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二鳥之計:諸葛亮死後魏延被誅,楊儀自裁,蜀國失去兩個能人

2020-12-22 騰訊網

在三國時期的蜀漢政權中,名將魏延和名臣楊儀的命運息息相關。魏延被楊儀下令誅殺,落得個身首異處,死無全屍的下場。可是,魏延剛死不久,楊儀就被朝廷罷黜為平民流放,又被治罪下獄,最終落得個自盡的下場。這兩個生前就橫豎不對眼,時常爆發激烈爭執的人,都在諸葛亮病逝後相繼離世。那麼魏延與楊儀最終的悽涼下場,究竟是二人的私怨所致,還是諸葛亮有意為之呢?

事件經過;

蜀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諸葛亮開啟了最後一次北伐的徵程。然而,諸葛亮在此戰中的錯誤決斷,使蜀軍錯失了重創曹魏的良機。蜀軍出斜谷之後沒有向東繼續前進,而是選擇了向西行軍,在最適合駐軍的五丈原安頓了下來。

司馬懿聽聞蜀軍出斜谷時異常震驚,最害怕的就是蜀軍會繼續向東推進至眉縣或武功一帶。如果諸葛亮佔據了這兩個地方,司馬懿圍而不攻的戰略將化為泡影。到那時,魏軍不得不舉眾軍之力與蜀軍決戰,一旦兩軍正面交鋒,其戰局的走向將無法預計。但是,當司馬懿聽說諸葛亮屯兵於五丈原時,懸著的心終於放在了肚子裡面。

司馬懿親率諸軍沿湄水南岸背水紮營,另命一部進駐武功水東岸的馬冢一帶,阻斷蜀軍東進的道路。此時,魏將郭淮又提出了司馬懿布防中的一個漏洞,率部火速進駐湄水北岸的北原。魏軍布防完成後,依然執行著司馬懿圍而不戰的戰略,從陳倉、北原、馬冢三個方向將諸葛亮及蜀軍困在了五丈原之上。

等諸葛亮醒悟過來已經為時已晚,諸葛亮命部將進攻北原時遭到了郭淮的頑強抵抗;命部將東進時,遭到馬冢守軍的阻擊,始終無法強渡武功水;至於陳倉城,諸葛亮第二次北伐的時候就已經領教過了,堅固的像一塊無法攻克的石頭。諸葛亮在五丈原與魏軍對峙了三個多月,始終沒能取得任何突破,最終憂思成疾一病不起。

諸葛亮眼見時日不多,在彌留之際召集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與護軍姜維三人開了最後一次重要的軍事會議。此次會議明確了兩點內容:一、諸葛亮死後安葬於漢中定軍山,喪禮一切從簡,墓穴只要能放下一口棺材就行,不需要任何陪葬器具;二、由長史楊儀暫時代管軍權,帶領大軍有序撤退,為了防止魏軍追擊,命魏延率部為最後一梯隊,姜維率部為第二梯隊接應。

諸葛亮病逝後,魏延接到命令時當即火冒三丈。魏延發火的原因有三:一、據《三國志·蜀書·魏延傳》載,當時跟隨諸葛亮北伐的眾人之中,魏延的官職是徵西大將軍,比楊儀、費禕、姜維的官職都高,軍前會議卻沒有通知他參加;二、楊儀何德何能,諸葛亮憑什麼讓他暫代軍權;三、諸葛亮死了,還有我魏延在呢,怎麼能因為一個人而慌怠了國家的政務呢?筆者以為,這第三點也是基於前兩條,魏延心中不忿,故而借題發揮。

魏延當即給朝廷上書,表明心跡,希望能繼續統兵完成此次北伐。所以,在楊儀下達撤軍命令時,魏延不僅沒有聽從,反而率部繞道阻攔正在撤退的前軍。誰知,楊儀見到魏延就宣稱他起兵反叛,並命蜀將王平與馬岱迎戰魏延。魏延部將們不知其中的原委,紛紛臨陣倒戈,結果,魏延被馬岱追殺並斬下了首級。蜀漢一代名將,就此含恨冤死於同僚的刀下。

蜀漢名將魏延;

據《三國志·蜀書·魏延傳》載,魏延是今河南省南陽市桐柏縣人。雖然史料中未對魏延的早期經歷進行詳細記載,但是,他在跟隨劉備平定益州時,因戰功被遷升為牙門將。所以,筆者以此推斷,魏延應該是劉備在荊州時投靠至帳下的一員將領。魏延在蜀漢眾將當中,可以說是有勇有謀,在蜀漢前期也是一位非常突出的將領。

劉備平定漢中後,任命的第一位漢中都督就是魏延,他在鎮戍漢中期間的功績非常顯著。魏延在漢中實施的「實兵諸圍」防禦政策,不僅被後期歷任漢中都督的將領們所遵循,就連諸葛亮進駐漢中之後,也遵循著這一防禦策略。我在前篇的文章中曾有過提及,據相關學者考證,古陽平關從走馬嶺山上移至山下的漢中谷口地帶,也是姜維在職期間進行的防禦改革。

魏延跟隨諸葛亮北伐期間的戰功也非常顯著,第三次北伐,蜀軍戰敗魏將郭淮,攻佔武都、陰平二郡,其中的功臣就有魏延。魏延雖然不虧為一代名將,但是,他身上的缺點也異常的突出和明顯。據史料中的記載,魏延有持功自傲,目中無人,唯我獨尊的明顯缺點,一旦自己的諫策沒有被採納或者被認可,便會口無遮攔的大發牢騷,甚至,有時候會不惜出口傷人。所以,魏延雖然能徵慣戰,但與蜀漢眾人的關係並不好,屬於一個典型的孤僻將軍。

蜀漢名臣楊儀;

據《三國志·蜀書·楊儀傳》載,楊儀是今湖北省襄陽市人。楊儀在蜀漢當中的履歷也不算好,雖然有才華,辦事也有能力,但是,也是一個口無遮攔,居功自傲,目中無人的大臣。起初劉備很欣賞楊儀,提拔他進入朝廷任尚書。楊儀到任不久就跟頂頭上司,時任尚書令的劉巴鬧得不可開交,劉備沒有辦法,讓楊儀出宮,放到弘農郡任太守。蜀建興三年(公元225年),諸葛亮平定南中的時候,把楊儀召到了身邊,自此一直在諸葛亮身邊鞍前馬後的效力,從參軍做起一直升到了長史。

楊儀跟隨諸葛亮北伐期間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得到了諸葛亮與眾人的認可。但是,楊儀和魏延之間的矛盾,這是由來已久的歷史問題。所以,諸葛亮又把費禕召到身邊,在二人之間起到了一個調和與潤滑的作用。諸葛亮病逝後,楊儀與魏延紛紛跳出來爭權奪利,而楊儀得到了諸葛亮的首肯,掌握了兵權,藉機誅殺了魏延。不僅如此,楊儀返回成都後為了永絕後患,未經任何請示與上奏,就直接命人滅了魏延的三族,可以說是做的絕情無比。

諸葛亮病逝,魏延被誅,楊儀認為,接下來就應該由自己出面挑起蜀漢的大局了。但是,令他沒想到的是,諸葛亮在病逝之前已經密奏朝廷,推薦了接班人蔣琬,這樣的結局使楊儀失落到了極點。於是,楊儀開始牢騷滿腹,公然抨擊朝政,甚至連對劉備和諸葛亮的不滿情緒也表露無疑,最終被朝廷流放,後來又下獄,在獄中結束了生命。

對於魏延和楊儀的死,有學者認為,諸葛亮唯恐逝後沒有人能夠約束二人,所以,在病逝前籌謀了這一計策,利用二人之間的矛盾,借用楊儀的手除掉了魏延,又令蔣琬等人除掉了楊儀,是一個完美的「一石二鳥」之計。

參考書籍:《三國志》、《勉縣軍事志》

相關焦點

  • 諸葛亮的一石二鳥之計:南陽市名將魏延被誅,襄陽市名臣楊儀自裁
    在三國時期的蜀漢政權中,名將魏延和名臣楊儀的命運息息相關。魏延被楊儀下令誅殺,落得個身首異處,死無全屍的下場。可是,魏延剛死不久,楊儀就被朝廷罷黜為平民流放,又被治罪下獄,最終落得個自盡的下場。這兩個生前就橫豎不對眼,時常爆發激烈爭執的人,都在諸葛亮病逝後相繼離世。那麼魏延與楊儀最終的悽涼下場,究竟是二人的私怨所致,還是諸葛亮有意為之呢?
  • 魏延死後,他踩著魏延的頭說了7個字,看來諸葛亮的苦心白費了
    在諸葛亮的遺囑中看出,諸葛亮可是相當的了解魏延,倔脾氣,所以特意留下遺囑說:要是魏延不撤退,那你們就自己撤,讓他自由,給他自己部隊自己調遣的權力。其餘所有部隊聽候楊儀的調遣,退回漢中,讓他們兩個各司其政。
  • 魏延真的是死於諸葛亮之手嗎?如果魏延不死,蜀漢會怎樣?
    結果魏延的性格和做事風格都和諸葛亮背道而馳,因此一直打壓他。諸葛亮出師北伐的時候,魏延曾建議自己單獨領一路大軍北上,仿照當年韓信,最後和北伐大軍一起會師潼關。結果諸葛亮一方面出于謹慎,不願意冒險,另一方面原本就對魏延信不過,因此放棄了這個「富貴險中求」的方略。如果說魏延和諸葛亮的不和還停留在「萌芽」狀態,那麼,他和長史楊儀的矛盾就處於公然決裂狀態。
  • 魏延墓前, 為何跪著諸葛亮的石像? 專家: 沒毛病
    ,設計斬殺了魏延,魏延作為蜀國後期不可多得一位猛將,他的死實在有點可惜,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期間,魏延曾提出子午谷奇謀這樣的策略,由此可見,魏延並非有勇無謀之輩,相反還是一位智勇雙全的大將,可惜的是諸葛亮太過謹小慎微,並沒有採納魏延的建議,這也讓魏延感到十分無奈。
  • 長史楊儀和魏延有什麼血海深仇?和他的死有什麼關係?
    我們都知道長史楊儀和魏延的關係特別不好,見面就吵架甚至大打出手。史實記載在諸葛亮死後,魏延作為蜀國的一員大將卻不聽從諸葛亮的遺命斷後,跟隨大部隊回漢中。然而他並不是要謀反投奔魏國,那到底是因為什麼呢?原因就是他和長史楊儀不對盤,因為個人矛盾,那他到底為什麼和長史楊儀這個不待見呢?
  • 陝西發現一匹石馬,揭開一段塵封歷史:諸葛亮又看錯一人?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根據史書記載,諸葛亮第五次北伐出師不利,死於五丈原之後,楊儀狀告魏延謀反,魏延狀告楊儀謀反,但最終蜀國重臣裁定魏延謀反。 《三國志》: 延、儀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後主以問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琬、允鹹保儀疑延。
  • 諸葛亮死後,魏延是唯一被授予假節鉞的人,卻為何成不了核心人物
    楊儀和蔣琬均為長史,楊儀的資歷聲望尤在蔣琬之上, 並且從魏延之亂可以看出,蜀漢北伐大軍中,上至四部都督(中領軍向寵在成都,中軍只有護軍,因此只有四部),下至馬岱這樣的雜號將軍,完全順利的聽命調動撤軍,有記載的將領無一人支撐魏延。
  • 蜀國有位大將比魏延還強,卻神秘消失,1000年後才被發現
    蜀國有位大將比魏延還強,卻神秘消失,1000年後才被發現。 魏延臨死前給了楊儀三個錦囊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知道魏延與楊儀矛盾大,魏延還多次揚言要殺了楊儀,於是他在臨死前給了楊儀三個錦囊。諸葛亮死後,魏延謀反,楊儀打開錦囊,裡面寫著讓魏延在陣前大喊三聲「誰敢殺我」,就會有人上前幹掉他。楊儀依計而行,等魏延在陣前喊完後,馬岱從軍中衝出來大喊:「我敢殺你!」於是,魏延被馬岱斬落於馬下。
  • 回去告訴諸葛亮,這兩個人盯著點 不勞您費心,咱都安排明白了
    公元234年的時候,為蜀國操勞了一輩子的諸葛亮去世了。結果諸葛亮剛走了幾天,蜀漢自己內部就發生了一起嚴重的內亂,老一輩的蜀國武將大臣們死後最有能力的兩個人魏延和楊儀這兩個人對幹了起來,差點導致蜀國的滅亡。為什麼說是差點呢?
  • 《三國演義》中腦後長反骨的魏延,歷史上卻是一生悲劇的蜀國良將
    由此可見,蜀漢並不是沒有人才,但諸葛亮對魏延頗有成見,始終是疑而不用,這就失去了一個政治家應有的博大胸懷。如此一來,他的北伐大業怎麼能夠成功呢?所以,陳壽的「時之名將無韓信」云云,只不過是為「尊者諱」罷了。
  • 為什麼說魏延被殺,我們都冤枉諸葛亮?這個原因很多人忽略了
    為什麼說魏延被殺,我們都冤枉諸葛亮?這個原因很多人忽略了在三國時期發生過很多有趣的故事,當時的對於蜀國來說漢中的地位是意義重大的。但是只要這個楊儀看不去這個魏延,說他有一點點的本事就在這裡作威作福,因此就無論這個魏延做什麼事這個楊儀就喜歡和他對著幹,所以這個兩個人的關係就是水和油永遠都混不到一起去的。但是在諸葛亮眼裡面,這個兩個都是一些不可多得的人才啊,一定要把握好他們,如果他們可以保持友好關係一定有利於蜀國日後的發展。
  • 殺魏延是不是諸葛亮的意思?翻翻史書,原來我們都被演義騙了
    這件事情得從兩個方面說,演義和史書。在演義中,魏延是殺了舊主韓玄投靠劉備的,雖說有帶頭投奔和獻城的功勞,但畢竟是有弒主的前科。劉備從招攬人才方面考慮可以不計較,但是身為重要的謀士諸葛亮不能不敲打敲打。1、魏延是棟梁之才諸葛亮六出祁山不成,其中一個要命的原因就是蜀國的人才凋零,北伐時五虎大將五失其四,唯一剩下的趙雲還垂垂老矣。而魏延是僅次於五虎上將的存在,魏延本人也有建功立業的心思。諸葛亮能壓制魏延的情況下,必須得用魏延。甚至在他犯下錯誤的時候,還得裝糊塗保他。
  • 魏延墓前跪著一個雕像,有人說是諸葛亮這是真的嗎
    魏延是如何被斬殺的公元234年秋,諸葛亮病重,便秘密召集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商議退軍大事,安排自己死後的軍事行動。諸葛亮以楊儀為總負責,以魏延為主將、姜維為副將,斷後掩護蜀軍撤退。做了這樣的安排後,諸葛亮不久就在五丈原去世,楊儀便按照丞相的遺命,調度撤軍事宜。
  • 諸葛亮臨終前留下一句話,卻被小人利用,害了一位大將
    自從桃園三結義的三位人物死後,蜀國的時代其實是諸葛亮的時代,諸葛亮後半生想完成劉備留下的遺願,於是亮傾國而出攻打魏國,與司馬懿對決,這也是三國裡面最精彩的橋段,以諸葛亮病故為結局,蜀國從此走下坡路。諸葛亮病故後,蜀國人心惶惶,危在旦夕的時候姜維接替了諸葛亮穩住了軍心。
  • 魏延的反骨長哪兒,諸葛亮搞明白了嗎?原來看臉在古代竟是硬指標
    可在蜀漢集團,論叛變,魏延排不上號。比如糜芳,作為劉備妻子糜夫人(甘夫人是妾,死後扶正,糜夫人很可能是正妻)的兄弟,投降吳國,致關羽被殺。再如孟達,三次叛主,反覆無常。諸葛亮為何不嚇唬他們,偏拿魏延練手?難道真是魏延的長相太奇特?在《三國演義》前身《全相平話三國志》中,劉備見魏延的場面完全不同:「軍師班軍入荊州見皇叔。
  • 三國名將魏延被誅三族,為何得以平反昭雪?一匹石馬道出真相
    清乾隆年間的《南鄭縣誌》稱,這匹石馬原本是三國時期蜀漢名將魏延墓前的物件。說到這兒,或許有不少演義迷會說:在《三國演義》當中,魏延不是被蜀漢以謀反的罪名誅滅了三族嗎?怎麼會有他的墓地出現呢?了解三國歷史的人可能也會發出這樣的疑問:魏延被楊儀誅滅三族,蜀漢帝國又怎麼會為他修建墓地呢?要解釋這些問題,我們不妨先從歷史上魏延的故事開始說起。
  • 蜀漢名將魏延聰明反被聰明誤,臨死前大喊四個字,成為流行用語!
    這個時代也是能人輩出的時代,在三國裡面你可以看到低調內斂的司馬懿,足智多謀的諸葛亮,驍勇善戰的關羽。現在我們講述的是三國時期,除了比五虎將能力稍微低點,卻被後世稱為「小關羽」的魏延。魏延是何人呢?他是蜀漢時期五虎的最佳第六人,也是蜀漢名將中的第一得分手。在蜀漢時期人才驟減,他在名將凋零的三國時代中後期是一顆最閃亮的將星。
  • 幸好子午谷奇謀被諸葛亮否定了,要不然魏延會讓蜀國一敗塗地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敗,令許多人扼腕嘆息。很多人除了聲討馬謖之外,更偏向於魏延的子午谷奇謀事件。一般的觀點是,蜀漢北伐宜急不宜緩,像是諸葛亮那樣慢騰騰穩紮穩打的套路,根本不是蜀國國力可以支撐的。只有像魏延的子午谷奇謀那樣,來一場激進冒險的突襲,這樣就可以奪佔長安,北伐也就成功一大半了。
  • 有時候會斷送自己的生命,魏延就是例子
    儘管魏延對諸葛亮時常抱怨,但諸葛亮卻惜魏延有將才,於是且用且打壓,但是楊儀卻十分不爽魏延,總是針鋒相對,自視甚高的魏延,不止一次拿著刀想要砍了楊儀,不過都被費禕等人勸阻了。諸葛亮的死釋放了魏延的「狂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