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第五次北伐病死於五丈原,究竟是啥地方?為何會被困於此?

2020-12-23 野雲話史

在三國中英才輩出,而諸葛亮深不可測的智謀和料事之明的魅力令人折服讚嘆,不過他五次北伐失敗,最終星隕五丈原的結局也讓後世多感慨。那麼諸葛亮第五次北伐病死五丈原,這個五丈原究竟是什麼地方呢?為何蜀軍會被困在此處呢?

五丈原所在地理位置分析

五丈原作為諸葛亮病逝的地方,在古代歷史上也成為眾所周知的地方,那麼它的位置究竟是在哪裡呢?它就是現在的陝西省寶雞市岐山縣,其實在古代為何五丈原的地位會那麼高的,主要還是因為它靠近長安,佔據著顯著的地理位置優勢。

長安作為十三朝古都,在我國歷史上的地位是舉足輕重的。在千年間,先後有21個政權都曾經在此地建都,其中還有十分強盛的漢朝和隋唐時期。所以長安之於我國,估計就和紐約之於美國、倫敦之於英國這般如此重要吧,這樣說的話,外國的朋友應該就比較好理解。那麼長安之所以重要還是在於其易守難攻的地理位置,周邊附近有很多高聳的山原,形成了層層保護的趨勢。對於一國都城來說,安全性當然是首要考慮的因素,要說繁華富庶,還是江南關中地區。但是身處西北的長安不僅有著顯而易見的地理環境優勢,還可以兼顧北方地區,這就是長安的戰略優勢所在。

當然在歷史上長安的所轄區域並不完全就是如今的西安市,稍微有所出入,大體上的位置還是差不離的。今天我們就不詳細展開贅述,因為今天的主角是諸葛亮當年攻打長安的所經之地五丈原。五丈原背靠著秦嶺綿延起伏的山脈,北邊是渭河,東面又是支流石頭河,形成了一個三角封閉的區域。而司馬懿就駐紮在渭河對面嚴陣以待。有人說在五丈原上面看周邊的城鎮,可以看到城鎮裡面的舉動,但是卻無法攻入,這就是當時的地理環境特點,也是諸葛亮面臨的處境。看得到魏軍,卻又沒辦法攻城。所以蜀軍就此陷入了進退維谷的兩難境地。

北伐失敗原因分析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在五丈原周邊的特殊地理環境之下,只要司馬懿死守,諸葛亮便無可奈何。而且在秦嶺險峻的地勢之下,糧草運輸極為困難,這對於蜀軍來說就是最大的難題。所以司馬懿也是看準了這一點,即便是諸葛亮送來女人衣服譏諷他如女子般畏縮,他也是置之不理,隱忍之功著實厲害。

還有一個原因自然就是諸葛亮的健康問題,時年53歲的諸葛亮因為常年操勞,身體每況愈下,最終還是沒能抗爭過天命,星隕五丈原。

小結看法

有朋友說其實諸葛亮北伐的失敗在第一次馬謖失街亭的時候就已經註定,第一次攻擊的時候失去了先機,而之後的幾次魏軍都做了比較充分的防守準備,所以更加難以攻打。

但是野雲以為北伐失敗的原因是多方面導致的,先有關羽大意失荊州重地,再有劉備攻打東吳,失去外援。還有馬謖失街亭,劉禪的聽信讒言延誤軍機,在這樣的局勢之下,即便換上大將魏延,也是擋不住司馬懿的十五萬大軍。各位讀者你們說是吧?

即便北伐失利,諸葛亮對於歷史的貢獻也依然十分巨大,他讓蜀地承襲漢制,西南地區牢牢地併入漢人的地盤。再者堅持北伐也是表達了大一統的決心和精神,對於以後的統一有著一定的影響。

悠悠蒼天,何薄於我諸葛亮。最終五丈原上也只能迴蕩這壯志未酬的悲嘆聲了。

本文由野雲話史原創,歡迎關注,帶大家一起長知識!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諸葛亮第五次北伐,為何司馬懿寧當「縮頭烏龜」也不戰?戰爭智慧
    說到三國時期的人物,論才能智謀,諸葛亮應該是排在第一位的,這一點也是毋庸置疑的。諸葛亮的一生,一共發動了五次北伐行動,但結果都是以失敗告終,而且最後一次連性命都搭上了。熟讀三國的人都知道,在第五次北伐中,與諸葛亮對戰的是司馬懿,但是他這次卻只守不攻,寧願被諸葛亮侮辱做烏龜縮頭也不出戰,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 諸葛亮為何出師未捷身先死?魏蜀決戰五丈原,司馬懿早已看破玄機
    後來諸葛亮果然屯兵五丈原,司馬懿堅守不出,即使諸葛亮送女人衣服羞辱也絲毫不為所動,最後果然熬死了諸葛亮。那麼,諸葛亮為什麼不敢如司馬懿所說的「出武功,依山而東」,究竟是軍事能力低下,還是另有原因?為什麼屯兵五丈原魏軍就會沒事?我們先看一下附近的地理環境。
  • 諸葛亮五次北伐,無一次有所大功,為何依舊堅持耗費國力北伐?
    ——《蜀相》234年10月8日,諸葛亮於五丈原病逝。這位傳統意義上的忠臣、智者結束了自己傳奇的一生,這也代表著第五次北伐再次無功而返。諸葛亮窮極一生,都在為「興復漢室」而努力。可是在諸葛亮後半生中,不難發現諸葛亮北伐似乎並未有所建功,甚至有耗費國力之嫌。
  • 心理學解析:天才軍事家諸葛亮最後五丈原慘敗給司馬懿的三點原因
    01這樣神一般存在的人物為什麼最後會在五丈原病亡相比諸葛亮,他更能忍受住環境的變化,更能沉得住氣。因而他對人性的洞察,對時局的掌控更勝諸葛亮一籌。所以他鐵了心要和諸葛亮往死裡耗,最後真的把諸葛亮活活耗死在五丈原。
  • 諸葛亮為何執著於北伐?《出師表》中有答案
    相信不少人在了解三國這段歷史後,都會有這樣的疑問:諸葛亮不惜勞民傷財,屢敗屢戰,頻頻北伐,究竟是為什麼?諸葛亮已經作古一千多年,我們無法聽他親口說出原因,但卻能夠在他留下的《出師表》中尋找到答案。諸葛亮上《出師表》「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 諸葛亮北伐時,如果能率先拿下這2地方,伐曹魏興漢室就容易多了
    眾所周知諸葛亮曾六出祁山與曹魏進行戰爭,但是最後都是以失敗而告終,而且在第六次出祁山的時候死在了五丈原。對於諸葛亮北伐曹魏的事情很多人做過分析,他們都認為如果諸葛亮能夠聽從魏延的計策,以奇兵出子午谷、偷襲長安很有可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收穫。可是也有很多人提出反對意見,假如說諸葛亮佔據了長安,很可能因後繼無援很而陷入困境。
  • 北伐,為何韓信一次成功並一統山河,但諸葛亮卻五次皆敗鬱鬱而終
    依據以上我們對於天時和地利利弊的分析,我們再來看看諸葛亮五次北伐的過程和結果,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兵發祁山道,按照諸葛亮的計策和部署,蜀軍當時可以說是攻無不克,又收服了姜維,可謂是一路高歌,但可惜的是手下馬謖在作戰中違背了諸葛亮的部署,導致街亭丟失,蜀漢軍隊功敗垂成,不得不退回漢中;第二次北伐,諸葛亮走的是和他的先輩同樣的道路,襲擊陳倉道,但是可惜的是曹魏早已有所防範
  • 諸葛亮北伐,為何不願派趙云為先鋒?
    諸葛亮是劉備建立蜀漢政權的貴人,同時也是幫助劉禪支撐蜀國幾十年的支柱。北伐是這位臥龍先生的一大軍事傑作,6次伐魏的舉動一度打得曹魏瑟瑟發抖。然而諸葛亮的北伐大業卻面臨著「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尷尬局面。就拿諸葛亮的第1次北伐來說吧!
  • 曹魏黑化了的名將,諸葛亮北伐時候的剋星,最後卻是姜維箭下亡魂
    諸葛亮為了完成劉備的未竟之志,即一統中原,先後發動了五次北伐,當公元234年,他最後一次北伐的時候,雙方尚處於膠著狀態,他便因病去世了。可能很多人都想到了司馬懿,回答說是司馬懿一直避戰,不與諸葛亮交鋒,寧受女裝之辱,也不出戰,生生將諸葛亮耗死在了五丈原。諸葛亮率眾出渭南。先是大將軍司馬宣王數請與亮戰,明帝終不聽。是歲恐不能禁,乃以毗為大將軍軍師諸葛亮第五次北伐,毫無建樹。這個人到底是誰呢?他不是別人,正是曹魏名將郭淮。
  • 諸葛亮五次北伐只為奪取涼州,涼州到底在什麼地方?
    從西漢到三國,涼州和雍州分分合合,這兩個州加起來大體就相當於整個甘肅、寧夏和陝西南部,後世泛稱「雍涼」,此地也成為三國時期魏蜀爭奪的重點,諸葛亮北伐的目標主要就是奪取雍涼之地。(三國時期的涼州)其實在《隆中對》中,雍涼並不是諸葛亮的戰略重地,諸葛亮最初的目標是奪取荊州和益州。
  • 如果諸葛亮不去參加北伐,選擇了養精蓄銳,蜀國的命運將會如何
    諸葛亮的一生都為了蜀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了恢復漢朝,回歸舊都,他開始派兵參加北伐戰爭。結果,在第五次北伐戰爭期間,由於疾病死在了五丈原。失去諸葛亮這一個主力的蜀漢開始漸漸的走下坡路,最終被魏國滅亡。君王劉禪也被迫定居在魏國的洛陽。
  • 諸葛亮病逝:出師未捷身先死
    公元234年10月8日,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蜀漢大規模北伐行動至此結束。 幾個月前,諸葛亮率領數萬大軍出斜谷口,開始第五次北伐曹魏。 這次,他依然採用聯吳抗曹的策略,蜀軍在西線作戰,吳軍在東線作戰,讓曹魏兩頭不能兼顧。這是一個可行的策略,儘管效果沒完全達到。
  • 諸葛亮神機妙算卻為何不能一統天下?「他「三句真言道出原由!
    三國演義中人們最為熟知的角色就非諸葛亮莫屬了。以神機妙算而著稱的他,為何卻沒能一統天下呢?劉備三顧茅廬而出山的諸葛亮,出山之後幫助劉備解決了諸多難題。然而在劉備死後,諸葛亮的多次北伐,都是以失敗而告終,劉備寄予他的期望也沒能夠完成。
  • 諸葛亮六出祁山失敗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一、六出祁山:諸葛亮「六出祁山」是《三國演義》裡的說法,正史中諸葛亮出師北伐五次,真正出兵祁山只有二次。二、背景:夷陵之戰,劉備殘敗,動搖了蜀國的根基。2.公元228年冬,諸葛亮為配合東吳,進行第二次北伐。諸葛亮出散關,包圍陳倉,攻打陳倉二十多天未破,糧盡退軍。3.公元229年,諸葛亮第三次北伐,諸葛亮攻佔武都、陰平。4.公元231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諸葛亮出祁山。由於李嚴運糧不繼,糧盡退軍。
  • 蜀漢丞相諸葛亮,五次北伐,「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諸葛亮為劉備謀劃了未來的發展戰略,後世稱之為「隆中對」。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南徵荊州劉表,不久劉表病死,其子劉琮接任荊州牧後,投降曹操。隨後曹操大敗劉備,進佔江陵,劉備敗走夏口(今湖北武漢市漢陽地區)。
  • 諸葛亮五次北伐,蜀魏火拼,壁上觀的東吳為什麼不敢趁虛而入
    熟悉三國歷史的人都知道,在劉備死後,諸葛亮為了擴大蜀國的戰略生存空間,自公元228年至234年,曾經五次北伐。在此期間,蜀魏兩國在西北之地投入了主力,魏國由司馬懿主導,雙方在西北之地展開了生死爭奪,而地處東南的孫吳幾乎算是作壁上觀數年。
  • 蜀漢第一次北伐為何失敗?諸葛亮的總結似是而非
    建安六年(228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結果無功而返。那麼,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為何會無功而返呢? 諸葛亮說:「大軍在祁山、箕谷,皆多於賊,而不破賊,乃為賊所破,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今欲減兵省將,明罰思過,校變通之道於將來;若不能然者,雖兵多何益!自今已後,諸有忠慮於國者,但勤攻吾之闕,則事可定,賊可死,功可礄足而待矣。」
  • 諸葛亮如果不急於北伐曹魏,而是養精蓄銳,結果會是怎樣?
    熟悉《三國演義》的朋友們一定會對蜀漢丞相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記憶尤深,更為這個傑出人物的悲劇命運而感到無比嗟嘆,每當想起五丈原秋風中那個蕭索的身影,總是叫人淚流滿面。人們時常說,諸葛亮北伐曹魏雖是忠於先主劉備所託,但是以弱擊強空耗國力實屬不智,那麼如果我們換一種思路,假如諸葛亮並不急於北伐,而是在蜀中積蓄實力,那麼究竟其有沒有機會打敗曹魏而一統天下呢?
  • 一石二鳥之計:諸葛亮死後魏延被誅,楊儀自裁,蜀國失去兩個能人
    這兩個生前就橫豎不對眼,時常爆發激烈爭執的人,都在諸葛亮病逝後相繼離世。那麼魏延與楊儀最終的悽涼下場,究竟是二人的私怨所致,還是諸葛亮有意為之呢? 事件經過; 蜀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諸葛亮開啟了最後一次北伐的徵程。然而,諸葛亮在此戰中的錯誤決斷,使蜀軍錯失了重創曹魏的良機。
  • 諸葛亮的一石二鳥之計:南陽市名將魏延被誅,襄陽市名臣楊儀自裁
    這兩個生前就橫豎不對眼,時常爆發激烈爭執的人,都在諸葛亮病逝後相繼離世。那麼魏延與楊儀最終的悽涼下場,究竟是二人的私怨所致,還是諸葛亮有意為之呢?事件經過;蜀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諸葛亮開啟了最後一次北伐的徵程。然而,諸葛亮在此戰中的錯誤決斷,使蜀軍錯失了重創曹魏的良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