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戰,劉備為何敗給了東吳陸遜?

2021-01-07 地圖帝

公元221年,昭烈帝劉備經過一年多的準備,發動了對東吳的這次大規模的戰役—夷陵之戰。這次夷陵之戰是三國時期著名的三大戰役之一,戰役的結果以蜀漢敗北,東吳勝出而結束,對後來的歷史進程影響深遠。

圖-蜀吳夷陵之戰示意圖

夷陵之戰前,公元219年,駐守荊州的關羽以策應劉備北伐漢中,發動了襄樊之戰,水淹曹操七軍,威震華夏,結果卻被東吳呂蒙截殺,荊州落於孫權之手。公元220年,曹操卒,魏王曹丕篡漢稱帝,國號魏。次年,劉備也稱帝,國號漢。劉備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打著為好兄弟關羽復仇的旗幟,率軍東徵東吳孫權。

關於劉備為何要發動這次對東吳的戰役,很多人都認為就像蜀漢打出的旗號是為關羽報仇那樣,實際上這只是一個方面,或者說是出兵的一個藉口而已。真正的原因則在於,東吳孫權奪走荊州,使得蜀漢不得不考慮拓展戰略空間,奪回荊州才是劉備不顧群臣反對,發動這次戰役的真正目的所在。

圖-湖北荊州位置及周邊地形

魏蜀吳三方,劉備一方綜合實力本就處於劣勢,對任何一方都無任何優勢可言,尤其是失去荊州以後,只能龜縮在蜀地,這才是最致命的。北上空間達漢中已到極致,繼續北上就面臨這對魏的正面對決,蜀漢顯然沒有準備好。相比之下,曾經長期經營的荊州之地,曾為蜀漢強有力的人才、物資輸出之地,劉備在此則有很大的民意基礎和世族的支持。拿下荊州,則可對長江下遊的東吳形成壓迫之勢,將極大地拓展蜀漢的戰略空間。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劉備率軍約3萬餘(後來又有五奚蠻萬餘加入),總兵力約5萬,水陸並進東出魚復(今重慶奉節),這裡當時是蜀漢和東吳的分界之處。我們都知道,長江三峽正是西起奉節縣的白帝城,東到湖北宜昌市的南津關。長江三峽這段水道由瞿塘峽、巫峽、西陵峽組成,地跨重慶奉節縣、巫山縣,湖北恩施巴東縣,湖北宜昌秭歸縣、宜昌市,全長約193公裡。三峽兩岸均高山林立,對峙而出,懸崖峭壁,高達一千多米。正是這種特殊的地理環境,促就了如今的世界最大的水利工程---長江三峽工程。

圖-長江三峽

在三國時期,長江三峽是中原西進巴蜀,巴蜀東出中原的必經之路,也是最便捷的通道,因此也是兵家必爭之地。劉備大軍佔據上遊優勢,很快就攻取了三峽峽口,然後順流而下。東吳孫權此時壓力山大,一方面劉備大軍力大勢強,攻勢猛烈;另一方面曹魏在東面虎視眈眈,搞不好就有亡國的危險。迫於無奈的孫權,向魏國稱臣,被封吳王,暫時穩住了北方的曹氏。同時,派出大軍5萬,由陸遜率領逆水而上,抵擋蜀漢大軍的進攻。

劉備大軍順利奪下巫地(今湖北恩施巴東)、秭歸(今湖北宜昌秭歸),勢如破竹。東吳一路退卻直至宜道(今湖北宜昌宜都市)、猇亭(今宜昌猇亭區)一帶,轉入戰略防禦。蜀漢和東吳大軍在此僵持,誰也奈何不了誰。

圖-湖北宜昌宜都市俯瞰

陸遜為何不在三峽和劉備展開決戰而要一路後撤到猇亭呢?看看三峽的地理環境就大概知道原因了,長江三峽的環境決定雙方只能進行水戰,兩軍數量上旗鼓相當,而佔據上遊的劉備無疑是佔據優勢。沿長江逆流而上的攻入蜀地也不是沒有成功的先例,但那是建立在逆流一方有絕對實力的情況下。如東漢初,大將岑彭率戰艦數千艘逆流而上,平定益州公孫述。此時的東吳顯然不具備這種條件,宜昌則是長江出三峽後第一個較大、地勢相對開闊的地區,兩邊的山勢也不如三峽段那麼險峻,劉備方的居高優勢就沒有那麼明顯了。

面對堅守不出的陸遜,劉備親臨猇亭督師使盡各種辦法,罵陣啊什麼的,甚至連分兵的招數都用上了,陸遜就是不接招。劉備派張南率兵圍攻宜都,指望陸遜能出兵救援。因為宜都守將孫恆是孫權的侄子,要是一般的將領可能還真就分兵去救援了。陸遜畢竟是名將,就是不分兵,讓劉備的目的沒有達到。

圖-湖北省宜昌市人文地圖

本來打算速戰速決的劉備一方,結果被動地被拖入了消耗戰,主動把控戰場的節奏沒了。雙方相峙半年多,這對深入敵方東吳境內幾百公裡的蜀漢一方,絕不是什麼好事,士氣渙散已經是預料之中,甚至連作為統帥的劉備都有些放鬆警惕了。為何如此說呢?因為為應對酷暑天氣,他命水軍上岸了,將兵營扎於密林之中,而此舉的代價實在是太慘痛了。陸遜抓住時機,發起大反攻,火燒蜀軍連營,前後夾擊,同時水軍控遏江面隔斷兩岸蜀軍的聯繫。蜀軍全線被打爆,近5萬大軍損失殆盡,將領非死即降,劉備隻身逃回白帝城。

圖-白帝城示意圖

曹操一把火燒贏了官渡之戰,吳蜀聯盟一把火燒贏了赤壁之戰,而這次的夷陵之戰,蜀漢敗於東吳,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說因為一把大火。夷陵之戰的大敗,使得蜀漢元氣大傷,以至於後來缺乏可用之將,蜀漢由鼎盛走向進一步的衰落。本文地圖出自下方《中國歷史地圖集》,含300多幅地圖哦。

相關焦點

  • 陸遜夷陵之戰打敗劉備,為何最後孫權卻又向劉備求和?
    可是夷陵之戰卻出乎眾人的意料,孫權雖然取得勝利,卻依舊委曲求全的向劉備求和,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夷陵之戰可以說是劉備一生中最大的敗筆,不僅將自己半輩子的夢想毀於一旦,而且還將自己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蜀漢政權也日落孫山。劉備雖然大敗而回,但是東吳的態度卻令人感到不可思議。
  • 火燒七百裡連營之戰,為什麼劉備會敗給陸遜?
    火燒七百裡連營之戰,為什麼劉備會敗給陸遜?說起三國時期的歷史,很多朋友都能想起那些經典戰役,就比如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等等,特別是夷陵之戰,對於蜀國來說相當嚴重,經過這一戰蜀國修養了五年才少緩過來。
  • 劉備夷陵之戰兵敗,真實原因並非陸遜的天縱奇才,而是?
    三國演義中的夷陵之戰是劉備為了報關羽被殺之仇而發動的一次戰爭。這場戰爭的勝負導致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所提出的聯吳抗魏政策徹底付之於一旦,也正是由於此次戰爭的結局,身負光復漢室重任的劉備最終抑鬱而終。那麼軍勢如此強盛的劉備真的是因為義弟關羽的身死而發動的這場戰爭嗎?
  • 夷陵之戰中,為何劉備麾下都是資歷很低的將領?劉備已經盡全力了
    孫權見蜀軍來勢洶洶,他不得不啟用陸遜為大都督,統領朱然、潘璋、韓當和孫桓等共五萬人開赴前線,抵禦蜀軍,同時為了避免兩線作戰,孫權向曹丕俯首稱臣。陸遜成為大都督後,他決定避開蜀軍鋒芒,伺機而動,為此,陸遜率軍撤退到夷陵一帶,然後在此地與蜀軍展開對峙。雖然劉備率領大軍深入吳境兩三百裡,但由於吳軍扼阻抵禦,蜀軍難以深入,兩軍就此對峙到六月。
  • 三國之謎:一把大火能燒七百裡,陸遜的夷陵之戰是否言過其實
    讓陸遜封神的夷陵之戰,陸遜到底是如何打敗劉備大軍,難道真的是火燒連營七百裡?他到底是怎麼做到的。三國時期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為璀璨的年代。由於東漢統治者昏暈無能,天下百姓陷入了水深火熱之中,致使群雄割據,民不聊生。因此無數的英雄豪傑走上了歷史的舞臺,他們在各自的領域散發著璀璨的光芒,為後世留下了一段段經典傳奇。
  • 夷陵之戰,陸遜用火攻是真,但是燒了連營七百裡是真的嗎?
    公元220年,東吳偷襲荊州,蜀漢大將關羽敗走麥城,隨後求援無果,一代武聖隕落,隨之一起湮滅的還有蜀漢那5萬荊州兵。作為跟著劉備出生入死多年的兄弟,對於東吳這種行為肯定不能忍,於是點兵5萬浩浩蕩蕩地殺向孫權。
  • 劉備被陸遜火燒連營七百裡兵敗,為何滯留白帝城卻未返回成都?
    公元220年,一代戰神關羽兵敗麥城,被東吳所殺。第二年,劉備成都稱帝,為了給關羽報仇,不顧諸葛亮苦苦相勸,毅然決然的興兵討伐東吳。劉備是知人善任、寬厚仁愛的明君,但不是一個會打仗的統帥,夷陵之戰中被陸遜火燒連營七百裡,慘敗逃回白帝城,直到一年後病逝,託孤諸葛亮。蜀漢國都是成都,劉備兵敗以後為何駐守白帝城卻從沒有返回成都呢?
  • 陸遜殺掉關羽,擊退劉備,是大功臣,孫權卻為何一定要逼死他?
    而陸遜人生中的巔峰時刻,想必是奪取荊州和夷陵之戰。建安二十四年,關羽發動了襄樊之戰,大敗曹軍,俘虜了五子良將之首于禁,斬殺大將龐德,自以為天下無敵,愈發驕傲起來。
  • 劉備退到白帝城後已經一敗塗地,孫權為何在這個時候選擇求和
    劉備退到白帝城後已經一敗塗地,孫權為何在這個時候選擇求和夷陵之戰是三國時期由劉備以為關羽復仇為緣由發起的一場大規模戰役,目的是揮兵東徵一舉殲滅東吳孫權,但始料不及的是東吳沒被滅反而自己卻慘敗沙場,損失巨大,所帶領的大軍幾乎都喪生在這場戰役中,
  • 孫權為何晚年對陸遜如此殘忍?原因有三!第三個原因讓孫權必殺之
    三國時期,東吳一共有四位大都督,分別為周瑜、魯肅、呂蒙和陸遜!陸遜作為東吳的最後一位都督,戰功卓絕!曾配合呂蒙偷襲荊州,敗關羽,後在夷陵之戰中火燒劉備八百裡連營,大破蜀軍!其輔佐孫權四十餘年,掌握吳國軍權二十年,能文能武且忠心耿耿,堪稱是東吳的社稷之臣!在很多遊戲中,陸遜也是能文能武的強力武將!比如策略遊戲臥龍吟中,陸遜就是一位吳國專屬的計策系武將,技能業炎風暴和專武一技能點燃能夠給敵人施加上"天火"效果,可以對兵力越高的敵人造成越多的傷害!
  • 陸遜火燒劉備七百裡連營,周瑜後一大功臣,為何孫權容不下他
    周瑜死後,陸遜接任東吳大都督。破關羽奪荊州,夷陵火燒劉備,解除東吳危機。對東吳有如此大功的陸遜,怎麼會被孫權給逼死。 孫權最初對陸遜頗為中意,還將自己的侄女許配給陸遜。建安二十四年,呂蒙和孫權計劃奪取荊州,孫權命陸遜在陸口指揮三軍。
  • 「夷陵之戰」蜀吳激烈交鋒,乃魏國南下好時機,曹丕為何按兵不動
    正所謂「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在蜀漢和東吳爆發「夷陵之戰」之際,看上去的確是曹魏趁機南下的好時機。事實上,在獲悉「夷陵之戰」爆發後,侍中劉曄便曾建議曹丕趁機南下攻打建業,與蜀漢共同瓜分東吳,然而曹丕並未採納。那麼,曹丕為何不選擇動手呢?
  • 劉備徵討東吳為何不帶上諸葛亮?並非演義中所說的諸葛亮反對伐吳
    在三國歷史上,夷陵之戰的慘敗,幾乎加速了蜀漢提前的滅亡,甚至因為這一戰爭,蜀漢之後很多年裡,都處於國力不振的狀態,因為,蜀漢的精兵幾乎都因為這場戰爭全部葬送了。 而按照《三國演義》的說法,劉備在發動這場戰爭的時候,是因為沒有帶諸葛亮一起參與討伐孫權,所以才導致了戰爭的失敗。
  • 陸遜是東吳的社稷之臣,為何會被孫權逼死,孫權為什麼要殺陸遜
    陸遜是東吳政權中期的社稷之臣,在夷陵之戰中陸遜以名不見經傳擊敗了身經百戰的梟雄劉備,在石亭之戰中擊敗了曹魏名將曹休,成為東吳建立政權時擔當頂梁柱的重臣,卻在被孫權任命為丞相後逼死,孫權為什麼要對社稷之臣下手?
  • 夷陵之戰失敗後,蜀漢損失慘重,諸葛亮做了什麼讓蜀漢再度強大?
    劉備率蜀漢諸軍發動夷陵之戰。結果,劉備損失了五萬人,蜀漢又回到了「解放前」。劉備因病退居白帝城不能起床時,諸葛亮到白帝城看望劉備,白帝城發生了著名的託孤事件。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再次稱帝。劉備建立蜀漢時,東吳已經攻打荊州,殺害關羽等將領。劉備為了替關羽、張飛報仇。
  • 孫權為何要逼死陸遜?
    那麼為什麼孫權要逼死陸遜呢?下面筆者將結合歷史闡述分析這個問題。第一,陸遜初露鋒芒,展風採!成為比肩周瑜,呂蒙的孫吳軍政界的宰輔之臣。陸遜因為曾祖父陸康與江東舊主孫策雙方曾有過對陣,這就使得陸家與孫家有世仇的關係,因此,陸遜不願意為東吳孫家而戰,這個時候,東吳的新主孫權向陸遜伸出了橄欖枝,並且對於先前的事情,表示了歉意,還將孫策的女兒嫁給了陸遜,緩和了雙方的關係,陸遜感受到了孫權的誠意,開始為孫權效力,就這樣世仇成為了親人。
  • 三國殺:東吳四大都督為何只有魯肅沒封神?資深玩家:他就是神!
    對於魏蜀吳三國,有人因為奸雄曹操愛上魏國,有人會因為運籌帷幄的諸葛亮愛上蜀國,但小野卻愛上了人傑地靈的東吳!東吳一點也不像關羽說的那樣全是鼠輩,相反,從孫權到四大都督,都是千年難遇的奇才!我們今天要聊的主人公就是東吳的四大都督,其中周瑜、呂蒙、陸遜都在三國殺封了神,為何單單魯肅沒有呢?是因為他老實好欺負嗎?
  • 東吳的四大都督中,對東吳的建立發展貢獻最大的,是戰功最少的他
    接下來魯肅努力維持孫劉聯盟,為保證東吳實力而努力。呂蒙則是順應孫權的意志,發動偷襲荊州的作戰。他白衣渡江,兵不血刃奪取荊州,擒殺關羽,創造了襲擊戰的奇蹟。最後是陸遜,文武全才,他先是協助呂蒙襲取荊州,後來自己領兵在夷陵之戰中火燒連營,大敗劉備。在北抗曹魏的戰爭中,他又取得了石亭之戰的勝利。從此三國的局勢基本穩固下來,陸遜也擔任了吳國的丞相。
  • 是不是火燒烏巢、火燒赤壁、火燒夷陵這三把火奠定了天下三分?
    前言 題述三次「火燒」分別對應著三國時期的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也就是常說的三國三大戰役。那麼既然是公認的三大戰役,自然可以說是對三國的形成有著巨大的影響,換言之,它們奠定了天下三分也是不錯。下面談談對這種說法的一些個人理解。
  • 魯肅幾乎沒有戰績,為何能與周瑜呂蒙陸遜齊名,並稱東吳四英傑?
    不管是稱霸各國的統治者如劉備、曹操、孫權,還是各國的智囊如諸葛亮、司馬懿等人,都在每場的戰役中立下功勞。但是孫權麾下的魯肅幾乎沒有什麼太大的功績,可卻是與周瑜、呂蒙、陸遜三人齊名,並稱為"東吳四英傑"。可在《三國演義》中,魯肅的形象就是一個憨厚的老實人,難道只是老實人就能被稱為"英傑"嗎?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