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在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關註上面藍色字體「時光印象說」。小編提醒:「文章千萬條,真誠第一條;資訊不真實,讀者兩行淚」。
李典是曹操麾下重要大將之一,他所在的李氏家族是兗州當地豪強,《三國志-李典傳》記載:「典從父乾,有雄氣,合賓客數千家在乘氏」,乘氏縣屬於兗州濟陰郡,192年兗州刺史劉岱死後曹操在濟北相鮑信等人的擁立下入主兗州,李氏家族「以眾隨太祖」把整個家族的命運和曹操聯繫在了一起,在呂布襲取兗州之際也沒有背叛曹操,為此族長李乾還死於呂布部將薛蘭、李封之手。
李典戰功雖然不如五子良將,但是他生前破虜將軍和都亭侯的爵位至少不在徐晃和張郃之下,陳壽作傳時把李典列入《三國志-魏書十八-二李臧文呂許典二龐閻傳》中的第一位,如果按排序來看,也是僅在《三國志-魏書十七-張樂于張徐傳》之後,可以說如果李典不是死得早的話,五子良將很有可能會變成六子良將,只是李典的死因成謎:他是病死,還是身負重傷不治而亡?
《三國志》對李典之死的記載是「年三十六薨」一筆帶過,36歲正是壯年,史書中沒有交代他死於哪一年和因何而死,只是提到他在215年逍遙津之戰中公而忘私(因為李乾死於呂布部將之手,所以李典和呂布舊部張遼的關係並不和睦),和張遼、樂進通力合作配合默契大破孫權,那麼李典之死是否和逍遙津之戰有關?看了他的諡號之後才恍然大悟,為什麼這麼說?我們來分析一下。
第一,215年逍遙津之戰張遼、樂進、李典三人以區區七千多守軍大破孫權十萬大軍,功勞相當大,所以戰後曹操不吝獎賞,功勞最大的張遼由蕩寇將軍升為徵東將軍,樂進也在不久後升為右將軍(樂進的右將軍應該是和于禁的左將軍一起在216年曹操稱魏王之後所封),唯獨李典職位並未得到提升,曹操斷不至於厚此薄彼,所以很大的可能就是逍遙津之戰後還沒等到曹操封賞下來李典就去世了。
第二,《三國志》記載:「文帝踐阼,追念合肥之功,增禎邑百戶,賜典一子爵關內侯,邑百戶;諡典曰愍侯」,這裡有兩點要留意:首先曹丕是「追念合肥之功」也就是逍遙津之戰中李典的功勞,除此之外正史中並無逍遙津之戰後李典的相關事跡,所以李典應該就是死於逍遙津之戰後。
其次,曹丕追諡李典為愍侯,這個可就大有深意了,古人的諡號很講究的,愍是個平諡:在國逢難曰愍(逢兵寇之事);使民折傷曰愍(苛政賊害);在國連憂曰愍(仍多大喪);禍亂方作曰愍(國無政動多亂),很顯然只有「在國逢難」和李典挨得上邊。
三國除了李典之外還有沒有人諡號也是愍侯的?起碼有兩個:一個是夏侯淵,219年的定軍山之戰中夏侯淵被黃忠斬殺後,「諡曰愍侯」;另外一個就是樂進之子樂綝,三國名將第二代中樂綝是比較有作為的一位,在曹魏官至揚州刺史,257年諸葛誕反叛時樂綝被殺,《三國志》記載:「詔悼惜之,追贈衛尉,諡曰愍侯」。
夏侯淵和樂綝都是「在國逢難」死於兵寇之事,所以同樣是諡號愍侯的李典應該也和兵寇之事有關,逍遙津之戰後李典等不到曹操的正式封賞下來就死了,而且年僅36歲,結合種種跡象幾乎可以判定李典在逍遙津之戰中有可能是受了重傷不治而亡。
那麼李典是在何時負的傷?突襲孫權大營的是張遼,孫權是因為攻不破合肥加上軍中有流行疫病的趨勢才撤的軍,所以李典一定是在他和張遼出城追擊殿後的孫權時遭遇到激烈抵擋時負的傷,因為當時戰況極為慘烈,為了保護孫權東吳將士拼死抵抗,凌統三百死士全部陣亡只有凌統隻身逃脫,大將陳武戰死,所謂「殺敵一千、自損八百」所以李典遇到拼命的東吳將士受傷也就不足為奇了。
如果李典不是因為在逍遙津之戰中受傷不治而亡,而是病死的話,曹丕追諡李典的諡號就絕不可能是愍侯,而很有可能是壯侯或者是剛侯、威侯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