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劉備在世的時候,魏蜀第一將是夏侯惇關羽,東吳第一將是誰?

2020-12-22 半壺老酒半支煙

後漢三國,將星雲集,十七史百將傳,三國名將佔了十三個名額,其中蜀漢有諸葛亮、關羽、張飛,曹魏有張遼、張郃、徐晃、李典、鄧艾、司馬懿,東吳有周瑜、呂蒙、陸遜、陸抗。

宋朝以前文武不分家,諸葛亮當丞相之前是軍師將軍,司馬懿一開始只是曹操的小秘書(文學椽),但是這二位卻成了本國軍政第一人。嚴格意義上講,諸葛亮和司馬懿已經不是將而是帥,而且他們都是在本國肇基者崩殂之後才開始掌權。所以要評選魏蜀吳第一將,他們還真不能參選。

這時候我們不禁要問了:曹操劉備在世的時候,曹魏第一將是夏侯惇,蜀漢第一將是關羽,東吳第一將是誰?是太史慈還是程普?

有讀者可能會發出質疑:夏侯惇連五子良將都不是,他憑啥號稱曹魏第一將?

這個問題其實很好回答:咱們的依據是三國正史,在三國正史中,五子良將雖然驍勇善戰,但他們一直歸諸曹夏侯指揮,無論是對曹魏陣營的貢獻,還是軍銜官位,都遠遠不如諸曹夏侯,在《三國志·諸曹夏侯傳》中,夏侯惇位列第一。

在曹魏諸將中,夏侯惇食邑最多、統兵最多、跟曹操關係最親密,這一點連曹仁曹洪也要甘拜下風。

建安十二年,夏侯惇就已經有了二千五百戶食邑,在曹丕篡漢稱帝前,曹仁只有一千五百戶,五子良將的首將張遼比曹仁多一百戶,但還是無法跟夏侯惇相比。

于禁統帥七軍,就已經是位高權重,但夏侯惇帶過的兵,幾乎是他的四倍:「建安二十一年,從徵孫權還,使惇都督二十六軍,(曹操)召惇常與同載,特見親重,出入臥內,諸將莫得比也。」

夏侯惇不但是曹操最為器重的將軍,而且是曹魏首任大將軍。曹丕篡漢,封夏侯惇為大將軍、曹仁為車騎將軍、曹洪為驃騎將軍、張遼為前將軍,有夏侯惇在,曹營諸將只能爭取老二的位置。

夏侯惇是曹營第一將,可能會有人不同意,關羽是劉備麾下第一將,這一點卻基本沒有爭議,連曹魏陣營的人也說「蜀中名將唯羽」。

劉備在世,只授予了一個人「假節鉞」之權,如果關羽不死,那麼劉備稱帝後,首任大將軍之職,非關羽莫屬。

劉備稱帝後,封張飛為車騎將軍領司隸校尉,封馬超為驃騎將軍,大將軍大司馬空缺,很可能就是因為在劉備眼裡,這個職位只能屬於關羽。

曹操劉備在世的時候,曹魏第一將是夏侯惇,蜀漢第一將是關羽,那麼在孫權眼裡,誰是東吳第一將呢?

如果讓孫策來選,第一將可能是張昭張子布,也可能是對自己有救命之恩的程普程德謀,還有可能是跟自己打成平手的東萊太史慈。

有讀者可能會很詫異:「張昭不是文官嗎?他怎麼有資格稱為東吳第一將?」

前面咱們說過了,當年文武不分家,張昭最初的工作也是文武一肩挑:「孫策創業,命昭為長史、撫軍中郎將,升堂拜母,如比肩之舊,文武之事,一以委昭。 策臨亡,以弟權託昭,昭率群僚立而輔之。」

不知道為什麼,孫權好像總看張昭不順眼。孫權稱帝,把丞相之位先後給了孫邵和顧雍,不管群臣怎麼推舉,孫權都堅決不讓張昭當丞相。

孫權不讓張昭當丞相,也不讓他當大將軍,甚至還把他排擠出了核心決策圈,連座次也比較靠後,地位比較尷尬的張昭只好在家窩在家裡不見人:「拜輔吳將軍,班亞三司,改封婁侯,食邑萬戶。在裡宅無事,乃著春秋左氏傳解及論語注。」

張昭這個「輔吳將軍」,跟糜竺的「安漢將軍」差不多,但是糜竺可以坐在諸葛亮上面,而張昭的地位還不如張劭顧雍。張昭說話,孫權明知道正確也不聽,甚至還拔刀相向,氣得張老先生鼻涕一把淚一把。

在孫權眼裡,張昭就是個倚老賣老的碎嘴子,別說第一武將,第一文臣也不是。這時候問題就出來了:如果張昭不是孫權眼中的東吳第一將,周瑜周公瑾總該是了吧?

很遺憾,孫權這傢伙,誰都不信任,他尤其不信任周瑜,周瑜之死是不是孫權下的手,似乎也值得懷疑。

很多人都稱周瑜為「周都督」,但實際上後漢三國時期的「都督」只是個臨時稱號而不是正式軍職。周瑜一生最大的官職,是偏將軍領南郡太守。

偏將軍比雜號將軍地位還低,至於南郡太守,那也是空頭的——孫權已經被南郡借(換)給了妹夫劉備。

孫權對周瑜十分忌憚甚至可能動了殺機,他曾經屏退左右跟妹夫劉備說了心裡話:「權獨與備留語,因言次,嘆瑜曰:『公瑾文武籌略,萬人之英,顧其器量廣大,恐不久為人臣耳。』」

「不久為人臣」,這四個字從主公嘴裡說出來,這個人就等於收到了閻王帖。果然周瑜在三十六歲就病死了,而且是死在出兵取西川的路上——周瑜取了西川,是交給孫權還是擁兵自立?

孫權忌憚張昭周瑜,是可以理解的,因為這二位都是哥哥孫策的老班底,極力在東吳消除孫策影響以保自己一脈的孫權,對孫策的老臣宿將,是不可能給予完全信任的。

在曹劉孫三國三巨頭中,孫權的軍事水平最差,膽子可能也最小,害怕劉備侵吞東吳,孫權連小妹妹也送給了劉大叔,好不容易膽大一回帶兵出徵,又鬧出了「孫十萬」打不過「張八百」的笑話。

如果不是陸遜在夷陵擊潰了劉備,孫權很有可能就要帶著老婆孩子跑到曹丕那裡尋求庇護了。

那麼陸遜是不是孫權眼中的東吳第一將呢?看起來是的,因為陸遜是他的侄女婿,比張昭周瑜更可信、更聽話。

孫權曾經給予了陸遜百分之百的信任,授予陸遜的權力,比假節鉞還大:「諸葛亮秉政,與權連和。時事所宜,權輒令遜語亮,並刻權印,以置遜所。權每與禪、亮書,常過示遜,輕重可否,有所不安,便令改定,以印封行之。」

關羽坐鎮荊州,劉備也沒有讓他當荊州牧,而陸遜在擊潰劉備後,馬上被孫權加封為輔國將軍領荊州牧,這種器重,在東吳諸將中是空前的。

可能是認為大將軍一職還不足以表明自己的感激之情,孫權還在大將軍之上設置了「上大將軍」,這個上大將軍當然就是陸遜陸伯言。

但是在孫權手底下幹活是不容易的,陸遜雖然有個「侄女婿」身份,最後日子過得也挺憋屈:「權累遣中使責讓遜,遜憤恚致卒,時年六十三,家無餘財。」

雖然晚景不妙,但是陸遜一家卻沒受到牽連,陸遜次子陸抗當上了大司馬、荊州牧,不過那已經是吳末帝歸命侯孫皓時候的事情了。

魏蜀吳三國第一將盤點完了,可能有的讀者有不同意見,這也很正常,評選標準不同,第一將的人選自然也會發生改變,咱們今天的標準是曹操劉備在世的時候和在孫權眼裡,如果要是以軍事才能、軍銜職位、戰績戰功、勇悍程度為標準,魏蜀吳第一將可能就不是夏侯惇關羽陸遜了。

文章最後照例請問讀者諸君:三國第一統帥是諸葛亮還是司馬懿?三國第一勇將是張飛還是張遼?三國第一悍將是許褚還是周泰?

相關焦點

  • 關羽刮骨夏侯惇吞眼,他倆對自己到底誰更狠?結果不言而喻
    關羽刮骨夏侯惇吞眼,他倆對自己到底誰更狠?結果不言而喻。三國演義之中英雄輩出,耳聞能詳的有諸葛亮,曹操,劉備,張飛,關羽,夏侯惇,孫策,周瑜等等。要比這些人中誰對自己更狠一些,那必然是夏侯惇和關羽兩人了。
  • 三國三大主角劉備、孫權、曹操三人武力如何,誰更厲害?
    三國三大主角劉備、孫權、曹操三人武力如何,誰更厲害?如題主所說,看膩了三國武將的各種排名,嚴重審美疲勞,於是想讓曹操、劉備、孫權比拼一下武力。既然是三者比拼武力,可以分為正史和演義來討論。一、正史參考《三國志》和《資治通鑑》,根據正史的記載,曹操的武藝最高,甚至高於三國時期許多武將。
  • 三國第一鬥將!不服關羽,嚇退曹操,智力出眾,諸葛亮也讀不懂他
    今天侃哥來說一說,三國第一鬥將,此人不服關羽, 嚇退曹操,不管是智力還是帶兵的本事,都非常出眾,深得老闆的認可。不但如此,在他死後700多年後,他被民間封為神祇,享受世人香火供奉。這或許就是對他當年功績的認可!
  • 夏侯淵和關羽相隔千裡,他們的死卻互相呼應,改變了歷史的走向
    這兩個人就是夏侯淵和關羽。他們兩個人雖然相隔千裡,但是他們的死卻有著內在的聯繫。一、夏侯淵之死。夏侯淵是曹操最信任的手下之一。他是曹操的親族,從曹操起兵之時就跟隨曹操,為曹操屢建戰功。曹操最信任,能力最強的將領就只有三人,那就是夏侯惇、夏侯淵和曹仁。這三人是曹操能夠放心將重兵託付的將領。
  • 曹操VS劉備:誰是更好的老闆?
    明智的選擇,應該在三足鼎立之後的曹劉孫三家,代表:曹操、劉備和孫權。孫權,雖然青年時英明神武,分別在赤壁和夷陵連破曹劉,但後半生無能,逼死陸遜、大搞宮鬥,整體算不上明主。相比之下,曹操和劉備,兩人沒有明顯的汙點,就是更好的選擇。那麼,如果我們真的穿越到三國,曹操VS劉備,應該選誰做老闆?
  • 華雄連斬數將,曹操為何不讓人殺他,反而讓無名小卒關羽出了名?
    我們先來看看曹操討董之前的班底都有誰:五子良將之一的樂進,徵東將軍的李典,還有八虎騎中的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洪等人。曹操手下的這些將領在曹操發展起來之後,都是鎮守一方的存在。可謂是人才濟濟。尤其是夏侯惇,在典韋,許褚沒有來的情況下,可謂是曹氏集團中的第一猛將。
  • 別被演義騙了,這兩件事都是劉備幹的,和關羽、諸葛亮沒關係
    可張飛因為關羽降了曹操、受了封賞,得了個漢壽亭侯,還幫曹操斬了顏良文丑,便認為他早已變節。這次假惺惺地跑過來是要利用結拜的感情把自己騙了,獻給曹操,進而去害劉備。所以張飛根本不給關羽解釋的機會,挺矛就刺。說來也是巧了,關羽才抽空解釋,說自己要是來賺張飛怎麼會不帶兵馬?蔡陽就帶著一隊人馬趕到了。
  • 關羽乃忠義之士,為何投降曹操,主要在於這位兄弟
    首先,我們先考慮一下,為什麼關羽會投降給曹操,這一點值得讓我們研究一下,不管說什麼理由,他們兩個人身份都是不搭配的,所以說當時關羽回到劉備身邊的時候,張飛真是恨的想砍死他,將他的皮給扒下來,將他的肉給剁成肉醬,然後餵給牲口吃。
  • 東吳也是三國時期雄踞一方的霸主,為什麼關羽卻始終看不起東吳?
    關羽看不起東吳是有道理的。三國歷史上,曹操憑藉自己的能力,組建軍隊,滅了袁紹,呂布等諸侯,平定北方;劉備是關羽的大哥,也是白手起家,打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孫權繼承父兄基業,做了江東之主,孫權屬於富二代,所以關羽瞧不上孫權。
  • 劉備戰敗轉投袁紹,關羽卻降了曹操,是無奈之舉,還是另有意圖?
    劉備接管徐州後,袁術派兵攻劉備,劉備率領軍士在盱眙,淮陰阻擊,這個時候曹操已經挾天子,以令諸侯,為了在名義上套住劉備,於是曹操上表舉薦劉備為鎮東將軍,劉備與袁術相持數月,袁術久戰而不勝,這個時候呂布趁虛而入,攻擊下邳,而下邳守城將領曹豹反派,暗中迎接呂布,俘虜了劉備的妻兒。
  • 當初關羽對曹操說,顏良插標賣首的時候,曹操麾下眾將有何反應?
    三國演義裡面關羽關二爺可謂是在書中武將行列裡面描繪最多的了,一個忠義就讓無數英雄豪傑汗顏無比。而且關羽的武藝更是大的沒邊,除了前期早早死去的呂布,恐怕沒有比關羽能耐大的了。當時在曹操帳下的時候,更是在千軍萬馬陣前斬顏良誅文丑,這是何等的勇猛過人。那麼在斬殺顏良的時候,曹操帳下一幹武將又都是什麼反應呢?
  • 劉備入蜀,誰是留守荊州的最佳人選?此人比關羽更合適!
    建安十六年(211年),劉璋聽從張松建議,派法正邀請劉備入川襄助自己對付張魯,法正、龐統在此時勸劉備圖取益州。劉備遂留諸葛亮、關羽等守荊州,自將數萬步卒入蜀,與劉璋會於涪。建安十七年(212年),張松事情敗露被殺,劉備於是與劉璋反目。
  • 三國名氣最大的六位前將軍:東吳一人,蜀漢兩人,曹魏三人!
    在和呂布交戰的時候,夏侯惇一度被俘獲。在此之後,夏侯惇多次為曹操鎮守後方,成為曹操非常信任的武將。公元219年,夏侯惇被曹操拜為前將軍,成為曹魏第一位前將軍。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去世,曹丕登位,於二月已卯日拜夏侯惇為大將軍,但是,不久之後,夏侯惇就病逝了。由此,非常明顯的是,夏侯惇還是曹魏第一任大將軍。在曹魏初期,大將軍這樣的重要官職,一般只會授予曹氏和夏侯氏的將領。
  • 漢中之戰,劉備與曹操打得難捨難分的時候,東吳的孫權在做什麼?
    漢中之戰,劉備與曹操打得難捨難分的時候,東吳的孫權在做什麼?在這篇文章,筆者就來跟大家聊聊這個話題。漢中之戰時,孫權正在家裡反省、磨刀。正在轉向的孫權217年,漢中之戰爆發。2、217年,魯肅去世,呂蒙接任陸口守將。魯肅,是孫權集團中主要的「聯劉派」,借南郡給劉備,正是魯肅的手筆。呂蒙,一直是主張對劉備採取強硬態度的代表人物。東吳的這一人事變動,意味深長。
  • 劉備還在西川苦戰,沒有支援的關羽,為何會孤軍北伐?
    蜀漢自身因素在劉備進攻益州的前期,關羽確實老老實實的防範東吳和曹操的進攻,並沒有輕舉妄動,可是沒有輕舉妄動不代表關羽不眼熱,眼看著在漢中奮戰的諸將都在發光發熱,自己卻只能被動等待,他心裡很不是滋味。曹魏方面內亂不斷就在關羽覺得自己壯志難酬的時候,曹魏方面也是一團糟,曹魏方面的總參謀長,在軍中有著赫赫威名的夏侯淵,在定軍山被黃忠斬殺,本來已經勢在必得的漢中之地被劉備奪走,再加上曹操已經老邁,很多地方的守將都開始起義,想要依附於東吳或者蜀漢,曹操和他的五子良將四處救火,關羽北伐前的曹魏就已經一團糟
  • 假如當時關羽投操沒有追隨劉備,結果會如何
    現在我們回顧當年,做出一個大膽假設:倘若皇叔前期思想工作沒做徹底,關羽對他沒那麼死心塌地;或者劉備遭逢不測,身死異鄉;亦或者其他種種原因導致關羽就這麼跟隨曹操了,那麼他的命運又將怎樣?他的結局是否比敗走麥城要好些呢?陳壽是個尊重史實治學嚴謹的歷史學家,只要他認為不可靠沒有實據的事情絕對不會寫在《三國志》裡。
  • 曹操為了留下關羽,可謂仁至義盡,奈何關羽心向劉備!
    除了這些在,曹操還賞賜關羽大量黃金財寶,並且等了關羽做漢壽亭侯,然後關羽仿佛對什麼賞賜都不是很看重,曹操當時感覺想要拉攏關羽很難。最後曹操便把之前呂布的那一匹赤兔馬相送給關羽,曹操本以為關羽也不會多心動的,可是關羽收到赤兔馬卻表現的異常感激。曹操問關羽為何如此激動時,關羽竟然回了曹操一句:「這赤兔馬可以一日之間行一千多裡路,有了他我要是知道兄長的下落,很快就可以去到兄長身邊了!」
  • 太史慈呂布沮授陳宮關羽趙雲六人,曹操最想得到誰?
    《英雄記》:布謂太祖曰:『布待諸將厚也,諸將臨急皆叛布耳。』」太祖曰:『卿背妻,愛諸將婦,何以為厚?』布默然。」後來呂布被手下生擒送給曹操,曹操是非常不屑呂布的為人的,批評呂布說:「你背著妻子和手下將領的女人私通,怎麼能稱得上厚道呢?」
  • 諸葛亮明知道曹操必走華容道,為何還讓關羽去?看看諸葛亮的用心
    二、幫助劉備完成大計,三分天下 可以說,諸葛亮篤定關羽不會殺了曹操。如果當時是派遣張飛去的話,曹操或許早就離開三國爭鬥了。此外,放走曹操也是為了完成當時諸葛亮與劉備共同商議的三分天下的策略。所以曹操不能死,必須活著,那麼放走曹操的人,非關羽莫屬!
  • 此人祖先是漢朝開國大將,不懼怕呂布和關羽,不做漢官做魏官
    曹操起兵的時候,夏侯惇就跟著曹操參加了平定黃巾起義的戰爭,從一個小小的裨將做起,慢慢成長成為曹軍陣營中的大將。討伐董卓的時候,夏侯惇被曹操任命為折衝校尉,領東郡太守,董卓倒臺以後,進入到軍閥混戰時期,曹操討伐陶謙,夏侯惇留守濮陽,能為曹操留守大後方,可見曹操對夏侯惇非常的信任,而且夏侯惇的確沒有辜負曹操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