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為何會犯下連營七百裡的低級錯誤,以至為軍事菜鳥曹丕所笑?

2020-12-24 千古名將英雄夢

這才是真正的諸葛亮(35)

主筆:閒樂生

上一篇我們詳細分析了劉備在稱帝後為何要堅持伐吳,總之,劉備此舉,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不是一拍腦袋的衝動決定。所以群臣雖然都勸劉備暫緩攻吳,但劉備都不肯聽(注1)。而諸葛亮對此雖沒有具體意見體現於史料之中,但他其實也是持保留意見的,《隆中對》說:「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脩政理。待天下有變……」顯然,諸葛亮的戰略很清晰,他認為應該先憑藉巖阻(漢中、東三郡)立於不敗之地,然後與正在鬧獨立的河西諸將及羌氐民眾聯合(西和諸戎),同時搞定南中,獲取其豐富自然資源(南撫夷越),並且要結好孫權,等待天下有變(如曹操去世曹丕篡漢、曹丕去世幼主繼位等),再去北伐曹魏。當然,當劉備與孫權武力爭奪荊州南三郡,關羽又拒絕與孫權聯姻,就已經開始偏離這條道路了,諸葛亮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機會來來去去,而無能為力。

所以,就算是諸葛亮,如今也沒啥好辦法了。劉備只能孤注一擲,幾乎傾巢而出,總共出動了近十萬大軍伐吳,這幾乎是蜀漢能夠調動的全部機動兵力了(注2)。

注1:見《資治通鑑 魏紀》:「群臣諫者甚眾,漢主皆不聽。」注2:雖然《三國志 文帝紀》注引《魏書》上記載了孫權當時的上書:"劉備支黨四萬人,馬二三千匹,出秭歸,請往掃撲,以克捷為效。"但這四萬人只是支黨,即前鋒部隊,不是劉備東徵軍的全部。而據《三國志 劉曄傳》注引《傅子》說:「權將陸議大敗劉備,殺其兵八萬餘人,備僅以身免。」可見劉備軍光陣亡的人數就在八萬以上,再加上黃權及其他部隊投降者,劉備兵力總數應該在十萬左右。

與劉備喜歡豪賭的性子不同,孫權辦事,總是滴水不漏還留後路。所以當劉備剛出動的時候,孫權就放低姿態遣使求和,但劉備一眼就看出孫權只有表態而毫無誠意,全都是虛的,表面上客客氣氣,實際上連一寸土地都不肯讓。看來這仗還是非打不可啊,像孫權這樣的笑面虎,不打到他哭就不行。孫權一看這劉備不好糊弄,就只好跑去糊弄曹丕,向曹丕稱臣,接受曹魏的吳王封號。總之,在名位方面孫權盡可以讓步,但一旦牽涉到實際利益,那就能拖拖,能賴賴,老熟人都知道孫權這德性,但曹丕年輕啊,畢竟是嫩。

曹丕認為,現在孫劉大戰一觸即發,我正好坐山觀虎鬥啊,更重要的是,正如前文注2所分析,曹魏內部根本沒有做好戰爭準備,他們認為劉備遭受襄樊之敗的重創後,非但不能攻打曹魏,甚至也不敢攻打孫權。打仗不是過家家,組織數萬乃至數十萬大軍,需要長時間的準備工作,比如劉備在關羽死後的公元221年初就開始準備伐吳,卻直到該年七月才宣布開打,到年底才將軍隊開到秭歸。

當然,曹丕在夷陵之戰爆發後還是來得及出兵插一腳的,因為兩邊沒交手幾個回合就在夷陵形成了相持,這一持,就是大半年的時間。可惜,在這大半年的時間內,曹丕仍然沒動手,蜀漢有秦嶺天險難打也就罷了,東吳他也沒想打,孫權難得服軟一次,曹丕很享受這種「遠人來服」的感覺,結果最終混成了「吃瓜群眾」。

這下劉備鬱悶了,他之所以連營七百裡,以緊逼盯人的方法纏住陸遜,目的就是要伺機待變。而他所等待的機會與變局到底是什麼呢?

第一就是要將荊州南四郡的蠻族全發動起來(注3)。

注3:見《三國志 先主傳》:「先主於夷道猇亭駐營,自佷山通武陵,遣侍中馬良安慰五谿蠻夷,鹹相率響應。」另據《水經注》記載,馬良在此期間還曾遠赴義陵(今湖南漵浦縣),綏撫蠻夷,指導他們築城墾田。

第二就是要將心向蜀漢的荊州士民也發動起來,為此,劉備這次帶的兵將大部分都是荊州人士,能力不重要,對荊州士民的影響力更重要。但很可惜,劉備這一招也被陸遜給破了,他讓孫權「盡除荊州民租稅」(見《三國志 吳主傳》),並大力提拔荊州士人,給予他們極高的政治地位(注4),以抵擋劉備的宣傳攻勢。

注4:見《三國志 陸遜傳》:「時荊州士人新還,仕進或未得所,遜上疏曰:『昔漢高受命 ,招延英異,光武中興,群俊畢至,苟可以熙隆道教者,未必遠近。今荊州始定,人物未達,臣愚慺慺,乞普加覆載抽拔之恩,令並獲自進,然後四海延頸,思歸大化。』權敬納其言。」

第三點不好提,但劉備確實在等,等誰呢,等曹丕。當時曹丕正催逼孫權將其世子孫登送去洛陽做質子,而孫權則在竭盡努力拖延,只要劉備能將戰爭再拖幾個月,曹丕就會發現機會的千載難逢與孫權的虛偽面目,到時候一怒出兵,孫權再不讓步就只有死路一條,劉備的春天就來啦!所以劉備一直苦苦撐著,就是希望等曹丕自己看出個中利害,使漢魏雙方在沒有外交關係的情況下,也能形成一點默契與配合,讓孫權自食其果,付出代價。

然而,劉備最終還是高估了曹丕,而低估了孫權陸遜。孫權在這近一年的時間內盡顯其狡詐外交手段,並施展其影帝級政客表演,在魏使面前又是「流涕沾襟」,又是「指天為誓」,將曹丕忽悠得團團轉。可憐劉備不惜七百裡聯營與陸遜相持,目的就是為勾引曹魏在孫權後方動手,沒想到曹丕不但不動手,反而嘲笑劉備不知兵(注5),劉備聽說後估計要氣得跳腳——老子跟你爹鏖戰徐州的時候,你小丕丕還在穿開襠褲呢,竟然還嘲笑朕不知兵,你丕丕有打過一場正經仗嗎?看把你能的!

注5:見《三國志 文帝紀》:「初,帝聞備兵東下,與權交戰,樹柵連營七百餘裡,謂群臣曰:『備不曉兵,豈有七百裡營可以拒敵者乎!'苞原隰險阻而為軍者為敵所禽',此兵忌也。孫權上事今至矣。』後七日,破備書到。」

更糟糕的是,陸遜這個年輕人竟然如此有定力,在內外上下的催逼之下,竟然硬抗著就不出戰,就死死龜縮在夷陵將其守得滴水不漏,讓劉備毫無可乘之機。夷陵乃三峽入荊的峽口,陸遜放棄秭歸主動後撤至此,便是要將劉備大軍封堵在這狹長崎嶇的三峽峽谷之中(注6),七百裡聯營打醬油。與此同時,東吳大將步騭也率領一萬交州兵北上長沙,並進駐益陽,以鎮壓荊州南四郡蠢蠢欲動的蠻族各部。而由於外交的大獲成功,曹魏的淮南軍隊大多都退守在汝南郡的召陵(今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區)與陳郡一帶(注7),孫權在東方幾乎沒壓力,從而得以部署重兵在武昌,給予陸遜強大後援力量(注8)。

注6:見《三國志 陸遜傳》注引《吳書》陸遜所言:「若此間是平原曠野,當恐有顛沛交馳之憂,今緣山行軍,勢不得展,自當罷於木石之間,徐制其弊耳。」注7:見《三國志 夏侯惇傳》:「督諸軍還壽春,徙屯召陵。」及《三國志 張遼傳》:「關羽圍曹仁於樊,會權稱藩,召遼及諸軍悉還救仁。還屯陳郡。」注8:《三國志 陸遜傳》中說:「權命遜為大都督、假節,督朱然、潘璋、宋謙、韓當、徐盛、鮮于丹、孫桓等五萬人拒之」這指的僅僅是第一線兵力。孫吳這邊還有左將軍諸葛瑾屯公安的第二線兵力(「黃武元年,遷左將軍,督公安,假節,封宛陵侯。」)以及孫權屯武昌的第三線兵力(「權自公安都鄂,改名武昌。」)加起來總兵力應超過十五萬(孫權之前光收編蜀漢的荊州與三峽部隊恐怕就已超過五萬)

這樣一來,劉備就慘了,因為他不僅要分兵給馬良去武陵與蠻族配合抵擋步騭,還得分兵給黃權駐紮在江北防備曹魏,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曹丕遲遲也不動手,劉備的心態終於崩了(注9),陸遜抓住機會,突然動手,命諸軍同時俱攻,火燒連營,漢軍猝不及防,頓時慘敗,土崩瓦解,劉備僅得生入白帝城。而蜀漢十萬大軍,就此灰飛煙滅,舟船器械,水步軍資,一時略盡,屍骸漂流,鋪滿了整個三峽水道,一眼望去,兩岸火光映彩雲,萬重山川變血海,上千裡長江變冥河,猿聲不啼,家家舉喪,劉備多年來南徵北戰積累的精兵與諸葛亮十餘年辛苦經營,在這三國的賭桌上輸的血本無歸。

而失去了主力大軍的黃權與馬良,自然也無力回天,黃權被迫降魏,馬良慘死五溪,其他戰死投降的漢軍將領,更是數不勝數(注10),蜀漢朝廷,為之半空。而曹丕直到夷陵之戰後三個月才發現孫權的真面目,這時才想著攻打東吳(劉備六月底敗於猇亭,曹魏攻打孫權在九月份),但此時孫權已與劉備講和修好,曹丕就這樣完美的錯過了這難得的幾個月「蜀弱吳孤」的局面,也錯過了曹魏統一天下的唯一機會。

注9:所以劉備最大的錯誤不是七百裡聯營,而是將中軍主力過於突前,成頭重腳輕之勢。假使劉備把大本營放在秭歸,而將其主力大軍作為後繼,這樣就算前鋒潰敗,劉備以天子之尊,也可以堅守秭歸讓敗軍穩住陣腳,不至全線崩潰。注10:據《三國志》諸人傳記,蜀漢此次損失的文武官員甚多,光黃權這一路降魏的將領及官員,就有三百多人(見《三國志 文帝紀》注引《魏書》:「(黃)權及領南郡太守史郃等三百一十八人,詣荊州刺史奉上所假印綬、棨戟、幢麾、牙門、鼓車。」),這其中的重臣就包括鎮北將軍黃權、領南郡太守史郃,荊州治中龐林三人,而陣亡的重臣,則有侍中馬良、前部將軍張南、護軍馮習、別督趙融、傅肜,以及從事祭酒程畿、荊州議曹從事王甫等七人。另外,蜀漢將領杜路、劉寧等人也因走投無路投降東吳。

而事已至此,劉備雖然還活著,但跟死了也沒啥區別了,整個蜀漢的重任,自此全部壓在了諸葛亮瘦弱的肩膀上,公元前223年初,劉備病危,諸葛亮被緊急召往白帝城,接受劉備最後的託付。此時此刻,早春的寒意正濃,三峽的江面上平湖如鏡,暗流湧動,水汽氤氳、白霧茫茫,諸葛亮身披鶴氅,面色凝重,他的心中,早已翻湧了無數淚水,但就是流不出來,直到劉備一句話,終於讓諸葛亮心防崩潰,淚水有如三峽急流,一時傾瀉而出,再也停不下來。

相關焦點

  • 劉備如此機智,為何還被東吳火燒連營七百裡
    劉備能夠建立起後來如此強大的蜀漢,可見他的實力與能力都遠超常人之上的,但是後來,他生涯的最後一戰,一來之戰,也是一場由他親自指揮的戰役,但是這一場戰役,也是使得他落得了一個大敗,將自己積攢很久的兵力,都在這一次的戰役裡面,都賠了進去,也是產生了著名的火燒連營七百裡,當時也是由於孫權的一把大火
  • 劉備被陸遜火燒連營七百裡兵敗,為何滯留白帝城卻未返回成都?
    公元220年,一代戰神關羽兵敗麥城,被東吳所殺。第二年,劉備成都稱帝,為了給關羽報仇,不顧諸葛亮苦苦相勸,毅然決然的興兵討伐東吳。劉備是知人善任、寬厚仁愛的明君,但不是一個會打仗的統帥,夷陵之戰中被陸遜火燒連營七百裡,慘敗逃回白帝城,直到一年後病逝,託孤諸葛亮。蜀漢國都是成都,劉備兵敗以後為何駐守白帝城卻從沒有返回成都呢?
  • 陸遜燒了劉備的七百裡連營,這到底是真的,還是誇大其詞?
    但是,如今許多人都開始研究歷史,於是就發現了一些問題,有一個人就提出了一個十分荒誕的說法,他們覺得,小說中劉備如果帶領七十萬大軍出戰,連營七百裡還有可能。但實際上,算上武陵蠻夷的兵馬,也不過才五萬餘人,不可能有七百裡。而且,話說回來,七百裡相當於整個三峽的長度,陸遜不太可能一把火就能燒光這麼長的距離,那也不太現實。
  • 火燒七百裡連營之戰,為什麼劉備會敗給陸遜?
    火燒七百裡連營之戰,為什麼劉備會敗給陸遜?說起三國時期的歷史,很多朋友都能想起那些經典戰役,就比如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等等,特別是夷陵之戰,對於蜀國來說相當嚴重,經過這一戰蜀國修養了五年才少緩過來。
  • 夷陵之戰中,為何劉備麾下都是資歷很低的將領?劉備已經盡全力了
    當時東吳與蜀漢的國界已經移到巫山附近,於是劉備讓吳班、馮習與張南等人率領三萬大軍奪取兩國之間的主要通道三峽峽口,就此進入吳地,當時劉備曾一度擊破了東吳將士李異和劉阿等人,就此佔領秭歸。在此之後,劉備一邊讓黃權駐紮在長江北岸以防止曹丕乘機進攻,一方面則安排馬良到武陵一代活動,並爭取到了當地部落首領沙摩柯的幫助,當時五溪蠻夷總計一萬多人加入到蜀軍之中,隨劉備一同出兵伐吳。
  • 諸葛亮早已算準劉備伐吳會失敗,為何不勸阻,原來心中另有定計
    後來諸葛亮出山協助劉備成就蜀漢大業,正是依據這套方案形成天下三分的格局。然而,後來因為關羽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被東吳所殺,劉備因為要為關羽復仇,親率大軍大舉進攻東吳,蜀吳聯盟正式破裂。諸葛亮隆中對的治國之策,就此徹底改變,也最終未能實現復興天下的事業。
  • 三國之謎:一把大火能燒七百裡,陸遜的夷陵之戰是否言過其實
    可以說劉備的鐵蹄勢不可擋,辛虧陸遜的運籌帷幄,一把大火整整瀰漫了七百裡,致使劉備大軍死傷無數。這一戰也算是陸遜的封神之戰,從此之後陸遜的大名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但是一個人成名的同時必定會惹來非議,哪怕是陸遜也不例外。大家都知道夷陵之戰能獲得成功是因為陸遜火燒連營七百裡。但是這雖然是一個傳奇,卻也是一個非常大的疑點。
  • 夷陵之戰,陸遜用火攻是真,但是燒了連營七百裡是真的嗎?
    作為跟著劉備出生入死多年的兄弟,對於東吳這種行為肯定不能忍,於是點兵5萬浩浩蕩蕩地殺向孫權。就這樣,有了接下來著名的夷陵之戰,對陣的雙方正是「小鮮肉」陸遜和「老戲骨」劉備,據一些野史相傳,兩人因為孫尚香的存在還是一對情敵,所以伐吳之戰或許又可以叫做「情敵之爭」。
  • 陸遜火燒七百裡連營,讓劉備驚慌失措,自此蜀國氣運低沉
    三國時期擁有更多的英雄故事,當然其中也是擁有為了兄弟的情義而去進行的一場戰役,而火燒連營這樣的故事就是講述了這樣的情節,火燒連營主要講了在三國時期,蜀國的皇帝劉備因為東吳殺死了自己的結拜兄弟關羽和張飛,劉備心生悲憤,於是就一賭氣率領了七十五萬大軍去進攻東吳。
  • 趙雲忠勇仁義,但這件事好像做錯了:劉備很傷心,諸葛亮也不滿意
    但是忠勇仁義的趙雲趙子龍也有做錯事的時候,在章武二年,趙雲做的一件事,劉備可能會很傷心,諸葛亮也未必會滿意,而這可能也是劉備一直沒有提升他的官職也沒有封他為侯、更沒有將其列為顧命大臣的主要原因之一。趙雲的忠勇仁義是毋庸置疑的,在《三國志·卷三十六》記載的季漢五將,也就是傳說的五虎上將中,趙雲的忠誠度數一數二。
  • 夷陵之戰,劉備為何敗給了東吳陸遜?
    圖-蜀吳夷陵之戰示意圖夷陵之戰前,公元219年,駐守荊州的關羽以策應劉備北伐漢中,發動了襄樊之戰,水淹曹操七軍,威震華夏,結果卻被東吳呂蒙截殺,荊州落於孫權之手。公元220年,曹操卒,魏王曹丕篡漢稱帝,國號魏。次年,劉備也稱帝,國號漢。劉備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打著為好兄弟關羽復仇的旗幟,率軍東徵東吳孫權。
  • 「夷陵之戰」蜀吳激烈交鋒,乃魏國南下好時機,曹丕為何按兵不動
    事實上,在獲悉「夷陵之戰」爆發後,侍中劉曄便曾建議曹丕趁機南下攻打建業,與蜀漢共同瓜分東吳,然而曹丕並未採納。那麼,曹丕為何不選擇動手呢?其次,雖然東漢末年以來,漢獻帝已經淪為傀儡,漢朝已經名存實亡,但曹操名義上畢竟還是漢朝的臣子,天下名義上畢竟還是漢朝的天下,雖然曹操也曾大肆打壓和捕殺過忠於漢室的大臣,但到曹丕稱帝之時,朝中仍然不乏忠於漢室的重臣,這些人雖然迫於壓力不得不接受現實,但心中卻難免會有怨言,曹丕對此同樣不能不予以重視。
  • 川普炫耀與蔡英文通話 被美媒批犯下菜鳥錯誤
    川普在推特上強調電話是蔡英文打給他的,且主要談話內容是祝賀,但他這一舉動打破了美臺1979年「斷交」以來37年的外交慣例,釋放出嚴重的錯誤信號。美國國內有人擔心激怒北京,也有人不滿川普不懂外交以至於犯下「菜鳥的錯誤」,白宮則迅速澄清「美國的兩岸政策沒有變化」。中國已向美方提出「嚴正交涉」,外長王毅表示,「這只是臺灣方面搞的一個小動作,根本不可能改變國際社會已經形成的一個中國格局」。
  • 【吳-陸遜】 火燒連營七百裡
    這個戰法有以下幾個重點:1、火燒連營是主動戰法2、發動率為45%3、戰法作用於沒有【灼燒】狀態的敵軍單位時,僅是對敵軍單體造成持續3回合的【灼燒】傷害,累計傷害率為354%4、戰法作用於已存在【灼燒】狀態的敵軍單位時,會對敵軍全體造成一次謀略傷害(492%),並會隨時灼燒其中一名敵軍,傷害率及效果同第3點。
  • 《三國志戰略版》火燒連營七百裡,吳國都督陸遜詳解攻略
    夷陵之戰,一出火燒連營讓蜀國元氣大傷,君王駕崩!陸遜,本名陸議,字伯言,今江蘇蘇州人。為江東大族。建安八年入孫權幕府,十幾年後,孫權以陸遜為大都督。夷陵之戰,火燒連營擊敗劉備!石亭之戰,擊敗曹休!成為吳國中流砥柱。那在咱們《三國志戰略版》中會有什麼表現呢,聽大叔慢慢道來。
  • 呂蒙奪荊州,為何非殺關羽,以至引火燒身?
    魏國大將于禁率領大軍救援,時值漢水泛濫,慘遭關羽水淹七軍。此戰過後,魏國恐慌,曹操險些遷都,加之此前夏侯淵剛剛在漢中被劉備所敗,魏國在三國鼎立中的壓倒性優勢出現動搖。這是荊州爭奪戰的上半場,雖然精彩紛呈,但真正主導戰爭結果的卻是短促且戰役規模更小的下半場。東吳呂蒙趁關羽勢頭正盛,帶領不多兵力,偷襲荊州,籠絡荊州人心,導致關羽軍隊失控。關羽出逃麥城,被截殺。
  • 劉備稱帝為何會建立在謊言基礎上,從這則成語故事可一探究竟
    原文如下:先主於是即帝位,策亮為丞相曰:「朕遭家不造,奉承大統,兢兢業業,不敢康寧,思靖百姓,懼未能綏。於戲!丞相亮其悉朕意,無怠輔朕之闕,助宣重光,以照明天下,君其勖哉!」亮以丞相錄尚書事,假節。張飛卒後,領司隸校尉。
  • 為何深受劉備和孔明喜愛
    諸葛亮為求服眾,揮淚斬馬謖。諸葛亮也被很多人誤解,錯用馬謖。當年劉備託孤之時,告訴孔明,馬謖為人言過其實,剛愎自負,缺乏經驗,不可大用。但是諸葛亮還是任用了馬謖,而且諸葛亮遇到不懂之事,經常會求教馬謖,馬謖素有大才,經常語出驚人,讓諸葛亮信服。
  • 三十六計之以逸待勞,陸遜火燒七百裡連營,一把火燒光劉備半輩子家底
    《三十六計》是根據我國古代卓越的軍事思想和豐富的鬥爭經驗總結而成的兵書,是我國古代兵家計謀的總結和軍事謀略學的寶貴遺產。 三國演義之以逸待勞經典案例: 陸遜以逸待勞,火燒劉備七百裡連營,一把火燒光劉備半輩子家底。
  • 陸遜夷陵之戰打敗劉備,為何最後孫權卻又向劉備求和?
    作為勝利方的孫權本應該高高在上,可事實總是跌破人們的眼睛,勝利方的孫權居然像劉備求和。沒錯,這就好比一個人將你打了個半死,然後和你說求求你,咱倆和解吧。可以說孫權的這個決定讓人感到匪夷所思,但是如果我們仔細分析三國形勢卻會發現孫權不愧是一位傑出的領袖。大家都知道,劉備討伐東吳的原因是關羽不可一世單挑曹魏,東吳不僅不幫忙還背地裡捅了一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