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讀《三國演義》:第六十七回(下)張遼威震逍遙津

2020-12-20 與生活交朋友

上篇說到曹操平定漢中。

主簿司馬懿說:「劉備靠忽悠奪了劉璋地盤,蜀地人心還未歸附。現在主公得到漢中,益州震動,可乘勢進兵攻西川,一定可將其瓦解。智者貴在乘時,時不可失。」

曹操感嘆說:「人的煩勞在於不知足,得隴望蜀。」

劉曄說:「司馬仲達的話很有道理。如果遲緩,諸葛亮善於治國而為相,關羽、張飛等勇冠三軍而為將。蜀地百姓安定後,據守關隘,就打不下來了。」

曹操說:「士卒遠徵勞苦,應該體恤安撫。」於是按兵不動。

現在很多人都會討論,曹操的選擇到底對不對?如果曹操聽了司馬懿的意見,繼續進攻蜀地,會是什麼結果?

歷史上這個時候,劉備正在荊州與孫權爭地盤,諸葛亮和張飛在留守益州。曹操這時候繼續打益州,結果是很難預料的。如果曹操拿下荊州後就班師,誰會預測到赤壁之戰的結果?曹操這時候的優勢並比不上赤壁之戰時的優勢。

曹操本身就不夠重視漢中,或者說他過於輕視劉備。漢中之戰打了兩年,曹操僅在漢中參戰兩個月,前期曹操跑去徵孫權去了。而且曹操拿下漢中後,不斷將漢中人口遷往關中,沒有好好經營漢中。

西川百姓聽說曹操已經取得東川,估計一定會繼續取西川,非常恐慌。

劉備請諸葛亮商議。

諸葛亮說:「我有一計,曹操自會退兵。」劉備問是什麼計。

諸葛亮說:「曹操分兵屯合肥,是怕孫權。如果將江夏、長沙、桂陽三郡還吳,派能說的人給孫權陳說利害,讓東吳起兵襲合肥,曹操一定會退兵前去支援。」

劉備問:「誰可以為使者?」

伊籍說:「我願意前往。」劉備大喜,於是寫信,準備禮物,讓伊籍先去荊州,知會關羽,然後入吳。

伊籍到秣陵拜見孫權,孫權問:「你來幹嘛?」

伊籍說:「之前答應諸葛子瑜還長沙等三郡,因軍師不在,產生了點誤會,沒有交割。現在傳書送還。本來荊州南郡、零陵也想一起歸還,但曹操襲取了東川,關將軍無容身之地。現在合肥空虛,望君侯起兵攻之,使曹操撤兵南援。我主公如果取了東川,便將荊州全部歸還。」

孫權說:「你先回館舍,容我們商議一下。」伊籍退出。

孫權詢問眾謀士意見,張昭說:「這是劉備擔心曹操取西川,設下此謀。不過,現在曹操在漢中,咱們乘勢取合肥,也是上計。」

孫權便讓伊籍回蜀復命,一面準備起兵攻曹操,一面令魯肅接收長沙、江夏、桂陽三郡,屯兵陸口,又將呂蒙、甘寧、凌統召回。

呂蒙、甘寧先到,呂蒙獻策說:「曹操令廬江太守朱光,屯兵於皖城,屯田積糧,為合肥補充軍實。現在可以先攻取皖城,然後攻合肥。」

孫權說:「正合吾意。」於是令呂蒙、甘寧為先鋒,蔣欽、潘璋為後部,孫權親自率周泰、陳武、董襲、徐盛為中軍。這時程普、黃蓋、韓當在各處鎮守,都沒有跟隨出徵。

孫權兵馬渡江,取和州,來到皖城。

皖城太守朱光一面固守城池,堅壁不出,一面派人向合肥求救。

孫權來到城下查看,城上箭如雨發,射中孫權的麾蓋。

孫權回寨,問眾將:「怎麼拿下皖城?」

董襲說:「可以派士兵堆築土山攻城。」

徐盛說:「可以豎起雲梯,造虹橋,俯視城中攻打。」

呂蒙說:「這些都費時間,合肥救兵一到,就沒機會了。我軍初到,士氣正銳,可乘此銳氣,奮力攻擊。明天天亮進兵,午未時便可破城。」

孫權聽從。第二天五更,吳軍吃飽喝足,三軍攻城。城上矢石齊下,甘寧手拿鐵鏈,冒著矢石而上。

朱光令弓弩手齊射,甘寧撥開箭林,一鏈打倒朱光。呂蒙親自擂鼓,士卒一擁而上,亂刀砍死朱光。其餘的都繳械投降,孫權取得皖城,這時才到辰時(7點到9點)。

張遼率兵來支援皖城,走在半路,探子來報,皖城已經被攻陷。張遼立即掉頭回合肥。

孫權進入皖城,凌統也帶兵趕到。

孫權犒賞三軍,重賞呂蒙、甘寧等諸將,設宴慶功。呂蒙請甘寧坐上座,大讚其功勞。

酒喝到一半,凌統想起甘寧殺父之仇,又見呂蒙誇讚他,心中大怒,一直瞪著甘寧。

忽然,凌統拔出左右的佩劍,站起來說:「筵前無樂,看我舞劍。」

甘寧知道他的意思,推開果桌起身,雙手取出短戟,縱步而出,說:「看我筵前使戟。」

呂蒙見二人要幹上了,便一手提刀,一手拿盾,站在他們中間說:「你們雖然能打,但都不如我。」說完便舞刀使盾,將二人分於兩邊。

早有人報告給孫權,孫權慌忙騎馬趕到筵前。

眾人見孫權到了,才各自放下兵器。

孫權說:「我常常讓你們不要念著舊仇,今天怎麼又這樣?」

凌統哭拜在地,孫權再三勸止。

第二天,孫權起兵,向合肥進發。

張遼見失了皖城,回到合肥,心中愁悶。

忽然曹操派薛悌送來個木匣,上面有曹操的封印,旁邊寫著:「賊來便打開。」

當天,探子來報說孫權親率十萬大軍,來攻合肥。

張遼便打開木匣,裡面有封信,寫著:

如果孫權殺來,張遼、李典二將出戰,樂將軍守城。

張遼將信拿給李典、樂進看。

樂進說:「將軍怎麼想的?」

張遼說:「主公遠徵在外,吳兵以為一定能攻破我們。可以先發兵迎戰,跟他玩命,挫其鋒芒,以安眾心,然後守城。」

李典向來與張遼不和,聽了張遼的話,默然不語。

樂進見李典不說話,便說:「賊眾我寡,難以迎敵,不如堅守。」

張遼說:「你們都有私心,不顧公事。我親自出城迎敵,決一死戰。」然後命左右備馬。

李典憤然而起說:「將軍如此,我怎麼敢因私廢公?願聽指揮。」

張遼大喜說:「既然曼成肯相助,明天你率一隊人馬去逍遙津北面埋伏,等吳兵殺過來,先斷掉小師橋,我與樂文謙出擊。」李典領命,去點軍埋伏。

孫權令呂蒙、甘寧為前隊,自己與凌統居中,其餘諸將跟隨陸續進發,向合肥殺來。

呂蒙、甘寧率前隊進兵,正遇樂進。甘寧出馬與樂進交鋒,戰不數合,樂進詐敗而走。

甘寧讓呂蒙一起率軍追趕。

孫權在第二隊,聽到前軍得勝,催兵來到逍遙津北,忽然連聲炮響,左邊張遼,右邊李典,各率一軍殺來。

孫權大驚,急令人去叫呂蒙、甘寧回援,但張遼兵已殺到。

凌統手下只有三百餘騎,擋不住曹軍。凌統大叫:「主公趕緊渡過小師橋!」話沒說完,張遼已率兩千餘騎殺到。凌統翻身死戰。

孫權縱馬上橋,橋身已斷,距橋南有一丈多遠。孫權驚慌失措。

牙將谷利大叫:「主公往後退一點,再縱馬向前躍過去。」孫權回馬三丈遠,然後縱馬加鞭,那馬一跳飛到橋南。

孫權跳到橋南,徐盛、董襲駕船相迎。凌統、谷利死戰,攔住張遼。甘寧、呂蒙率兵回援,卻被樂進從後追來,前面又被李典截住廝殺。

吳兵損失大半,凌統所率三百多人,全部戰死。凌統身中數槍,殺到橋邊,見橋已折斷,繞河而逃。

孫權在船中望見,忙令董襲將船開過去接應凌統。呂蒙、甘寧都死戰,好不容易逃到河南。

這一仗打得江南人人害怕,聽到張遼的名字,小孩晚上都不敢哭。

眾將保護孫權回營,孫權重賞凌統、谷利,收軍回濡須,整頓船隻,商議水陸並進,並派人回江南,再派人馬前來助戰。

張遼聽說孫權在濡須準備繼續進兵,擔心合肥兵少,難以抵敵,急令薛悌連夜趕往漢中,報告曹操,請求救兵。

曹操同眾官商議說:「現在可以取西川嗎?」

劉曄說:「現在蜀中稍微安定,已經有了防備,不能打了。不如撤兵去救合肥,順便打下江南。」

曹操於是留夏侯淵守漢中定軍山隘口,留張郃守蒙頭巖等隘口,其餘兵馬全都跟隨曹操殺奔濡須塢而來。

這是第二次合肥之戰。歷史上的孫權比演義中還要狼狽。孫權率十萬人攻合肥,合肥只有七千守軍。先是張遼帶八百死士,殺入吳陣,把孫權給打懵了。孫權穩住陣腳後,繼續攻打合肥,打了十多天打不來,於是退兵,結果張遼率兵追殺,差點活捉孫權。

這一仗,東吳兵力損失不會太大,但是孫權被打出了心理陰影,張遼也因此威名大震。這次合肥之戰也是東吳打合肥中的最有名的一次。

相關焦點

  • 張遼威震江東,孩童聞之止啼
    威震江東:張遼威震逍遙津,兒童聞張遼止啼。 歷史典故:起初,擔任雁門郡吏。又先後跟隨丁原、何進、董卓、呂布,恪盡職守,歷盡坎坷。呂布敗亡後,張遼歸屬曹操。此後,立下眾多顯赫的功勳。洞察敵情而勸降昌豨。攻袁氏而轉戰河北。在白狼山之戰率領先鋒大破烏桓並斬殺烏桓單于蹋頓。驅逐遼東大將柳毅。以靜制動平定軍中謀反。勇闖天柱山擊滅陳蘭、梅成。此後,長期鎮守合肥。
  • 張遼是不是逍遙津之戰的最高指揮官
    也不要忘記點讚哦~親,看的開心可以點個好看 張遼是不是逍遙津之戰的最高指揮孫權乘曹操西徵張魯之機,親率十萬大軍圍攻合肥,卻不想遇到張遼,被殺了一個人仰馬翻,終其一生都對張遼心存忌憚。那麼,張遼當時是不是合肥城中諸軍的最高指揮官呢?
  • 三國中威震江東的張遼,在《九州劫》中勢不可擋
    曹操麾下的武將眾多,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內姓武將」另一類是「外姓武將」,如果說哪個武將最能打,毫無疑問就是驍勇善戰,在其幾十年的戎馬生涯中,攻無不克,守無不固的張遼。張遼戰績赫赫,第一次嶄露頭角的便是跟隨曹操北徵烏桓時,曹操因為情報錯誤,被圍困在白狼山,曹魏武將都唯唯諾諾,覺得突圍很難。張遼主動請纓,曹操就把自己的帥旗交給了張遼,讓張遼替自己指揮魏軍。
  • 三國:此人是曹操手下得力戰將,逍遙津戰役讓他名聲威震江東
    張遼字文遠,出生於并州,初出茅廬的他和呂布同在并州刺史丁原手下共事,東漢末期宦官幹擾朝政,董卓收到命令,帶領軍隊將宦官除掉,之後董卓開始幹預朝綱,董卓手下的軍師給了呂布一匹好馬,將呂布收為部下,後來因為貂蟬,呂布將董卓殺害,朝廷封呂布為將軍,張遼也成為呂布手下的大將。
  • 合肥十萬送人頭,逍遙津之戰不僅成就了張遼,也改變了東吳的走向
    合肥之戰,寸土難爭合肥之戰屢戰屢敗,東吳更是寸土難爭,而尤為引人關注的便是第二次——又稱逍遙津之戰,「張遼止啼」便表明了此戰的傳奇。彼時,一方唱罷我登場,魏蜀吳三家走到了最後,成了時代的主角,都有著掃滅諸侯的野心。
  • 他是國家一級演員,《三國演義》裡的張遼,演過的角色全是經典
    在上世紀90年代時期,王衛國先後在《三國演義》、《西遊記》、《水滸傳》裡出演過三個角色。《三國演義》張遼央視版《三國演義》裡,飾演張遼的演員有三個,王衛國就是其中之一。張遼戎馬一生、身經百戰,雖然曾兩度易主,但基本都是不得已,直到後來跟了曹操,張遼的才能才得以大放異彩。逍遙津之戰以800人馬大破孫權十萬雄兵是其最讓人樂道的戰績。
  • 「每日名將」威震江東,小孩聽見他的名字都不敢哭了
    張遼家族原本姓聶,是西漢時期聶壹的後人,自馬邑之亂之後,其族人為避嫌,便改姓為張。張遼從小就飽經戰亂,這對他的磨鍊可謂是巨大的,這也使得他年紀輕輕就做上了雁門郡的郡吏。之後追隨漢朝大將軍何進,何進死後被編入董卓軍中,董卓之後又和呂布搭檔。很多人以為張遼是呂布的手下,其實不然,張遼在呂布軍中有相對獨立的地位,說他倆相互搭檔更為妥當。
  • 三國中,只有兩位稱得上超級名將,一位威震華夏,一位威震江東
    以上的人能夠歸屬於名將行列,但要說到那個時代的超級名將,那只有關羽、張遼兩人而已。他們的戰績那個時代沒人能破,後世也少有人能破。威震華夏關雲長關羽早年殺人後亡命天涯,一路上和官府鬥智鬥勇學會一番本領,黃巾起義時和劉備張飛結為兄弟一起討賊。
  • 《三國演義》作為吳國的大將,丁奉是怎麼樣一戰幹掉了張遼的?
    吳國大將丁奉幹掉張遼,是三國演義裡的故事,正史上張遼是病死的。張遼鎮守守合肥,曾經以八百人打敗孫權的十萬大軍,張遼衝鋒的時候口裡喊著自己的名字,殺得吳軍望風而逃,孫權差一點被張遼斬殺,提起張遼的名字,東吳小兒嚇得不敢啼哭。
  • 呂布手下兩員大將,一個威震江東,一個下場慘烈
    呂布手下兩員大將,一個威震江東,一個下場慘烈! 說到呂布算是三國時期武力值最高的一位將領了,想那關羽張飛何等水平,兩人聯合加上劉備也才將將讓呂布佔了一點點下風,也一直有這樣的說法,武力第一屬呂布,第二的趙雲和他有的一比,之後的更是不用提。
  • 反覆無常的叛將:論張遼的早期形象
    張遼是漢末名將,憑八百死士威震逍遙津,人所共知。然而早期的張遼,卻以「反覆無常」聞名。與其故主呂布如出一轍。本文結想合張遼的早年記載,還原勾勒出其原始樣貌;希望通過本文的闡述,能使張遼的形象更加多元立體。
  • 三國時期,張遼和馬超誰更厲害?若在陣前廝殺,他最多能撐30回合
    一、廝殺武藝 討論《三國演義》中武將孰強孰弱,上陣廝殺的戰鬥力是個很重要的指標,這也一名武將能力和勇氣的體現。 二十合擊敗張郃,全裝貫束狀態下從容應對超水平發揮的許褚, 「人馬皆倦」 的情況下戰平張飛,可見馬超實力的強悍。從戰況來看,馬超的武力值應在壯年許褚之上,葭萌關之戰,張飛已年齡已經五十多歲了,處於武力值衰褪的暮年,馬超的表現要略優於張飛。
  • 曹丕三次兵發廣陵,一次大哭而回,兩次望江發出不同的嘆息
    第一次兵發廣陵黃初三年(222年),曹丕自許昌南徵,諸軍兵並進,曹真、曹休等諸路大捷,擊敗孫盛;張遼從廣陵(今江蘇揚州)——丹徒(江蘇鎮江)一線進攻。當時的張遼已有病在身,但孫權聽說「威震逍遙津」的張遼前來,對屬下說:「張遼雖病,不可當也,慎之!」
  • 揭秘三國演義:丁奉是如何一戰斬殺張遼的?丁奉最終下場如何?
    《三國演義》中對丁奉殺張遼,是在魏主曹丕討伐東吳的時候,被東吳打的大敗,張遼掩護曹丕撤退的時候,丁奉射了一箭正中張遼腰部,張遼回去之後,箭瘡迸裂而死。
  • 李典之死是否和逍遙津之戰有關?看了他的諡號之後才恍然大悟
    李典是曹操麾下重要大將之一,他所在的李氏家族是兗州當地豪強,《三國志-李典傳》記載:「典從父乾,有雄氣,合賓客數千家在乘氏」,乘氏縣屬於兗州濟陰郡,192年兗州刺史劉岱死後曹操在濟北相鮑信等人的擁立下入主兗州,李氏家族「以眾隨太祖」把整個家族的命運和曹操聯繫在了一起,在呂布襲取兗州之際也沒有背叛曹操,為此族長李乾還死於呂布部將薛蘭、李封之手。
  • 【毛毛蟲閱讀】《三國演義》動畫視頻:第十九回(複習題+答案)
    為了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讓學生愛上閱讀,推出《三國演義》動畫播放加習題模式,預計共120回,每個趣味小動畫4分鐘左右,配合相關練習題,可以讓學生清晰的了解故事情節,輕鬆答題,相信學生一定會有不一樣的體驗!
  • 五子良將在正史中的武力排行:張遼第一,第二名是張郃還是徐晃?_呂布
    原標題:五子良將在正史中的武力排行:張遼第一,第二名是張郃還是徐晃?《三國演義》尊劉貶曹,順帶著連曹營諸將的武力值也被削減了一大截:張郃徐晃兩人不敢應戰單槍匹馬救黃忠的趙雲,許褚光著膀子也打不贏馬超,張飛長坂橋上一聲吼,曹營九員大將無人人出頭,其中居然還包括悍將許褚和名將張遼。
  • 三國演義:作為蜀漢第六猛將,魏延能打贏夏侯惇、張遼嗎?
    在三國演義中,鬥將廝殺仿佛是每一員戰將的必修課。因為根據羅貫中的設定,一場陣前鬥將,主將的勝負直接關係到雙方士兵的士氣。只要鬥將勝利,將士們就會士氣高漲,反之則士氣低落。——因此!陣前廝殺對一場戰役的勝負有著決定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