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遼和馬超都屬於三國時代的名將。張遼是曹魏陣營中「
五子良將
」中最優秀的帥才,而馬超則躋身於蜀漢「
五虎上將
」之列。
那麼,張遼和馬超兩人誰更厲害一些呢?
咱們就從幾個方面來分析一下。
一、廝殺武藝
討論《三國演義》中武將孰強孰弱,上陣廝殺的戰鬥力是個很重要的指標,這也一名武將能力和勇氣的體現。
馬超的武藝大家都很清楚,在三國武力排名榜上,他名列前茅,屬於超級猛將的行列。馬超一生在陣前廝殺未逢一敗,也從未落過下風。
比較能夠體現馬超武力值的有幾場戰鬥:
一次是潼關城外,
「八九合」
擊敗于禁,再
「二十合」
打跑張郃,李通接戰,被馬超
「不數合」
刺死於馬下;渭水邊與曹魏第一猛將
「虎痴」
許褚惡戰三局,二百餘合不分勝負,許褚卸去盔甲,裸衣出戰,仍旗鼓相當,雙方混戰,馬超
「殺至壕邊」。
次日,馬超又精神抖擻率兵在曹營前
「往來奔馳
」,許褚則沒了聲息;葭萌關前,馬超耀武揚威,劉備在城上按兵不動,直到看見
「人馬皆倦」
,方才派張飛出戰,雙方惡鬥三局二百餘合不分勝負。
二十合擊敗張郃,全裝貫束狀態下從容應對超水平發揮的許褚,
「人馬皆倦」
的情況下戰平張飛,可見馬超實力的強悍。從戰況來看,馬超的武力值應在壯年許褚之上,葭萌關之戰,張飛已年齡已經五十多歲了,處於武力值衰褪的暮年,馬超的表現要略優於張飛。
張遼的戰績比較有意思,他平局比較多:
濮陽城外,與夏侯惇交鋒,誰也沒能拿下對方;官渡之戰,與
「河北四庭柱」
的張郃四五十合戰平;合肥之戰,又與東吳第一勇士太史慈
「七八十合」
不分勝負;濡須口之戰,再與東吳年輕猛將凌統五十合打平。
張遼與夏侯惇交鋒,書中沒有描述具體的戰況和回合數,但從後文中
「惱得呂布性起,挺戟驟馬,衝出陣來」
看,張遼是決不可能佔上風,所以說張遼的武力值不會高於夏侯惇;官渡之戰,張遼與張郃廝殺,大家知道張郃的性格,如果遇到強敵,張郃必然會
「見勢不妙,拔馬便走」
,但他一反常態與張遼硬磕「
四五十合
」,可見張郃認為自己不會輸的,所以說張遼的武藝應與張郃同一層次;合肥之戰,張遼與太史慈戰
「七八十合」
旗鼓相當,可以視為武力值相同;濡須口張遼戰凌統,五十合後孫權
「恐凌統有失」
,可見張遼的武力值應在凌統之上。
張遼屬於中等的一流猛將,略低於徐晃、曹彰、夏侯惇這些強一流。
通過以上對比我們能夠得出判斷:
若論武藝,馬超屬於超級猛將,張遼屬於中等一流,低於馬超兩個層次。
二、領兵才能
論武藝,張遼遠不及馬超,但要論帶兵打仗的水平,馬超那點水水就不夠看了。張遼可以稱得上是
「文武雙全,有勇有謀」
,既能上陣單挑,也能運籌帷幄,是個帥才,而馬超比較符合
「有勇無謀」
的評價,他只適合做個鋒將。
曹操北徵烏桓,在白狼山與蹋頓兵馬不期而遇,張遼發現敵軍陣容不齊,戰鬥準備工作尚未完成,立即向曹操建議主動發起進攻,曹操把臨陣指揮的將旗交給了張遼,讓他率領四路人馬齊出,大破蹋頓。赤壁之戰後,曹操率殘部北還,將駐守合肥防禦東吳的重要職責賦予張遼,使其成為獨當一面的重將。張遼也不負曹操的期許,屢次以少勝多,以弱擊強,將來犯的東吳打得落花流水。合肥城內誘敵深入,射死東吳猛將太史慈,逍遙津之戰又主動出擊,發起突襲,殺得東吳潰不成軍,江東聞風喪膽,聽張遼之名,
「小兒亦不敢夜啼」
。
馬超的領兵才能就比較弱了。他只有過兩次出謀劃策的表現。一次是發現曹操要分兵渡渭河,馬超認為
「當引一軍循河拒住岸北」
,使曹操無法渡河,待其糧盡兵亂,
「卻循河南而擊之」
。但韓遂卻建議他「
半渡可擊
」。
另一次是馬超看到曹操在渭河北岸立下了營寨,決定趁其立足未穩,
「乘今夜引輕騎去劫野營」
,而韓遂則建議為防止曹軍早有準備,設下了陷阱,
「須分兵前後相救。」
通過馬超的這兩次戰鬥策劃來看,他腦袋瓜子不是很精明,所想出的計謀比較簡單粗糙,屬於單細胞思維,完全無法與張遼相提並論,簡直是雲泥之別。
通過兩方面的比較,我們可以得出結論:
如果馬超和張遼兩人在陣前單挑廝殺,張遼的表現應該比張郃好些,因為他勇氣勝過張郃,但也最多能撐30回合,武力值過大的差距不是僅憑勇氣就能彌補的。
如果各自率領一支人馬進行集團對抗,張遼攻守兼備,智勇雙全,腦袋瓜子裡又奇計百出,肯定把馬超這個「一根筋」打個全軍覆滅。
(本文根據《三國演義》分析而來,與正史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