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州之戰,從威震華夏到身首異處,關羽用了三個月
荊州之戰又稱「襄樊之戰」、「關羽北伐」,最準確的稱呼卻是「荊州爭奪戰」。
戰爭發生在公元219年,在兵戈如火的三國時期,此戰規模並不大:蜀將關羽從南郡出發,圍攻襄陽和樊城。魏國大將于禁率領大軍救援,時值漢水泛濫,慘遭關羽水淹七軍。此戰過後,魏國恐慌,曹操險些遷都,加之此前夏侯淵剛剛在漢中被劉備所敗,魏國在三國鼎立中的壓倒性優勢出現動搖。
這是荊州爭奪戰的上半場,雖然精彩紛呈,但真正主導戰爭結果的卻是短促且戰役規模更小的下半場。東吳呂蒙趁關羽勢頭正盛,帶領不多兵力,偷襲荊州,籠絡荊州人心,導致關羽軍隊失控。關羽出逃麥城,被截殺。
「荊州爭奪戰」後,魏和蜀實力遭重創,蜀國從此偏離了諸葛亮《隆中對》的規劃。後劉備此後為關羽報仇而發起「夷陵之戰」,導致蜀國大軍覆沒,自此失去了爭奪天下實力。荊州之戰雖然在名氣上未能與三國三大戰役「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齊名,但對天下的走勢之影響,絲毫不次於三大戰役。
關羽七月份水淹七軍,十月份敗走麥城身首異處,間隔了三個月。劉備大怒,討伐東吳,東吳遭遇巨大危機。
《三國志》記載,東吳抓到關羽,內部對其存留有過爭論。但是魯肅死後,呂蒙為首的對蜀強硬派佔據了上風,他們最終處死了關羽。劉備發兵之時,孫權非常恐懼,可東吳既然並不想惹來蜀國拼命,為何要殺死關羽?
很多人認為這是關羽傲慢,和呂蒙存在個人矛盾等因素導致的,這是不對的。
呂蒙是怎樣的人?
《三國志》中記載了呂蒙很多事跡,比周瑜和魯肅的傳記要詳盡許多。其中有三個比較有名:
呂蒙十五六歲的時候,家裡很窮,跟著姐夫鄧當討伐山越。鄧當因他年少,讓他退,呂蒙不聽。鄧當並且將此事告訴了呂蒙的母親。呂蒙的母親要懲罰他,他卻說:「貧賤難可居,脫誤有功,富貴可致。且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這就是成語「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來源之一。
孫權因為軍費不足,要合併一些小股軍隊,呂蒙就借了一大筆錢,在孫權檢閱軍隊的時候給軍隊換上了新的裝備。孫權檢閱當天,看見呂蒙軍隊很有氣勢,非但沒有合併他,反而給他補充了兵員,還進行了提拔。
呂蒙年輕的時候,識字不多。多年以後,魯肅接替周瑜的職位,經過路口拜訪呂蒙。二人酒席間,呂蒙對於當前東吳的局勢,以及魯肅所面臨的問題,給出了非常高明的分析,並給出了五條策略。魯肅感嘆道:「呂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於此也。」這個典故,又叫做「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
從這裡我們大體能夠看到,呂蒙是一個非常務實的人,雖然膽子很大,然而,卻不是會失去理性的人。
且,正如史書中所說的,殺死關羽的決定是經過討論的,並不是呂蒙或孫權一時之怒,而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確實有一些讓關羽存活的理由
1、正史中關羽的威力,可絕對不是《三國演義》裡那麼誇張。在劉備前半生的戎馬生涯中,關羽多數是帶領少量軍隊保護劉備後方以及親屬,主攻任務通常是劉備自己擔任,後為奪取巴蜀和關羽分兵,關羽才有了大展拳腳的舞臺。總之關羽的傲慢,與他的經驗不足也有很大關係。雖然水淹七軍抓了于禁,但是關羽在曹仁、徐晃面前,就已經暴露出了能力在未來不足以進取的狀況。放關羽作為和平條件,很難說是放虎歸山;囚禁關羽,作為人質,也不失為上策。
2、當劉備舉大軍討伐東吳的時候,孫氏集團還是非常害怕的。而且蜀國狂攻之下,魏國曹丕也舉兵長江北。得到了荊州是實質性的,而關羽只不過一人一馬,殺之卻使得東吳置於亡國風險之下。這樣看,呂蒙也不該殺關羽。
對於呂蒙來說,關羽也有不得不殺的理由
從軍事上看,也是最直接的原因:呂蒙趁關羽與曹仁、徐晃交戰,奪其後方荊州,並給荊州百姓以極大的優惠:要求士兵秋毫無犯,呂蒙同鄉的士兵拿了百姓的鬥笠,呂蒙居然殺掉;呂蒙問籠絡人心,早晚派人詢問生病的老人,給他們抓藥,給饑寒的人食物和衣服。剛剛接手荊州,居然讓當地路不拾遺。這樣的情況下,關羽所帶領的荊州兵都不願意跟隨他了,想要投靠呂蒙。
然而,這種所謂的優待顯然不可能長遠,可以賠本奪荊州,但是荊州到手之後不可能繼續賠本,甚至之前下過的血本----羊毛出在羊身上----也得撈回來。優惠政策取消後,荊州人和士兵會發現,原來自己上當了。如此一來,心中自然不滿,而關羽對荊州的號召力就會繼續發揮作用。殺掉關羽,可以斷絕荊州人的念想,安心的給東吳繳納賦稅,提供兵源,不再幻想美事。
從外交上看,也是殺關羽深層原因:奪取荊州之後,無論如何東吳和蜀國都會成為死敵。而東吳在夷陵之戰前本來就已經向曹操稱臣示好,殺掉關羽可以向魏國顯示投靠決心。
根本上講,還是在於東吳實力崛起,對蜀國的報復有一定的底氣防禦:漢中之戰、襄樊之戰後魏國實力受損,而且曹操年老力衰,命不久矣。蜀國剛剛失去了荊州,大批士兵投降東吳,東吳力量增長,成為三方勢力中勢頭最好的。因此東吳雖然不願意與蜀國決戰,卻並不懼怕。
尤其是隨著曹操死去,原本蜀國和吳國共同的強敵暫時偃旗息鼓,各自失去了強大的亡國威脅之後,昔日的盟友都希望吞併對方,因為這個目標比吞併強大的魏國更現實。你死我活是免不了的,而殺關羽也是宣戰的一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