丟失荊州,關羽有責任,但絕不是全責,更談不上「大意」。我們先說三國時期的荊州,它並不是現在的湖北荊州這樣一個城市,而是荊州七郡(後來增加襄陽郡、章陵郡共九郡),包括南陽郡、南郡、江夏郡、零陵郡、桂陽郡、武陵郡、長沙郡。荊州七郡,也並非為三國一家獨佔,而是三家瓜分。曹操佔據了北部的江夏(長江以北)和南陽;東吳佔據了南郡和長江以南的江夏;劉備得了長江以南的南郡,還有長沙、零陵、桂陽、武陵四個郡。那麼劉備借荊州,又是怎麼回事呢?赤壁之戰後,劉備向東吳請求都督荊州,在魯肅的大力支持下,孫權同意將南郡借給劉備屯兵發展。
所以劉備借荊州,並非借的整個荊州,東吳沒有佔領整個荊州,劉備也借不到全部。劉備後來借荊州不還,又是怎麼回事?劉備事前承諾取得西川後,就歸還荊州所借之地。然而,劉備取得西川後,孫權派魯肅前去索要荊州之地。這時候,東吳給了兩個方案:一是還南郡,二是還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劉備以各種理由搪塞不還,他不會輕易歸還,因為荊州是諸葛亮隆中對的關鍵點。而關羽則更更加直接,他驅逐了東吳派來接收三郡的官員。孫權盛怒,派呂蒙領兵前來爭奪,劉備擔心關羽不低,則從益州派出五萬人馬前來支援,在公安一帶與呂蒙對峙,雙方劍拔弩張。
赤壁之戰的孫劉聯盟眼看就要破裂,這個時候,曹操領兵前來攻打漢中,劉備擔心蜀地的安全,只得與孫權和解,將長沙、江夏、桂陽三郡歸還孫權,這在歷史上被稱為「湘水和議」。劉備與曹操在漢中進行了長達兩年的漢中之戰,這是曹劉二人最大規模的一次正面對決,投入兵力之大,三國罕見。漢中之戰之時,關羽鎮守荊州,此時蜀國佔據的荊州,面積已經縮小了將近一半。這一點在電視劇和小說中,並沒有過多地去展開演繹,以致於很多讀者都認為,關羽是統領了整個荊州。其實,和議之後,關羽所佔的荊州之地已經沒多少地盤了。而且,因為漢中之戰,劉備留在荊州的兵力也沒有那麼多。
若曹操、孫權同時來攻,關羽的荊州兵,根本無法做到他自己說的「分兵拒之」。荊州的隱患是什麼時候開始爆發的呢?確定地說是在魯肅死後。東吳在魯肅死後,孫劉聯盟開始搖搖欲墜,東吳無時無刻不在想著佔有全部荊州。然而,漢中之戰蜀國大勝,這時候東吳奪取荊州,劉備必然自益州出兵支援。東吳一直在等待和尋找一個機會,而這個機會也終於來了。那就是關羽領兵北伐,攻打襄樊,荊州空虛。東吳趁關羽北伐之時,派呂蒙白衣渡江,一舉奪取了荊州。關羽圍困襄樊之時,傅士仁、糜芳不僅不派兵增援,反而投降了東吳。後世之所以說關羽「大意失荊州」,大致有兩個原因。
一是他傲慢無禮,輕視東吳,拒絕與孫權聯姻,經常把東吳鼠輩掛在嘴邊,違背了諸葛亮東聯孫吳,北拒曹操的基本策略;二是他領兵北伐,並且再次調出荊州全部守軍,造成了荊州的空虛,給了東吳可乘之機。其實,無論是誰守荊州,都會有丟失荊州的風險,而且這個風險,在擁護孫劉聯盟的東吳臣子死後,隨時可能爆發。1、東吳奪取荊州之心不死,無論是誰在守荊州,都有這個隱患;2、陸遜領兵堵住了劉備支援荊州的出口,而且荊州丟失之快,劉備都來不及救援;3、傅士仁、糜芳即使同意救援,也來不及,這是地理位置上決定的。4、即使荊州守將沒有北伐,北方的曹魏也一直虎視眈眈盯著荊州,隨時會挑起孫劉的爭端。
關羽的北伐,正好是曹魏挑起孫劉爭端的一個絕好時機。網上很多朋友都分析,換了趙雲,是可以守住荊州的。其實不然,哪怕劉備、諸葛亮親自鎮守荊州,也不能確保守住。因為只要蜀國對曹魏用兵,東吳都必然偷襲荊州。東吳再仁義,也會被曹魏慫恿。當時的形勢,荊州三家分佔,是三家勢力交錯的一個區域,任何一方先動,爆發點都必然出在荊州。所以,無論是誰來守荊州,都無法消除這種隱患。諸葛亮看到了一點:只要孫劉聯盟穩固,東吳就不會偷襲奪取荊州。諸葛亮是穩中求勝。劉備看到了另一點:只有徹底消滅東吳,才能真正擁有荊州,才能實現隆中對的策略。
因此劉備不顧一切反對,傾全國之兵要滅掉東吳。在這一點上,劉備的雄才大略超過了諸葛亮,畢竟他是諸葛亮的老闆。關羽北伐曹魏,劉備發兵滅吳,都太急了,還沒有這個胃口,就想吃掉對方。關羽丟失荊州,是三國局勢轉變的轉折點,魏蜀吳三國的命運由此發生了改變:魏國與東吳陷入戰爭,後來又被迫啟用司馬懿;蜀國丟失了戰略支撐點,諸葛亮伐魏,只能出祁山;東吳向曹魏稱臣,雖然夷陵之戰大勝,卻也大傷元氣。只是關羽背上了「大意失荊州」的話柄,歷經數朝數代都被人爭論不休。其實,仔細分析,他也是多麼的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