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如此機智,為何還被東吳火燒連營七百裡

2020-12-24 百家號

劉備能夠建立起後來如此強大的蜀漢,可見他的實力與能力都遠超常人之上的,但是後來,他生涯的最後一戰,一來之戰,也是一場由他親自指揮的戰役,但是這一場戰役,也是使得他落得了一個大敗,將自己積攢很久的兵力,都在這一次的戰役裡面,都賠了進去,也是產生了著名的火燒連營七百裡,當時也是由於孫權的一把大火,將劉備的部隊也是燒了一個精光,也是使得後來的諸葛亮將蜀漢的部隊休養了五年之久,才緩了過來,可想而知,這一次的戰役,對蜀漢的打擊是有多大的,但是就有一個疑問,劉備好歹也行軍打仗多年,為何會犯了如此一個低級的錯誤呢。

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劉備當時為何被火燒連營七百裡,這其中究竟發生了什麼。首先從劉備的層面我們分析一下,劉備經歷了大大小小的戰役也是數不勝數,所以也是有一定的經驗和教訓的。當時劉備選擇的這個地方也是一個三岔險地,是一個易守難攻的地方,選擇這個地方,其實也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之所以選擇這個地方,是因為當時的劉備,在攻打孫權的部隊時候,同樣也要防範著曹魏的部隊對自己的來犯,如果在自己攻打孫權部隊的時候,遇上了曹魏的偷襲,對自己的影響可謂是十分的慘重的,所以劉備也是看到了這一點,所以也是選擇了這個地方,作為了自己的部隊駐紮的地方。

其次就是,當時的孫權也是與劉備玩起了持久戰,因為孫權知道自己的部隊對於劉備的部隊勝算是很小的,所以就想拖住劉備,想著劉備可以退兵,所以劉備部隊數量也是十分的多,所以就將佔線拉的很長,這樣一來的話,就有利於糧草的運輸,還可以起到北防曹魏的作用,所以就將自己的部隊拉成七百裡之長,其中也是有一定誇張的成分的。

再者就是,當時也是屬於一個夏季,炎炎夏日,對於士兵也是一種考驗,人如果都聚集在一起的話,疾病就很容易產生,所以就將自己的部隊拉長,同時在山中也是可以起到納涼的作用。劉備唯一的失誤,就在於將部隊駐紮在了山林之中,這也是導致了後來孫權的一把火,將自己燒了一個精光。

相關焦點

  • 劉備被陸遜火燒連營七百裡兵敗,為何滯留白帝城卻未返回成都?
    公元220年,一代戰神關羽兵敗麥城,被東吳所殺。第二年,劉備成都稱帝,為了給關羽報仇,不顧諸葛亮苦苦相勸,毅然決然的興兵討伐東吳。劉備是知人善任、寬厚仁愛的明君,但不是一個會打仗的統帥,夷陵之戰中被陸遜火燒連營七百裡,慘敗逃回白帝城,直到一年後病逝,託孤諸葛亮。蜀漢國都是成都,劉備兵敗以後為何駐守白帝城卻從沒有返回成都呢?
  • 陸遜火燒七百裡連營,讓劉備驚慌失措,自此蜀國氣運低沉
    三國時期擁有更多的英雄故事,當然其中也是擁有為了兄弟的情義而去進行的一場戰役,而火燒連營這樣的故事就是講述了這樣的情節,火燒連營主要講了在三國時期,蜀國的皇帝劉備因為東吳殺死了自己的結拜兄弟關羽和張飛,劉備心生悲憤,於是就一賭氣率領了七十五萬大軍去進攻東吳。
  • 劉備為何會犯下連營七百裡的低級錯誤,以至為軍事菜鳥曹丕所笑?
    可惜,在這大半年的時間內,曹丕仍然沒動手,蜀漢有秦嶺天險難打也就罷了,東吳他也沒想打,孫權難得服軟一次,曹丕很享受這種「遠人來服」的感覺,結果最終混成了「吃瓜群眾」。這下劉備鬱悶了,他之所以連營七百裡,以緊逼盯人的方法纏住陸遜,目的就是要伺機待變。而他所等待的機會與變局到底是什麼呢?
  • 火燒七百裡連營之戰,為什麼劉備會敗給陸遜?
    火燒七百裡連營之戰,為什麼劉備會敗給陸遜?說起三國時期的歷史,很多朋友都能想起那些經典戰役,就比如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等等,特別是夷陵之戰,對於蜀國來說相當嚴重,經過這一戰蜀國修養了五年才少緩過來。
  • 陸遜火燒劉備七百裡連營,周瑜後一大功臣,為何孫權容不下他
    周瑜死後,陸遜接任東吳大都督。破關羽奪荊州,夷陵火燒劉備,解除東吳危機。對東吳有如此大功的陸遜,怎麼會被孫權給逼死。 孫權最初對陸遜頗為中意,還將自己的侄女許配給陸遜。建安二十四年,呂蒙和孫權計劃奪取荊州,孫權命陸遜在陸口指揮三軍。
  • 夷陵之戰,陸遜用火攻是真,但是燒了連營七百裡是真的嗎?
    公元220年,東吳偷襲荊州,蜀漢大將關羽敗走麥城,隨後求援無果,一代武聖隕落,隨之一起湮滅的還有蜀漢那5萬荊州兵。作為跟著劉備出生入死多年的兄弟,對於東吳這種行為肯定不能忍,於是點兵5萬浩浩蕩蕩地殺向孫權。
  • 夷陵之戰,劉備為何敗給了東吳陸遜?
    圖-蜀吳夷陵之戰示意圖夷陵之戰前,公元219年,駐守荊州的關羽以策應劉備北伐漢中,發動了襄樊之戰,水淹曹操七軍,威震華夏,結果卻被東吳呂蒙截殺,荊州落於孫權之手。公元220年,曹操卒,魏王曹丕篡漢稱帝,國號魏。次年,劉備也稱帝,國號漢。劉備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打著為好兄弟關羽復仇的旗幟,率軍東徵東吳孫權。
  • 【吳-陸遜】 火燒連營七百裡
    一出火燒連營計,讓蜀漢元氣大傷,君王駕崩。在遊戲中,陸遜的自帶戰法【火燒連營】兼具單點爆發與群體法術傷害,威力驚人,是少數能僅憑一人之人支撐起全隊輸出的存在。搭配陣容時,使用帶有灼燒效果的戰法可以最快最大地發揮陸遜的威力。在屬性上,典型謀略武將,統率和速度不俗,在三圍上沒有弱點。在兵種適性上,只有弓兵S、槍兵A,就他本身的核心輸出地位來說,暴力弓足夠了。
  • 陸遜燒了劉備的七百裡連營,這到底是真的,還是誇大其詞?
    可是,好景不長,在這之後,孫權大膽的任用陸遜來指揮這場戰役,於是,戰況反轉,孫權迅速地由劣勢改為勝勢,這才有了陸遜火燒劉備七百裡連營,讓劉備吃了一場敗仗,差一點就被抓到殺死,性命不保。正是因為小說中這樣的描寫,讓人們一說起夷陵之戰,就想到陸遜火燒七百裡連營的事情。
  • 夷陵之戰中,為何劉備麾下都是資歷很低的將領?劉備已經盡全力了
    當時東吳與蜀漢的國界已經移到巫山附近,於是劉備讓吳班、馮習與張南等人率領三萬大軍奪取兩國之間的主要通道三峽峽口,就此進入吳地,當時劉備曾一度擊破了東吳將士李異和劉阿等人,就此佔領秭歸。在此之後,劉備一邊讓黃權駐紮在長江北岸以防止曹丕乘機進攻,一方面則安排馬良到武陵一代活動,並爭取到了當地部落首領沙摩柯的幫助,當時五溪蠻夷總計一萬多人加入到蜀軍之中,隨劉備一同出兵伐吳。
  • 三國之謎:一把大火能燒七百裡,陸遜的夷陵之戰是否言過其實
    可以說劉備的鐵蹄勢不可擋,辛虧陸遜的運籌帷幄,一把大火整整瀰漫了七百裡,致使劉備大軍死傷無數。這一戰也算是陸遜的封神之戰,從此之後陸遜的大名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但是一個人成名的同時必定會惹來非議,哪怕是陸遜也不例外。大家都知道夷陵之戰能獲得成功是因為陸遜火燒連營七百裡。但是這雖然是一個傳奇,卻也是一個非常大的疑點。
  • 《三國志戰略版》火燒連營七百裡,吳國都督陸遜詳解攻略
    夷陵之戰,一出火燒連營讓蜀國元氣大傷,君王駕崩!陸遜,本名陸議,字伯言,今江蘇蘇州人。為江東大族。建安八年入孫權幕府,十幾年後,孫權以陸遜為大都督。夷陵之戰,火燒連營擊敗劉備!石亭之戰,擊敗曹休!成為吳國中流砥柱。那在咱們《三國志戰略版》中會有什麼表現呢,聽大叔慢慢道來。
  • 三十六計之以逸待勞,陸遜火燒七百裡連營,一把火燒光劉備半輩子家底
    現代職場「以逸待勞」這種現象也比較多,好比在辦公室裡同一個崗位的老員工就是可以欺負得了新員工,大概就是因為以逸待勞的,老員工是這個崗位上的老油條,對遊戲規則已經是輕車熟路,新員工來了還得花心思精力去摸索這套遊戲規則,如果老員工故意使難,那新員工就會疲於奔命。當然,這也只是個別現象,大部分新老員工還是友好磨合過渡的。這就不做過多的職場舉例。
  • 諸葛亮早已算準劉備伐吳會失敗,為何不勸阻,原來心中另有定計
    那麼對於劉備一意孤行堅決伐吳的行為,諸葛亮為何沒有阻止,也沒有陪同劉備一起前往?導致劉備最後被陸遜火燒連營,大敗而回,從此一蹶不振死在了白帝城。劉備一直把諸葛亮作為自己的第一參謀,對於諸葛亮的話不說是言聽計從,但也差不多。如果諸葛亮極力勸阻的話,說不定劉備是能夠聽進去的,那為何諸葛亮卻不勸阻呢?分析可能有幾下幾點原因。1.
  • 是不是火燒烏巢、火燒赤壁、火燒夷陵這三把火奠定了天下三分?
    兩隻老虎在打架,豺狼狐狗是不敢摻和,但是一旦有一隻老虎戰敗負傷而逃,這時還不敢嗎?甚至為了討好勝利的老虎,一要多少踩一腳才好。那麼,在現實中也一樣,大如劉表、韓遂、馬騰,小到劉備、昌豨、黃巾餘寇,都會在看清風向後,一撲而上,分享勝利果實。曹操那時的對手,就會是天下人,名義都現成的:救援漢天子,清君側,誅曹操。所以說,曹操在官渡之戰如果輸了,哪怕是躲到長安,藏進關中不出來,恐怕也是難以再有出頭之日。
  • 三國個性名將,早年混跡社會,投奔東吳獻策與諸葛不謀而合
    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這是杜牧手中的楚霸王,其實,這句話用在三國東吳上也極其恰當,講真,東吳在三國中期真的很強,外有周瑜、甘寧、呂蒙等人,內有魯肅、張昭等人,這些人在東吳可保吳國百年無憂,畢竟,主戰派的周瑜、甘寧、呂蒙等人都有赫赫戰績,周瑜在赤壁之戰打敗曹操,讓曹操鎩羽而歸,甘寧曾百騎截營
  • 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劉備敗亡,難道水鏡先生說錯了?因在劉備
    在劉備集團的成長道路上,諸葛亮功不可沒,既得臥龍,後來龐統投靠東吳因相貌不被重用,後來經魯肅推薦,龐統又被劉備重用,劉備又得鳳雛。倘若劉備早早在陶謙的讓位中接手徐州,以仁義之名召集四方名士,招兵買馬養出一支強大的軍隊,說不定在諸侯混戰早期就擊敗了北方各諸侯,解決剩下的東吳也只是時間問題,可惜最終還是錯失了一統天下的最好機會。
  • 劉備為何一定要發兵攻打東吳
    東漢末年先有宦官專政,後有黃巾起義,而後豪強割據,群雄爭霸,劉備從一平民打著中山靖王之後的名聲先後投靠盧植、公孫瓚、陶謙等,直到諸葛亮出山輔佐建立蜀漢政權,隨著關羽的死,劉備決心兵發東吳,遭遇群臣勸阻導致夷陵兵敗那麼劉備為什麼一定要攻打東吳呢在小編認為有兩個原因,第一個是名聲
  • 荊州是東吳歷經千辛萬苦打下來的,劉備借荊州時,孫權為何要答應
    所謂的借荊州,其實就是借南郡,南郡是荊州七郡中戰略地位最重要的郡,沒有之一,向北經襄樊直達中原,向南是魚米之鄉的江漢平原和洞庭湖平原,向西是群山環抱如盆地的成都平原,向東是孫權的核心地盤江東六郡,南郡的地理位置如此重要,孫權為何會同意把南郡借給劉備這個野心家呢?孫權難道不擔心劉備坐大了?
  • 東吳的四大都督中,對東吳的建立發展貢獻最大的,是戰功最少的他
    接下來魯肅努力維持孫劉聯盟,為保證東吳實力而努力。呂蒙則是順應孫權的意志,發動偷襲荊州的作戰。他白衣渡江,兵不血刃奪取荊州,擒殺關羽,創造了襲擊戰的奇蹟。最後是陸遜,文武全才,他先是協助呂蒙襲取荊州,後來自己領兵在夷陵之戰中火燒連營,大敗劉備。在北抗曹魏的戰爭中,他又取得了石亭之戰的勝利。從此三國的局勢基本穩固下來,陸遜也擔任了吳國的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