功就無數。
早年,曹操攻打張繡,後被張繡偷襲,戰敗撤軍。途中夏侯惇的部隊乘機掠奪當地百姓。被于禁發覺。要知道,要知道夏侯惇可是宗親將領,曹操這個人多疑,但是對宗親卻是異常信任的。而于禁是異姓將領,所謂疏不間親。照理說,一般人看到這種情況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就過去了。本來就不是你的事,操這份心幹嘛,搞不好不單讓夏侯惇記恨,還得不到曹操的好。倒不如賣個人情給夏侯惇,以後也多交一個朋友。但是于禁卻絲毫不顧忌,毅然決然去找截擊夏侯惇部隊。夏侯惇部下被于禁這麼攪局當然不高興了,於是散布謠言,說于禁想要起兵造反。曹操一聽,自己的嫡系部隊受到于禁部隊截擊,真以為于禁造反。但于禁絲毫不慌亂,嚴明軍紀,等到曹老闆來閱兵檢查,好在曹操也是個獎罰分明的人,過來搞清來龍去脈後不僅沒罰于禁,反而誇讚于禁治軍有方,責備了夏侯惇的不是。這裡也看出于禁此人治軍是極其嚴明有方的。
而且于禁此人在軍中威望也時極高的。當時,曹操很是忌憚朱靈,想要奪掉他的兵權。但是苦於沒有好的辦法。於是便讓于禁出馬,于禁也不含糊,只帶了十幾騎來到朱靈營中。奪了朱靈的兵權,沒有一個敢阻攔的。可以想像于禁在曹營裡是什麼地位的。只帶著十幾人就能當著一個級別差不多的實權將軍的面奪取他的所有嫡系。曹操於是順勢讓朱靈做于禁的部下。眾人沒有不服的。于禁威望在此可以看出,恐怖到什麼程度了。于禁在後期被放在後方,是被當做精神領袖一樣的存在。在樊城之戰前,曹軍陣營裡也找不出一位比他水平高,功勞大,能壓得住別人的將領了。
所以,最後在面對有關雲長駐守的樊城時,曹操只好派曹營中威望、資歷最能夠匹敵關羽的于禁去迎戰。這樣才能讓曹操最放心,最覺得穩妥。可惜,早已不在前線戰鬥,在後方養老多年的于禁已不再是當年的他了。于禁把最好的年華都獻給了曹操,但當他年老時,曹丞相需要他去出戰,他也毅然出戰了。只是他的運氣不太好,荊襄的那場大雨直接把他的數萬兵馬直接淹了。面對勤於水戰虎視眈眈的蜀軍,于禁面臨的只有兩個選擇。死或者活,于禁選擇了活,這也無可厚非。
也許有人會覺得于禁晚節不保,但是有的時候死,並不是勇敢的表現。苟活不一定就是懦夫行徑。忠誠也不一定都需要死來證明的。我始終相信,于禁是忠於曹家的。如果非要用死來證明的,那我相信于禁願世世代代為曹家赴湯蹈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