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戰蜀漢損失多少兵力,真的是「七十萬大軍全軍覆沒」嗎?

2020-12-20 鮮花暢談歷史

(一)不共戴天 傾國伐吳

漢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八月,白帝城內,漢帝劉備此時驚險已定,可是卻羞愧難當,環顧周圍左右僅剩的數萬殘兵敗將。

當然,還包括中護軍趙雲與巴西太守閻芝麾下馬忠所帶來的兩萬五千援軍,劉備的心裡,怎麼也不會想到,這是自己這輩子的最後一次指揮作戰,竟然以如此的慘敗做結!

時間倒回到十四個月前,漢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六月,剛剛繼位一個半月的劉備便是正式起兵伐吳,因為就在劉備稱帝前的十六個月,他的愛將前將軍關羽並荊州軍團數萬人全軍覆沒!

其麾下荊州五郡,全部丟失,而這一切,全部來自於自己昔日的盟友,江東孫權,所以,為了奪回荊州五郡,也為了報仇雪恨,劉備不顧趙雲等人的勸阻,正式動員大軍,準備伐吳!

當時的蜀漢全軍以劉備為最高統帥,其次,車騎將軍領司隸校尉張飛率軍一萬餘人,從巴西閬中趕往巴東江州與劉備大軍匯合。

另外,侍中馬良與鎮北將軍黃權參贊軍務,隨軍而行,將軍吳班、馮習、張南、向寵、陳式等作為各營主將率軍推進,以護軍陳到率領白犛兵護衛劉備左右,以中護軍、徵南將軍趙云為江州都督,率軍約兩萬人駐守江州,作為大軍後援!

可是,就在同年六月,大軍臨出發之時,車騎將軍領司隸校尉張飛被部下範疆張達殺害,將其首級送到了孫權處,得知消息的劉備大怒,從中平元年便是跟隨自己至今三十六年的關羽、張飛相繼因為東吳而亡,這更加加深了劉備的憤怒,因此,同年六月中旬,劉備正式出兵伐吳!

(二)大軍人數 值得商榷

此時,劉備全軍動員人數,卻是值得商榷的,是否真的向《三國演義》裡所說的動員了七十萬大軍呢?

當然不是,蜀漢當時在籍的人口數,男女才僅僅九十萬人,怎麼可能有七十萬的大軍,那不過是演義的誇大的說法,那麼,劉備此番到底動員多少大軍呢?

根據前人的研究結果,我們大致可以知道,劉備此番動員大軍近十萬人,分為後方江州趙雲所部近兩萬人,前鋒出峽蜀軍「支黨四萬人,馬兩三千匹」(《三國志 魏書 文帝記》)

以及秭歸與江州之間的約四萬人中軍,故而,這個數據也被《中國古代戰爭詞典》、《中國古代軍事史 三國卷》、張大可先生的《三國史》等所採納。

那麼,問題來了,整個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六月至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八月共計十四個月的時間的夷陵之戰,劉備一方除卻江州都督趙雲麾下的近兩萬人沒有直接參加作戰以外,劉備總計開奔前線的軍隊至多八萬人,怎麼可能有著七十萬大軍全軍覆沒呢?

那麼,劉備在夷陵之戰中到底損失多少人馬呢?

在《傅子》中曾經記載,斬殺劉備蜀軍「八萬餘人」(《三國志 魏書 劉曄傳》引《傅子》),這是目前對於劉備軍損失最多的一個記載,可是這顯然不符合事實。

因為劉備動員至前線的蜀軍總數才八萬人上下,而直接與吳軍交戰的只是出峽的蜀軍支黨四萬人,如果斬殺了蜀軍八萬,那就是最後就剩劉備自己孤零零的逃回了白帝城,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而除了《傅子》之外,《三國志 吳書 吳主傳》裡對此站劉備軍的戰損比記載為「臨陣所斬,及投兵降者數萬人」,《三國志 吳書 陸遜傳》中對此則記載為「土崩瓦解,死者萬數」

這樣的記載,還算是比較客觀的,因為夷陵之戰真正使得劉備軍損傷較多的是章武二年六月左右的猇亭之戰與馬鞍山之戰,僅僅馬鞍山一戰,劉備軍便是損失萬餘人,這也照應到了陸遜本傳所記載的內容。

因此,此次夷陵之戰,劉備軍的前鋒出峽蜀軍四萬人,應該是基本全軍覆沒了,而其最大的損失,也就是在這個範圍內了。

因為其後軍與中軍基本除了追擊戰時期的損失之外,似乎並不能遭遇大規模的損失,當然,這也僅僅只是鮮花的一家之言,敬請各位的指正。

相關焦點

  • 三國之謎:一把大火能燒七百裡,陸遜的夷陵之戰是否言過其實
    導語:一把大火居然能燒七百裡,這種沒有科學依據的戰役是否真的存在。讓陸遜封神的夷陵之戰,陸遜到底是如何打敗劉備大軍,難道真的是火燒連營七百裡?他到底是怎麼做到的。三國時期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為璀璨的年代。
  • 夷陵之戰失敗後,蜀漢損失慘重,諸葛亮做了什麼讓蜀漢再度強大?
    劉備率蜀漢諸軍發動夷陵之戰。結果,劉備損失了五萬人,蜀漢又回到了「解放前」。劉備因病退居白帝城不能起床時,諸葛亮到白帝城看望劉備,白帝城發生了著名的託孤事件。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再次稱帝。劉備建立蜀漢時,東吳已經攻打荊州,殺害關羽等將領。劉備為了替關羽、張飛報仇。
  • 夷陵之戰,劉備為何敗給了東吳陸遜?
    公元221年,昭烈帝劉備經過一年多的準備,發動了對東吳的這次大規模的戰役—夷陵之戰。這次夷陵之戰是三國時期著名的三大戰役之一,戰役的結果以蜀漢敗北,東吳勝出而結束,對後來的歷史進程影響深遠。圖-蜀吳夷陵之戰示意圖夷陵之戰前,公元219年,駐守荊州的關羽以策應劉備北伐漢中,發動了襄樊之戰,水淹曹操七軍,威震華夏,結果卻被東吳呂蒙截殺,荊州落於孫權之手。公元220年,曹操卒,魏王曹丕篡漢稱帝,國號魏。次年,劉備也稱帝,國號漢。劉備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打著為好兄弟關羽復仇的旗幟,率軍東徵東吳孫權。
  • 陸遜夷陵之戰打敗劉備,為何最後孫權卻又向劉備求和?
    可是夷陵之戰卻出乎眾人的意料,孫權雖然取得勝利,卻依舊委曲求全的向劉備求和,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夷陵之戰可以說是劉備一生中最大的敗筆,不僅將自己半輩子的夢想毀於一旦,而且還將自己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蜀漢政權也日落孫山。劉備雖然大敗而回,但是東吳的態度卻令人感到不可思議。
  • 夷陵之戰,陸遜用火攻是真,但是燒了連營七百裡是真的嗎?
    公元220年,東吳偷襲荊州,蜀漢大將關羽敗走麥城,隨後求援無果,一代武聖隕落,隨之一起湮滅的還有蜀漢那5萬荊州兵。作為跟著劉備出生入死多年的兄弟,對於東吳這種行為肯定不能忍,於是點兵5萬浩浩蕩蕩地殺向孫權。
  • 蜀漢最強盛的時候,到底有多少兵力,有人說十萬
    在三國歷史中,關羽大意失荊州,之後吳蜀雙方撕毀盟約,諸葛亮的去世,國內精銳之師損失殆盡等等。造成了在公元263年,司馬昭發動了滅蜀戰爭。那麼,今天小編要帶大家探討的問題就是,在三國鼎立時期,蜀國有96萬人口,巔峰時期的蜀國到底有多少兵力呢?有人說十萬,有人說二十萬。
  • 在魏滅蜀之戰中,蜀漢江油太守馬邈真的是貪生怕死,不戰而降了?
    前言:在魏滅蜀之戰中,有著一位蜀漢將領,千百年來,飽受冤屈,被人目之為貪生怕死之徒,偷生忘國之輩,他就是當時蜀漢江油太守馬邈。那麼,真的像人們熟知的那樣,江油太守馬邈,在鄧艾率軍到達江油之時,不戰而降嗎?事實來說,當然不是這樣,您且聽鮮花一一道來。
  • 在真實的歷史中,三國時期的兵力情況和戰爭規模究竟如何?
    受《三國演義》的影響,很多人認為三國時期「十萬大軍」是各方兵力投入的標配,像官渡、赤壁、夷陵之戰更是動輒百萬人起步的戰役。其實在正史中,這種情況是根本不存在的。受戰亂、災荒、瘟疫等影響,漢末三國時期的人口損失非常嚴重。
  • 「夷陵之戰」蜀吳激烈交鋒,乃魏國南下好時機,曹丕為何按兵不動
    正所謂「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在蜀漢和東吳爆發「夷陵之戰」之際,看上去的確是曹魏趁機南下的好時機。事實上,在獲悉「夷陵之戰」爆發後,侍中劉曄便曾建議曹丕趁機南下攻打建業,與蜀漢共同瓜分東吳,然而曹丕並未採納。那麼,曹丕為何不選擇動手呢?
  • 三國轉折之戰:蜀漢搖搖欲墜,曹魏損兵折將,孫吳卻吃飽喝足
    但其實褪去神話光芒,關羽也只不過是一個平凡人,甚至還是相當驕傲自滿的平凡人,不然也不至於在襄樊之戰中輕易戰死了。在這一場大戰中,曹操派出了龐德,他可是一個戰鬥力極強的人物,甚至能夠和徐晃打個平手,但也在這場戰疫中死去了,而作為龐德的左右手,董衡和董超因為立場不堅定,所以被龐德親手了結,對於曹操來說也是一大損失啊!
  • 三國演義中期大「BOSS」——蜀漢的恐怖實力
    演義裡漢中之戰後的蜀國兵力堪稱恐怖,遠超魏吳兩國之和,其中包括夷陵之戰送掉的75萬大軍。上庸劉封孟達送掉的10萬(下面是曹魏上庸兵力,歸蜀漢時估計差不多)。又可差使至降將孟達處,起上庸兵十萬,西攻漢中:此四路也。諸葛亮南徵帶的50萬。
  • 《皇帝成長計劃2》夷陵之戰怎麼打 夷陵之戰打法攻略
    那麼遊戲中夷陵之戰應該怎麼打?接下來小編為大家帶來一篇夷陵之戰打法講解。   困境 首先是困境 如圖... 皇帝成長計劃2是一款模擬養成類休閒娛樂遊戲。並且是《皇帝成長計劃》的續作。那麼遊戲中夷陵之戰應該怎麼打?接下來小編為大家帶來一篇夷陵之戰打法講解。
  • 劉備夷陵之戰兵敗,真實原因並非陸遜的天縱奇才,而是?
    三國演義中的夷陵之戰是劉備為了報關羽被殺之仇而發動的一次戰爭。這場戰爭的勝負導致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所提出的聯吳抗魏政策徹底付之於一旦,也正是由於此次戰爭的結局,身負光復漢室重任的劉備最終抑鬱而終。那麼軍勢如此強盛的劉備真的是因為義弟關羽的身死而發動的這場戰爭嗎?
  • 夷陵之戰中,為何劉備麾下都是資歷很低的將領?劉備已經盡全力了
    當時東吳與蜀漢的國界已經移到巫山附近,於是劉備讓吳班、馮習與張南等人率領三萬大軍奪取兩國之間的主要通道三峽峽口,就此進入吳地,當時劉備曾一度擊破了東吳將士李異和劉阿等人,就此佔領秭歸。在此之後,劉備一邊讓黃權駐紮在長江北岸以防止曹丕乘機進攻,一方面則安排馬良到武陵一代活動,並爭取到了當地部落首領沙摩柯的幫助,當時五溪蠻夷總計一萬多人加入到蜀軍之中,隨劉備一同出兵伐吳。
  • 是不是火燒烏巢、火燒赤壁、火燒夷陵這三把火奠定了天下三分?
    前言 題述三次「火燒」分別對應著三國時期的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也就是常說的三國三大戰役。那麼既然是公認的三大戰役,自然可以說是對三國的形成有著巨大的影響,換言之,它們奠定了天下三分也是不錯。下面談談對這種說法的一些個人理解。
  • 荊州對於蜀漢究竟有多重要?關羽大意失荊州對於蜀漢有多大打擊?
    「三個國家的兩位戰略家諸葛亮和魯肅看到了荊州的戰略地位,荊州位於各方武裝力量交匯的地區,是四戰的真實地點。荊州有許多重要的城市,如北部的江陵,南部的長沙,西部的夷陵和東部的夏口。在冷兵器時代,沿長江從西向東建造了夷陵,江陵和夏口,利用長江的威脅成為了向北的屏障。
  • 蜀漢後期除姜維外無將?馬超怒掀棺材板,三國志11老玩家道出真相
    喜歡三國歷史的小夥伴都知道夷陵之戰慘敗是繼荊州失陷後蜀漢又一重大損失,此戰過後,蜀漢國力衰退的現象更加嚴重,人才凋零殆盡,就連劉備引以為傲的五虎上將也僅剩得趙雲和馬超。姜維的能力就不用阿鴦多說了,蜀漢後期的絕對排面,在魏延死後,姜維更是獨掌軍權,多次擊敗曹魏名將郭淮、鄧艾。雖說此時的蜀漢能用的將才確實不多,但除了姜維外真的就沒人了嗎?其實不然,阿鴦在玩經典三國策略遊戲《三國志11》時,就發現這4位武將也能獨當一面。馬岱五虎上將馬超大家都聽說吧,而馬岱作為名將的從弟,自然也不會太差。
  • 諸葛亮有經天緯地之才,為啥北伐始終不成功?東吳的責任有多大?
    三國時期,諸葛亮被評為有經天緯地之才,夷陵大敗後,蜀漢都到了快要滅亡的地步了,他硬是從劉備手中結過大權,整合各方面資源,對外恢復和東吳的聯盟關係,對內平叛南中,給蜀漢創造了一個安穩的內外環境,使得蜀漢國力重新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