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大意失荊州,曹操都知道放行,為何孫權一定要置關羽於死地

2020-12-11 河北小將說歷史

公元219一代名將關羽被東吳擒獲,慷慨就義,自此劉備的根據地荊州被孫權吞併。熟知三國這段歷史的朋友都知道,關羽死後,劉備氣急敗壞,匆忙稱帝後就率領舉國大軍討伐東吳。

曹操在命徐晃進軍的時候,讓徐晃迎面擊潰荊州軍便可,並不讓追殺關羽。其目的也是想守住襄樊便好,讓關羽死於江東之手既可以使孫劉聯盟破產,自己坐收漁翁之利。雖然曹操沒有等到那個時刻,但曹丕卻等到了,坐觀孫權與劉備的成敗。

老年關羽

曹操作為一代奸雄,劉備的死敵尚且知道這個因果,殺關羽必定會惹怒劉備,招來復仇大軍。作為江東之主的孫權難道不知道嗎?答案當然是知道,江東人物眾多,這個淺顯的道理還是知道的。那關羽大意失荊州後,曹操都知道放行,為何孫權一定要置關羽於死地?其實這也不能怪孫權,箭在弦上不得不發罷了。

其一,孫權自從接管了父兄基業後,也是不斷努力的。穩定了江東局勢後,要想進一步發展的話,必須向東入侵。北面的曹操實力強大,連諸葛亮都說:此誠不可與其爭鋒。所以只能順著長江,向西圖謀荊州。荊州作為江東的上遊,對孫權來說戰略地位太重要了。得到荊州進可圖謀巴蜀,退可自保。

孫權

在魯肅與孫權的榻上對中,魯肅就建議孫權吞併荊州,進取西川,與曹操劃長江二分天下建立帝業,最後一統中華。所以荊州作為孫權眼中的肥肉必須吃,就算燙手也必須吃。

其二,荊州作為劉表的地盤,雖然在劉表手中沒有得到最大限度地使用,但也開發的不錯。中國北方戰亂頻繁,由於劉表一直自守,所以成了很多人才的歸屬地,紛紛到荊州躲避戰爭。而荊州人口眾多,陸軍水軍都有,是個很不錯的平臺。

曹操

在曹操吞併荊州的時候,蔡瑁就向曹操匯報:「馬軍五萬,步軍十五萬,水軍八萬:共二十八萬。錢糧大半在江陵;其餘各處,亦足供給一載。大小戰船,共七千餘只。」所以力量如此雄厚,會讓很多英雄眼饞,拿下荊州後,實力必定大增。所以孫權就算撕破臉皮,也要攻打荊州。

其三,孫權與曹操媾和,一起圖謀荊州。孫權派大將呂蒙偷襲關羽後方,與徐晃前後呼應,徐晃保衛襄樊,呂蒙奪取荊州。可以說是個互惠互利的事情。既然已經得罪了劉備,讓關羽腹背受敵,那就乾脆殺了關羽,關羽十分要面子,如果放了關羽,必定會引軍報仇。與其放虎歸山,不如斬草除根。

呂蒙

其四,關羽自視甚高,屢次藐視江東。關羽單刀赴會先不說,就單說諸葛瑾為孫權聯姻,取關羽的女兒為兒媳。可惜關羽連眼都沒抬,大罵:「虎女焉能嫁與犬子!」這一下子激怒了孫權,我孫權怎麼說也是一方霸主,連曹操都稱讚我「生子當如孫仲謀」,你一個武夫居然敢這樣辱沒我。所以不管是形勢所迫還是滿足報復心理,襲擊荊州勢在必行。

綜上,不是孫權不想放過關羽,而是關羽必須死,要不然對孫權更不利!如果您是孫權會怎樣做呢,放了關羽還是不要荊州呢?

相關焦點

  • 關羽大意失荊州,是怎麼「大意」的?「荊州事件」的主謀又是誰?
    在這十年中,劉備收服了馬超,集齊了他的「五虎上將」,隨著龐統的來投,他的身邊「臥龍鳳雛」亦是比翼雙飛,兵強馬壯的劉備,逼降劉璋,佔據了蜀地,強佔荊州,讓孫權敢怒不敢言,攻佔關中,讓曹操嚇得差點遷都……但隨著關羽「大意」失荊州,蜀漢的高潮戛然而止,關羽為何會「大意」?「荊州事件」的主謀又是誰?
  • 並非關羽,那麼到底是誰大意失的荊州?
    並非關羽,那麼到底是誰大意失的荊州? 眾所周知,關羽大意失荊州,可細細分析,關羽失去荊州的責任不應完全歸罪於他,關羽攻打曹操時,曾經沿江設下烽火臺以及多種防禦工事所組成的一個完整的防禦系統,可謂心思縝密,用心良苦,但百密尚有一疏,雖然荊州之失關羽的責任不可推卸,可是諸葛亮的戰略部署也是有嚴重問題的。
  • 關羽大意失荊州,荊州卻建設了一個關羽雕像,網友:這是羞辱關羽
    《三國演義》這部電視劇很多人都看過,大家都知道關羽大意失荊州,最後敗走麥城,被東吳大將呂蒙設計殺害,享年58歲。對於丟失荊州,這可能是關羽這輩子最大的失誤了。我們現在也可以猜想一下,關羽丟失荊州,他自己肯定是捶足頓胸,懊惱不已,感覺很沒面子。為什麼這麼說呢?大家都知道,關羽這個人一生非常傲慢,有些許的目中無人,就是能讓關羽看上眼的人或者物品不多。
  • 你認為「大意失荊州」真的是關羽的責任嗎?
    赤壁之戰的孫劉聯盟眼看就要破裂,這個時候,曹操領兵前來攻打漢中,劉備擔心蜀地的安全,只得與孫權和解,將長沙、江夏、桂陽三郡歸還孫權,這在歷史上被稱為「湘水和議」。劉備與曹操在漢中進行了長達兩年的漢中之戰,這是曹劉二人最大規模的一次正面對決,投入兵力之大,三國罕見。漢中之戰之時,關羽鎮守荊州,此時蜀國佔據的荊州,面積已經縮小了將近一半。
  • 關羽大意失荊州,是他大意傲慢麼?其實另有原因
    其中,蜀漢劉備佔據荊州九郡中的4郡面積最大,所以也就有後來所謂的關羽守荊州,實際上荊州並非全部為蜀漢所有,並且荊州一開始也並非關羽鎮守,而是有蜀漢智囊諸葛亮鎮守。 那麼,為什麼都說是關羽大意失荊州呢?
  • 孫權為何一定要偷襲荊州?只因關羽做了一件蠢事,侵犯了吳國主權
    關羽北伐曹操,水淹七軍勢不可擋,打得曹操幾乎想要遷都。這個時候孫權為何一定要偷襲荊州?吳蜀本是同盟關係,孫權為何要突然撕毀同盟,從背後捅關羽一刀呢?是貪圖魏國的報酬,還是害怕蜀國一家獨大,又或是記恨關羽傲慢無禮,不肯與東吳結親呢?
  • 關羽大意失荊州的真實原因是什麼呢?
    在現代語言中,我們都已經很熟悉那句成語叫「大意失荊州」,用來比喻因疏忽大意而導致失敗或造成損失,有粗心大意、驕傲輕敵的意思。這個成語的歷史背景是三國時期,名將關羽失去荊州三郡(南郡、武陵、零陵)的典故。故事概況為:赤壁之戰後,荊州七個郡被劉備、曹操、孫權三家瓜分,劉備入蜀(四川),留關羽鎮守佔據的荊州五郡(南郡、長沙、零陵、桂陽、武陵),其中南郡是劉備向東吳借的。
  • 關羽大意失荊州失去的更是蜀國的半壁江山,荊州對蜀國重要在哪了
    這麼好的地理位置,劉備自然要想把荊州保下來,以便可以向北進攻。事實上,在留下半個荊州的情況下,關羽還能一直向北打,威脅到宛城,嚇得曹操差點遷都,要不是孫權突然叛變斬殺關羽,可能曹操也很危險了。就此可以看出荊州的地理位置對於劉備有多重要。
  • 關羽大意失荊州留下遺憾,如果當初趙雲守荊州,結果會如何?
    為了早日實現興復漢室地理想,劉備特意在曹操最疲弱的時候命令關羽北伐,關羽不負眾望把戰線推到了新野北部,直接威脅曹操核心地區的安全,這也是蜀漢集團最巔峰的時期。但因為關羽大意導致荊州被奪糧道被斷,關羽戰亂中被殺,蜀漢國力開始下降。造成這種原因的罪魁禍首就是關羽,假如歷史可以重來,換趙雲鎮守荊州,蜀漢將會繼續強盛。
  • 「關羽大意失荊州」的荊州是哪裡?許多人都想錯了!
    三國爭霸時魏蜀吳都想得到荊州,荊州是現在的哪些地方?「關羽大意失荊州」的荊州是哪裡?許多人都想錯了!東漢末年,天下群雄並起,經過連年混戰後,最終形成了魏蜀吳三足鼎立之勢。在三國爭霸戰中,有一個地方是曹操、劉備與孫權多次爭奪之處,那就是「荊州」。《三國演義》中,神勇無敵的關羽晚年所犯的最大錯誤,就是失了荊州,結果,引發了劉備東徵兵敗,從而改變了三國格局。荊州最早是東漢宗室劉表的地盤。劉表,字景升,西漢魯恭王劉餘之後,東漢末年的名士、軍閥。
  • 關羽真的是大意失荊州嗎,有三點可以證明主要的原因不在他
    關羽被大家成為「關公」,長鬚赤面,兇猛霸氣。在三國時期,為劉備的蜀漢立下了汗馬功勞,可是大意失荊州卻讓他折戟沉沙,英明受損。在三國時期,都知道荊州的重要性,如果把荊州比作箭,那益州就是弓了;當益州兵馬強壯,糧草充足時,就可以用荊州這個箭,直指曹魏了。
  • 關羽大意失荊州,是劉備的決策有誤,還是關羽犯下的錯?
    不過還是能夠看出來,劉備有著自己的謀略,他能夠借到荊州,也是足夠有能力的。不過後來發生了一些事情,讓劉備費盡心思得到的荊州竟然喪失掉了。歷史上都說劉備大意失荊州,那原因究竟是怎樣呢?一、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 「大意失荊州」這個鍋關羽背了1800年,劉備應該承擔主要責任
    赤壁之戰後,關羽經營荊州十二載公元208年,曹操率軍南下,準備畢其功於一役,但遭到劉備、孫權聯軍的阻擊,在赤壁之戰中由於魏軍不擅水戰,被孫、劉聯軍大敗。很多人都認為赤壁之戰奠定了三分天下的格局,事實上,劉備在剛剛結束的赤壁之戰中並不具備與曹操、孫權同等規模的實力。
  • 關羽因為粗心大意失去荊州?錯!原因竟是這樣的!
    三國歷史上,關羽大意失荊州的事情是我們都熟知的,大家對這個話題都很關注,畢竟關羽一生在戰場上創造了無數的輝煌戰績。可是這一次卻馬前失蹄,不僅失去了荊州這麼一個重要的戰略位置,就連自己也被終結了生命,結束了一生的輝煌。
  • 大意失荊州是關羽的過失?其實這是東吳四英傑早就設下的陰謀!
    四個人雖然政見不一,但都對東吳有著非常大的貢獻,後世統稱為東吳四英傑。這四人雖然政見不一,但在荊州的問題上,做出的貢獻是一致的,在他們四人的努力下,荊州盡歸東吳所有。在東吳的戰略規劃中,始終離不開奪取荊州。當年魯肅到江東後,就曾為孫權指出,東吳若要想爭霸天下,首先就是要佔領荊州。而這個觀點讓孫權深信不疑,為此即便是託孤重臣張昭對魯肅頗有微詞,孫權也視而不見。
  • 關羽大意失荊州,劉備會不會怨恨關羽,為什麼
    關羽大意失荊州是三國中的標誌性事件,從此以後,蜀漢進入了衰弱期,關羽失荊州還引發了劉備伐吳的夷陵之戰,最終劉備戰敗,5萬精銳全軍覆沒,劉備帶著極少數人狼狽逃回永安宮,當劉備身心疲憊地躺在永安宮中時,當劉備回憶他這一生的奮鬥拼搏時,當劉備想起自己當初任命關羽為荊州軍政一把手時,心中是否會存在對關羽的怨恨
  • 關羽大意失荊州,其實跟他本身的傲氣有關
    關羽在《三國演義》中,一直都是正義的化身,有勇有謀,為劉備的蜀漢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在攻打樊城一役中,不僅樊城未能被攻破,還失去荊州,最終被殺。不過現在看來丟失荊州其實是一個小概率事件,正因為關羽本身充滿了傲氣得罪了不少同僚,再加上東吳孫權偷襲成功,才最終導致關羽大意失荊州。
  • 關羽大意失荊州,全都是因為他的一封信,信上寫了什麼呢?
    關羽大意失荊州,全都是因為他的一封信,信上寫了什麼呢?因為聽了恭維話,壓抑的事情就會變得快樂起來,最後又因為聽了恭維話,產生了放鬆的想法,導致了一次次的失敗。關羽一生在戰場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享有很高的威望,很遺憾最後卻因為不注意丟了性命。
  • 毛主席說關羽愚蠢可悲,那麼誰才是大意失荊州的根本責任人呢?
    劉備奪得西川益州和東川漢中,自立漢中王后,冊封關羽為漢壽亭侯、前將軍、五虎上將之首,關羽可謂志得意滿,春風得意,不久奉兄王劉備和軍師諸葛亮的命令,率軍攻打襄陽和樊城,輕鬆攻佔襄陽,但是被小小的樊城絆住了腳,雖然水淹七軍、威震華夏,斬龐德、俘于禁,卻幾度攻不下城,還受了傷,刮骨療毒。曹操嚇得幾次想遷都,最後用計誘使東吳孫權拜呂蒙呂子明為大都督,白衣渡江連夜偷襲荊州,解了樊城之圍。
  • 關羽為何要北伐襄樊,嚇得曹操要遷都?
    與赤壁之戰相比,赤壁之戰是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關羽北伐襄樊是以少敵多,在呂蒙白衣渡江偷襲之前,關羽部隊一直佔據主動。赤壁之戰後,三足鼎立之勢開始形成。襄樊之戰關羽威震華夏,中原各處民眾紛紛起兵響應,曹操都欲遷都以避其鋒。可惜因為孫吳背盟偷襲而功敗垂成。襄樊之戰是如何引發的,關公為何要北伐襄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