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有經天緯地之才,為啥北伐始終不成功?東吳的責任有多大?

2020-12-16 超級七品小芝麻官

三國時期,諸葛亮被評為有經天緯地之才,夷陵大敗後,蜀漢都到了快要滅亡的地步了,他硬是從劉備手中結過大權,整合各方面資源,對外恢復和東吳的聯盟關係,對內平叛南中,給蜀漢創造了一個安穩的內外環境,使得蜀漢國力重新恢復。之後,他又出兵北伐,多次打的魏軍敗退,然而如此強悍的諸葛亮,為啥最終還是沒能北伐成功呢?

很多人都會說,魏蜀吳三國中,蜀漢國力最弱,所以打不贏。這是老生常談的話題了,說起來比較模糊,今天我們就從另外的角度具體來看看,為啥諸葛亮就是北伐不成功!

一、魏國人才輩出

相比於蜀漢,魏國的人才確實要多得多,這一點沒法比。就連諸葛亮這麼厲害的牛人,在魏國人才的合力對抗下,也沒能佔得便宜。三國演義中,給我們塑造的大多是司馬懿和諸葛亮的對手戲,然而實際在諸葛亮的北伐中,前兩次都是敗於曹真之手。曹真是曹操的養子,軍事能力非常強,著名的虎豹騎曾經就是曹真的下屬,曹真在世時,司馬懿其實都是排不上號的,諸葛亮在與曹真的對抗中,沒有佔得絲毫便宜。不得不說,這一階段的曹魏真的是人才輩出,出現了很多厲害人物。正是因為他們的存在,才使得諸葛亮數次北伐無果。

二、東吳不給力

經過諸葛亮的一番操作,雖然蜀漢國力成功恢復,但已經是再也回不到巔峰時刻了,所以蜀漢北伐,註定是不能再打出漢中之戰的那種驕傲戰績了。以蜀漢這麼點士兵,去攻擊魏軍,確實是勝算不大,所以諸葛亮需要東吳從合肥或者荊州出兵,牽制住曹魏的大部分兵力。而東吳雖然答應得很好,但在實際的操作中,卻出現了各種問題。

不知為何,東吳在和曹軍的作戰中,總是敗多勝少,非常奇怪。很多人說東吳擅長水戰,陸戰能力一般,可是當年在孫策、周瑜的帶領下,東吳軍隊也是所向披靡啊。而且在夷陵之戰時,吳軍陸戰也曾擊敗過蜀軍,按說戰力是不低的啊。再說統帥,雖然東吳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人才匱乏,但相比於蜀漢,情況可好得多了。總之,東吳在和曹軍的對戰中,表現的不是非常漂亮,無形中使得蜀漢這邊面臨的壓力更大。東吳不能有效牽制魏軍,也就使得魏軍有更多的軍力、人才來對抗蜀漢,給諸葛亮增加了大麻煩。

三、地理條件

蜀漢這個地方,是成也地理,敗也地理。四周多山,道路艱險的地理條件很好地保護了四川的政權,但同時也限制了蜀地對外的擴張。由於道路艱險,易守難攻,外面的軍隊很難打進蜀地,同樣的道理,蜀軍也很難打出去,即便是打出去了,後勤供應也是非常的困難,諸葛亮就在這方面吃過大虧。

公元228年,諸葛亮聽說曹軍東進,關中空虛,便率領大軍前來進攻,結果被郝昭放在了陳倉之外,諸葛亮圍攻數日,未能取勝,而糧草也開始跟不上了,於是遺憾退兵。

公元231年,諸葛亮乘曹魏雍涼地區半年沒有下雨,再次進行北伐,曹叡連忙派司馬懿統兵救援。這是諸葛亮和司馬懿第一次以統帥身份互相對戰,結果面對諸葛亮,司馬懿不敢主動進攻,被諸葛亮牽著鼻子走,還被毀壞了後方糧草。滷城之戰,諸葛亮大敗司馬懿,光斬獲魏軍低級軍官的首級就有三千級,獲得戰利品玄鎧五千、角弩三千一百張,可謂是大勝。此時的蜀軍,士氣旺盛,完全是有可能徹底擊敗魏軍的,但又是由於糧草不濟,諸葛亮無奈撤退,白白損失了一個大好機會。

諸葛亮前四次北伐,兩次都是因為糧草問題,遺憾退兵,當他第五次北伐,準備屯田和魏軍打長久戰時,身體卻不支,因病去世了,留下了一世遺憾。

其實,若不是地理限制,把蜀漢和魏國的位置換一下,諸葛亮必定是能夠打出更優秀的戰績的,說不定是真的能做到匡扶漢室,一統天下!

結語

諸葛亮有經天緯地之才,為何沒能北伐成功?其實其實除了國力因素,還有另外三個原因,一是魏國的人才確實很多很厲害,二是盟友東吳不給力,沒能給曹魏造成很大的壓力。三是蜀地的地理條件限制住了諸葛亮,使得大軍的後勤容易出現問題,影響軍隊的戰鬥力。

相關焦點

  • 諸葛亮有經天緯地之才,兒子個個庸才,孫子非常生猛
    諸葛亮的死,對於蜀漢政權是致命的打擊,之後的蜀漢再無力纜狂瀾之人,不過對於後主劉禪來說,這也是一種解脫,因為他再也不用看諸葛亮的顏色了,當然也再也不用擔心他會拿著劉備生前的遺囑把自己給廢掉了。 劉禪這種想法是自私的,但作為一個只有祭祀之權的皇帝來說,這點倒也無可厚非。
  • 諸葛亮五次北伐,蜀魏火拼,壁上觀的東吳為什麼不敢趁虛而入
    熟悉三國歷史的人都知道,在劉備死後,諸葛亮為了擴大蜀國的戰略生存空間,自公元228年至234年,曾經五次北伐。在此期間,蜀魏兩國在西北之地投入了主力,魏國由司馬懿主導,雙方在西北之地展開了生死爭奪,而地處東南的孫吳幾乎算是作壁上觀數年。
  • 諸葛亮五次北伐,無一次有所大功,為何依舊堅持耗費國力北伐?
    ——《蜀相》234年10月8日,諸葛亮於五丈原病逝。這位傳統意義上的忠臣、智者結束了自己傳奇的一生,這也代表著第五次北伐再次無功而返。諸葛亮窮極一生,都在為「興復漢室」而努力。可是在諸葛亮後半生中,不難發現諸葛亮北伐似乎並未有所建功,甚至有耗費國力之嫌。
  • 諸葛亮率軍數萬打不下千人駐守的陳倉,這是有希望卻又無望的北伐
    首先要說一下,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和第二次北伐的時間間隔不長,也及時半年時間左右,建興六年(228年)春,諸葛亮發動了第一次北伐,也就是後世認為最有機會的一次,曹魏隴右震動,但是街亭之敗,讓蜀漢此次北伐失利。
  • 諸葛瑾在東吳的下場,諸葛亮早有預料,這就是他跟隨劉備的原因
    諸葛家是可以利用來對付江東傳統勢力的,畢竟荊州和江東是兩股不同的勢力,在孫權重用諸葛瑾、諸葛恪之前,並沒有看到他們在東吳有多大的勢力範圍。東吳困擾孫權的最大麻煩就是江東本土的世家門閥,他們排斥著外來的一切,包括荊州的諸葛家,包括諸葛瑾、諸葛恪,包括重用他們的孫權。赤壁之戰最大的功臣其實是魯肅,三顧茅廬七年之前,魯肅在和孫權的臥榻之談中就提出三分天下,聯合抗曹,有機會拿下荊蜀,和曹操劃江而治。
  • 諸葛亮如果不急於北伐曹魏,而是養精蓄銳,結果會是怎樣?
    人們時常說,諸葛亮北伐曹魏雖是忠於先主劉備所託,但是以弱擊強空耗國力實屬不智,那麼如果我們換一種思路,假如諸葛亮並不急於北伐,而是在蜀中積蓄實力,那麼究竟其有沒有機會打敗曹魏而一統天下呢?一、短期來看蜀漢與曹魏實力對比差距較大,速勝可能性確實不大這裡我們來列舉一組數據:蜀漢總人口有98萬人,全國常備部隊約10萬人,而可供北伐的機動部隊約5萬人,哪怕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的最強時期,其規模最高不超過10萬人。
  • 北伐,為何韓信一次成功並一統山河,但諸葛亮卻五次皆敗鬱鬱而終
    喜歡歷史的朋友都知道,劉邦在建立西漢政權的時候,兵仙韓信的成名之戰就在於奪取漢中之戰,從而使其聲名遠揚,而這也被稱為"韓信北伐"之戰,(北伐,就是指在中國歷史上由南向北的大規模戰略攻擊)韓信在北伐中一舉成名,奪取漢中,從而為後來劉邦和項羽爭奪天下打下了堅固的基礎,但是後來諸葛亮也曾多次出兵北伐,可惜的是屢屢失敗,最後鬱鬱而終,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 諸葛亮有經天緯地之才,為何他的兒子是庸才,孫子卻很生猛?
    諸葛亮(181~234)是智慧的化身,他是三國時蜀國丞相,有關他的戰績我這裡就不多講了,想必大家都看過《三國演義》,對他一定很熟悉,我只從他的兒女教育方面講一講。(諸葛亮)諸葛亮結婚不算晚,在出山之前就和黃月英結為了夫妻。
  • 諸葛亮北伐,為何不願派趙云為先鋒?
    當時吳蜀已和好,雙方不會再對掐,因此諸葛亮只留下李嚴在白帝城防守東吳就行了;與此同時,西蜀已平定了南方;因此蜀國可謂已沒了後顧之憂。但曹魏佔據了天下百分之六十的地盤。魏國不光實力強大,而且還兵多將廣,糧食充足。在這種情況下,諸葛亮可以放心大膽地派出全主力陣容去攻打曹魏,而且也只有全力以赴才有可能打贏曹魏。而諸葛亮也基本是這麼做的。
  • 關羽北伐,劉備諸葛亮為何事前不阻止、事中不過問、事後不救援?
    在關羽北伐期間,劉備、諸葛亮對於關羽北伐的態度讓後世之人感到困惑,具體表現為:事前不阻止,事中不過問,事後不救援。但是在關羽死後兩年,劉備卻又以舉國之力伐吳報仇,終至慘敗。為何耶?疑團重重,劉備、諸葛亮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是否是一個千古疑案?
  • 範仲淹子孫興旺八百年,諸葛亮有經天緯地之才,後代為何表現平平
    至於後來,範仲淹的後人也都將這種教育給傳下,讓後人嚴格遵循,以至於整個範氏家族興旺了八百年之長,範家後代先後出了80個狀元,400個進士,現在很多範姓人認真追溯一下,很可能祖上就是範仲淹。而在歷史上,則有著一位比範仲淹的聲望還要強上無數的千古名臣,其雖是經天緯地之才,可後代卻表現平平,實在令人嘆息。
  • 如果諸葛亮不去參加北伐,選擇了養精蓄銳,蜀國的命運將會如何
    諸葛亮的一生都為了蜀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了恢復漢朝,回歸舊都,他開始派兵參加北伐戰爭。結果,在第五次北伐戰爭期間,由於疾病死在了五丈原。失去諸葛亮這一個主力的蜀漢開始漸漸的走下坡路,最終被魏國滅亡。君王劉禪也被迫定居在魏國的洛陽。
  • 千古忠烈丞相,有著經天緯地之才,卻被不爭氣的後主氣死?
    千古忠烈丞相,有著經天緯地之才,卻被不爭氣的後主氣死?自古以來的封建社會,一個人想要當上皇帝、想要當好一個皇帝,那就必須需要大量的人才支持。這些人才涉及各個方面,比如韓信用兵如神,再比如張儀巧舌如簧挑撥六國聯盟,最終成就了秦始皇的千秋霸業。
  • 郝昭善守,堪比墨子,憑一己之力擋住諸葛亮第二次北伐
    郝昭更大對曹魏的更大功勞是憑藉一己之力,生生擋住了諸葛亮的第二次北伐。蜀漢興建六年,即曹魏太和二年初,諸葛亮發動第一次北伐,結果因為馬謖失街亭無功而返。諸葛亮撤軍後,曹真認為,諸葛亮不久必定會進攻陳倉,於是派郝昭和王雙駐守陳倉,修築陳倉城。
  • 孫權既然能背盟偷襲荊州殺關羽,為何沒有在諸葛亮北伐時攻打蜀漢
    這個時候孫權才19歲,剛剛接手江東集團,雖然孫權沒有同意魯肅的戰略,但是,魯肅的這個戰略實際上激發了孫權統一天下的雄心,這種雄心在孫權體內維持了幾十年,赤壁之戰孫權不願意投降就是因為有了雄心,孫權是想做一番事業的。
  • 真讀三國:不看演義:第一次北伐,諸葛亮到底給了趙雲什麼任務?
    先帝執意討伐孫權,是你直言勸諫,雖然未能阻止先帝東徵,但是可見你一片忠心,先帝兵敗夷陵,撤退到永安,又是你臨危受命,接應陛下,趙將軍之忠勇,亮深感欽佩。而今亮有一個重要的任務需要找一個人去執行,思前想後,唯有找將軍你最合適,亮交給你的任務,你務必用心完成,這個任務如果順利完成,趙將軍便是北伐首功!」
  • 諸葛亮為何執著於北伐?《出師表》中有答案
    相信不少人在了解三國這段歷史後,都會有這樣的疑問:諸葛亮不惜勞民傷財,屢敗屢戰,頻頻北伐,究竟是為什麼?諸葛亮已經作古一千多年,我們無法聽他親口說出原因,但卻能夠在他留下的《出師表》中尋找到答案。這是諸葛亮堅持北伐的第一個原因:被形勢所迫。蜀國只剩下益州,但「益州疲弊」而魏國富饒,如果閉關自守,日積月累之下,蜀國喪失進取之心,而魏國越發強大,這時蜀國只能坐以待斃。反倒如果主動出擊,就有通過不斷蠶食魏國土地,最終逆轉形勢的可能。簡而言之:北伐或有一線生機,不北伐只能等死。
  • 劉關張因東吳而死,諸葛亮為何不興兵伐吳?40年後,答案浮出水面
    說起來就更慘了,老張一心想為二哥關羽報仇,但是大哥劉備在當上皇帝之後,不得不聽取諸多大臣的意見,因而遲遲沒有發兵攻打東吳。然而,張飛是個暴脾氣,他親自上成都面見劉備。聲稱,如果大哥不願意出兵伐吳,我拼掉老命也要去找東吳算帳。 飛曰:「他人豈知昔日之盟?若陛下不去,臣舍此軀與二兄報仇!若不能報時,臣寧死不見陛下也!」
  • 諸葛亮第五次北伐病死於五丈原,究竟是啥地方?為何會被困於此?
    在三國中英才輩出,而諸葛亮深不可測的智謀和料事之明的魅力令人折服讚嘆,不過他五次北伐失敗,最終星隕五丈原的結局也讓後世多感慨。那麼諸葛亮第五次北伐病死五丈原,這個五丈原究竟是什麼地方呢?為何蜀軍會被困在此處呢?
  • 有經天緯地之才的諸葛亮,為何兒子普普通通,孫子卻很生猛?
    引言三國時期,除梟雄曹操跟仁主劉備之外,還有一位智謀無雙的軍事諸葛亮,縱觀他的一生善用兵法打贏不少戰役,而且為北伐戰爭心力憔悴最終病死途中。然而諸葛亮只育有一個兒子,名叫諸葛瞻,他是否能遺傳父親的基因變得很聰明呢?諸葛亮只有一個親生兒子,就是46歲時生的諸葛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