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儀和蔣琬均為長史,楊儀的資歷聲望尤在蔣琬之上, 並且從魏延之亂可以看出,蜀漢北伐大軍中,上至四部都督(中領軍向寵在成都,中軍只有護軍,因此只有四部),下至馬岱這樣的雜號將軍,完全順利的聽命調動撤軍,有記載的將領無一人支撐魏延。這絕不是一句魏延為人差能解釋得清的。後面派遣督五營主力的王平平定魏延之亂也可謂知人善任。沒有造成大的損失。若非諸葛亮與後主劉禪事先就已經達成共識以蔣琬繼任。楊儀一定是非常有力的競爭者。
諸葛亮在位期間假節者有四人,依據時間先後為:諸葛亮、李恢、李嚴、魏延。其中李恢李嚴以外鎮都督假節,獨魏延一人是監軍職假節。其中李恢,李嚴均先後遭解除兵權調入漢中,李恢病亡,李嚴後因事遭到罷免。難道一個假節,就能讓魏延成為副諸葛亮的人物嗎?那也太小看了諸葛亮的霸府了。我們可以查查看蜀漢一國到底有多少三公重臣出自諸葛亮的丞相府。魏延在離開了諸葛亮的丞相府以後,就註定是一個普通的將領了。
假節的確可以增加威權,但是單純假節沒有相應兵權來支持是沒用的。比如假節的前軍師大人,除了自己的親兵,誰也調不動。當時一名大將的典型配置就是都督職加使持節。然而,魏延有兵權時不假節,解除都督職改任監軍後才假節。說到底,魏延都只是一個監軍,哪有不尊主帥遺命,把軍權交給監軍的道理。首先,我並不認為魏延是除諸葛亮以外最優秀的指揮員。就從他在敵國意圖攻擊中軍指揮機構奪取指揮權就可以判明兩點:一,這個人沒有大局觀。搞不清當時蜀漢大軍的第一需求是什麼,他腦子裡只有自己。二,這個人無能,連自己有沒有這個能力去奪權都搞不清楚,軍中諸軍上至部督,下至自己的親兵都不支持他自己(參見魏延傳知曲在延)。
這麼蠢的一名將領,如果連蜀軍大局都不能尊重,放棄就放棄了,不可惜。蜀國什麼都缺,獨不缺將才。吳懿吳班高翔王平姜維張翼都是不遜於老魏的將領。甚至以心性而論,還要強於老魏。其次,蜀國不以將軍號為指揮順序。當時魏延已經失去了前軍指揮權,失去了丞相司馬,不再是丞相府主兵屬官。只不過是一個別領前鋒的監軍。楊儀費禕有什麼必要把兵權交給他?他不聽命退軍,楊儀費禕勢必要處置他,只不過是時間和手段的問題。他聽命退軍,兵權註定是蔣琬姜維的,他的歸宿最好也就是吳懿高翔的歸宿,註定談不上接替諸葛。
諸葛亮正是偏愛魏延,希望他能顧全大局,遵令退軍。所以才有軍便自發。否則僅僅憑藉不尊軍令就可以問罪,這個軍便自發本來就是對魏延的安排。其次,魏延有問題的不是情商,而是智商。作為一名「優秀」的指揮員,魏延對自己在軍中的權限和威望,有沒有清晰的認知?對於自己到底有沒有能力奪指揮權有沒有基本的判斷?這難道是情商問題?這是智商問題!事實證明,他是沒有的。所以證實了楊儀對他的基本評價:剛粗。最後,諸葛亮對於魏延的旁置,早在死前三年前就已經開始了。他以呂義接替老魏為漢中太守,以中護軍費禕接替他為司馬,以高翔張翼接替其為前部督。而魏延,接任了一個執掌都不明確的前軍師。所以,從建興九年以後,註定魏延就不能成為蜀漢政權的核心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