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吳的四大都督中,對東吳的建立發展貢獻最大的,是戰功最少的他

2020-12-11 歷史笑春風

東吳有四大都督,他們是孫權的依靠。他們按照執掌東吳軍權的時間來說,分別是周瑜、魯肅、呂蒙和陸遜。孫權本人的軍事能力不足,他依靠著這四大都督,保證了東吳的安全,開創了東吳的基業。可以說,這四大都督對吳國的創建發展居功甚偉。

在這四人中,首先是周瑜取得了赤壁之戰的勝利,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接下來魯肅努力維持孫劉聯盟,為保證東吳實力而努力。呂蒙則是順應孫權的意志,發動偷襲荊州的作戰。他白衣渡江,兵不血刃奪取荊州,擒殺關羽,創造了襲擊戰的奇蹟。最後是陸遜,文武全才,他先是協助呂蒙襲取荊州,後來自己領兵在夷陵之戰中火燒連營,大敗劉備。在北抗曹魏的戰爭中,他又取得了石亭之戰的勝利。從此三國的局勢基本穩固下來,陸遜也擔任了吳國的丞相。

這四位都督都對東吳建立了不朽的功勳。但是,究竟哪個人的智慧在這群人中最高呢?我認為當屬魯肅為最高。這是因為,魯肅的戰略眼光是在這四人中是最高的,他在孫權建立東吳的過程中,起了其他人無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魯肅制訂了東吳的建國方略。魯肅在和孫權剛見面,就提出了著名的《榻上問對》。在這個問對裡,我們可以看到魯肅的高超的智慧。在當時很多人還抱著復興漢室的理想時,魯肅已經清楚地認識到「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猝除」。但只這個認識,魯肅就已經超越了當時絕大多數的謀士了。

然後魯肅為孫權制訂了爭奪天下的方略,那就是:「鼎足江東,然後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帝號以圖天下」。我們可以看到,魯肅的這個方略是十分切合實際的,比起《隆中對》要好得多。這也得到了孫權的採納,成為東吳的建國方略。

其次,在東吳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魯肅發揮了力挽狂瀾的作用。在孫權實施《榻上問對》的方略時,在剛剛實施了第一步,剿除了黃祖後,就遇到了形勢的變化。北方的曹操密切關注著荊州的形勢,他先是出兵淮南,逼孫權停止進攻。然後揮師南下,進取荊州。

在一片兵荒馬亂之際,魯肅抓住時機,提出聯絡劉備,共同抗曹的建議。後在曹操寫信恫嚇東吳投降的時候,魯肅力排眾議,提出了著名的唯孫權不可投降的論斷。這使得孫權下定聯合劉備抗擊曹軍的決心。魯肅有建議召集諸葛亮、周瑜商議破曹的事宜,終於在赤壁之戰中打敗了曹軍。

第三、維護孫劉聯盟,保證北伐的成功。當時,曹操一家獨大,孫權和劉備兩家弱小。要想爭奪天下,就要先尋求自保。所以,孫劉聯盟是必不可少的關鍵因素。

而劉備和孫權的建國方略有著根本的矛盾,矛盾的焦點就在荊州的歸屬上。孫權要實現全據長江的目標,而劉備要實現跨有荊益的目標。這樣,雙方的摩擦不斷。

魯肅作為孫劉聯盟的維護者,他想方設法地維繫著雙方的關係,甚至遭受主君孫權的誤解也在所不惜。赤壁之戰後,劉備佔據了荊州的江南四郡,他苦於沒有發展的突破口。而整個長江防線被東吳佔有,猛一看似乎東吳佔據了長江,達到了目的。可是,實際上,是東吳自己獨自抵抗曹操,劉備躲在東吳的背後發展勢力。

魯肅趁著劉備想要借南郡的機會,把南郡借給了劉備,這樣,就把西線防務交給了劉備,東吳得以收縮防線,將兵力集中起來。這樣,東吳才有了戰略預備兵力,進能攻,退可守。

但是,這件事卻受到了孫權的誤解。孫權一直對借南郡這件事耿耿於懷。直到魯肅死後,他還認為借荊州是魯肅的一個短處。實際上,如果沒有魯肅借荊州,東吳的戰略形勢會十分危險。正是魯肅借荊州給劉備,才緩解了東吳的壓力。

而且魯肅對於荊州是做了兩手準備的。他雖然是一貫想保持和劉備的友好。可是,如果雙方發生衝突的時候,他也有武力解決的手段。這從他重用呂蒙就能夠看出來。呂蒙是主張武力奪回荊州的,他和魯肅的觀點不同,但是魯肅沒有打擊壓制呂蒙,還讓他擔任自己的繼承人。就是為了將來實在無法和平收回荊州做準備。而收回荊州的兵力,也正是魯肅在借荊州之後積攢的機動兵力。

而其餘的三位都督,也各有所長。在這些都督裡,能力最強的是周瑜。他的軍事才能,讓曹操和劉備心生畏懼。在周瑜活著的時候,曹操不敢南下攻打東吳。而劉備畏手畏腳,不敢越雷池一步。而周瑜卻一心北伐西徵,想要囊括荊州,佔有四川,收編劉備。幸虧他生病早死,要不然真不知道三國走向究竟如何。

呂蒙則是和孫權定下武力奪回荊州的人。他的襲擊荊州的一戰,成為中國古代奇襲作戰的經典戰例。他也因為達成了孫權多年的心願而備受孫權誇讚。

陸遜則是東吳非常優秀的將領,他也是《三國志》中為數不多的單獨立傳的人物。他文武雙全,既能夠率領千軍萬馬,在戰場衝鋒陷陣,又能夠立於朝堂,擔任丞相的重擔。他的夷陵之戰,也是中國的經典戰例。

但是,這三個人的功業都是和魯肅分不開的。先不說魯肅制訂了東吳的戰略方針,他們都是按照魯肅的方針行事。就說魯肅的孫權聯盟政策,對他們產生的影響。周瑜得益於魯肅建立的孫劉聯盟,取得了赤壁之戰的勝利,能夠在各個戰線大顯身手。

而呂蒙則是破壞了孫權聯盟,取得了荊州之戰的勝利。而這個勝利也是建立在魯肅的孫權聯盟之上的。正是由於魯肅的孫權聯盟,使得關羽沒有防備遭受了奇襲。

至於陸遜,則十分可悲。由於呂蒙的過失,使得呂蒙不但沒有孫劉聯盟的幫助,自己還成了救火隊長,東西救應。雖然在夷陵之戰打敗了劉備,在石亭之戰打敗了曹休。可是,這些勝利都是防禦戰的勝利。

面對整條長江防線,面對強大的曹魏,陸遜就算是有天大的本事,也只能徒喚奈何。陸遜也成為四大都督中沒有能夠開拓領土的都督。

結語:

東吳的四大都督對東吳的建立和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在這四人中,魯肅的戰功最小,可是他的貢獻卻是最大的。這是因為,他的智慧是四人中最高的。他用自己敏銳的洞察力,和過人的能力,為東吳創造了良好的環境。

他的《榻上問對》為東吳指明了發展方向,他堅持的孫劉聯盟為東吳發展奠定了基礎。在他的努力下,孫劉聯盟一直比較穩固。這讓曹操無隙可乘,只能處於被動挨打的境地。他借荊州給劉備,當時正在寫信的曹操在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竟然手中的筆落地也不知道。可見,魯肅這一步讓曹操何等震撼。

可惜,魯肅所做的一切,並不能被孫權理解。他一心想拿回荊州,實現自己安全的考慮。雖然,呂蒙利用魯肅多年的聯盟紅利,奇襲奪回了荊州,可是也使得魯肅多年的努力付之東流。即便是東吳有陸遜這樣優秀的人才,也無法挽回局勢,蜀漢和東吳雙雙退出了爭奪天下的舞臺。

相關焦點

  • 三國東吳四位大都督實力排名,到底誰最厲害
    三國時期,曹、劉,孫三大陣營,除了曹操、劉備,孫權這三位絕對主角以外,每個陣營中都還有著許多的代表人物。 而孫權手底下,最拿得出手的,顯然就是四大都督了,都是功勳卓著,為鞏固孫吳政權立下汗馬功勞,每個人都可以稱得上是一代人傑。
  • 東吳四位大都督該如何排名?這樣排應該不會有爭議,陸遜排第一
    了解三國的讀者都應該知道,從東吳建立到東吳滅亡,有四位大都督,他們都是很有才華的人,如果把這四個人放在一起比較,他們的排名會是怎樣的呢?今天,讓我們來看看。
  • 東吳最危險的官職,不是大都督,而是地位更高的丞相!
    三國時期人才輩出,但更多人關注曹魏與蜀漢,而盤踞江南的東吳,總是被放在遺忘的角落。東吳最有名氣的就是四大都督,他們分別是周瑜、魯肅、呂蒙、陸遜,與蜀國的五虎將,魏國的五子良將相比,四大都督顯得更有意思。他們各有所長,各有戰績支撐,他們是東吳最出類拔萃的幾位將領,甚至很難分出個高低勝負。
  • 三國殺:東吳四大都督為何只有魯肅沒封神?資深玩家:他就是神!
    對於魏蜀吳三國,有人因為奸雄曹操愛上魏國,有人會因為運籌帷幄的諸葛亮愛上蜀國,但小野卻愛上了人傑地靈的東吳!東吳一點也不像關羽說的那樣全是鼠輩,相反,從孫權到四大都督,都是千年難遇的奇才!我們今天要聊的主人公就是東吳的四大都督,其中周瑜、呂蒙、陸遜都在三國殺封了神,為何單單魯肅沒有呢?是因為他老實好欺負嗎?
  • 揭秘:歷史真相—為何東吳三大都督周瑜,魯肅,呂蒙都短命
    東漢末年,孫氏家族建立的江東基業與西蜀和曹魏共存於世,三足鼎立。劉備有關張之勇兼孔明之智,故能在亂世之中成就偉業;曹操協天子以令諸侯,南徵北戰,統一北方。江東孫權,何以與劉備曹操爭雄呢?東吳歷史上先有周瑜破曹於赤壁,又有魯肅聯劉抗曹,繼而又有呂蒙奇襲荊州,之後陸遜夷陵破蜀,故而穩固江東。周瑜,魯肅,呂蒙,陸遜都為東吳的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但是專研歷史的人不難發現一個秘密,周瑜,魯肅,呂蒙皆英年早逝,這究竟是歷史的巧合還是背後另有玄機呢?
  • 比五虎將和東吳四大都督還要厲害的組合,其中有兩人濫竽充數?
    比五虎將和東吳四大都督還要厲害的組合,其中有兩人濫竽充數?說起三國著名的武將,多數人耳熟能詳的都是什麼蜀漢五虎上將,關羽張飛馬超趙雲黃忠,再就是呂布典韋許褚什麼的,那些武力值不是頂尖的武將,讓人的印象就不起那麼深刻了。
  • 《三國演義》中東吳有幾任大都督?
    他體貌魁偉,性格豪爽,喜讀書、好騎射。 魯肅盡力輔佐孫權,每遇大事,他都參贊謀劃,且思深慮遠,有過人之明。 主要成就 1:聯劉抗曹,在赤壁之戰中說服孫權聯合劉備一起抗曹 2;主持軍政,赤壁戰後孫權更加依仗魯肅,周瑜病危,寫信給孫權,推薦魯肅代替自己。
  • 東吳四英傑及十二虎臣
    東吳四英傑看過三國演義的大多知道東吳有周瑜、魯肅、呂蒙、陸遜四大都督,這主要歸功於演義的影響。在陳壽著《三國志》中,翻閱四人的傳記,「大都督」的稱呼僅在陸遜傳被提及過。除陸遜外,被提及擔任吳國大都督在正史中僅能找到三人:全琮、施績、朱異。
  • 東吳四英傑最名不副實的一位,被人評價為庸碌之人,他是誰?
    當孫策想要渡過長江,發展自己的勢力時,周瑜跟隨著孫策將橫江、當利等縣攻克了,還將薛禮、劉繇等打敗,將其領地湖孰、江乘、曲阿等佔領了。這時候,孫策的隊伍已經發展到幾萬人了。對此,周瑜功不可沒。所以,當周瑜回到江東時,孫策立即將他封為建威中郎將,將兩千士兵給他帶,並命人修建了他的住所,其待遇無人能比。
  • 東吳的四大將領,第一個最強戰神?最後一個長得最俊美
    太史慈 乃東吳遠程英雄,弓馬嫻熟,箭法精良,為人仗義,素有大志,曾言「大丈夫生於亂世,當帶三尺劍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不可不嘆一聲可惜。(圖為電視劇中太史慈劇照)周泰乃是東吳時期肉盾流派英雄,他忠心護主,英勇善戰,於宣城解山賊之困,濡須突曹軍之圍,浴血奮戰,身披數創,終令孫權兩次虎口脫險,憑得也是那赤膽忠心與無畏勇氣。(圖為電視劇中周泰劇照)甘寧少年時好遊俠,是東吳時期打野流英雄,糾集人馬,持弓弩,在地方上為非作歹,組成渠師搶奪船隻財物,身佩鈴鐺,衣著華麗,人稱錦帆賊。。甘寧率部投奔孫權,開始建功立業。
  • 東吳四大都督三個是非正常死亡,跟孫權有關嗎,二人無關一人有關
    東吳四大都督分別是周瑜、魯肅、呂蒙、陸遜,其中周瑜活了36歲,魯肅活了46歲,呂蒙活了43歲,陸遜活了63歲,其中周瑜、呂蒙、陸遜三人的死是非正常死亡,只有魯肅是正常的去世。但是,就在周瑜返回駐地,準備攻打益州的前夕,在路上去世,按道理來說,周瑜既然提出了親自率軍攻打益州,那麼他對自己的身體就應該有起碼的把握,如果身體有問題,顯然周瑜本人最清楚,不可能他在身體有病的情況下,或者有傷的情況下,還提出攻打益州的戰略吧,而且偏偏在見過孫權之後,回駐地的路上就去世了。
  • 東吳軍中的四大統帥將軍,前兩位功成名就,後兩位卻徒有虛名
    東吳歷史上曾有四位前將軍,他們都是東吳軍中的統帥,不過,這四位將軍最終的結局喜憂參半,其中兩人後來還投降了敵國。 東吳第一任前將軍是呂範,呂範雖然比不上東吳江表十二虎將,但其也算是東吳內部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呂範是東吳的老將,早年間,他就跟隨孫堅、孫策父子徵戰沙場,其為東吳的建立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 煮酒論英雄之三國良將,全琮篇(上)——一位冷門的東吳大都督
    在三國時期的東吳陣營中,有一名位高權重的實力派大佬,身為武將,卻不在江表十二虎臣之列;擔任都督,又不在東吳四大都督之列;出身吳郡,也不在吳郡四大家族之列。這個人叫做全琮,在《三國演義》中戲份不多,但正史上則是東吳舉足輕重的大人物。本期開始我們就來講講這位貌似知名度不高,卻非常重要的東吳實力派人物。全琮重大事件之一——軍糧濟災民全琮(?
  • 淺談蜀漢的四大都督——漢中都督、永安都督、江州都督、庲降都督
    在這樣的亂世中,一種軍事制度——都督制度就形成了。蜀漢、曹魏、東吳都設置了都督,主管某個防區的軍務。下面小編要說的是蜀漢的四個最為重要的都督,分別是漢中都督、永安都督、江州都督、庲降都督。這四個都督,幾乎撐起蜀漢的整個國防。漢中都督漢中這個位置對蜀漢來說非常重要。蜀漢歷任漢中都督中也不乏名將。
  • 東吳大學法學院的歷史貢獻
    所以在1924年到1925年的學校招生布告中提出了新的要求:「所有計劃進入法學院、特別是希望到國外繼續研究深造的學生,都必須要在入學前完成文學士課程(或至少三年課程),這是參照於美國著名法學院目前的入學要求。」一個準備就讀法律的學生首先要在東吳大學文理學院修完3年課程,然後再到法學院專攻法律課程,他花6年時間才可以取得文學士和法學士雙學位。
  • 東吳大學的研究生教育
    任教伊始,他就開設了生物、物理、化學以及地質學課程,在1904年間,東吳大學的理科各科都由他一人負責教學。由於祁天錫的專業是生物學,所以,他在生物學課程上投入了最大的精力。任教期間,他還對華東地區的淡水生物、鳥類、長江中下遊地區的農作物進行了研究,並編寫了《江蘇植物名錄》、《華東鳥類指南》等具有開創性意義的論文和著作。
  • 東吳比蜀漢多存在17年,是因為荊州嗎?
    最終荊州落入東吳孫權之手,雖然得之極不光彩,是背信棄義偷來的。不過東吳有了荊州,就可以當成西窺巴蜀,北圖中原的戰略根據地。之外,荊州是東吳江東(揚州)的門戶,密切關係到東吳的生存問題。東吳擁有荊州,東吳最次也能劃江自守,過自己的安穩小日子。事實上,東吳能成為三國中最後一個滅亡的國家,也正是長期以來對荊州的有效經營所致。
  • 三國時,東吳的大都督為什麼身體都不好?
    接下來再看看三國時期東吳的大都督為什麼都有些短命了。先看看東吳的大都督都有誰。1周瑜周公瑾。2,魯肅魯子敬。3呂蒙呂子明。4陸遜陸伯言。後面的就不說了。因為我記不起來了。以上都以三國演義來說吧。先說周瑜。由於孫策在世的時候,周瑜就是以水軍大都督的身份存在的。因為孫策去世後,周瑜還在鄱陽湖訓練水軍呢。孫策死後,孫權繼位。但孫權知道自己的能力。他自己的優點缺點他一清二楚。
  • 其實這是東吳四英傑早就設下的陰謀!
    由於《三國演義》是一本重蜀抑魏、輕視東吳的小說,因此後世對東吳的認識不深,總認為東吳沒有什麼人才,但其他人或許可以不提,東吳的四位大都督卻不得不說。在東吳,有四位先後執掌東吳水軍的大都督,按接任順序,分別為周瑜、魯肅、呂蒙、陸遜。
  • 曹操劉備在世的時候,魏蜀第一將是夏侯惇關羽,東吳第一將是誰?
    這個問題其實很好回答:咱們的依據是三國正史,在三國正史中,五子良將雖然驍勇善戰,但他們一直歸諸曹夏侯指揮,無論是對曹魏陣營的貢獻,還是軍銜官位,都遠遠不如諸曹夏侯,在《三國志·諸曹夏侯傳》中,夏侯惇位列第一。在曹魏諸將中,夏侯惇食邑最多、統兵最多、跟曹操關係最親密,這一點連曹仁曹洪也要甘拜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