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典之死是否和逍遙津之戰有關?看了他的諡號之後才恍然大悟

2021-03-05 時光印象說

親,在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關註上面藍色字體「時光印象說」。小編提醒:「文章千萬條,真誠第一條;資訊不真實,讀者兩行淚」。

李典是曹操麾下重要大將之一,他所在的李氏家族是兗州當地豪強,《三國志-李典傳》記載:「典從父乾,有雄氣,合賓客數千家在乘氏」,乘氏縣屬於兗州濟陰郡,192年兗州刺史劉岱死後曹操在濟北相鮑信等人的擁立下入主兗州,李氏家族「以眾隨太祖」把整個家族的命運和曹操聯繫在了一起,在呂布襲取兗州之際也沒有背叛曹操,為此族長李乾還死於呂布部將薛蘭、李封之手。

李典戰功雖然不如五子良將,但是他生前破虜將軍和都亭侯的爵位至少不在徐晃和張郃之下,陳壽作傳時把李典列入《三國志-魏書十八-二李臧文呂許典二龐閻傳》中的第一位,如果按排序來看,也是僅在《三國志-魏書十七-張樂于張徐傳》之後,可以說如果李典不是死得早的話,五子良將很有可能會變成六子良將,只是李典的死因成謎:他是病死,還是身負重傷不治而亡?

《三國志》對李典之死的記載是「年三十六薨」一筆帶過,36歲正是壯年,史書中沒有交代他死於哪一年和因何而死,只是提到他在215年逍遙津之戰中公而忘私(因為李乾死於呂布部將之手,所以李典和呂布舊部張遼的關係並不和睦),和張遼、樂進通力合作配合默契大破孫權,那麼李典之死是否和逍遙津之戰有關?看了他的諡號之後才恍然大悟,為什麼這麼說?我們來分析一下。

第一,215年逍遙津之戰張遼、樂進、李典三人以區區七千多守軍大破孫權十萬大軍,功勞相當大,所以戰後曹操不吝獎賞,功勞最大的張遼由蕩寇將軍升為徵東將軍,樂進也在不久後升為右將軍(樂進的右將軍應該是和于禁的左將軍一起在216年曹操稱魏王之後所封),唯獨李典職位並未得到提升,曹操斷不至於厚此薄彼,所以很大的可能就是逍遙津之戰後還沒等到曹操封賞下來李典就去世了。

第二,《三國志》記載:「文帝踐阼,追念合肥之功,增禎邑百戶,賜典一子爵關內侯,邑百戶;諡典曰愍侯」,這裡有兩點要留意:首先曹丕是「追念合肥之功」也就是逍遙津之戰中李典的功勞,除此之外正史中並無逍遙津之戰後李典的相關事跡,所以李典應該就是死於逍遙津之戰後。

其次,曹丕追諡李典為愍侯,這個可就大有深意了,古人的諡號很講究的,愍是個平諡:在國逢難曰愍(逢兵寇之事);使民折傷曰愍(苛政賊害);在國連憂曰愍(仍多大喪);禍亂方作曰愍(國無政動多亂),很顯然只有「在國逢難」和李典挨得上邊。

三國除了李典之外還有沒有人諡號也是愍侯的?起碼有兩個:一個是夏侯淵,219年的定軍山之戰中夏侯淵被黃忠斬殺後,「諡曰愍侯」;另外一個就是樂進之子樂綝,三國名將第二代中樂綝是比較有作為的一位,在曹魏官至揚州刺史,257年諸葛誕反叛時樂綝被殺,《三國志》記載:「詔悼惜之,追贈衛尉,諡曰愍侯」。

夏侯淵和樂綝都是「在國逢難」死於兵寇之事,所以同樣是諡號愍侯的李典應該也和兵寇之事有關,逍遙津之戰後李典等不到曹操的正式封賞下來就死了,而且年僅36歲,結合種種跡象幾乎可以判定李典在逍遙津之戰中有可能是受了重傷不治而亡。

那麼李典是在何時負的傷?突襲孫權大營的是張遼,孫權是因為攻不破合肥加上軍中有流行疫病的趨勢才撤的軍,所以李典一定是在他和張遼出城追擊殿後的孫權時遭遇到激烈抵擋時負的傷,因為當時戰況極為慘烈,為了保護孫權東吳將士拼死抵抗,凌統三百死士全部陣亡只有凌統隻身逃脫,大將陳武戰死,所謂「殺敵一千、自損八百」所以李典遇到拼命的東吳將士受傷也就不足為奇了。

如果李典不是因為在逍遙津之戰中受傷不治而亡,而是病死的話,曹丕追諡李典的諡號就絕不可能是愍侯,而很有可能是壯侯或者是剛侯、威侯等等。

相關焦點

  • 張遼是不是逍遙津之戰的最高指揮官
    也不要忘記點讚哦~親,看的開心可以點個好看 張遼是不是逍遙津之戰的最高指揮孫權乘曹操西徵張魯之機,親率十萬大軍圍攻合肥,卻不想遇到張遼,被殺了一個人仰馬翻,終其一生都對張遼心存忌憚。那麼,張遼當時是不是合肥城中諸軍的最高指揮官呢?
  • 合肥十萬送人頭,逍遙津之戰不僅成就了張遼,也改變了東吳的走向
    導語:建安十三年(208年),劉孫聯軍在赤壁一帶大敗曹操大軍,這一戰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也令孫權看到了向北繼續開拓的機會,合肥之戰正式打響。合肥之戰,寸土難爭合肥之戰屢戰屢敗,東吳更是寸土難爭,而尤為引人關注的便是第二次——又稱逍遙津之戰,「張遼止啼」便表明了此戰的傳奇。彼時,一方唱罷我登場,魏蜀吳三家走到了最後,成了時代的主角,都有著掃滅諸侯的野心。
  • 再讀《三國演義》:第六十七回(下)張遼威震逍遙津
    歷史上這個時候,劉備正在荊州與孫權爭地盤,諸葛亮和張飛在留守益州。曹操這時候繼續打益州,結果是很難預料的。如果曹操拿下荊州後就班師,誰會預測到赤壁之戰的結果?曹操這時候的優勢並比不上赤壁之戰時的優勢。曹操本身就不夠重視漢中,或者說他過於輕視劉備。漢中之戰打了兩年,曹操僅在漢中參戰兩個月,前期曹操跑去徵孫權去了。
  • 「每日名將」威震江東,小孩聽見他的名字都不敢哭了
    張遼家族原本姓聶,是西漢時期聶壹的後人,自馬邑之亂之後,其族人為避嫌,便改姓為張。張遼從小就飽經戰亂,這對他的磨鍊可謂是巨大的,這也使得他年紀輕輕就做上了雁門郡的郡吏。之後追隨漢朝大將軍何進,何進死後被編入董卓軍中,董卓之後又和呂布搭檔。很多人以為張遼是呂布的手下,其實不然,張遼在呂布軍中有相對獨立的地位,說他倆相互搭檔更為妥當。
  • 被人忽略的三國神將,擒關羽殺黃忠,三國一半頂級神將死於他之手
    今天我們一起來聊一聊三國的一名「神將」,他名氣不大,武功平平,也不是也特別聰明,但是三國裡卻有一半的頂級武將死在他手上。那麼大家肯定很好奇了,他是誰呢?他就是馬忠,東吳將領潘璋的部將,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有哪些頂級武將栽在他手裡!1、關羽(五虎將之首)關於,字雲長。
  • 古代迷之行為之諡號,努爾哈赤諡號多達29字,為何諡號會變長?
    諡者,行之跡也。號者,功之表也。車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行出於己,名生於人。」但是我國近代著名學者王國維從金文中發現,諡號應該形成於西周中期的恭王、懿王時期。古代人物去世後,他的是非功過,用幾句話來表達往往很難表達清楚,所以後人為了方便就給他起諡號,以他們的生平事跡為依據,用簡單的幾個字給逝者一個具有評價意義的稱號,諡號有褒有貶,是用來概況總結這個人一生的奉獻和作為。
  • 蒙哥之死,他才是最大的獲利者
    蒙哥與忽必烈,可以共苦卻不能同甘的兄弟(八)——蒙哥之死,他才是最大的獲利者蒙哥汗八年,公元1258年十一月,接到蒙哥指令,重新獲得軍權的忽必烈從開平出發,帶著大部分的原金蓮川幕府成員,開始他第一次攻宋之戰。
  • 真實原因讓人無語,難怪關羽看不起他
    孫權,親自率領7萬精銳之師,與曹操相抗。最終,曹操沒有佔到便宜,只能撤軍。在曹操撤退之時,留下,張遼、樂進、李典等人,守備合肥,以防禦孫權。這一點,孫權他是非常清楚的,於是下令撤軍。權守合肥十餘日,城不可拔,乃引退。但是就在孫權準備撤退之後,張遼卻突然又率領精銳部隊對孫權進行追擊,差點活捉孫權,經過此次戰事之後,張遼的大名傳遍整個東吳,就連東吳的小兒哭鬧,聽到張遼的名字之後,就立馬嚇得不敢哭泣。既然,孫權攻打合肥敗得如此狼狽,那麼孫權,在此次戰事之中,都死了哪些大將呢?還真不少,說起來真丟臉!
  • 清朝大臣想給父親討諡號,乾隆為何勃然大怒,還要將他置於死地?
    乾隆時期有一個官員頗有正聲叫尹嘉銓,70歲之後他知事了回到家鄉,算是退休了。有一次皇帝領著眾多大臣四處雲遊,來到了他的家鄉,尹嘉銓當時想,我伺候皇家那麼多年,跟皇帝關係不錯,皇帝這次來到我家鄉肯定會召見我的,這樣我臉上有光。
  • 宜陽之戰,秦國三百年東進夢想的關門之戰暨一統六合的開門之戰
    秦惠文王和張儀也是如此。公元前311年,秦惠文王逝世,繼位的秦武王就不喜歡張儀,不僅不再重用,反而將他送到魏國,兩年後張儀去世,也告別了歷史舞臺。秦武王不喜歡張儀,原因很簡單。兩個人就像兩個極端,秦武王諡號為「武」,不僅天生神力,更崇尚力量之美,他看不上以耍嘴皮子為長、能說話就絕不動手的張儀,實在不難理解。
  • 一詞定褒貶,想知道古代大臣有多大貢獻,看他的諡號就可以了
    但公諡不好拿,只有在朝廷擔任重要官職的人才有資格獲得(在漢朝和晉初,只有侯以上的爵位才資格獲得諡號,這也是李廣雖然戰功卓著,但依舊沒有諡號的原因。唐朝時期三品官以上才能定諡號,明清時期將標準提升到了一品,除非你官至宰輔,這諡號的事兒就不用想了)所以諡號也代表著咖位和朝廷地位,這也就難怪官員們對此眼熱羨慕不已了。
  • 危樓易傾:論「關羽之死」
    這種說法明顯是「形上學」,只看表象,不看內核。「隆中對」的核心、是天下有變,劉備出漢中,上將出宛洛。雙線進擊。註:「天下有變」即曹操之死。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
  • 地緣詳解「木門之戰」及張郃之死
    魏軍將領賈栩、魏平曾多次請戰,被拒之後還不滿的公開說「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其實司馬懿不是不打,而是不想現在打。如果大家還記得的話,司馬懿的戰術本質是在複製陸遜的夷陵之戰,希望把蜀軍的銳氣消磨掉後,再一戰而勝之。問題是世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先且不說諸葛亮肯定會吸取夷陵之戰的教訓,單就戰場環境來說亦有很大的不同。夷陵之戰時,東吳是有優勢水軍的。
  • 孫策之死疑點重重,和孫權無關,和曹操有關
    孫策的死疑點重重,按照「誰受益誰的嫌疑就大」的觀點,歷來很多人認為孫策的死和孫權脫不了干係,認為孫權是為了早日搶班奪權於是設計除去了自己的大哥孫策。而且孫權日後的舉動也讓人詬病不已:孫權稱帝後追父親孫堅為武烈皇帝,而一手打下江東的兄長孫策僅僅被追為長沙桓王,不僅如此他對孫策的兒子孫紹也是頗多提防。
  • 2020山東事業單位考試:文史常識之廟號、諡號、帝號、年號簡介及區別
    下面為大家分享2020山東事業單位考試:文史常識之廟號、諡號、帝號、年號簡介及區別。周朝確立諡號制度,對君主和大臣的一生作為給予蓋棺定論的評價。廟號制度被廢止。秦朝連諡號制度也廢止了。漢朝以後承襲了廟號這一制度。漢朝對於追加廟號一事極為慎重,不少皇帝因此都沒有廟號。劉邦是開國君主,廟號為太祖(但自司馬遷時就稱其為高祖,後世多習用之),諡號為高皇帝(諡法無「高」,以為功最高而為漢之太祖,故特起名焉)。
  • 五子良將都是怎麼死的?演義與歷史有何不同?
    三國的武將可謂滿天繁星,多不勝數,指名道姓能徵慣戰之人極多。而作為一個武將,從出戰開始就要有戰死沙場的決心,要不然會被遺憾終身或受人唾棄。如蜀國五虎上將中關羽與張飛都死在小人之手,令人無比嘆息,趙雲與馬超雖然壽終正寢,但也是抑鬱而終,估計兩人到死都無奈無法實現自己的理想。
  • 你看他給五虎將賜的諡號,便知一二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記載,劉備於白帝城病危時,曾對諸葛亮言:「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但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一生沒有篡位想法,而蜀漢仍是毀在了劉阿鬥手裡。
  • 古代的諡號是怎麼來的?為何楊廣會被評為「煬」這個諡號
    王請食熊蹯而死。弗聽。丁未,王縊。諡之曰:「靈」,不瞑;曰:「成」,乃瞑。諡號本身是一件很嚴肅的事情,但是《左傳》中記載了這麼一件令人發笑的事情,春秋時期,商臣聽到風聲,他的父親楚成王可能想立王子職為太子,而要廢掉自己。但是其實當時傳聞並沒有得到證實,商臣就趕緊把這消息告訴了他的師傅潘崇,最後還和他的師傅潘崇一起鋌而走險發動了政變,逼迫楚成王自殺。
  • 襄樊之戰關羽兵敗身死,他被埋葬在哪裡?現在的墓址在何處?
    當劉備率領大軍攻益州、戰漢中時,他是放心的把荊州交給了關羽打理,而且給了關羽假節鉞之權,意思就是說關羽可以全權掌控荊州的軍政大權,生殺予奪,不用提前請示劉備,某種程度上來講,關羽當時完全算得上是一方諸侯。而關羽也確實沒有辜負劉備的信任,他在荊州期間,北伐曹魏,南拒東吳,一直將荊州牢牢的掌控在手中,為劉備守好南方門戶。
  • 他是乾隆的心腹大臣,上朝途中突然去世,死後的諡號非常尊貴
    乾隆時期有很多出名的大臣,比如紀曉嵐、和珅等,今天我要跟大家介紹的這位是乾隆的心腹大臣,而且他是個剛正不阿,最後為工作嘔心瀝血而死的人,他的名字叫劉統勳,死後的諡號為「文正」。劉統勳出身書香門第,他的祖上,包括他總共四代都是進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