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蒙奪荊州,為何非殺關羽,以至引火燒身?

2020-12-19 掃地僧的趣味史

荊州之戰,從威震華夏到身首異處,關羽用了三個月

荊州之戰又稱「襄樊之戰」、「關羽北伐」,最準確的稱呼卻是「荊州爭奪戰」。

戰爭發生在公元219年,在兵戈如火的三國時期,此戰規模並不大:蜀將關羽從南郡出發,圍攻襄陽和樊城。魏國大將于禁率領大軍救援,時值漢水泛濫,慘遭關羽水淹七軍。此戰過後,魏國恐慌,曹操險些遷都,加之此前夏侯淵剛剛在漢中被劉備所敗,魏國在三國鼎立中的壓倒性優勢出現動搖。

這是荊州爭奪戰的上半場,雖然精彩紛呈,但真正主導戰爭結果的卻是短促且戰役規模更小的下半場。東吳呂蒙趁關羽勢頭正盛,帶領不多兵力,偷襲荊州,籠絡荊州人心,導致關羽軍隊失控。關羽出逃麥城,被截殺。

「荊州爭奪戰」後,魏和蜀實力遭重創,蜀國從此偏離了諸葛亮《隆中對》的規劃。後劉備此後為關羽報仇而發起「夷陵之戰」,導致蜀國大軍覆沒,自此失去了爭奪天下實力。荊州之戰雖然在名氣上未能與三國三大戰役「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齊名,但對天下的走勢之影響,絲毫不次於三大戰役。

關羽七月份水淹七軍,十月份敗走麥城身首異處,間隔了三個月。劉備大怒,討伐東吳,東吳遭遇巨大危機。

《三國志》記載,東吳抓到關羽,內部對其存留有過爭論。但是魯肅死後,呂蒙為首的對蜀強硬派佔據了上風,他們最終處死了關羽。劉備發兵之時,孫權非常恐懼,可東吳既然並不想惹來蜀國拼命,為何要殺死關羽?

很多人認為這是關羽傲慢,和呂蒙存在個人矛盾等因素導致的,這是不對的。

呂蒙是怎樣的人?

《三國志》中記載了呂蒙很多事跡,比周瑜和魯肅的傳記要詳盡許多。其中有三個比較有名:

呂蒙十五六歲的時候,家裡很窮,跟著姐夫鄧當討伐山越。鄧當因他年少,讓他退,呂蒙不聽。鄧當並且將此事告訴了呂蒙的母親。呂蒙的母親要懲罰他,他卻說:「貧賤難可居,脫誤有功,富貴可致。且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這就是成語「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來源之一。

孫權因為軍費不足,要合併一些小股軍隊,呂蒙就借了一大筆錢,在孫權檢閱軍隊的時候給軍隊換上了新的裝備。孫權檢閱當天,看見呂蒙軍隊很有氣勢,非但沒有合併他,反而給他補充了兵員,還進行了提拔。

呂蒙年輕的時候,識字不多。多年以後,魯肅接替周瑜的職位,經過路口拜訪呂蒙。二人酒席間,呂蒙對於當前東吳的局勢,以及魯肅所面臨的問題,給出了非常高明的分析,並給出了五條策略。魯肅感嘆道:「呂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於此也。」這個典故,又叫做「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

從這裡我們大體能夠看到,呂蒙是一個非常務實的人,雖然膽子很大,然而,卻不是會失去理性的人。

且,正如史書中所說的,殺死關羽的決定是經過討論的,並不是呂蒙或孫權一時之怒,而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確實有一些讓關羽存活的理由

1、正史中關羽的威力,可絕對不是《三國演義》裡那麼誇張。在劉備前半生的戎馬生涯中,關羽多數是帶領少量軍隊保護劉備後方以及親屬,主攻任務通常是劉備自己擔任,後為奪取巴蜀和關羽分兵,關羽才有了大展拳腳的舞臺。總之關羽的傲慢,與他的經驗不足也有很大關係。雖然水淹七軍抓了于禁,但是關羽在曹仁、徐晃面前,就已經暴露出了能力在未來不足以進取的狀況。放關羽作為和平條件,很難說是放虎歸山;囚禁關羽,作為人質,也不失為上策。

2、當劉備舉大軍討伐東吳的時候,孫氏集團還是非常害怕的。而且蜀國狂攻之下,魏國曹丕也舉兵長江北。得到了荊州是實質性的,而關羽只不過一人一馬,殺之卻使得東吳置於亡國風險之下。這樣看,呂蒙也不該殺關羽。

對於呂蒙來說,關羽也有不得不殺的理由

從軍事上看,也是最直接的原因:呂蒙趁關羽與曹仁、徐晃交戰,奪其後方荊州,並給荊州百姓以極大的優惠:要求士兵秋毫無犯,呂蒙同鄉的士兵拿了百姓的鬥笠,呂蒙居然殺掉;呂蒙問籠絡人心,早晚派人詢問生病的老人,給他們抓藥,給饑寒的人食物和衣服。剛剛接手荊州,居然讓當地路不拾遺。這樣的情況下,關羽所帶領的荊州兵都不願意跟隨他了,想要投靠呂蒙。

然而,這種所謂的優待顯然不可能長遠,可以賠本奪荊州,但是荊州到手之後不可能繼續賠本,甚至之前下過的血本----羊毛出在羊身上----也得撈回來。優惠政策取消後,荊州人和士兵會發現,原來自己上當了。如此一來,心中自然不滿,而關羽對荊州的號召力就會繼續發揮作用。殺掉關羽,可以斷絕荊州人的念想,安心的給東吳繳納賦稅,提供兵源,不再幻想美事。

從外交上看,也是殺關羽深層原因:奪取荊州之後,無論如何東吳和蜀國都會成為死敵。而東吳在夷陵之戰前本來就已經向曹操稱臣示好,殺掉關羽可以向魏國顯示投靠決心。

根本上講,還是在於東吳實力崛起,對蜀國的報復有一定的底氣防禦:漢中之戰、襄樊之戰後魏國實力受損,而且曹操年老力衰,命不久矣。蜀國剛剛失去了荊州,大批士兵投降東吳,東吳力量增長,成為三方勢力中勢頭最好的。因此東吳雖然不願意與蜀國決戰,卻並不懼怕。

尤其是隨著曹操死去,原本蜀國和吳國共同的強敵暫時偃旗息鼓,各自失去了強大的亡國威脅之後,昔日的盟友都希望吞併對方,因為這個目標比吞併強大的魏國更現實。你死我活是免不了的,而殺關羽也是宣戰的一種方式。

相關焦點

  • 呂蒙擊敗關羽後,為何不饒關羽一命而非要殺死他,以致引火燒身?
    而孫權和劉備對於荊州的爭奪主要有三次,即劉備借荊州,呂蒙襲取荊州三郡,以及最後的關羽失去荊州。最開始劉備說是先暫時「借」荊州落腳,但是當他進取益州之後,卻根本不想還給孫權。多次討要面對劉備不還怎麼辦?於是孫權決定用武力解決此事,直接派呂蒙出兵奪取了長沙、桂陽、零陵三個郡。
  • 東吳大將呂蒙為何非要殺了關羽?原因其實很簡單!
    兩國之間最大的結仇,應該是蜀國關羽為東吳呂蒙所殺,直接引起劉備率軍徵討,最終也是雙方互有折損,都傷了元氣。 蜀將關羽,是蜀國劉備結拜兄弟,五虎上將之首,一生英雄蓋世,義薄雲天,後世備受推崇,以武聖關公留名千古。關羽一生忠肝義膽,誓死追隨劉備。早年殺顏良斬文丑,被世人成為萬人敵。赤壁之戰,曹操大敗。劉備助東吳攻打南郡曹仁之後,將關羽任命為襄陽太守,此後留守荊州。
  • 為什麼呂蒙殺了關羽之後,呂蒙也突然死了?沒想到竟然是這樣!
    《三國演義》中說的是呂蒙被關羽的靈魂附體。然後關羽就把呂蒙給搞死了。然而《三國志·吳書·呂蒙傳》則記載呂蒙殺關羽後不久「蒙疾發,不治而薨,享年四十二歲。」後世人或猜測建安二十四年發生瘟疫,因史載呂蒙、孫皎、蔣欽死於同年,或猜測是呂蒙年輕時在戰場上吃苦受累導致積勞成疾。
  • 為什麼孫權一再強調不能殺關羽,呂蒙還要殺?_魯肅
    原標題:為什麼孫權一再強調不能殺關羽,呂蒙還要殺?孫權與關羽有解不開的仇,他是不會一再強調不能殺關羽的。孫權與關羽既有公仇,也有私仇,仇恨之大,很難化解。先看公仇,劉備佔據了荊州四郡後,孫權十分生氣,曾打算動用武力奪回來。劉備派關羽駐守荊州,這讓孫吳方面很頭疼。
  • 關羽到底是誰殺的,呂蒙孫權還是馬忠,為什麼要殺關羽囚禁不行嗎
    再說三國題材的電視劇,比如《新三國》這部電視,電視中的關羽是于榮光演的,我覺得演得還可以,在電視劇中,孫權下令偷襲荊州,而呂蒙則一心想要殺關羽立功和揚名立萬,所以下令一下達,呂蒙拿下荊州後,就準備攻擊敗走麥城的關羽。
  • 關羽大意失荊州,是怎麼「大意」的?「荊州事件」的主謀又是誰?
    在這十年中,劉備收服了馬超,集齊了他的「五虎上將」,隨著龐統的來投,他的身邊「臥龍鳳雛」亦是比翼雙飛,兵強馬壯的劉備,逼降劉璋,佔據了蜀地,強佔荊州,讓孫權敢怒不敢言,攻佔關中,讓曹操嚇得差點遷都……但隨著關羽「大意」失荊州,蜀漢的高潮戛然而止,關羽為何會「大意」?「荊州事件」的主謀又是誰?
  • 呂蒙攻佔荊州,荊州百姓為啥不反抗,還歡迎光臨?1個成語說透了
    漢家天下十三州,荊州為天下之中,兵家必爭之地。三國歷史上的很多重大事件都是圍繞荊州展開的,曹操佔據荊州之後,發動赤壁之戰,結果戰敗;關羽坐擁荊州,發兵北伐,結果敗走麥城,被殺身亡;呂蒙偷襲荊州,斬殺關羽,結果回來之後就死了。
  • 關羽大意失荊州,曹操都知道放行,為何孫權一定要置關羽於死地
    其目的也是想守住襄樊便好,讓關羽死於江東之手既可以使孫劉聯盟破產,自己坐收漁翁之利。雖然曹操沒有等到那個時刻,但曹丕卻等到了,坐觀孫權與劉備的成敗。老年關羽曹操作為一代奸雄,劉備的死敵尚且知道這個因果,殺關羽必定會惹怒劉備,招來復仇大軍。作為江東之主的孫權難道不知道嗎?
  • 關羽襄樊立威,呂蒙白衣渡江;劉封見死不救,吳蜀聯盟破裂
    如何面對,在司馬懿的建議下,曹操決定分化孫劉,與孫權進行談判,讓他進攻關羽的荊州。孫權本就對荊州關羽意見頗深,雙方雖是同盟關係,但是關羽處處以大欺小,完全不把吳侯孫權放在眼裡。感情其實早就破裂了,今曹操來說,孫權也有此意,就與大都督呂蒙商量。
  • 孫權為何一定要偷襲荊州?只因關羽做了一件蠢事,侵犯了吳國主權
    關羽北伐曹操,水淹七軍勢不可擋,打得曹操幾乎想要遷都。這個時候孫權為何一定要偷襲荊州?吳蜀本是同盟關係,孫權為何要突然撕毀同盟,從背後捅關羽一刀呢?是貪圖魏國的報酬,還是害怕蜀國一家獨大,又或是記恨關羽傲慢無禮,不肯與東吳結親呢?
  • 關羽大意失荊州的真實原因是什麼呢?
    後來關羽出兵攻打曹操的襄樊地區,孫權派呂蒙乘虛偷襲荊州三郡(南郡、武陵、零陵)失陷,導致荊州三郡失陷。那麼關羽為何會大意失荊州的呢?背後的歷史真相是什麼呢?關羽指揮不當,終致地失人亡關羽首戰于禁告捷,使荊州軍處於主動地位。
  • 在奪取荊州的時候,散發出了自己的光芒,讀書使呂蒙變強大
    在奪取荊州的時候,散發出了自己的光芒,讀書使呂蒙變強大呂蒙他原來只是在江東這個國家裡面擁有了自己的名氣,呂蒙的名氣並沒有能夠傳出吳國的國家之外,呂蒙在吳國對外的戰爭裡面,也沒有取得什麼很大的功績。呂蒙他在通過讀書是一步步的讓自己的實力得到了擴展,讓自己最後是讀到了一個比當時的一流名將,只差了一線的地步,所以說呂蒙才能夠擊敗當時盤踞在荊州那不可一世的關羽,替孫權狠狠的出了一波氣,所以呂蒙才能夠做出白衣渡荊州,這樣的一個到現在來說都是十分有名的事件。
  • 關羽丟失荊州後,本有最後一次機會逃生,卻被此人一句話葬送
    一、真正「擊敗」關羽的人公元219年,這一年是三國時期的一個關鍵年份,先是劉備在本年五月自領漢中王,跟著鎮守在荊州的關羽,發動了襄樊之戰,並水淹七軍,威震華夏!但在十二月,最重磅的消息傳來,關羽兵敗被殺!
  • 三十六計之瞞天過海,計謀運用經典戰役,呂蒙白衣渡江,關羽敗走麥城
    呂蒙白衣渡江作為三國裡最經典、最成功的一次軍事行動之一,直接造成了關羽兵敗身死,蜀國失去荊州,導致失去爭霸天下的能力,三國鼎立的局面開始形成。 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曹操被關羽打得喘不過氣來,一面盡全力阻擋關羽,一面派人許諾割江南給孫權,並寫信給孫權遊說他起兵襲擊關羽的後方來減輕曹軍的壓力,孫權看完曹操的書信非常高興的就立馬答應了。 隨即召集文武大臣商議怎麼奪取荊州,呂蒙自薦可奪荊州,做了一番分析,孫權聽後大喜並把這項任務交給了呂蒙。
  • 呂蒙奪取荊州,當地百姓為何不反抗,一句成語揭示真相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呂蒙傳》。故事的發生時間是在獻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所牽涉的人物是東吳名將呂蒙。這段文字的大意是:呂蒙來到南郡,守將士仁和麋芳投降,呂蒙隨即進佔南郡治所所在地江陵城,俘虜了關羽及其他將士的家屬,對他們一一給予安慰和照顧,並下令士兵不得冒犯百姓及搶掠勒索。軍中有個士卒是汝南郡人(呂蒙的同鄉),拿了百姓家的一頂鬥笠來遮蓋軍隊的鎧甲。
  • 關羽大意失荊州,荊州卻建設了一個關羽雕像,網友:這是羞辱關羽
    《三國演義》這部電視劇很多人都看過,大家都知道關羽大意失荊州,最後敗走麥城,被東吳大將呂蒙設計殺害,享年58歲。對於丟失荊州,這可能是關羽這輩子最大的失誤了。我們現在也可以猜想一下,關羽丟失荊州,他自己肯定是捶足頓胸,懊惱不已,感覺很沒面子。為什麼這麼說呢?大家都知道,關羽這個人一生非常傲慢,有些許的目中無人,就是能讓關羽看上眼的人或者物品不多。
  • 為什麼呂蒙殺死關羽之後,自己也突然死了?兩者究竟有何關聯?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關羽發動襄樊之戰,初期雖取得了一定優勢,卻不想呂蒙白衣渡江,導致關羽敗走麥城,最終兵敗被殺。然而,呂蒙在斬殺關羽後不久,便也突然離世,這又是為什麼呢?《三國演義》第七十七回「玉泉山關公顯聖,洛陽城曹操感神」,對於呂蒙之死有著詳細記載,按照其中所寫:關羽遇害之後,孫權盡得荊襄之地,於是設宴犒賞三軍,不僅將首功者呂蒙置於上位,而且還親自斟酒賜予呂蒙,呂蒙接酒欲飲,卻突然擲杯於地,一手揪住孫權,厲聲大罵道,「碧眼小兒!紫髯鼠輩!還識我否?」
  • 關羽丟失荊州,是因為他犯了四個錯誤,一個比一個致命!
    到了公元215年,劉備得到益州後,將長沙、桂陽兩郡還給了孫權(相當於還了南郡),這樣關羽實際上鎮守的是荊州三郡(南郡、武陵、零陵)。公元219年,關羽以荊州三郡作為基礎,發起了襄樊之戰。不過,在關羽北伐襄樊的時候,呂蒙從背後偷襲了荊州。
  • 三國名將呂蒙是怎麼死的?
    喜歡三國的朋友都知道吳國有一員大將叫呂蒙,他一生徵戰沙場,所立戰功無數。可關於他的死因千百年來眾說紛紜,同時期的名將如黃忠、張郃、龐統、徐晃、太史慈、甘寧 等,皆是因中箭而死。再者就是如關羽,呂布,夏侯淵、典韋等人因戰敗而身死,甚至還有因氣急攻心而死的周瑜,王 朗。
  • 關羽為何會辱使拒婚,不給孫權面子?
    關羽自建安十七年諸葛亮進川,便開始獨自鎮守荊州,多年來,關羽正是嚴格執行了「東和孫權,北拒曹操」的戰略方針,才使得荊州始終牢牢掌握住蜀漢政權的手裡,為劉備奪取西川,據有漢中奠定了基礎,解除了後顧之憂。關羽為何要辱使拒婚,孫權求婚的目的何在?首先要回顧一下孫劉為何會結成聯盟?建安十三年(208年)七月,曹操統一北方之後,率大軍南下,徵討劉表,爭奪荊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