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的反骨長哪兒,諸葛亮搞明白了嗎?原來看臉在古代竟是硬指標

2020-12-19 北晚新視覺網

孔明曰:「食其祿而殺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獻其地,是不義也。吾觀魏延腦後有反骨,久後必反,故先斬之,以絕禍根。」玄德曰:「若斬此人,恐降者人人自危。望軍師恕之。」孔明指魏延曰:「吾今饒汝性命。汝可盡忠報主,勿生異心,若生異心,我好歹取汝首級。」魏延諾諾連聲而退。

讀過《三國演義》的人,對這段描寫不會感到陌生。魏延後來果然造反,印證了諸葛亮的先見之明。

可在蜀漢集團,論叛變,魏延排不上號。比如糜芳,作為劉備妻子糜夫人(甘夫人是妾,死後扶正,糜夫人很可能是正妻)的兄弟,投降吳國,致關羽被殺。再如孟達,三次叛主,反覆無常。諸葛亮為何不嚇唬他們,偏拿魏延練手?難道真是魏延的長相太奇特?

在《三國演義》前身《全相平話三國志》中,劉備見魏延的場面完全不同:「軍師班軍入荊州見皇叔。皇叔看三將:為首者是龐統,皇叔言:『賢人也。』又看魏延,『賢德也』。言:『不若吾弟關公。』」並沒提及反骨。

顯然,這塊反骨是羅貫中安上去的,又經毛宗崗添油加醋,坐成事實。

魏延的形象很可能是說書藝人們最早創造出來的,目的是和關羽對應。

劉備為什麼重用魏延?

在《三國志》中,魏延的傳不足千字,未記其生年和相貌,只知他帶部曲(私兵)隨劉備入蜀,屢立戰功。

劉備自立為漢中王時,治所遷往成都,準備在漢川留一名大將鎮守,大家都認為肯定是張飛,張飛自己也這麼看。沒想到,劉備竟任魏延為漢中太守。魏延此前只是牙門將軍(屬雜號將軍,陪伴主公左右,參贊軍謀,此前趙雲在長坂坡立功,曾任此職),跟隨劉備才10年,資歷較淺。

劉備重用魏延,原因有三:

其一,魏延有軍事才能,膽子大。

其二,善於帶兵。《三國志》說他「善養士卒,勇猛過人」,他死後,手下士兵為他收屍並守墓。

其三,個性傲慢,不拉幫結派。「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這一點很像關羽。

劉備用人,從不讓全才獨當一面。他在世時,諸葛亮幾無兵權。劉備去世後,魏延在名義上一度成為蜀國第二號大臣,卻長期受制於諸葛亮,再無獨當一面的機會。

據《三國志》載:「(魏)延每隨亮(諸葛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

在《三國演義》中,則稱第一次北伐時,魏延建議諸葛亮兵出斜(音如爺)谷,直取長安。斜谷在今陝西終南山,谷長「四百七十裡,昔秦王取蜀之道也」,風險較大。但從《三國志》的意思看,魏延要求的是分兵,並非行險,《三國演義》的作者刻意進行了篡改。

寫魏延,是為襯託關羽

據學者齊裕焜研究,在《三國志平話》《三國志通俗演義》中,似乎存在兩個書寫系統:一個來自下層文人,他們比較了解歷史;一個來自說書藝人,他們更關注故事的趣味性。這兩個系統自說自話,給整部小說帶來難以彌合的裂縫。

魏延形象很可能是說書藝人們最早創造出來的,目的是和關羽對應。在明代各版中,魏延「身長九尺,面如重棗,目似朗星,如關雲長模樣,武藝獨魁」。這是傳統敘事常用技巧,即以副線襯主線、以配角襯主角。所以魏延不僅和關羽長得像,連使用的兵器也很像,都是大刀。

將一人分成兩人,敘事空間擴大了,易形成戲劇效果——關羽、魏延都是性格傲慢、抗上護下的人,諸葛亮對關羽百般退讓,對魏延則毫不客氣,且屢下黑手。

守街亭時,諸葛亮寧派馬謖,也不分兵給魏延,還哄魏延說「前鋒破敵者,乃偏裨之將耳」,讓魏延去當策應,稱這才是「大都督之任也」。

在明代嘉靖本《三國演義》中,有這樣的情節:諸葛亮派魏延將司馬懿父子誘入山谷,縱火焚燒,且令馬岱堵死全部通道,試圖將魏延一起燒死。因天降大雨,火攻失敗。面對魏延問責,諸葛亮怒斥馬岱:「文長(魏延字文長)乃吾之大將……如何將文長也困於谷中?幸朝廷福大,天降驟雨,方才保全;倘有疏虞,又失吾右臂也。」

諸葛亮要立斬馬岱,各方求情,最終打了40軍棍,當晚卻派人對馬岱說:「丞相素知將軍忠義,故令行此密計。」

《圖像三國志演義》魏延

真正想造反的是楊儀

經過一番鋪陳,講清了諸葛亮信任馬岱,卻沒講清諸葛亮為什麼要殺魏延。

魏延與諸葛亮的矛盾,可能是下層文人接著創造出來的,有足夠的史料依據。《三國志·董允傳》的注中寫道:「孫權嘗大醉,問楙(蜀漢使節費楙)曰:楊儀、魏延,牧豎小人也。雖嘗有鳴吠之益於時務,然既已任之,勢不得輕,若一朝無諸葛亮,必為禍亂矣。」諸葛亮知道後,「以為知言」。《三國志·楊儀傳》中也寫道:「(諸葛)亮深惜(楊)儀之才幹,憑魏延之驍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任有所偏廢也。」

魏延傲慢,楊儀心胸狹隘,但楊儀曾任長史(丞相府的秘書長),更得諸葛亮信任。諸葛亮在五丈原去世後,楊儀遵其遺囑,下令退兵。魏延終於等到獨掌全局的機會,表示:「吾自當率諸軍擊賊,云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

《三國志》明確指出,魏延以為諸葛亮死了,大家就會聽他的,他攻打楊儀不算背叛蜀漢。宋代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也稱魏延「實無反意」。

楊儀倒是曾準備謀反,回成都後,感覺自己受排擠,便抱怨說:「如果我當時率軍降魏,你們還能這麼對我嗎?」被費禕告發,楊儀被廢為民,後自殺。

在毛宗崗之前,《三國演義》中夾雜了許多不利於諸葛亮的內容,著名思想家李贄曾點評說:「諸葛亮更可殺矣!更可剮矣!不殺不剮,亦無以洩我胸中憤也。」在諸葛亮的一段話下,李贄竟評價為「放屁」。

想當紅臉漢子,沒門

說書人貶低魏延,文人又在為魏延鳴冤,羅貫中看出了兩個書寫系統之間的矛盾處,為了讓魏延之死變得合情合理,只好拿反骨說事。

在相書中,反骨共有三處:一是耳後見腮,就是從身後能看見腮骨;二是眉骨太突出;三是反廓耳,就是耳廓高於耳輪。有反骨,只表示此人性格急躁,不等於反叛。羅貫中把反骨安到腦後,可能是誤讀了相枕骨術。枕骨在腦後,可以相,但均屬好相。比如有「五嶽枕」者可封侯,最差的「腰鼓枕」,也是「主小貴,多成敗反覆」。均與造反無關。

雖然羅貫中違背了相術常識,但給魏延加上反骨後,邏輯上還是順暢多了,只是一些細節仍顯生澀。到清代毛宗崗時,手段更加巧妙。

首先,刪掉了火燒魏延的情節,遮蔽了諸葛亮不擇手段的一面。

其次,刪去孫權對楊儀的評價,只保留對魏延的評價。

其三,模糊了楊儀成功後,對魏延的報復。據《三國志》載:「(馬岱)致(魏延之)首於(楊)儀,儀起自踏之,曰:『庸奴!復能作惡不?』遂夷(魏)延三族。」衝淡了諸葛亮選錯人之誤。

其四,不再提魏延「面如重棗」,剝奪了他當紅臉漢的權利。

毛宗崗將羅貫中筆下所有不利於諸葛亮的地方全部刪去,比如嘉靖本中,劉備攜民渡江時,諸葛亮勸劉備拋棄百姓、自己逃命,毛宗崗改成眾將勸。劉備殺養子劉封,本是諸葛亮建議,殺了劉封,才能保證荊州集團擁戴的劉禪登基,卻被毛宗崗改成劉備自行決定。

長得不順眼,就是有反骨

經毛宗崗改寫,《三國演義》變得更完整,幾乎看不出它來自兩大創作系統,可給魏延貼上反骨的標籤,又引人好奇:這個反骨究竟是什麼?

一種觀點認為,反骨即顱骨上的骨瘤,結構如夾心餅乾,內層和外層是堅硬的密質骨,中間夾著一層松質骨。骨瘤是骨膜過度增生後形成的良性腫瘤,不算少見,美國籃球明星喬丹的腦後就有這麼一個骨瘤。骨瘤多發於青年,生長緩慢,一般無特殊症狀。人體停止發育後,它就不再生長了,極少惡變。

另一種觀點認為,魏延患有舟狀頭,即骨縫過早閉合,導致顱骨變形,這是先天發育障礙造成的。舟狀頭患者腦後會生出多餘骨骼,但舟狀頭會給嬰兒大腦發育帶來不良影響,需手術治療,否則會影響智力。魏延雖情商略差,但沒有證據表明他的智商有問題。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一些成年人頭部骨縫之間有多餘骨骼」,醫學上稱為縫間骨,它與遺傳高度相關,比如俄國末代沙皇親屬「皆在腦後有一不尋常突出骨結構」。有此骨的人很少,魏延可能也是其一。

不過,更大的可能是,魏延發育完全正常,所謂「腦後反骨」並非實指,而是一種形容。

在歷史上,吳王劉濞、安祿山等都被認為有反骨,但都沒說長在哪。古人說反骨、反相,更多是指相貌怪異,所以「貌有反相」「目有反相」「鼻折山根(塌鼻梁)頗有反相」「額紋有反相」……總之,長得不順眼,就是有反骨。

以貌取人曾是用人指標

長相是天生的,怎能讓個人負責?以貌取人,未免太不公平。

可在古代,這還真是用人的一條硬指標。

荀子曾說:「相人,古之人無有也。」意思是,到荀子時,專門的相人術還沒出現。其實,《左傳》中記載了許多關於相面的故事,只是在那時,這不被承認為「術」而已。

相術直接源頭有二:其一,挑選戰馬;其二,治病。後者有一定的科學依據,據現代研究證明,700種以上的遺傳病「寫在臉上」,通過相面,可以診病,所以在東西方,相術都較早誕生。

漢代時,在五行學說推動下,加上西漢馬政發達,相術的影響力空前提升。比如漢初名臣張蒼曾犯死罪,王陵見他「身長大,肥白如瓠」,便請劉邦赦免。東漢開國名臣任光也曾被判死刑,因相貌堂堂,最終得救。王莽時,通過佔卜選官,篩出十多人,其中兩人相貌好,便從布衣直接提拔為官員。

除當官、免死,古人娶妻也需相面,劉邦能娶到呂后,正因呂后的父親善相,這推動了民間對相術的關注。不僅皇帝、高官迷信相術,下層百姓也有信奉此道者。

從羅貫中到毛宗崗都深知:只要加上反骨,就能把一場權力鬥爭,改寫成平叛鬥爭,既維護蜀漢的正統性,又突出諸葛亮的英雄形象。

至於魏延冤不冤,誰還管他呢?

(原標題: 魏延的反骨長哪兒 諸葛亮搞明白了嗎?)

來源:北京晚報

流程編輯:u019

版權聲明:文本版權歸京報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改編。

相關焦點

  • 如果魏延沒有被殺掉,而是接班諸葛亮,蜀漢能否復興?
    諸葛亮在《三國演義》中一直是神機妙算的形象,可是他看人沒有劉備看得準,這也是為什麼劉備能夠做老大而諸葛亮只能做老大手下的軍師的原因。既然能做老大,畢竟有他的過人之才。三國中的大將魏延,劉備認為這個人雖然天生反骨,但是很可靠,諸葛亮卻不這樣認為,諸葛亮死之前用策劃計謀除掉了魏延。
  • 魏延和諸葛亮的思想達不成共識,魏延內心是不服諸葛亮的
    魏延魏延長的縮頭縮腦的,的確給人的感覺不好。諸葛亮第一眼就看他不爽,覺得自己無法領導他,古語有句話叫醜人多作怪,所以諸葛亮一直都感覺魏延有作怪的潛質,所以一直都提防著他。一直到蜀中無大將才讓魏延上,如果有武將諸葛才不會用他呢!
  • 諸葛亮既然重用魏延,為什麼卻又不喜魏延呢?
    那既然諸葛亮如此重用魏延,為何卻又不喜魏延呢? 在諸葛亮二出祁山的時候,魏延曾經興致勃勃地提出了自己帶5000人奇襲長安,不用想這樣的險招也被嚴謹的諸葛亮拒絕了,這樣一來愛冒險的魏延與嚴謹的諸葛亮再次形成了衝突,自然也就不被諸葛亮所喜。 也許魏延愛出風頭,愛冒險這些,作為頂頭上司的諸葛亮都能夠容忍,但是說話太衝,不嚴格遵守上司命令就是魏延足以致命的缺點了。
  • 魏延真的是死於諸葛亮之手嗎?如果魏延不死,蜀漢會怎樣?
    結果魏延的性格和做事風格都和諸葛亮背道而馳,因此一直打壓他。諸葛亮出師北伐的時候,魏延曾建議自己單獨領一路大軍北上,仿照當年韓信,最後和北伐大軍一起會師潼關。結果諸葛亮一方面出于謹慎,不願意冒險,另一方面原本就對魏延信不過,因此放棄了這個「富貴險中求」的方略。如果說魏延和諸葛亮的不和還停留在「萌芽」狀態,那麼,他和長史楊儀的矛盾就處於公然決裂狀態。
  • 魏延墓前跪著一個雕像,有人說是諸葛亮這是真的嗎
    魏延墓是蔣琬於延熙元年(公元238年)修建的。蔣琬可謂是諸葛亮的得意門生,雖然在做了丞相後認為魏延死得冤屈,追念他早期的功勞而給魏延修墓。但是,蔣琬肯定不會在魏延的墓前安放諸葛亮的跪像。所以,這則傳說恐怕是有訛誤。蔣琬不僅不會在魏延墓前安放諸葛亮跪像,也不會讓楊儀、馬岱在魏延墓前下跪。為什麼呢?
  • 為什麼說魏延被殺,我們都冤枉諸葛亮?這個原因很多人忽略了
    而史書中對於魏延的記載則是諸葛亮想把這個兵權交給魏延,想通過這裡來試探他,讓他主動去要求退兵,當時楊儀因為這些事情都是因為自己搞出來的,怕魏延會降罪他,他所以想耍一點的小聰明想要先發制人,他的計劃就是製造輿論污衊魏延他投靠曹操和孫權的消息出來讓人誤會他是背叛主公的人,然後自己親自到劉禪的面前告他一狀,讓他的罪名落實了。
  • 殺魏延是不是諸葛亮的意思?翻翻史書,原來我們都被演義騙了
    魏延喏喏連聲而退。也就是說凡事投靠的,我們非常歡迎,歡迎歸歡迎,但以後到了這要忠於自家主公(有造反之心的人是生有反骨的,我諸葛亮恰恰會看)。經過這麼一嚇,魏延即便是真有反骨,在劉備和諸葛亮面前也不敢顯露出來,也就是說只要劉備和諸葛亮在世,魏延並不敢反。至於說諸葛亮臨終之前為什麼不及早剷除魏延?
  • 諸葛亮死後,魏延是唯一被授予假節鉞的人,卻為何成不了核心人物
    這絕不是一句魏延為人差能解釋得清的。後面派遣督五營主力的王平平定魏延之亂也可謂知人善任。沒有造成大的損失。若非諸葛亮與後主劉禪事先就已經達成共識以蔣琬繼任。楊儀一定是非常有力的競爭者。諸葛亮在位期間假節者有四人,依據時間先後為:諸葛亮、李恢、李嚴、魏延。其中李恢李嚴以外鎮都督假節,獨魏延一人是監軍職假節。
  • 魏延死後,他踩著魏延的頭說了7個字,看來諸葛亮的苦心白費了
    三國,人才盡出,其中『諸葛亮』更為大家所周知,在三國時代內,最為著名的事,北伐戰爭,總共進行了五次,在三國爭霸章節中是『六出祁山『。事件發生在公元234年,諸葛亮死於其中,諸葛亮死的時候留下一部分遺囑,其中有關魏延的段落更成為了歷史謎團,那就是魏延到底反了沒有。
  • 魏延墓前, 為何跪著諸葛亮的石像? 專家: 沒毛病
    感謝大家的閱讀,喜歡小編為你精心編輯的文章嗎?歡迎留言評論,小編都會虛心接受的,你們是小編前進的動力哦。每天一點點進步,分享彼此的歡樂!如果喜歡就關注訂閱吧!也不要忘記點讚哦~親,看的開心可以點個在看                                                                                                                                                             公元234年,
  • 幸好子午谷奇謀被諸葛亮否定了,要不然魏延會讓蜀國一敗塗地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敗,令許多人扼腕嘆息。很多人除了聲討馬謖之外,更偏向於魏延的子午谷奇謀事件。一般的觀點是,蜀漢北伐宜急不宜緩,像是諸葛亮那樣慢騰騰穩紮穩打的套路,根本不是蜀國國力可以支撐的。只有像魏延的子午谷奇謀那樣,來一場激進冒險的突襲,這樣就可以奪佔長安,北伐也就成功一大半了。
  • 魏延子午谷奇謀算到了夏侯楙漏算了郭淮_諸葛亮
    感謝大家的閱讀,喜歡小編為你精心編輯的文章嗎?歡迎留言評論,小編都會虛心接受的,你們是小編前進的動力哦。每天一點點進步,分享彼此的歡樂!如果喜歡就關注訂閱吧!也不要忘記點讚哦~親,看的開心可以點個好看 。
  • 諸葛亮否決子午谷奇謀:魏延的這條計策之中,是否存在三個漏洞?
    諸葛亮毫不客氣地否決了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很多人都以為這是「諸葛一生唯謹慎」,但是我們看了地圖就會知道,這不是諸葛亮謹慎,而是魏延太冒失了。 從這張地圖中,我們就發現了子午谷奇謀的第一個巨大的漏洞:走不是路的路,五千精兵的糧草和攻城器械難道要自己背著嗎?僅僅是那條二百三十公裡的子午谷,魏延能在十天之內走出去嗎?
  • 三國唯一的女將,趙雲魏延都拿她沒轍,卻被諸葛亮以卑鄙手段生擒
    感謝大家的閱讀,喜歡小編為你精心編輯的文章嗎?歡迎留言評論,小編都會虛心接受的,你們是小編前進的動力哦。每天一點點進步,分享彼此的歡樂!如果喜歡就關注訂閱吧!也不要忘記點讚哦~親,看的開心可以點個好看 。   看遍整個三國,能夠叫得上名字的女人,一隻手都能夠數過來。書中將男人的勇,智,忠,義表現的淋漓精緻。一點都不願意浪費筆墨去描寫女子的意思也是一覽無餘。
  • 魏延真的提出過子午谷奇謀嗎?
    最近看到知乎裡為魏延「平反」的文章,認為諸葛亮北伐的時候,沒有採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謀」,錯過了滅魏的有利時機。「諸葛一生唯謹慎」,其實是對魏延抱有偏見,讓蜀漢錯失了大好局勢。B站紅人諸葛亮到底該不該採取「子午谷奇謀」成為無數後人爭論的焦點。
  • 一石二鳥之計:諸葛亮死後魏延被誅,楊儀自裁,蜀國失去兩個能人
    那麼魏延與楊儀最終的悽涼下場,究竟是二人的私怨所致,還是諸葛亮有意為之呢? 此次會議明確了兩點內容:一、諸葛亮死後安葬於漢中定軍山,喪禮一切從簡,墓穴只要能放下一口棺材就行,不需要任何陪葬器具;二、由長史楊儀暫時代管軍權,帶領大軍有序撤退,為了防止魏軍追擊,命魏延率部為最後一梯隊,姜維率部為第二梯隊接應。 諸葛亮病逝後,魏延接到命令時當即火冒三丈。
  • 諸葛亮的一石二鳥之計:南陽市名將魏延被誅,襄陽市名臣楊儀自裁
    在三國時期的蜀漢政權中,名將魏延和名臣楊儀的命運息息相關。魏延被楊儀下令誅殺,落得個身首異處,死無全屍的下場。可是,魏延剛死不久,楊儀就被朝廷罷黜為平民流放,又被治罪下獄,最終落得個自盡的下場。這兩個生前就橫豎不對眼,時常爆發激烈爭執的人,都在諸葛亮病逝後相繼離世。那麼魏延與楊儀最終的悽涼下場,究竟是二人的私怨所致,還是諸葛亮有意為之呢?
  • 魏延「子午谷奇謀」只需要向諸葛亮要幾千兵馬,他為什麼不敢一試?
    魏延也是名將,難道不清楚「子午谷奇謀」的可行性不高嗎?如果魏延真以為可行,那還是勇武、謀略雙全的魏延嗎?01子午谷奇謀魏延自己帶領五千精兵出子午谷,直奔長安城下,駐守長安的夏侯楙不戰潰逃;諸葛亮率領大軍出斜谷,取郿縣,與魏延在長安回合。作為北伐的謀略之一,未嘗不可,看起來也很高明。
  • 1973年魏延墓被發現,專家發掘出兩尊石馬,原來魏延早已平反
    兩尊石馬之所以立在魏延的墓前,是讓馬岱和楊儀為冤死的魏延贖罪。魏延,三國時期蜀漢的名將,深受劉備器重。劉備入川時,他屢立戰功,晉升為牙門將軍。劉備攻下漢中時,他被提拔為鎮遠將軍,鎮守漢中,成了獨當一方的大將。劉備建立蜀漢政權時,他被任命為鎮北將軍。隨後,他跟著諸葛亮北伐,曾在陽溪大敗費瑤和郭淮。
  • 諸葛亮病逝後,斬殺魏延的馬岱,最終是什麼結局?
    在諸葛亮病逝後,馬岱受楊儀派遣斬殺了蜀將魏延,這成為馬岱為後人熟知的一件事情。就斬殺魏延來說,受到《三國演義》的影響,很多人認為馬岱是諸葛亮安排,也即孔明遺命才斬殺魏延的。但是,在陳壽的《三國志》中,卻沒有這一說法的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