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魏延是不是諸葛亮的意思?翻翻史書,原來我們都被演義騙了

2020-12-19 觀四象讀名著

這件事情得從兩個方面說,演義和史書。

在演義中,魏延是殺了舊主韓玄投靠劉備的,雖說有帶頭投奔和獻城的功勞,但畢竟是有弒主的前科。劉備從招攬人才方面考慮可以不計較,但是身為重要的謀士諸葛亮不能不敲打敲打。

因此他才會在劉備接見魏延的時候,喝令左右斬殺魏延,並且杜撰了一個魏延有反骨的說法(即使真有反骨這種說法,長在脖子後面不摸摸誰能知道),諸葛亮這麼做的本意並不是真要殺魏延,而是起個敲打的作用。用言語警告魏延的同時,也是警告其他有異心的人:

孔明指魏延曰:「吾今饒汝性命。汝可盡忠報主,勿生異心,若生異心,我好歹取汝首級。」魏延喏喏連聲而退。

也就是說凡事投靠的,我們非常歡迎,歡迎歸歡迎,但以後到了這要忠於自家主公(有造反之心的人是生有反骨的,我諸葛亮恰恰會看)。經過這麼一嚇,魏延即便是真有反骨,在劉備和諸葛亮面前也不敢顯露出來,也就是說只要劉備和諸葛亮在世,魏延並不敢反。

至於說諸葛亮臨終之前為什麼不及早剷除魏延?其實這也會有原因的。

1、魏延是棟梁之才

諸葛亮六出祁山不成,其中一個要命的原因就是蜀國的人才凋零,北伐時五虎大將五失其四,唯一剩下的趙雲還垂垂老矣。而魏延是僅次於五虎上將的存在,魏延本人也有建功立業的心思。諸葛亮能壓制魏延的情況下,必須得用魏延。甚至在他犯下錯誤的時候,還得裝糊塗保他。

比如魏延和陳式不聽諸葛亮軍令,貿然進攻,中了魏軍埋伏損兵折將。諸葛亮事後只殺了陳式,對魏延未做任何的處罰。

2、魏延是蜀國的大將,除掉魏延需要一個充足的理由

諸葛亮屬於突然去世,雖然他有安排後事的時間,但是並沒有合適的理由除掉魏延,魏延雖然有時候和諸葛亮不對付,但在國家問題上並沒有幹什麼出格的事。諸葛亮想殺魏延並沒有什麼充足的理由。以「踏滅七星燈」為由殺魏延,顯然是不能服眾的。這種禳星續命的方法,外人並不懂,不足以做證據。更何況魏延踏滅七星燈也非本意。

殺魏延並不是隨時都有充足的理由。原因1中提到的,魏延和陳式不聽軍令輕敵冒進倒是一個不錯的理由,不過這事已經過去幾年了,陳式也做了替罪羊被殺了,不能舊事重提。

所以諸葛亮得另外找理由,在他有足夠罪證的時候,派人擊殺,馬岱潛伏背後殺魏延就是諸葛亮安排的後手。

以上是演義的內容,其實史書中並沒有提到魏延有反骨的事情(這種玄幻的事也不可能出現在史書中),馬岱殺魏延一不是諸葛亮授意,二不是背後突襲。

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輩何敢乃爾!」延士眾知曲在延,莫為用命,軍皆散。延獨與其子數人逃亡,奔漢中。儀遣馬岱追斬之,致首於儀,儀起自踏之,曰:「庸奴!復能作惡不?」

楊儀和魏延在諸葛亮死後爭權,兩人都先後上表指責對方謀反。

延、儀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

劉禪自己也拿不定主意,問蔣琬和董允意見。蔣琬可能認為以後還會出現爭權的事情,楊儀好對付,魏延作為統兵大將並不容易對付,所以他力挺楊儀。

後主以問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琬、允鹹保儀疑延。

中央力挺楊儀,魏延的任何行動都會視為叛逆,而楊儀和魏延有仇,自然不會放過他,魏延可以說是權利更替的犧牲品,跟死去的諸葛亮沒有半點關係。

馬岱肯受楊儀指使,追殺沒有軍隊(軍隊被何平帶著聖命的一席話說散)的魏延父子,應該是看到楊儀負責軍隊撤退,錯誤的認為楊儀有可能接替諸葛亮,站錯了隊罷了。

事實上第二年楊儀就被罷官下獄,最後自殺。馬岱在第二年有過一次小規模的北伐之後,也從歷史上消失不見。可見內部政治鬥爭有多激烈。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說魏延被殺,我們都冤枉諸葛亮?這個原因很多人忽略了
    為什麼說魏延被殺,我們都冤枉諸葛亮?這個原因很多人忽略了在三國時期發生過很多有趣的故事,當時的對於蜀國來說漢中的地位是意義重大的。可是劉備去世之後,所有的事情就發生了很大的偏轉,魏延他的命運就此開始發生了改變。魏延這個人雖然是個人才,平時會任用人才來管理漢中,作戰的時候英勇過人,但他性格太過於心高氣傲,做事激進,所以大家都儘量滿足他的意思不敢去逆他的意。
  • 魏延的反骨長哪兒,諸葛亮搞明白了嗎?原來看臉在古代竟是硬指標
    魏延後來果然造反,印證了諸葛亮的先見之明。可在蜀漢集團,論叛變,魏延排不上號。比如糜芳,作為劉備妻子糜夫人(甘夫人是妾,死後扶正,糜夫人很可能是正妻)的兄弟,投降吳國,致關羽被殺。再如孟達,三次叛主,反覆無常。諸葛亮為何不嚇唬他們,偏拿魏延練手?難道真是魏延的長相太奇特?
  • 魏延和諸葛亮的思想達不成共識,魏延內心是不服諸葛亮的
    魏延魏延長的縮頭縮腦的,的確給人的感覺不好。諸葛亮第一眼就看他不爽,覺得自己無法領導他,古語有句話叫醜人多作怪,所以諸葛亮一直都感覺魏延有作怪的潛質,所以一直都提防著他。一直到蜀中無大將才讓魏延上,如果有武將諸葛才不會用他呢!
  • 別被演義騙了,這兩件事都是劉備幹的,和關羽、諸葛亮沒關係
    還有相當一部分人喜歡將他稱為「劉哭哭」,似乎劉備的一生就是哭過來的,連江山都是。 這當然是演義中為了刻畫劉備的仁義,特別加重的筆墨。但正如魯迅先生所說:「 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 。」太重的筆墨用在劉備的柔弱面上,既降低了劉備仁厚的真實性,又讓歷史上那個百折不撓的英雄變得像個草包。
  • 魏延真的是死於諸葛亮之手嗎?如果魏延不死,蜀漢會怎樣?
    結果魏延的性格和做事風格都和諸葛亮背道而馳,因此一直打壓他。諸葛亮出師北伐的時候,魏延曾建議自己單獨領一路大軍北上,仿照當年韓信,最後和北伐大軍一起會師潼關。結果諸葛亮一方面出于謹慎,不願意冒險,另一方面原本就對魏延信不過,因此放棄了這個「富貴險中求」的方略。如果說魏延和諸葛亮的不和還停留在「萌芽」狀態,那麼,他和長史楊儀的矛盾就處於公然決裂狀態。
  • 不該殺?魏延墓前跪著一個雕像,有人說是諸葛亮這是真的嗎
    假如魏延按照楊儀的調度撤回成都,那麼,楊儀便沒有機會殺他,魏延接替諸葛亮掌兵權繼續北伐何愁不能實施「子午谷奇謀」?挾私怨而費國事,反倒是魏延不對了。如此,蔣琬,以及後來的費禕會因為這件事為魏延平反,而讓諸葛亮、楊儀、馬岱跪在魏延墓前嗎?
  • 魏延死後,他踩著魏延的頭說了7個字,看來諸葛亮的苦心白費了
    三國,人才盡出,其中『諸葛亮』更為大家所周知,在三國時代內,最為著名的事,北伐戰爭,總共進行了五次,在三國爭霸章節中是『六出祁山『。事件發生在公元234年,諸葛亮死於其中,諸葛亮死的時候留下一部分遺囑,其中有關魏延的段落更成為了歷史謎團,那就是魏延到底反了沒有。
  • 魏延子午谷奇謀可有勝算?諸葛亮或失逆襲曹魏唯一戰機
    魏延親自率領五千精兵從子午谷快速趕到長安,一舉拿下長安和潼關,而諸葛亮大軍出斜谷進兵長安、潼關,兩軍異道會師於潼關。諸葛亮一向用兵謹慎,認為此計過於兇險且難以成功,所以棄而不用。分析:由上面的信息,我們可以得知幾個信息:1、魏延在追隨劉備之前,已經有自己的私人武裝部隊,說明有一定的領導能力、組織能力。
  • 有時候會斷送自己的生命,魏延就是例子
    那麼為何說魏延是最狂妄的將軍呢?他的那句「誰敢殺我」就是最好的證明,關於魏延的故事,我們還得慢慢說。蜀漢名將——魏延。儘管魏延對諸葛亮時常抱怨,但諸葛亮卻惜魏延有將才,於是且用且打壓,但是楊儀卻十分不爽魏延,總是針鋒相對,自視甚高的魏延,不止一次拿著刀想要砍了楊儀,不過都被費禕等人勸阻了。諸葛亮的死釋放了魏延的「狂妄」。
  • 諸葛亮既然重用魏延,為什麼卻又不喜魏延呢?
    那既然諸葛亮如此重用魏延,為何卻又不喜魏延呢? 在諸葛亮二出祁山的時候,魏延曾經興致勃勃地提出了自己帶5000人奇襲長安,不用想這樣的險招也被嚴謹的諸葛亮拒絕了,這樣一來愛冒險的魏延與嚴謹的諸葛亮再次形成了衝突,自然也就不被諸葛亮所喜。 也許魏延愛出風頭,愛冒險這些,作為頂頭上司的諸葛亮都能夠容忍,但是說話太衝,不嚴格遵守上司命令就是魏延足以致命的缺點了。
  • 魏延被馬岱所殺,臨死前大叫4字,網友:如今成我們遊戲的口頭禪
    魏延被馬岱所殺,臨死前大叫4字,網友:如今成我們遊戲的口頭禪 事情還得從諸葛亮率軍北伐時說起,魏延因為長期鎮守漢中,對那一帶的地形了如指掌。
  • 《三國演義》鬼才郭嘉與奇才諸葛亮,將死之際都想殺一人卻沒殺成
    而在他們快死之時,各自的心裡都有一個想要除掉的人,一個心願沒有完成,然後那個人推翻了政權。另一個人雖然確實被殺了,但卻也葬送了一個國家。原來在郭嘉眼中,司馬懿是一個野心勃勃的人,為達到目的可以不擇手段。如果不除掉這個人,那麼他早晚有一天會背叛曹操。他在臨終之際也不停地勸誡過曹操,如果我還活著那還好說,我自是有辦法降服著他,讓他不會背叛。
  • 魏延的武藝,在三國眾多武將中,到底能排名第幾
    兩人就在城下從已時廝殺到了未時,魏延手下兵少,最後損失殆盡,只能撥馬而逃。而劉備因為不願意趁亂進城,傷了百姓,早就但人走了。魏延找不到劉備,只能去投奔了長沙太守韓玄。後來直到關羽攻打長沙時,魏延才殺了韓玄,歸順了劉備。此後魏延在益州之戰、漢中之戰、平南蠻、北伐等戰鬥中表現活躍。
  • 魏延子午谷奇謀算到了夏侯楙漏算了郭淮_諸葛亮
    這番計謀,諸葛亮認為太危險,沒有採納。從魏延這方面來說,則是太過依恃於僥倖,而這番僥倖存在於四個方面:一是兵走子午谷道,並沒有十足的把握,而走不通的概率非常高,走得通則全靠僥倖。冷兵器時代,幾乎沒有軍隊能夠走得通,尤其是此後不幾年的曹真,就因為大雨把棧道衝毀而只好撤兵。所以說,無論是大雨、大雪或者是一把火都可能阻止魏延的進兵。
  • 諸葛亮否決子午谷奇謀:魏延的這條計策之中,是否存在三個漏洞?
    但是我們細看三國正史及當時地圖,就會發現子午谷奇謀是異想天開,魏延的才能遠不如諸葛亮,諸葛亮否決子午谷奇謀是明智決策,魏延的一句話,讓諸葛亮發現了此計的三個巨大漏洞,他一眼就看出兵出子午谷,魏延和他的五千精兵必然有去無回。
  • 陝西發現一匹石馬,揭開一段塵封歷史:諸葛亮又看錯一人?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根據史書記載,諸葛亮第五次北伐出師不利,死於五丈原之後,楊儀狀告魏延謀反,魏延狀告楊儀謀反,但最終蜀國重臣裁定魏延謀反。 《三國志》: 延、儀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後主以問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琬、允鹹保儀疑延。
  • 劉備前往東吳招親,諸葛亮拿出錦囊交給一個人,卻不是趙雲
    演義品讀——三國曾經被演義「錦囊妙計」這句成語已經流傳了數百年之久。該成語出自《三國演義》,說的是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而在小說中,諸葛亮使用錦囊妙計的次數並不多,一共才三次。諸葛亮的首次「錦囊妙計」是在第五十四回及五十五回。時值赤壁之戰後,劉備佔領了荊州四郡,實力大為增強。
  • 在FC吞食天地2中,魏延為什麼是一部分玩家的首選?武器是關鍵
    今天來說說FC吞食天地2中的魏延,這個人物在遊戲中一直是小編比較推崇的。魏延在三國中的評價有兩種,一種是演義裡最後反叛蜀國,被馬岱一刀砍下頭顱,演義中的魏延從一開始的說法就預示著結局,諸葛亮說他腦後有反骨,以後必反,以至於諸葛亮最後還是捨棄了魏延。另外一種就是姜維傳中對於魏延的評價,諸葛亮兩害取其輕,魏延的下場完全就是政治鬥爭中輸給了楊儀,被楊儀迫害逼反,最後滿門被殺。
  • 1973年魏延墓被發現,專家發掘出兩尊石馬,原來魏延早已平反
    兩尊石馬之所以立在魏延的墓前,是讓馬岱和楊儀為冤死的魏延贖罪。魏延,三國時期蜀漢的名將,深受劉備器重。劉備入川時,他屢立戰功,晉升為牙門將軍。劉備攻下漢中時,他被提拔為鎮遠將軍,鎮守漢中,成了獨當一方的大將。劉備建立蜀漢政權時,他被任命為鎮北將軍。隨後,他跟著諸葛亮北伐,曾在陽溪大敗費瑤和郭淮。
  • 三國名將魏延被誅三族,為何得以平反昭雪?一匹石馬道出真相
    清乾隆年間的《南鄭縣誌》稱,這匹石馬原本是三國時期蜀漢名將魏延墓前的物件。說到這兒,或許有不少演義迷會說:在《三國演義》當中,魏延不是被蜀漢以謀反的罪名誅滅了三族嗎?怎麼會有他的墓地出現呢?了解三國歷史的人可能也會發出這樣的疑問:魏延被楊儀誅滅三族,蜀漢帝國又怎麼會為他修建墓地呢?要解釋這些問題,我們不妨先從歷史上魏延的故事開始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