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轉折之戰:蜀漢搖搖欲墜,曹魏損兵折將,孫吳卻吃飽喝足

2020-12-11 明史知興替

羽矜其驍氣,陵轢於人。始有大功,意驕志逸。----陸遜

01

對於關羽,大部分的人都認為他是一個無比偉大的英雄,甚至不少的人都將他給神話了,畢竟很多人家的房門貼的門神都是關羽,可見人們對關羽的崇拜已經到達了一種瘋狂的地步。但其實褪去神話光芒,關羽也只不過是一個平凡人,甚至還是相當驕傲自滿的平凡人,不然也不至於在襄樊之戰中輕易戰死了。

02

在建安24年末,關羽就帶著軍隊從襄陽準備進攻防城,看著他那個樣子可是勢在必得的,眼看越來越逼近曹操的老窩,曹操嚇的差點就要遷都,好在他的那些大臣極力阻止,不然他還真的說跑就跑了。而平日裡就因為關羽才高人膽大,得罪了不少的人,打著打著士氣就越來越弱,後來因為受到馬忠的埋伏,就協同自己的兒子關平在臨沮被殺。

其實,這場大戰中死了關羽對於曹操和孫權來說都是解決了一個心頭大患,但是他們兩個又何嘗能夠滿載而歸呢?在這一場大戰中,曹操派出了龐德,他可是一個戰鬥力極強的人物,甚至能夠和徐晃打個平手,但也在這場戰疫中死去了,而作為龐德的左右手,董衡和董超因為立場不堅定,所以被龐德親手了結,對於曹操來說也是一大損失啊!

03

而孫權這邊也失去了兩名大將,一個是呂蒙,一個是蔣欽。這兩名大將對於當時的孫權來說也算是左右手,尤其是蔣欽,即便他在史書上並不是特別的出名,但是他卻也立下了赫赫戰功,是非常優秀的一名大將,但卻在回歸的路程中病死了,想想也是可惜。而呂蒙則是一直受孫權重用的對象,但最後卻莫名其妙的死了,想想也是可惜,不過據說是孫權親自毒死的。

可見不管是劉備、曹操還是孫權,在這場大戰中並沒有真正的勝出,因為他們都失去了自己麾下的猛將。也難怪人們都說戰爭是最無情的,沒有任何一場戰爭是有人真正的贏了的,在人們看來,只要有戰爭就一定會有死亡,所以這場襄樊戰役自然而然也就沒有真正的贏家了,只不過輸得最慘的還是劉備,失去了關羽不說還沒了荊州,想想心都疼得慌!

04

這場戰爭也是三國歷史上少有的大戰,曹魏參戰人數大約5萬,蜀漢3萬,孫吳保守估計2萬左右。這場戰爭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三國的戰局,蜀漢荊州兵馬損失殆盡,關羽折戟沉沙,劉備的半生積蓄少了一半。荊州6郡都落入孫吳手中,東吳徹底佔據長江,政權進一步穩定,可以說是吃飽喝足,成為最大贏家。曹魏看似沒有損失底盤,但人馬和戰將折損不少。且這場戰爭直接為了之後的夷陵之戰埋下伏筆,也讓蜀漢從此一蹶不振。

05

北宋即將滅亡時,楊家將為何不再出來救國?主要是統治者的原因

廣東水下發現多具女性遺骸,考古隊潛水調查後,揭開一段殘酷歷史

太平天國的最後一戰,為何30萬大軍,抵不住三萬湘軍的進攻?

古代皇帝洗龍溝是什麼,為何宮女爭著伺候?有些宮女因此改變命運

清朝妃子侍寢後,第二天為何要讓太監攙著走?滿滿的都是心機

參考資料《三國志》《資治通鑑》

文章題目:三國轉折之戰:蜀漢搖搖欲墜,曹魏損兵折將,孫吳卻吃飽喝足文章作者:明史知興替-Rookie配圖聲明:本文所用圖片均源於網絡,侵刪盜用警告:本帳號已與「維權騎士」籤約,可實時監測全網盜用文章行為,請遵守道德底線,莫做伸手黨!

相關焦點

  • 三國時期,曹魏出文學家,蜀漢出教育家,孫吳出什麼?不敢想像
    文/豫薦你標題:三國時期,曹魏出文學家,蜀漢出教育家,孫吳出什麼? 不敢想像三國是一個混亂的時代,而往往越是混亂的時代,文化越是繁榮。春秋時期,五國爭霸,戰國時期,七雄並立,比東漢末年的三國更加混亂。雖然各國爭戰不休,文化卻異常的繁榮。「諸子百家」誕生於這個時期,我們熟悉的有道家、儒家、墨家、法家、陰陽家、兵家、縱橫家等學派。
  • 三國中蜀漢第一戰將——獨自迎戰魏、吳兩國的11位一流猛將
    漢末三國,烽煙四起,群雄逐鹿天下。那段歷史是個名將輩出的時代,魏蜀吳三國都有一流戰將,威震沙場,守土開疆。漢末三國那段歷史中,諸侯混戰,大小戰事不斷。我們所熟悉的有曹操擊敗袁紹的官渡之戰,孫、劉聯軍擊敗曹操的赤壁之戰等等。但是有一場大戰,魏、吳兩國幾乎出動了當時最豪華的陣容,只為擊敗一位蜀漢大將。而這位蜀漢大將,獨自面對了魏、吳兩國十一位一流的猛將。
  • 剛剛慘敗給孫吳,諸葛亮為何就主動與之求和?
    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換成你當蜀漢皇帝,你也忍不了——荊州的丟失絕不僅是關羽一人的死亡,更意味著國家一半的國土、人口和稅賦來源的淪陷。如果就這麼一口氣吞下去,你還怎麼當這個老大?因此,劉備的問題在於他戰爭的發動或許過於貿然,而且架勢拉得太大,最終扯著蛋了。
  • 夷陵之戰失敗後,蜀漢損失慘重,諸葛亮做了什麼讓蜀漢再度強大?
    劉備率蜀漢諸軍發動夷陵之戰。結果,劉備損失了五萬人,蜀漢又回到了「解放前」。劉備因病退居白帝城不能起床時,諸葛亮到白帝城看望劉備,白帝城發生了著名的託孤事件。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再次稱帝。劉備建立蜀漢時,東吳已經攻打荊州,殺害關羽等將領。劉備為了替關羽、張飛報仇。
  • 荊州對於蜀漢究竟有多重要?關羽大意失荊州對於蜀漢有多大打擊?
    如果曹操能夠佔領荊州,他將與東吳共享長江之險。東吳很難對付曹魏,而憑藉曹魏的實力,東吳將會被徹底壓制了,這是東吳最關心的問題。而在劉備進入四川後,劉備集團在漢中之戰中擊敗了曹操,並控制了益州和漢中。除了以前荊州的大本營外,原則上還實施了諸葛亮的「 隆中對」的策略。如果北伐曹操,關羽可以直接派兵進攻襄陽。
  • 「心腹未平,難以遠圖」:山越人對孫吳政權三國鼎立的作用有多大?
    山越是三國時期對分布在東南山區百越後裔的稱謂。《三國志》記載: "丹楊地勢險阻,周旋千裡 ,山谷萬重。其幽邃民人,未嘗入城邑,山出銅鐵,自鑄 甲兵。 俗好武習戰,戰則蜂至,敗則鳥竄,不能羈也"。進攻山越能得到大量的人口甚至精銳的兵員,所從山越人中擄人是孫吳集團自覺的行動。孫氏創業之初依靠的是江南那些世家大族的支持。吳郡顧氏、陸氏 、朱氏,會稽虞氏、以及南渡的北方大族,都是孫氏集團的統治基礎。在孫氏在江南站穩腳跟後,這些人自然要分享利益,要承認他們的私兵和田客。所以三國中,東吳有獨特的 "將領世襲領兵制 " 和 " 復客制" 。
  • 三國間諜戰:最有職業道德的間諜,差點成功
    作者:我方專欄作家南門太守三國時代除了戰場上鬥智鬥勇,各方之間還廣泛開展了外交戰、經濟戰、心理戰等等,從各方面打擊對手,這其中自然也離不開間諜戰。說到三國的間諜,知名度最高的一定是蔣幹,但史書中的蔣幹與小說或民間故事裡的蔣幹不完全一致,嚴格說來蔣幹並不是一名間諜,而周瑜也沒有在蔣幹身上使過反間計。
  • 蜀漢有五虎大將,曹魏有五子良將,孫吳大將中誰能進前五呢?
    但我們不可因此小覷東吳,在魏蜀吳三國之中,曹魏實力最強,東吳次之,蜀漢最為靠後。最後結局也是魏滅蜀,晉滅吳,一統天下。既然孫吳方面實力在三國中排第二,自然文臣武將也肯定能人輩出。武將方面,孫吳方面有十二位將領,以英勇驍戰、功勳卓著而為人稱道,按照正史《三國志》為其列傳的順序依次是:程普、黃蓋、韓當、蔣欽、周泰、陳武、董襲、甘寧、凌統、徐盛、潘璋、丁奉,盛讚他們為「江表之十二虎臣」。問題來了,相比曹魏的「五子良將」,蜀漢的「五虎大將」,孫吳方面又有哪些大將可以排在前五名呢?
  • 「夷陵之戰」蜀吳激烈交鋒,乃魏國南下好時機,曹丕為何按兵不動
    正所謂「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在蜀漢和東吳爆發「夷陵之戰」之際,看上去的確是曹魏趁機南下的好時機。事實上,在獲悉「夷陵之戰」爆發後,侍中劉曄便曾建議曹丕趁機南下攻打建業,與蜀漢共同瓜分東吳,然而曹丕並未採納。那麼,曹丕為何不選擇動手呢?
  • 三國地理眼|姜維為何慘遭鄧艾完爆?段谷之戰蜀漢遇重創!
    三國地理眼之四十:段谷慘敗經過洮西之戰的勝利,姜維自信心爆棚,要再度北伐,遭到了眾多的反對,包括一向支持自己的夏侯霸。但姜維一意孤行,拋出「五可勝」高論,執意出兵。等到了祁山,發現鄧艾早已在祁山立下九個寨柵,「勢如長蛇,首尾相顧」。顯然,人家魏軍早已做好了在這兒打群架的準備。
  • 蜀漢滅亡17年,曹魏滅亡15年後,為什麼東吳才滅亡?原因不簡單
    當鍾會的主力大軍在佔領漢中大部分據點後,卻在劍門關外時,遭遇回援的蜀軍強力阻攔,雙方形成了僵持戰。蜀漢滅亡後,按理說魏國應該乘勝追擊,把三國的另一個對手吳國也消滅了才對。然而,此後魏國卻一直「按兵不動」,直到17年後,才對吳國進行「遲來的」真情對對碰。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主要有內外兩個因素造成的。首先,來看內部原因,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 魏延死後,除大將軍姜維外,蜀漢還有多少大將?
    有「五虎上將」,打下蜀漢江山。後有「平安三侯」,拱衛蜀漢安全。「平安三侯」是蜀漢中後期重要的軍事將領,他們的出現與蜀漢政權獨特的地緣環境和國防戰略有關。蜀漢立國,三大戰略(武侯祠)自關羽失荊州之後,諸葛亮的隆中對戰略已然坐作古。
  • 三國有兩個「馬忠」:一個為蜀漢效力,另一個斬殺關羽!
    其中,第一位李豐袁術的部將,在東漢末年被曹操擊殺;第二位李豐是魏國大臣,在高平陵之變後,李豐參與了廢黜司馬師的謀劃,因為事情敗露,所以被司馬師除掉;第三位李豐是蜀漢大臣李嚴的兒子,也即為蜀漢效力。同時,就筆者今天要說的馬忠,也出現了重名的情況。在漢末三國時期,存在兩個名為馬忠的將領。其中,東吳的馬忠大家應該比較熟悉,因為他俘獲並斬殺了關羽、關平父子。
  • 三國英雄人物籍貫圖
    從圖中看,46名揚州傳主中,孫吳政權42人,佔了絕大多數。僅有4人(陶謙、胡質、倉慈、蔣濟)不屬於孫吳。換句話說,揚州傳主人數如此之多,是孫吳政權導致的。
  • 三國時期兩個馬忠:一個俘虜關羽名傳後世,一個則是蜀漢名將
    隨著"襄樊之戰"曹操集團的增援,關羽應該面臨漢末三國時期的全明星陣容。關羽到江陵後不敢強攻,又在陸遜控制的空隙,只能退守江陵。由於呂蒙對荊州人使用了濃重的心計,再加上關羽的軍隊面臨著不利的局面,關羽面對的只有十幾名騎兵的調動,該跑的都跑掉了。在這種情況下,潘璋手下的司馬部馬忠登場,活捉了關羽、關平、趙累等人。
  • 三國名氣最大的六位前將軍:東吳一人,蜀漢兩人,曹魏三人!
    建安二十年(215年),合肥之戰,張遼率領八百將士衝擊東吳十萬大軍,一直衝殺到孫權的主帥旗下,令東吳軍隊披靡潰敗、聞風喪膽。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去世,曹丕即位魏王,張遼從徵東將軍轉任為前將軍,由此,張遼成為曹魏第二任前將軍。黃初三年(222年),張遼抱病擊破吳將呂範。同年,病逝於江都,諡曰剛侯。
  • 三國中最忠誠的六大名將,關羽第二張飛落榜,排第一的他毫無爭議
    也不要忘記點讚哦~親,看的開心可以點個在看忠將歷來是被大家歌頌的,說明這位大將是能夠信任的,三國時張飛、關羽和劉備結義的故事就流傳至今,曹操欣賞關羽的才能,好吃好喝的供著,結果關羽還是選擇回到了劉備身邊,成為了一樁美談。要說忠誠,有一名大將遠超關羽,三國中最忠誠的六大名將,關羽第二張飛落榜,排第一的他舉世公認。
  • 三國時期發生在庚子年的大事,前後相遇兩次60年甲子輪迴!
    三國時期發生在庚子年的大事三國的時間點區分有兩個,有人從公元184年黃巾起義開始算是三國開始時間,還有一個官方認為是公元220年曹丕稱帝才算三國開始時間,截至公元280年司馬晉滅孫吳,一統天下來看。(還有一個說法就是,次年漢中王劉備在西蜀建立漢政權,是屬於繼承漢王朝,所以公元263年西蜀政權滅亡,才最終宣告漢王朝滅亡)三國時代正式開始。同年一代武聖關羽發動襄樊之戰,但呂蒙偷襲荊州,關羽最終兵敗,敗走麥城被殺。
  • 蜀漢後期除姜維外無將?馬超怒掀棺材板,三國志11老玩家道出真相
    喜歡三國歷史的小夥伴都知道夷陵之戰慘敗是繼荊州失陷後蜀漢又一重大損失,此戰過後,蜀漢國力衰退的現象更加嚴重,人才凋零殆盡,就連劉備引以為傲的五虎上將也僅剩得趙雲和馬超。而後劉備也是一病不起,不久便病逝於白帝城,蜀國搖搖欲墜,千斤重擔全壓在諸葛亮一人身上,幸運的是丞相在北伐過程中終於遇到了他的傳人:姜維。姜維的能力就不用阿鴦多說了,蜀漢後期的絕對排面,在魏延死後,姜維更是獨掌軍權,多次擊敗曹魏名將郭淮、鄧艾。雖說此時的蜀漢能用的將才確實不多,但除了姜維外真的就沒人了嗎?其實不然,阿鴦在玩經典三國策略遊戲《三國志11》時,就發現這4位武將也能獨當一面。
  • 三國:分分合合,揭秘東吳與蜀漢的外交關係
    但凡有一個以上統治集團的時代,對外交往是不可避免的,比如我們最熟悉的三國時代。雖然只有三個政權,但他們之間的外交來往是非常精彩的。說到三國時代最著名的外交事件,應該是東吳和蜀漢從合作到分裂,從分裂到戰爭,從戰爭再合作的曲折歷程。率先提出來與孫權聯合的是諸葛亮,在大名鼎鼎的《隆中對》中,諸葛亮就提出了這個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