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共戴天 傾國伐吳
漢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八月,白帝城內,漢帝劉備此時驚險已定,可是卻羞愧難當,環顧周圍左右僅剩的數萬殘兵敗將。
當然,還包括中護軍趙雲與巴西太守閻芝麾下馬忠所帶來的兩萬五千援軍,劉備的心裡,怎麼也不會想到,這是自己這輩子的最後一次指揮作戰,竟然以如此的慘敗做結!
時間倒回到十四個月前,漢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六月,剛剛繼位一個半月的劉備便是正式起兵伐吳,因為就在劉備稱帝前的十六個月,他的愛將前將軍關羽並荊州軍團數萬人全軍覆沒!
其麾下荊州五郡,全部丟失,而這一切,全部來自於自己昔日的盟友,江東孫權,所以,為了奪回荊州五郡,也為了報仇雪恨,劉備不顧趙雲等人的勸阻,正式動員大軍,準備伐吳!
當時的蜀漢全軍以劉備為最高統帥,其次,車騎將軍領司隸校尉張飛率軍一萬餘人,從巴西閬中趕往巴東江州與劉備大軍匯合。
另外,侍中馬良與鎮北將軍黃權參贊軍務,隨軍而行,將軍吳班、馮習、張南、向寵、陳式等作為各營主將率軍推進,以護軍陳到率領白犛兵護衛劉備左右,以中護軍、徵南將軍趙云為江州都督,率軍約兩萬人駐守江州,作為大軍後援!
可是,就在同年六月,大軍臨出發之時,車騎將軍領司隸校尉張飛被部下範疆張達殺害,將其首級送到了孫權處,得知消息的劉備大怒,從中平元年便是跟隨自己至今三十六年的關羽、張飛相繼因為東吳而亡,這更加加深了劉備的憤怒,因此,同年六月中旬,劉備正式出兵伐吳!
(二)大軍人數 值得商榷
此時,劉備全軍動員人數,卻是值得商榷的,是否真的向《三國演義》裡所說的動員了七十萬大軍呢?
當然不是,蜀漢當時在籍的人口數,男女才僅僅九十萬人,怎麼可能有七十萬的大軍,那不過是演義的誇大的說法,那麼,劉備此番到底動員多少大軍呢?
根據前人的研究結果,我們大致可以知道,劉備此番動員大軍近十萬人,分為後方江州趙雲所部近兩萬人,前鋒出峽蜀軍「支黨四萬人,馬兩三千匹」(《三國志 魏書 文帝記》)。
以及秭歸與江州之間的約四萬人中軍,故而,這個數據也被《中國古代戰爭詞典》、《中國古代軍事史 三國卷》、張大可先生的《三國史》等所採納。
那麼,問題來了,整個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六月至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八月共計十四個月的時間的夷陵之戰,劉備一方除卻江州都督趙雲麾下的近兩萬人沒有直接參加作戰以外,劉備總計開奔前線的軍隊至多八萬人,怎麼可能有著七十萬大軍全軍覆沒呢?
那麼,劉備在夷陵之戰中到底損失多少人馬呢?
在《傅子》中曾經記載,斬殺劉備蜀軍「八萬餘人」(《三國志 魏書 劉曄傳》引《傅子》),這是目前對於劉備軍損失最多的一個記載,可是這顯然不符合事實。
因為劉備動員至前線的蜀軍總數才八萬人上下,而直接與吳軍交戰的只是出峽的蜀軍支黨四萬人,如果斬殺了蜀軍八萬,那就是最後就剩劉備自己孤零零的逃回了白帝城,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而除了《傅子》之外,《三國志 吳書 吳主傳》裡對此站劉備軍的戰損比記載為「臨陣所斬,及投兵降者數萬人」,《三國志 吳書 陸遜傳》中對此則記載為「土崩瓦解,死者萬數」。
這樣的記載,還算是比較客觀的,因為夷陵之戰真正使得劉備軍損傷較多的是章武二年六月左右的猇亭之戰與馬鞍山之戰,僅僅馬鞍山一戰,劉備軍便是損失萬餘人,這也照應到了陸遜本傳所記載的內容。
因此,此次夷陵之戰,劉備軍的前鋒出峽蜀軍四萬人,應該是基本全軍覆沒了,而其最大的損失,也就是在這個範圍內了。
因為其後軍與中軍基本除了追擊戰時期的損失之外,似乎並不能遭遇大規模的損失,當然,這也僅僅只是鮮花的一家之言,敬請各位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