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歷史上,關羽大意失荊州的事情是我們都熟知的,大家對這個話題都很關注,畢竟關羽一生在戰場上創造了無數的輝煌戰績。可是這一次卻馬前失蹄,不僅失去了荊州這麼一個重要的戰略位置,就連自己也被終結了生命,結束了一生的輝煌。目前在人們普遍看來,關羽失去荊州最主要原因,是因為他的傲慢和大意。
但並非如此:
根據歷史記載,當時關羽在北伐戰爭之前,孫權就派出了使者,想要關羽將他的女兒許配給自己的兒子,和關羽成為親家,以此來形成親密的關係。當時孫權當然想將關羽拉上自己的戰船,以此來極大地增強自己的實力。但是關羽作為一個忠臣當然不會同意這門親事,所以他不但拒絕了此事,還羞辱了孫權派來的使者,落了孫權的面子。這就造成很多人認為,這是孫權背叛盟約攻打荊州,擊殺關羽的根本原因。
但是筆者想要說的是,這種判斷是片面的、錯誤的,典型地把政治集團個人化了。當時關羽和孫權的所作所為代表的都是各自集團的利益,並非一人之事!而關羽作為一個忠義之士,當然能分得清個人利益與團體利益的重要性,更何況對於關羽來說,如果把女兒嫁到東吳,女兒就會立馬成為孫權的人質,以此來要挾劉備集團。女兒的生命安全不僅得不到保障,更是坑害了自己的主子。就像之前發生的例子,孫權誘惑劉備的妻子孫夫人偷走劉備的兒子阿鬥那樣。
如果關羽答應了這門親事,並且不羞辱使者,那麼孫權會不會就放棄了荊州這塊寶地?答案當然是否!當時的三國各方聯盟都將自己的利益作為行動的第一指南,而自從周瑜借地方給劉備以後,發生了各種不愉快,孫權和劉備兩家結成的聯盟就多次差點瓦解。大家可謂都是表面兄弟,平日裡都相互稱做兄弟,但是私底下小動作都不少。孫權就是如此,當時局勢三分天下,相互之間形成了微妙的平衡關係。他不敢擅自打破這種平衡,怕受到劉備和曹操的前後夾擊。他一直在等待機會,而後面確實被他等到了!
在公元219年的時候,三國形勢又發生了一些微妙的變化。這樣孫權看到了機會,他當時立馬命令呂蒙率領大兵,直接撲向了荊州,斬殺關羽父子二人,佔據了荊州這塊寶地。而從現在分析來看,促使這次事變發生的原因有以下幾個:
第一個就要提到曹操,當時他與劉備在漢中打得激烈,卻被劉備打敗。曹操集團實力遭到了一定的削弱,內部和後方出現了動蕩,氣勢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所以就退回了北方調養生息,而這時候,曹操勢必不會再對荊州進行爭奪,孫權可謂是少了一大競爭對手。
第二點要從劉備來看。當時在漢中,他擊敗了曹操,勢力隱隱佔據了上風。原本形成平衡的三國勢力,卻突然發生了新的變化。這對孫權就造成了很大的壓力。如果繼續放任劉備擴張自己的勢力,而自己沒有什麼行動的話,自己後面的日子肯定不好過啊!
第三點我們要從孫權集團內部說起,當時手底下的第一猛將呂蒙是一個主攻派。他在對劉備和曹操勢力進行了分析過後,認為孫權必須主動出擊,才能獲得優勢,不然再這樣下去,看著劉備和曹操勢力一天天增長,自己也只是慢性死亡。
從以上原因來看,關羽沒有守住荊州,原因主要來自外方。但是關羽也有很大的責任,卻不是粗心大意,而是最兩個最重要的守門人發生了叛變!當時這兩個人犯了一點小錯誤,被眼睛裡容不得沙子的關羽發現了,一頓批評之後,還辱罵了二人。這也為日後這兩個守門將的叛變埋下了伏筆。最終在呂蒙的成功公關下,不費一兵一卒就拿下了荊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