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既然能背盟偷襲荊州殺關羽,為何沒有在諸葛亮北伐時攻打蜀漢

2021-01-07 騰訊網

公元208年赤壁之戰前,因為面對曹操強大的現實威脅,孫權與劉備結成政治聯盟,共同抵抗曹操,以求共同生存,赤壁之戰結束後,曹操的勢力仍然是天下最大的,孫權與劉備繼續聯盟,孫權為了拉攏劉備,甚至把自己的20幾歲的親妹妹嫁給了年過半百的老劉備,還把南郡借給劉備發展,孫權的目的就是鞏固孫劉聯盟,讓劉備多對抗曹操。

雖然雙方在荊州歸屬問題上發生了矛盾,甚至在公元215年雙方兵戈相見,大打出手,但在曹操的現實威脅之下,孫權與劉備迅速達成湘水劃界協議,雙方以湘水為界,湘水以東的郡縣歸孫權,湘水以西的郡縣歸劉備,雖然雙方暫時緩和了矛盾,但是,雙方的政治聯盟已經是名存實亡了。

首先要明確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孫劉政治聯盟,孫權佔據了絕對的主導地位,相對而言,蜀漢與東吳的聯盟則顯得被動。

孫權與劉備

赤壁之戰劉備的力量非常薄弱,合起來不到兩萬人,僅有江夏半個郡的地盤,而孫權手上的兵力至多有十萬人,是劉備的五倍,孫權聯合劉備更多是想幹涉荊州的名義,因為劉備和劉琦在名義上就是荊州之主,尤其是劉琦,只要能聯合劉琦,就能插手荊州,孫權就能把自己的勢力擴張到荊州,如果不聯合劉備和劉琦,他們就會變成孫權的對手。

這一切都跟孫權集團的戰略是息息相關,而孫權集團前半生的戰略基本上是魯肅提供的,魯肅早在公元200年就向孫權提出了榻上對戰略,大致內容是:大漢不可能興復,孫權應該鼎足江東,同時伺機向西發展,以期望能拿下荊州,與北方的曹操劃東而治,進而尋求統一天下。

這個時候孫權才19歲,剛剛接手江東集團,雖然孫權沒有同意魯肅的戰略,但是,魯肅的這個戰略實際上激發了孫權統一天下的雄心,這種雄心在孫權體內維持了幾十年,赤壁之戰孫權不願意投降就是因為有了雄心,孫權是想做一番事業的。

魯肅與孫權

於是就發生赤壁之戰孫權與劉備的聯合,但是,沒有永遠的利益,雙方經湘水對峙後,關係已經不如從前,儘管雙方的政治聯盟已經大不如前了,但是,在魯肅的調節之下,雙方在表面仍然保持著聯盟關係,但魯肅在公元217年去世後,孫權開始調整戰略,把聯合劉備以抵禦曹操的戰略,更改為奪取戰略要地荊州,以期望有更大的發展,因為孫權早期的雄心就是統一天下。

孫權之所以想奪取荊州的原因就在於荊州獨特重要的戰略地位,因為孫權抵禦曹操的手段就是靠長江天險,長江在當時就是一道不可逾越的天險,是孫權拱衛政權的唯一天險,而荊州控制著長江中遊,從荊州可以順江而下,也可以跨過長江到達荊南以陸地的方式進入東吳,這是孫權最擔心的原因,也是孫權為了維護江東戰略安全的手段。

所以,公元219年,當關羽北伐襄樊之時,孫權就開始偷襲荊州,這一計劃孫權與呂蒙、陸遜等人計劃了好幾年時間,儘管劉備集團是孫權的盟友,但那又如何呢?孫權優先考慮是自己的戰略安全,而不是劉備的,孫權偷襲荊州後,一不做,二不休,把蜀漢唯一的名將關羽也給殺了,就是為了徹底打敗蜀漢,孫權不在乎蜀漢的反擊。

白衣渡江偷襲荊州

或者說孫權對蜀漢的反擊已經做好了準備,包括將關羽的首級獻給了曹操,向曹操稱臣,曹操去世後,孫權繼續向曹丕稱臣,主動接受曹丕的領導,這讓剛剛建立曹魏政權的曹丕沾沾自喜,雖然劉備發動了向孫權復仇的夷陵之戰,但孫權採取了北聯曹操、東擊蜀漢的戰略,同時陸遜在夷陵之戰中打敗了劉備。

陸遜在夷陵之戰中幾乎全殲了劉備的參與夷陵之戰的軍隊,當吳軍追擊到永安時,甚至潘璋、徐盛等人建議趁勝攻打永安,進一步擴大戰果,再擴大戰果就是打進益州,滅亡蜀漢了,從這種行為來看,孫權早有了滅亡蜀漢之心,要不是擔心北方的曹魏快要忽悠不住了,孫權肯定要攻進益州的。

蜀漢在經歷關羽失荊州、劉備敗夷陵之後,實力急劇下降,兩戰加在一起,蜀漢損失了近十萬軍隊,荊州三郡之地,五十萬左右的人口,再也無法跟東吳抗衡,東吳實際上是打掉了蜀漢用來擴張的實力,而這個時候的孫權,肯定還有吞併蜀漢的野心,他唯一需要提防的是北邊強大的曹魏政權。

劉備伐吳

既然孫權有吞併蜀漢之心,為什麼不趁著蜀漢諸葛亮政權北伐時,偷襲蜀漢,就像當年偷襲荊州一樣,拿下益州,那樣就能佔領整個長江以南,與曹操劃江而治,這不就是當年魯肅榻上對的戰略嗎?為什麼孫權不偷襲蜀漢呢?

第一個原因就是:孫權內部政權問題。

孫權像劉備一樣,也是一個外來政權,儘管他是江東人,但孫權的政權基礎是孫堅、孫策那一批在江淮及中原打天下的一批人,這批人隨孫策來到江東打下江東六郡,到孫權時代,他的政權基礎就是以吳郡四大家族為首的地方世家大族。

這四大家族分別是:顧氏、陸氏、朱氏、張氏。其中陸遜就是陸氏的族長,這四大家族有很多私兵,這些兵不歸屬孫權,而是直接屬於四大家族,東吳政權是私兵最嚴重的政權,孫權在穩定政權的過程,大量納入這些本地大家族的人,用來穩定政權,但這四大家族也有自己的利益。

孫權與陸遜

他們的利益就是讓家族強大,但是,對外徵戰並不能讓家族強大,因為對外徵戰四大家族要出錢,出人,出糧食,損耗最大,如果打了勝仗還有戰利品,如果打了敗仗,對於四大家族來說就是很大的消耗,所以在石亭之戰中,東吳明明可以擴大優勢,但是陸遜選擇了退兵,因為他不想把東吳的地盤擴張到曹魏的陸地之上,否則會無休止地遭到來自曹魏的軍事打擊,就會消耗自己的實力。

所以,江東的這四大家族是不願意對外擴張,一是難度太大,二是消耗太大,負擔不起,當孫權率軍北伐時,往往沒啥成就,但是防禦就不一樣了,防備外敵入侵四大家族是很用心的,因為如果外敵進入了,他們的家族就沒了,所以會拼命抵抗。

第二個原因就是:孫權統一天下的野心被消磨得只想偏安一隅了

孫權的壽命是很長的,劉備去世後,孫權還活了29年,曹丕去世後,孫權還活了26年,曹睿都去世了,孫權還活了13年,孫權比曹操的孫子都活得長,但是,鬥志卻越來越小。

孫權稱帝

曹丕在220年稱帝,劉備在221年稱帝,孫權直到8年後的229年才稱帝,為什麼?因為孫權很謹慎,他要解決來自劉備的威脅和來自曹丕的威脅才會稱帝,夷陵之戰解決了劉備的威脅,曹丕三次伐吳失敗,孫權解決了曹丕的威脅,直到228年石亭之戰後,孫權認為暫時解決了曹魏的威脅,才229年稱帝。

稱帝之後的孫權就喪失了半場,只想偏安一隅了,在整個諸葛亮北伐的8年間,孫權一次像樣的北伐都沒有,這明明是孫權最好的北伐機會,可以聯合蜀漢諸葛亮一起攻打曹魏,獲取最大政治利益,但很明顯,孫權無意北伐,只想守住江東,也許是孫權消磨了鬥志,也許是孫權內部強大的反強聲音,總之孫權對於攻打曹魏並沒有用心。

第三個原因就是:蜀漢不那麼好打的。

如何能保證在短期能滅亡蜀漢,而且曹魏不幹涉呢?無法保證,如果短期內孫權偷襲蜀漢不能成功,如何面對來自兩個方向的兩線作戰呢?

諸葛亮北伐

偷襲蜀漢不比當年偷襲荊州,蜀漢差不多是一個封閉的地理結構,而不像荊州那樣四通八達,孫權想要偷襲蜀漢,就得從長江三峽進入,這裡地勢險要,而且同樣的錯誤蜀漢不會犯兩次,諸葛亮雖然在北伐,但是對孫權可是防備著,孫權沒有機會偷襲,而且蜀漢會利用蜀地天險和長江天險來防備東吳,這種防備直到蜀漢滅亡前都在防。

公元263年,劉禪投降,東吳打著協助蜀漢的名義想要趁火打劫蜀漢,結果被羅憲率領少量兵力堵在了永安,根本打不進來,這就是天險的作用,想想看,蜀漢都滅亡了,都能擋住東吳軍隊進入,就更不要說諸葛亮在世的時候,東吳是不可能打進來的。

第四個原因就是政治原因,如果蜀漢滅亡了,那孫權就得獨自面對曹魏,以孫權的實力是無法擊敗曹魏的,本來蜀漢+東吳可以和曹魏維持平衡的,如果孫權要去打破這個平衡,那麼等於是幫了曹魏,孫權吞併了蜀漢同樣不能和曹魏相抗衡,而且會此發巨大的政治風險,孫權當然不會再冒險了,況且這個時候的孫權多以內部穩定為主,連曹操都有不能得隴望蜀的感嘆,何況孫權呢?

相關焦點

  • 關羽到底是誰殺的,呂蒙孫權還是馬忠,為什麼要殺關羽囚禁不行嗎
    所以正史上,關羽是孫權在偷襲荊州前就下了命令,斬立決,是孫權殺的,沒有人勸,也沒有其他的情節,就這麼簡單。那麼孫權為什麼要殺關羽?同樣需要從三國演義、三國電視劇、三國正史這三個背景來回答。還不是導演安排的,在電視劇中,關羽經常看不起呂蒙,時不時還羞辱一下呂蒙,呂蒙實力不如關羽,武力不如關羽,當然只能忍耐了,到後來,呂蒙建議孫權偷襲荊州,才有擊敗關羽的機會,所以呂蒙才要拼命殺關羽。此外,呂蒙殺關羽還有一個理由,就是為周瑜報仇,電視劇中說周瑜是被諸葛亮氣死的,而關羽參與了諸葛亮的計謀,所以呂蒙要殺關羽。
  • 劉備還在西川苦戰,沒有支援的關羽,為何會孤軍北伐?
    但是後來在周瑜去世後,原本掌握在孫權手中的南郡遭受了來自曹魏的猛攻,魯肅向孫權建議將南郡借給劉備,讓劉備去跟曹操相互消耗,手下沒有能臣猛將的孫權暫時接受了魯肅的建議,於是荊州大半掌握在了劉備的手中。無奈的劉備只能讓留守荊州的大軍來益州增援,諸葛亮和趙雲張飛等人也一起入川,只留關羽一員大將留守荊州,諸葛亮給關羽定下了「東和孫吳,北拒曹操」的計策,讓他不要輕舉妄動,所謂「拒」的意思就是據險以守,不主動發起進攻,可是後來關羽並沒有聽他的意見,擅自進攻樊城,最終導致自己被東吳偷襲讓蜀漢丟了荊州,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讓關羽在沒有支援的情況下,孤軍北伐呢?
  • 關羽大意失荊州,是他大意傲慢麼?其實另有原因
    其中,蜀漢劉備佔據荊州九郡中的4郡面積最大,所以也就有後來所謂的關羽守荊州,實際上荊州並非全部為蜀漢所有,並且荊州一開始也並非關羽鎮守,而是有蜀漢智囊諸葛亮鎮守。 那麼,為什麼都說是關羽大意失荊州呢?
  • 關羽北伐,劉備諸葛亮為何事前不阻止、事中不過問、事後不救援?
    關羽北伐,是三國鼎立後的一場少見的大戰,但奇怪的是,整個蜀漢高層似乎都沒有參與,這場大戰變成了關羽的獨角秀?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關羽率軍從荊州南郡出兵,進攻曹魏襄陽、樊城,史稱「襄樊之戰」又稱「關羽北伐」。
  • 關羽大意失荊州留下遺憾,如果當初趙雲守荊州,結果會如何?
    為了早日實現興復漢室地理想,劉備特意在曹操最疲弱的時候命令關羽北伐,關羽不負眾望把戰線推到了新野北部,直接威脅曹操核心地區的安全,這也是蜀漢集團最巔峰的時期。但因為關羽大意導致荊州被奪糧道被斷,關羽戰亂中被殺,蜀漢國力開始下降。造成這種原因的罪魁禍首就是關羽,假如歷史可以重來,換趙雲鎮守荊州,蜀漢將會繼續強盛。
  • 關雲長大意失荊州?而這口「鍋」不該他背,看看蜀漢君臣做了什麼
    劉備被勝利衝昏頭腦,失去制勝良機劉備攻取漢中之後,與巴蜀連成一片,恰逢宛城將軍侯音反叛曹操,還暗中與關羽聯絡,所以關羽發動襄樊之戰,選擇的時機並不算錯。若關羽在曹操攻打漢中受挫之後,迅速成功佔領襄陽與樊城,可為日後劉備北伐中原,打下堅實的基礎。然而在這時蜀漢集團卻犯了幾個致命的錯誤,最終導致丟了荊州。
  • 孫權為何一定要偷襲荊州?只因關羽做了一件蠢事,侵犯了吳國主權
    關羽北伐曹操,水淹七軍勢不可擋,打得曹操幾乎想要遷都。這個時候孫權為何一定要偷襲荊州?吳蜀本是同盟關係,孫權為何要突然撕毀同盟,從背後捅關羽一刀呢?是貪圖魏國的報酬,還是害怕蜀國一家獨大,又或是記恨關羽傲慢無禮,不肯與東吳結親呢?
  • 關羽為何會辱使拒婚,不給孫權面子?
    建安二十四年,關羽北伐襄樊,孫權趁機偷襲,關羽失了荊州,敗走麥城,導致蜀漢政權失去重要戰略基地,使得隆中對時諸葛亮所制定的戰略規劃:「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脩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化為泡影。
  • 關羽大意失荊州,曹操都知道放行,為何孫權一定要置關羽於死地
    其目的也是想守住襄樊便好,讓關羽死於江東之手既可以使孫劉聯盟破產,自己坐收漁翁之利。雖然曹操沒有等到那個時刻,但曹丕卻等到了,坐觀孫權與劉備的成敗。老年關羽曹操作為一代奸雄,劉備的死敵尚且知道這個因果,殺關羽必定會惹怒劉備,招來復仇大軍。作為江東之主的孫權難道不知道嗎?
  • 劉備入蜀,誰是留守荊州的最佳人選?此人比關羽更合適!
    那麼,問題來了,劉備進入巴蜀之地時,誰才是留守荊州的最佳人選呢?一首先,在筆者看來,相對於關羽,諸葛亮才是留守荊州的最佳人選,之所以說諸葛亮要比關羽更加適合,原因主要分為以下幾點。一方面,關羽之所以丟掉荊州,直接原因就是他在北伐襄樊的時候,又被東吳偷襲,可謂腹背受敵,從而兵敗被殺。
  • 不把孫權當幹部?從魯肅《榻上策》看諸葛亮《隆中對》的一廂情願
    因《三國演義》一書中明顯尊劉的傾向性,受此影響的大多數人無不為蜀漢政權因丟失荊州後無力完成《隆中對》裡面描述的兩路北伐而嗟嘆和惋惜。可劉備陣營守得住荊州嗎?孫權對荊州全境的虎視眈眈可沒有那麼容易消除。這裡面和東吳孫權相關的有兩點,其一是佔據和東吳接壤的荊州,作為北伐的一路前進基地,其二是佔據荊州後還要和孫權結好。但這兩點全是諸葛亮的一廂情願,似乎,孫權統領的東吳就應該待在吳地毫無作為,任由劉備佔據荊州和兩路北伐?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 荊州對於蜀漢究竟有多重要?關羽大意失荊州對於蜀漢有多大打擊?
    如果曹操能夠佔領荊州,他將與東吳共享長江之險。東吳很難對付曹魏,而憑藉曹魏的實力,東吳將會被徹底壓制了,這是東吳最關心的問題。而在劉備進入四川後,劉備集團在漢中之戰中擊敗了曹操,並控制了益州和漢中。除了以前荊州的大本營外,原則上還實施了諸葛亮的「 隆中對」的策略。如果北伐曹操,關羽可以直接派兵進攻襄陽。
  • 關羽為何要北伐襄樊,嚇得曹操要遷都?
    關羽北伐襄樊指的是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蜀漢大將關羽率軍從荊州南郡出兵,北伐進攻曹魏佔據的襄陽、樊城的一次重要戰役。此戰中,關羽先是圍困襄陽、樊城、水淹七軍,重創曹魏,魏署荊州刺史胡修、南鄉太守傅方也都聞風而降,「梁、郟、陸渾群盜或遙受羽印號,為之支黨。」,一時威震華夏,連曹操聞之都欲徙許昌以避其銳。後來呂蒙偷襲荊州、關羽敗走麥城,關羽父子被東吳俘殺。
  • 諸葛亮五次北伐只為奪取涼州,涼州到底在什麼地方?
    至此荊州被分成了三分,北部四郡被曹操佔領,東部三郡歸孫權,西部三郡屬劉備。雖然只拿到了三分之一個荊州,但此時已經是劉備的巔峰時期。隨後劉備又在漢中之戰中大勝曹操,鎮守荊州的關羽聞訊北伐攻打襄陽,建安二十四年,三國襄樊之戰由此拉開。
  • 關羽大意失荊州失去的更是蜀國的半壁江山,荊州對蜀國重要在哪了
    當時荊州被開發的面積大概也就是河南南部,湖北的一部分,以及湖南的小半部分,當時的湖南甚至都沒有完完全全被開發。但是荊州對蜀漢確實太重要了,一是因為蜀漢手頭就本來沒有多少地方,除去益州就只有和東吳平分的半個荊州了。
  • 關羽大意失荊州後,戰死沙場,其兩名部下卻奇蹟生還
    但因為東吳突然偷襲,荊州徹底淪陷,不僅關羽兵敗身死,連同蜀漢大部分將士都成為了東吳的刀下亡魂,劉備集團實力遭到腰斬,也是整個集團後期人才凋零的主要原因。而很多朋友可能不知道,關羽兵敗荊州之後,在這麼險要的情況下還有2位重要人物脫身,為後來劉備開啟夷陵之戰做了不小的貢獻,另外一位大將也沒有被吳軍擒殺,只是生死不明,生還的希望同樣很大。
  • 關羽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到底是被誰坑死?真相讓人意想不到
    同年,駐守荊州,並得以假節鉞的關羽,突然發動襄樊之戰,拉開了北伐的序幕。在這一戰之初,他先是兵圍樊城,困住了曹魏名將曹仁,之後又水淹七軍,降于禁、斬龐德,使援軍全軍覆沒,一舉威震華夏。然而好景不長,東吳在曹魏的聯合之下,突然出手攻打關羽後方,使關羽被迫敗走麥城,最終被無名小將馬忠擒殺,一代將星就此殞落。回味歷史,每每想到此事,大多數人都會唏噓不已,甚至淚溼雙目。
  • 你認為「大意失荊州」真的是關羽的責任嗎?
    赤壁之戰的孫劉聯盟眼看就要破裂,這個時候,曹操領兵前來攻打漢中,劉備擔心蜀地的安全,只得與孫權和解,將長沙、江夏、桂陽三郡歸還孫權,這在歷史上被稱為「湘水和議」。劉備與曹操在漢中進行了長達兩年的漢中之戰,這是曹劉二人最大規模的一次正面對決,投入兵力之大,三國罕見。漢中之戰之時,關羽鎮守荊州,此時蜀國佔據的荊州,面積已經縮小了將近一半。
  • 呂蒙奪荊州,為何非殺關羽,以至引火燒身?
    荊州之戰,從威震華夏到身首異處,關羽用了三個月荊州之戰又稱「襄樊之戰」、「關羽北伐」,最準確的稱呼卻是「荊州爭奪戰」。戰爭發生在公元219年,在兵戈如火的三國時期,此戰規模並不大:蜀將關羽從南郡出發,圍攻襄陽和樊城。
  • 毛主席說關羽愚蠢可悲,那麼誰才是大意失荊州的根本責任人呢?
    諸葛亮的《隆中對》戰略布布局是奪取西川,兼擁荊州,等待天下時局變化。然而當劉備取西川遇阻,諸葛亮率軍支援劉備時,關羽自告奮勇鎮守荊州,自此重任在肩,守衛東方荊襄九郡。劉備奪得西川益州和東川漢中,自立漢中王后,冊封關羽為漢壽亭侯、前將軍、五虎上將之首,關羽可謂志得意滿,春風得意,不久奉兄王劉備和軍師諸葛亮的命令,率軍攻打襄陽和樊城,輕鬆攻佔襄陽,但是被小小的樊城絆住了腳,雖然水淹七軍、威震華夏,斬龐德、俘于禁,卻幾度攻不下城,還受了傷,刮骨療毒。曹操嚇得幾次想遷都,最後用計誘使東吳孫權拜呂蒙呂子明為大都督,白衣渡江連夜偷襲荊州,解了樊城之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