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陸遜燒了劉備的七百裡連營,這到底是真的,還是誇大其詞?
可是,好景不長,在這之後,孫權大膽的任用陸遜來指揮這場戰役,於是,戰況反轉,孫權迅速地由劣勢改為勝勢,這才有了陸遜火燒劉備七百裡連營,讓劉備吃了一場敗仗,差一點就被抓到殺死,性命不保。正是因為小說中這樣的描寫,讓人們一說起夷陵之戰,就想到陸遜火燒七百裡連營的事情。
-
三十六計之以逸待勞,陸遜火燒七百裡連營,一把火燒光劉備半輩子家底
這就不做過多的職場舉例。我主要是寫歷史領域的,不寫當代,我們直接來看三國裡面有哪些以逸待勞經典的計謀案例。 三國演義之以逸待勞經典案例: 陸遜以逸待勞,火燒劉備七百裡連營,一把火燒光劉備半輩子家底。
-
陸遜火燒七百裡連營,讓劉備驚慌失措,自此蜀國氣運低沉
但是在這個時候東吳的大將軍周瑜、魯肅和呂蒙等等英雄人物,都已經先後去世了,所以孫權只能去得任命年青的鎮西將軍陸遜為大都督,命令陸遜統率五萬人馬去抵抗劉備。但是面對這樣子的情況劉備是不可能去休息那麼幾天的,沒有想到這時候的劉備已經領兵一路過關斬將,深入了吳境五六百裡。
-
劉備被陸遜火燒連營七百裡兵敗,為何滯留白帝城卻未返回成都?
第二年,劉備成都稱帝,為了給關羽報仇,不顧諸葛亮苦苦相勸,毅然決然的興兵討伐東吳。劉備是知人善任、寬厚仁愛的明君,但不是一個會打仗的統帥,夷陵之戰中被陸遜火燒連營七百裡,慘敗逃回白帝城,直到一年後病逝,託孤諸葛亮。蜀漢國都是成都,劉備兵敗以後為何駐守白帝城卻從沒有返回成都呢?
-
夷陵之戰,劉備為何敗給了東吳陸遜?
圖-蜀吳夷陵之戰示意圖夷陵之戰前,公元219年,駐守荊州的關羽以策應劉備北伐漢中,發動了襄樊之戰,水淹曹操七軍,威震華夏,結果卻被東吳呂蒙截殺,荊州落於孫權之手。公元220年,曹操卒,魏王曹丕篡漢稱帝,國號魏。次年,劉備也稱帝,國號漢。劉備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打著為好兄弟關羽復仇的旗幟,率軍東徵東吳孫權。
-
【吳-陸遜】 火燒連營七百裡
特別說明:假設原【火燒連營-灼燒】效果為,持續3回合,每回合傷害700。之後被一個【天降火雨-灼燒】效果刷新後,那【火燒連營-灼燒】所有效果都會被抹消,效果會變成【天降火雨-灼燒】,持續1回合,每回合傷害400。由原來的持續3回合變為1,傷害也由700變為400。
-
魯肅幾乎沒有戰績,為何能與周瑜呂蒙陸遜齊名,並稱東吳四英傑?
周瑜、呂蒙、陸遜三人功績累累,為東吳立下汗馬功勞在說魯肅為什麼會成為"東吳四英傑"之前,應該先知道其他"三傑"做了什麼事情,對東吳做出了什麼樣的貢獻,被稱為了"英傑",而魯肅與他們是不是有什麼相似之處,才能和他們做出來的功績相提並論,也被稱為"英傑"?
-
火燒七百裡連營之戰,為什麼劉備會敗給陸遜?
劉備當時所處的位置可以說是三岔口險地,這個地方易守難攻,關羽的失敗和他主動出擊有莫大的關係,主動出擊就意味著可能有其他插手,如果實力不足,那防守才是正道,對於關羽和劉備來說都是這樣。為什麼關羽被殺後劉備攻打荊州被大多數人反對?難道他們不在意關羽被殺嗎?其實不然,那些人遠比劉備理智,劉備只是被他們之間的兄弟情義衝昏了頭腦。
-
陸遜殺掉關羽,擊退劉備,是大功臣,孫權卻為何一定要逼死他?
後會稽太守淳于式向孫權狀告其非法徵用民力使百姓受苦,而陸遜卻沒有報復他,反而向孫權推薦淳于式,理由是不能因公徇私,這讓孫權對陸遜十分佩服。 劉備因兄弟被殺氣得喪失理智,不顧群臣勸阻而決意伐吳。陸遜戰略撤退,誘敵深入,在蜀軍缺乏補給的情況下將其分割包圍,又施以火攻,再次大敗蜀軍,重創了蜀國,使劉備含恨而死。
-
三國之中,文能比諸葛,武能塞關羽的第一人陸遜
孫策遇刺身亡後,孫權廣招賢士,陸遜懷著滿腔抱負投奔孫權,他用了三年時間得到了孫權的賞識,可孫策畢竟是陸遜的仇家,孫權為安穩陸遜,將孫策的女兒嫁於他,如此仇家便成了親家,只是我卻想不通,如果聯姻的話,為何孫權不將與陸遜年齡相差不多的自己的妹妹嫁與陸遜,而是將自己哥哥的女兒嫁於他。公元219年,關羽發動了襄樊之戰,擒于禁,斬龐德的功績讓他洋洋得意。
-
《三國志戰略版》火燒連營七百裡,吳國都督陸遜詳解攻略
周瑜方奏凱,陸遜遂成名。一覺華胥夢,千年戰國情。各位主公好,我是你們老朋友愛三國、愛策略的雲芽大叔。今天我們要講的是,三國時期吳國軍事家,陸遜。夷陵之戰,一出火燒連營讓蜀國元氣大傷,君王駕崩!陸遜,本名陸議,字伯言,今江蘇蘇州人。為江東大族。建安八年入孫權幕府,十幾年後,孫權以陸遜為大都督。夷陵之戰,火燒連營擊敗劉備!石亭之戰,擊敗曹休!成為吳國中流砥柱。那在咱們《三國志戰略版》中會有什麼表現呢,聽大叔慢慢道來。
-
孫權為何晚年對陸遜如此殘忍?原因有三!第三個原因讓孫權必殺之
三國時期,東吳一共有四位大都督,分別為周瑜、魯肅、呂蒙和陸遜!陸遜作為東吳的最後一位都督,戰功卓絕!曾配合呂蒙偷襲荊州,敗關羽,後在夷陵之戰中火燒劉備八百裡連營,大破蜀軍!在很多遊戲中,陸遜也是能文能武的強力武將!比如策略遊戲臥龍吟中,陸遜就是一位吳國專屬的計策系武將,技能業炎風暴和專武一技能點燃能夠給敵人施加上"天火"效果,可以對兵力越高的敵人造成越多的傷害!為東吳北拒曹魏,西敗劉備,陸遜理應成為孫權手下最受信任的股肱之臣!
-
劉備如此機智,為何還被東吳火燒連營七百裡
劉備能夠建立起後來如此強大的蜀漢,可見他的實力與能力都遠超常人之上的,但是後來,他生涯的最後一戰,一來之戰,也是一場由他親自指揮的戰役,但是這一場戰役,也是使得他落得了一個大敗,將自己積攢很久的兵力,都在這一次的戰役裡面,都賠了進去,也是產生了著名的火燒連營七百裡,當時也是由於孫權的一把大火
-
此人謀略遠超周瑜,司馬懿不敢與他對戰,諸葛亮一生不與此人交手
周瑜、字公瑾,舒縣(今安徽省舒城縣西南)人,周瑜少時與孫策是好朋友,21歲時跟隨孫策奔赴戰場平定江東,後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任,周瑜將兵赴喪,以中護軍的身份與長史張昭共掌國之大事。建安十三年(208年),周瑜率江東孫氏集團軍隊與劉備軍隊聯合,指揮大軍於赤壁之戰大敗曹軍,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可以說赤壁最大的功勞就是他,沒有他就沒有三分天下《三國志》陳壽:「建獨斷之明,出眾人之表,實奇才也」。周瑜年輕輕便成就大功,加上本人謙虛寬容,深得孫策、孫權的禮遇器重。周瑜之後又出現一位謀士,謀略勝過周瑜。
-
孫權為什麼寧願犧牲國家利益,也要殺了陸遜,其實只怪他姓陸
就在袁術死後,其部下楊弘、張勳等人,想要來投奔孫策,然而在半道上被廬江太守劉勳截胡。這使得原本已經很生氣的孫策動了殺心,決定徹底剷除劉勳以絕後患。於是周瑜獻計假意聯合劉勳進攻上繚,而集結兵力直取廬江,這已經是孫策第二次攻下廬江。
-
夷陵之戰中,為何劉備麾下都是資歷很低的將領?劉備已經盡全力了
孫權見蜀軍來勢洶洶,他不得不啟用陸遜為大都督,統領朱然、潘璋、韓當和孫桓等共五萬人開赴前線,抵禦蜀軍,同時為了避免兩線作戰,孫權向曹丕俯首稱臣。陸遜成為大都督後,他決定避開蜀軍鋒芒,伺機而動,為此,陸遜率軍撤退到夷陵一帶,然後在此地與蜀軍展開對峙。雖然劉備率領大軍深入吳境兩三百裡,但由於吳軍扼阻抵禦,蜀軍難以深入,兩軍就此對峙到六月。
-
孫權為何要逼死陸遜?
我們都知道陸遜的家族和江東的舊主孫策是世仇,但是後續陸遜卻成為了孫策的女婿,成為了周瑜,呂蒙之後,孫吳的另一位主帥,他在主帥的時候備受吳主孫權的信任,後來當丞相的時候,卻被孫權活活逼死,他的兒子成為了東吳保家衛國的主帥,孫子成為了西晉王朝時期的一代文人,三代人都是時代中的英雄豪傑。
-
夷陵之戰,陸遜用火攻是真,但是燒了連營七百裡是真的嗎?
陸遜影視劇照大軍到達江州後,同樣跟隨劉備多年的猛將張飛被部下殺害,蜀漢未出師就又折損一員大將。人吶,一件事情開始枯燥無味後就會整一些奇奇怪怪的想法,劉備也不例外,這不,一番操作把夷陵一帶的營寨全部連了起來,修成了一個「小長城」,可惜卻是木頭做的,史書記載有七百裡遠,對此曾有謀士進諫劉備卻對此不予理會。
-
簡析中國古代十大儒將,嶽飛周瑜躋身其中,李靖風頭最盛
後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聯孫抗曹,於赤壁之戰大敗曹軍。形成三國鼎足之勢,又奪佔荊州。蜀章武元年(221年),劉備在成都建立蜀漢政權,諸葛亮被任命為丞相,主持朝政。蜀後主劉禪繼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勤勉謹慎,大小政事必親自處理,賞罰嚴明;與東吳聯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係;實行屯田政策,加強戰備。前後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糧盡無功。
-
陸遜夷陵之戰打敗劉備,為何最後孫權卻又向劉備求和?
為此劉備雷霆大怒,起兵七十萬,聲勢浩蕩,大有不滅東吳誓不罷休的決心,並且戰爭開始的階段,劉備可以說所向披靡,東吳大軍一敗再敗。而東吳本次戰役的統帥也因為接連失敗引起了麾下眾將士的質疑,無奈之下只能嚴防死守,等待可乘之機。這一對弈就是好幾個月,任憑劉備大軍怎麼叫囂,陸遜都置之不理。而陸遜的這一決定,可是害苦了劉備麾下的將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