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戰中,為何劉備麾下都是資歷很低的將領?劉備已經盡全力了

2020-12-12 甜姐說史

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登基稱帝,在此之後,他不顧趙雲等老臣的勸阻,決定出徵討伐孫權。孫權得知消息後,當即派人前來求和,然而劉備不為所動,他一意孤行,終於在七月時親自率領軍隊對東吳發動了大規模的戰爭。當時東吳與蜀漢的國界已經移到巫山附近,於是劉備讓吳班、馮習與張南等人率領三萬大軍奪取兩國之間的主要通道三峽峽口,就此進入吳地,當時劉備曾一度擊破了東吳將士李異和劉阿等人,就此佔領秭歸。在此之後,劉備一邊讓黃權駐紮在長江北岸以防止曹丕乘機進攻,一方面則安排馬良到武陵一代活動,並爭取到了當地部落首領沙摩柯的幫助,當時五溪蠻夷總計一萬多人加入到蜀軍之中,隨劉備一同出兵伐吳。

孫權見蜀軍來勢洶洶,他不得不啟用陸遜為大都督,統領朱然、潘璋、韓當和孫桓等共五萬人開赴前線,抵禦蜀軍,同時為了避免兩線作戰,孫權向曹丕俯首稱臣。陸遜成為大都督後,他決定避開蜀軍鋒芒,伺機而動,為此,陸遜率軍撤退到夷陵一帶,然後在此地與蜀軍展開對峙。雖然劉備率領大軍深入吳境兩三百裡,但由於吳軍扼阻抵禦,蜀軍難以深入,兩軍就此對峙到六月。由於蜀軍乃是跨境作戰,長期遠離蜀地,將士們都頗為思念家鄉,加上當時暑氣逼人,將士們十分難受,劉備不得已而將軍營設在深山密林處。陸遜見此良機,他當即火燒連營七百裡,就此擊潰劉備,並贏得了夷陵之戰的勝利。

要知道劉備此番攻打東吳,幾乎是拼死一搏,然而讓人奇怪的是,他東徵時麾下將領的資歷都不高,比如馮習,張南,吳班和傅肜等人在此前都沒有什麼戰績,讓人感覺十分平庸,而黃權和馬良雖然有一定的名聲,但他們倆仍不是蜀漢當時最強的將士。反觀東吳方面,不管是陸遜,還是朱然,徐盛,朱桓,都在夷陵之戰前有一定的戰績。要知道當時蜀漢雖然人才凋零,但尚且有諸葛亮、趙雲和魏延等人在世,為何劉備不任用這些人為將呢?

其實這套陣容已經是劉備拿出的高級陣容了。要知道歷代帝王親徵,率領的一線將領其實是比較少的,畢竟一線將領往往是負責獨領一軍,或者留守關隘之地,正因如此,劉備在入川時,帶領的將領也不過黃忠和魏延,趙雲和張飛是後來跟隨諸葛亮一同入川的。只不過黃忠和魏延能力出眾,這才被劉備提攜起來,成為了聞名遐邇的將領。因此倘若伐吳成功了,那傅彤、吳班等人也是有很大機會被劉備提攜上來,就此名垂青史。

然而在關羽去世,張飛被殺,馬超即便沒有病死也不能重用的情況下,劉備手中的趙雲要坐鎮後方,防止劉備無路可退,因此劉備讓趙雲都督江州以接應他,而魏延要鎮守漢中,也不能隨便派一個將領去接替魏延,因此魏延也不在劉備軍中。而諸葛亮則要坐鎮後方,為劉備守好大本營,同樣不能離開,在這樣的情況下,劉備將吳班、陳式和廖化等人都帶上了,可見劉備對東吳並沒有掉以輕心,他在蜀漢人才凋零的情況下,已經備齊了蜀漢大部分優秀的將士與謀主。

筆者認為,如果夷陵之戰劉備獲勝,那跟隨劉備的這些將領自然就會更有名氣,然而劉備失敗後,大部分將士不是死就死降,因此名聲不顯。因此劉備在東徵時帶領的將士,其實已經是蜀漢最強的陣容了,可以說劉備已經盡全力了。

相關焦點

  • 夷陵之戰,劉備為何敗給了東吳陸遜?
    公元221年,昭烈帝劉備經過一年多的準備,發動了對東吳的這次大規模的戰役—夷陵之戰。這次夷陵之戰是三國時期著名的三大戰役之一,戰役的結果以蜀漢敗北,東吳勝出而結束,對後來的歷史進程影響深遠。圖-蜀吳夷陵之戰示意圖夷陵之戰前,公元219年,駐守荊州的關羽以策應劉備北伐漢中,發動了襄樊之戰,水淹曹操七軍,威震華夏,結果卻被東吳呂蒙截殺,荊州落於孫權之手。公元220年,曹操卒,魏王曹丕篡漢稱帝,國號魏。次年,劉備也稱帝,國號漢。劉備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打著為好兄弟關羽復仇的旗幟,率軍東徵東吳孫權。
  • 劉備退到白帝城後已經一敗塗地,孫權為何在這個時候選擇求和
    劉備退到白帝城後已經一敗塗地,孫權為何在這個時候選擇求和夷陵之戰是三國時期由劉備以為關羽復仇為緣由發起的一場大規模戰役,目的是揮兵東徵一舉殲滅東吳孫權,但始料不及的是東吳沒被滅反而自己卻慘敗沙場,損失巨大,所帶領的大軍幾乎都喪生在這場戰役中,
  • 陸遜夷陵之戰打敗劉備,為何最後孫權卻又向劉備求和?
    導語:自古以來,勝利方都是高高在上,而失敗方只能任人宰割。可是夷陵之戰卻出乎眾人的意料,孫權雖然取得勝利,卻依舊委曲求全的向劉備求和,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夷陵之戰可以說是劉備一生中最大的敗筆,不僅將自己半輩子的夢想毀於一旦,而且還將自己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蜀漢政權也日落孫山。劉備雖然大敗而回,但是東吳的態度卻令人感到不可思議。作為勝利方的孫權本應該高高在上,可事實總是跌破人們的眼睛,勝利方的孫權居然像劉備求和。沒錯,這就好比一個人將你打了個半死,然後和你說求求你,咱倆和解吧。
  • 劉備夷陵之戰兵敗,真實原因並非陸遜的天縱奇才,而是?
    三國演義中的夷陵之戰是劉備為了報關羽被殺之仇而發動的一次戰爭。這場戰爭的勝負導致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所提出的聯吳抗魏政策徹底付之於一旦,也正是由於此次戰爭的結局,身負光復漢室重任的劉備最終抑鬱而終。那麼軍勢如此強盛的劉備真的是因為義弟關羽的身死而發動的這場戰爭嗎?
  • 劉備伐吳,為何不帶馬超?5年後,諸葛亮終於發現劉備的高明
    這話,真是一點不假,劉備最開始只是一個織席販履的小本生意人。但是備,最終華麗轉變,成為蜀國開朝始祖。這足以證明,劉備實乃有雄才也。雖然如此,劉備亦有不小的過失,劉備生平最大的過失就是夷陵之戰慘敗葬送蜀漢精銳。
  • 夷陵之戰若劉備大勝,關羽張飛黃忠馬超等人戰死,誰能鎮守荊州?
    夷陵之戰,作為三國中最經典的一場以弱勝強的戰爭,最終以劉備的失敗而告終。損兵折將了不說,直接讓蜀國失去了大批的人才,為蜀漢後期的人才凋零埋下了伏筆。假設一下,如果當時的劉備獲得了夷陵之戰的勝利,那麼他肯定會乘勢拿下荊州,重新奪回荊州的劉備會對誰委以重任來鎮守荊州呢?
  • 讓諸葛亮都自嘆不如的奇才,有他在,劉備不會兵敗夷陵!_法正
    由此,非常明顯的是,在諸葛亮看來,自己在劉備心目中的分量,很可能還比不上法正。換而言之,法正如果沒有去世的話,能夠在夷陵之戰前勸阻劉備,從而避免兵敗夷陵的結果發生。以下,就讓我們一起來聊一聊這位讓諸葛亮都自嘆不如的奇才——法正。
  • 夷陵之戰蜀漢損失多少兵力,真的是「七十萬大軍全軍覆沒」嗎?
    當然,還包括中護軍趙雲與巴西太守閻芝麾下馬忠所帶來的兩萬五千援軍,劉備的心裡,怎麼也不會想到,這是自己這輩子的最後一次指揮作戰,竟然以如此的慘敗做結!時間倒回到十四個月前,漢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六月,剛剛繼位一個半月的劉備便是正式起兵伐吳,因為就在劉備稱帝前的十六個月,他的愛將前將軍關羽並荊州軍團數萬人全軍覆沒!
  • 夷陵之戰失敗後,蜀漢損失慘重,諸葛亮做了什麼讓蜀漢再度強大?
    劉備率蜀漢諸軍發動夷陵之戰。結果,劉備損失了五萬人,蜀漢又回到了「解放前」。劉備因病退居白帝城不能起床時,諸葛亮到白帝城看望劉備,白帝城發生了著名的託孤事件。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再次稱帝。劉備建立蜀漢時,東吳已經攻打荊州,殺害關羽等將領。劉備為了替關羽、張飛報仇。
  • 此人資歷深且忠心耿耿,曾戰平呂布趙雲,為何落選五子良將?
    曹操身邊就曾有一名將領,他武功高強,非常強悍。此人資歷深且忠心耿耿,曾戰平呂布趙雲,為何落選五子良將? 不過曹操麾下也有很多將才,其中的五子良將也能和劉備身邊的五虎上將相提並論。
  • 「夷陵之戰」蜀吳激烈交鋒,乃魏國南下好時機,曹丕為何按兵不動
    正所謂「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在蜀漢和東吳爆發「夷陵之戰」之際,看上去的確是曹魏趁機南下的好時機。事實上,在獲悉「夷陵之戰」爆發後,侍中劉曄便曾建議曹丕趁機南下攻打建業,與蜀漢共同瓜分東吳,然而曹丕並未採納。那麼,曹丕為何不選擇動手呢?
  • 他是劉備和諸葛亮都十分讚賞的武將,為什麼沒有看到他的事跡,真是...
    蜀漢名將如雲,有五虎將作為門面,其他的驍將如魏延,嚴顏,王平甚至五虎將的後人等,不乏可陳之人。那麼,既然蜀漢將軍那麼多,為何在出師表中諸葛亮只提到向寵一個人,而這個向寵又是誰?又為什麼我們很少看到關於他的事跡呢?
  • 劉備為何會犯下連營七百裡的低級錯誤,以至為軍事菜鳥曹丕所笑?
    這才是真正的諸葛亮(35)主筆:閒樂生上一篇我們詳細分析了劉備在稱帝後為何要堅持伐吳,總之,劉備此舉,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不是一拍腦袋的衝動決定。所以群臣雖然都勸劉備暫緩攻吳,但劉備都不肯聽(注1)。可見劉備軍光陣亡的人數就在八萬以上,再加上黃權及其他部隊投降者,劉備兵力總數應該在十萬左右。與劉備喜歡豪賭的性子不同,孫權辦事,總是滴水不漏還留後路。所以當劉備剛出動的時候,孫權就放低姿態遣使求和,但劉備一眼就看出孫權只有表態而毫無誠意,全都是虛的,表面上客客氣氣,實際上連一寸土地都不肯讓。
  • 劉備被陸遜火燒連營七百裡兵敗,為何滯留白帝城卻未返回成都?
    第二年,劉備成都稱帝,為了給關羽報仇,不顧諸葛亮苦苦相勸,毅然決然的興兵討伐東吳。劉備是知人善任、寬厚仁愛的明君,但不是一個會打仗的統帥,夷陵之戰中被陸遜火燒連營七百裡,慘敗逃回白帝城,直到一年後病逝,託孤諸葛亮。蜀漢國都是成都,劉備兵敗以後為何駐守白帝城卻從沒有返回成都呢?
  • 劉備看人有多準?晚年看中小將成棟梁,羅貫中卻把功勞給了諸葛亮
    而在真實的三國歷史中,劉備在晚年也發現了一名出色的將領,其後來為蜀國立下了赫赫功勞,不過在《三國演義》中,他的功勞卻被羅貫中給了諸葛亮,這才讓他不為人所熟知,他就是蜀漢名將馬忠。馬忠是巴西閬中人,在東漢末年的時候成功入仕,並在家鄉一帶任職,在劉備入蜀之後,他也就成為了蜀漢陣營的一員。當時馬忠並沒有和蜀漢陣營的核心人物見過面,因此他的地位十分低微。
  • 劉備徵討東吳為何不帶上諸葛亮?並非演義中所說的諸葛亮反對伐吳
    在三國歷史上,夷陵之戰的慘敗,幾乎加速了蜀漢提前的滅亡,甚至因為這一戰爭,蜀漢之後很多年裡,都處於國力不振的狀態,因為,蜀漢的精兵幾乎都因為這場戰爭全部葬送了。 而按照《三國演義》的說法,劉備在發動這場戰爭的時候,是因為沒有帶諸葛亮一起參與討伐孫權,所以才導致了戰爭的失敗。
  • 孫中山和劉備的六個相似之處
    歷史上,有很多毫無相干的人,卻有非常多的相似之處,就像世上的另一個你一樣。孫中山和劉備這兩個相差1700年的人就是如此。他們有哪些相似之處呢?筆者下面為大家列舉一下。1、兩人都是貧困家庭出身,白手起家,成為國家的領袖劉備雖然是漢朝皇室後裔,但先祖中山靖王距離他已有300年時間,他的父親早死,家境已經衰落。他以織席販履為業,家裡很貧窮。孫中山則是貧困農民家庭出身,從小參加勞動。
  • 蜀漢一代名臣,對劉備忠心耿耿,為何會投降曹魏?看劉備怎麼說
    而最終成事的曹操、劉備和孫權,麾下的名臣更多,比如接下來要說的這位,他就是劉備麾下的名臣之一,可惜後來投降了曹魏。後來事情果然如黃權所說的那般,劉備入蜀當然不是真心相幫劉璋的,而是圖謀益州之地;所以,沒過多久,劉備就被就圖窮匕見了,舉兵進攻益州,劉璋麾下安穩已久,又如何是久經沙場的劉備的對手呢?劉備派諸將分別攻下益州郡縣。各郡縣大都望風歸順,只有黃權閉城堅守。等到劉璋投降後,才向劉備歸順,劉備封黃權為偏將軍。
  • 三國中馬氏五常,白眉最良是何意思?為何深受劉備和孔明喜愛
    三國時期,劉備建立基業貌似和馬姓很有緣分,馬超蜀漢開國名將,漢末群雄之一,官至平西將軍、驃騎將軍;馬岱在諸葛武侯死後,怒斬魏延,得到劉禪的重用,三國時期蜀漢將領,官至平北將軍 、陳倉侯。其實除這兩位,還有馬良、馬謖等重要的蜀漢大臣,他們一樣擔任著重要的職務,功勞甚大。
  • 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劉備兩者兼得為何仍失敗?他忽略了後半句
    三國期間,劉備可謂天下歸心,憑藉著漢室的身份與仁善之心,收割了一批又一批寶馬英雄,能人志士。人們為他出生入死,連關羽、徐庶這些到了曹營的人,也日思夜想,渴望回到劉備身邊,而他身邊更是有臥龍鳳雛,張飛趙雲,又為何落得一個失敗的境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