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發現一匹石馬,揭開一段塵封歷史:諸葛亮又看錯一人?

2020-12-22 騰訊網

羅貫中小說《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幾乎只看錯一人,即失街亭的馬謖。劉備評價馬謖志大才疏、不堪大用,但諸葛亮因為馬謖兄長馬良,以及鞏固荊州派勢力,而強行使用馬謖,最終釀成了大禍,不得不停止第一次北伐。

然而,諸葛亮所看錯的人,可能不止馬謖一人。上世紀70年代,在陝西漢中市北門外兩公裡處的石馬鄉田間,考古專家發現了一匹石馬。隨後考證發現,這匹石馬的背後,隱藏了一段三國悲情歷史,更重要的是,這匹石馬的出現,證實了諸葛亮可能真的又看錯了一個人。

其實,這是魏延墓前的一匹石馬,原本是一對,但歲月無情,另一匹石馬早已消失,剩下的這一匹也被殘破不堪。

上世紀三十年代,為了修建川陝公路,魏延墓遭到徹底破壞,這一匹殘破石馬也被隨意丟棄在附近田間,直到上世紀70年代再度被發現(現藏於漢中市博物館)。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根據史書記載,諸葛亮第五次北伐出師不利,死於五丈原之後,楊儀狀告魏延謀反,魏延狀告楊儀謀反,但最終蜀國重臣裁定魏延謀反。

《三國志》: 延、儀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後主以問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琬、允鹹保儀疑延。

既然魏延是蜀國罪人,屍骨肯定草草掩埋,為何還有一個較為體面的墓葬?畢竟,當時漢中屬於蜀國控制,想要給魏延修一座有石馬等的墳墓,這不等於給魏延翻案,打臉蜀國重臣嗎?

實際很簡單,諸葛亮、魏延死後,蜀國重臣逐漸意識到,諸葛亮又看錯了一個人,這就是楊儀!

225年,楊儀任丞相參軍,此後就一直跟隨諸葛亮。234年,諸葛亮第五次北伐時,楊儀任長史;諸葛亮臨死之前,將軍權交給了楊儀。

根據史書記載,諸葛亮對楊儀是「深惜儀之才幹」,對魏延是「憑魏延之驍勇」,但「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廢」。就才華而言,楊儀與魏延各有千秋,然而壞就壞在性格上。

魏延「謂亮怯」,對諸葛亮出言不遜,導致諸葛亮誤判魏延是性格矜高、難以約束。楊儀在諸葛亮面前,卻一直唯唯諾諾唯命是從,讓諸葛亮對楊儀印象極佳,讓楊儀在他死後節制諸軍。

可以說,諸葛亮對楊儀極為信任,對魏延印象卻不怎麼樣。

受到諸葛亮的影響,費禕、蔣琬、董允等人都懷疑魏延而相信楊儀,所以才有魏延的悲劇。

楊儀率軍返回,又誅殺了魏延,自認功勳卓著,應該接班諸葛亮成為丞相,於是趾高氣揚不可一世。然而,諸葛亮身前留下遺言,「臣若不幸,後事宜以付琬」,所以蔣琬接班諸葛亮,而楊儀僅拜中軍師。

這讓楊儀勃然大怒,多出怨言,甚至對費禕說出「以前丞相去世時,我如果舉兵前就魏氏,今日處世怎會落魄到這種田地呢!真是令人追悔莫及」。

至此,楊儀本來面目暴露無遺,費禕、蔣琬、董允等人終於看清楊儀為人,從而反悔魏延之冤屈了。

在此之後,蔣琬說出「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殺楊儀等」,明確指出魏延沒有叛逆相反;費禕更是將楊儀謬論上表給劉禪,請劉禪治罪楊儀。可以說,一時之間,楊儀成了過街老鼠,魏延叛逆罪名也被取消。

235年,楊儀被廢為平民,流放到漢嘉郡。楊儀到了流放地,再次上書誹謗,語氣措辭激烈,於是朝廷派人下到郡中捉拿他。楊儀自殺,他的妻兒老小回到蜀地。

有人會認為,諸葛亮身前留下密信,指出楊儀「以儀性猖狹」,沒有豁達胸襟和容人之量,難以勝任丞相之職,說明諸葛亮看清了楊儀為人。

其實,透過諸葛亮死後楊儀做派來看,諸葛亮只是認為楊儀不能勝任丞相之職,而沒有否定楊儀這個人,更沒有想到楊儀會策劃殺死魏延,並誅殺魏延三族。

尤其魏延死後,蜀國損失了一員才華橫溢的重將,這對蜀國未來極為不利。因此,從這一意義來說,諸葛亮的確又看錯了一人。

楊儀在世時,魏延屍骨肯定是草草掩埋,不可能給一個體面的墳墓;而且,史書上也沒有記載蜀國給魏延平反冤屈,自然談不上建墓。既然如此,後來魏延墓又是誰蓋起來的呢?

歷史還是留下了三個線索,證實很可能是蔣琬、費禕給魏延平反了冤屈。

考古專家確認:如今發現的石馬石刻,與東漢後期石馬行制、風格、雕刻技法基本相符。

根據史書記載,延熙元年(238年),蔣琬曾「總帥諸軍屯駐漢中」,延熙四年費禕來到漢中,與蔣琬商議事情。這兩人都在漢中,會不會這時給魏延平反的?

清朝乾隆年間編修的《南鄭縣誌》(所謂南鄭縣,隸屬陝西省漢中市,因鄭人南奔而得名)中有一段記載,「延固宿將,有戰功,雖未路猖獗,身死族誅,蔣琬原其本意,但欲除殺楊儀,不便背叛。當日追述前勞,必有以禮收葬之事。石馬遺址,傳之故老,未必無因。」

可見,種種跡象表明,諸葛亮魏延死後,楊儀本性畢露,蔣琬等才看清了楊儀一直隱藏著的真面目,而蔣琬等給魏延修墓,在一定程度上證實了諸葛亮的確看錯楊儀!

其實,諸葛亮「識人、用人」上,遠遠不如劉備,犯下的錯誤並不少,蜀漢後期遭遇人才瓶頸,與諸葛亮不無關係。當然,諸葛亮是人不是神,識人、用人上的失誤,並不能由此否定諸葛亮的偉大。

相關焦點

  • 一匹石馬道出真相
    在如今的漢中市博物館,保存著一件與三國歷史有關的文物:一匹石馬。據《陝西省通志》、《關中勝跡圖志》、《續修南鄭縣誌》及《漢中府志》的資料記載,這匹石馬原本位於漢中市北門外兩公裡處的石馬坡,是在1973年被漢中市文物部門從當地田間獲得並保存在市博物館內的。
  • 諸葛亮一生:信錯一人,跟錯一人,娶錯一人,殺錯一人,看錯一人
    熟悉三國的朋友,估計都熟悉諸葛亮。魯迅曾這樣評價諸葛亮,「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其實,魯迅只是對《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做出評價。歷史上真實的諸葛亮,偶爾也會被人們挑毛病。比如,有人就將諸葛亮一生總結出來五句話:信錯一人,跟錯一人,娶錯一人,殺錯一人,看錯一人。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 大夏是流星王國,為何一匹「神秘」石馬,成為國家級的珍貴文物!
    可是沒奕於看錯了人,赫連勃勃有上述三個優點不假,但同時,還有第四個別人不知道的「優點」,那就是心比蛇蠍還要歹毒。赫連勃勃幹掉了自己的老丈人,他將沒奕於的地盤佔為己有,他將沒奕於的兵將佔為己有,並成立了大夏國。
  • 漢中發現兩匹三國時期石馬,魏延的冤屈原來早已被洗清
    在諸葛亮執政時期,曾經的「五虎上將」逐漸凋零,蜀漢只有魏延仍能苦撐危局。在小說《三國演義》中,魏延是一個天生具有「反骨」的叛將。對於魏延,諸葛亮打一開始就不信任他。因此,諸葛亮在利用魏延的同時,還總想將之坑死。在上方谷,諸葛亮以魏延為誘餌,準備將他和司馬懿父子一起燒死;而諸葛亮死後,他更是設下計謀,讓馬岱殺死了魏延。
  • 1973年,漢中發現兩匹三國石馬:魏延的冤屈原來早已被洗清
    在諸葛亮執政時期,曾經的「五虎上將」逐漸凋零,蜀漢只有魏延仍能苦撐危局。在小說《三國演義》中,魏延是一個天生具有「反骨」的叛將。對於魏延,諸葛亮打一開始就不信任他。因此,諸葛亮在利用魏延的同時,還總想將之坑死。在上方谷,諸葛亮以魏延為誘餌,準備將他和司馬懿父子一起燒死;而諸葛亮死後,他更是設下計謀,讓馬岱殺死了魏延。但在真實的歷史中,諸葛亮與魏延並無矛盾。
  • 1973年魏延墓被發現,專家發掘出兩尊石馬,原來魏延早已平反
    1973年,考古專家在山西省漢中市北門外兩公裡的死馬鄉,發現了魏延的墳墓。專家在發掘古墓時,在附近又挖出了兩尊三國時期的石馬。由於時隔千年,一座石馬已經損壞了,不過另一個保存比較完整。根據當地的老闆姓的說法,這兩尊石馬一個代表馬岱,一個代表的是楊儀。
  • 大夏石馬:跨越千年的神駿
    三秦都市報—三秦網訊 珍藏於西安碑林博物館的國寶級文物——大夏石馬,是赫連勃勃長子赫連璝的坐騎,見證了赫連勃勃入主中原、創立大夏王朝(赫連夏)的歷史,它是匈奴人最珍貴的靈魂夥伴,吃苦耐勞、一往無前,為其主人徵戰南北立下赫赫戰功。
  • 《中國地名大會》解鎖被歷史塵封的文化密碼
    《中國地名大會》解鎖被歷史塵封的文化密碼  「不忘來時路,方知向何行。」地名是歷史長河裡的文化符號,集聚了人類的智慧、美德、精神,蘊藏了各個時期的歷史、地理和人文信息。1月18日周六19:00檔,央視中文國際頻道(CCTV-4)播出的《中國地名大會》第十期節目,便繼續沿著地名的脈絡,帶領觀眾一起去探索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解開被歷史塵封的文化密碼。
  • 姜維死後83年,一封密信被公開,專家感嘆:諸葛亮沒看錯人
    在這首詩中,白居易點到了兩個歷史人物,一個是「大忠」的周公,另一個是「大奸」,的王莽。這兩個已經在歷史上有了定論的人物,可卻並非一直就那麼的黑白分明。周公曾經遭到了天下人的謗議,認為他有「不臣之心」,後來靠著周公從一始終的行跡,直到「致政成王」後,才讓天下人誠服。
  • 大夏石馬古樸莊重 成赫連氏大夏國唯一遺物(圖)
    匈奴人赫連勃勃建立的大夏王朝國運短暫,在中國歷史上僅存在了24年,而這件刻有大夏國年號的石馬是至今唯一有文字刻載能夠證明大夏王朝的實物,其文物價值不言而喻。據史書記載公元418年,赫連勃勃建都統萬城(今陝北靖邊縣境內),封其長子赫連璝為大將軍鎮守南都長安,居於漢長安城宮室內,而這件大型的石馬應是其宮苑石刻之一。
  • 仙遊石馬宋代古橋:洗盡鉛華呈風採
    ▲ 石馬古橋橫臥木蘭溪 石馬大橋位於仙遊縣蓋尾鎮石馬村,橫空飛架木蘭溪已有800年的歷史。人們多麼盼望能在石馬建一座大橋。
  • 喬丹的「Air Jordan」(AJ)塵封35年的秘密如今終於被揭開!
    最近,喬丹經紀人大衛·法爾克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抖出了這個塵封35年的秘密。他透露,其實喬丹最初想籤約的是阿迪達斯,而大衛·法爾克確認為他籤約耐克是更好的選擇。兩個人甚至為此鬧掰過一段時間。耐克的設計師馬上就創造出了球鞋歷史上濃墨重彩的一個LOGO——飛翔的喬丹!於是,這個對球鞋歷史上產生深遠影響的一幕,就因為法爾克的堅持下誕生了。
  • 一段意外發現的感動世人的歷史
    ,有了一個意外發現:在一份報紙《其他辛德勒》的簡短報導中,提到了一個名字:艾琳娜·森德勒,介紹只有簡短的一句話「在二戰時,她從猶太封鎖區救出2500多名兒童。」而伴隨老人被發現,隨之顯露出來的,還有一段震撼世界,久久不為世人所知的偉大歷史。
  • 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中國地名大會》解鎖被歷史塵封的文化密碼
    地名是歷史長河裡的文化符號,集聚了人類的智慧、美德、精神,蘊藏了各個時期的歷史、地理和人文信息。1月18日周六19:00檔,央視中文國際頻道(CCTV-4)播出的《中國地名大會》第十期節目,便繼續沿著地名的脈絡,帶領觀眾一起去探索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解開被歷史塵封的文化密碼。
  • 白秋 被塵封的歷史記憶
    古人云:修辭立其誠,雖經成人教育進修速成,高中學歷授業高中,成為特殊歷史年代知識荒蕪之滑稽,這一人生真實經歷的存在,勉強可以告慰自己...        白秋,生命的原鄉。早欲寫一點記憶家鄉的文字,找回漢光武帝飲馬養晦「泥河」的帝光,於歷史潛隱中鐫鐫塵封,感恩生於斯養於斯,身心深處熱戀的這方熱士,使千年古鎮白秋處歷史昂仰爾秋風長歌,舞動冬雪紅梅。
  • 揭開塵封的歷史:從「邛竹」說起
    清代吳其浚《植物名實圖考》記載,諸葛亮出徵時「麾羽扇以經營,柱筇竹而布置」。 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進士,歷仕邛州(治在四川邛崍)軍事判官兼蒲江、大邑縣事、太常博士知陵州(四川仁壽)、知興元府漢中郡(陝西南鄭)、洋州(陝西洋縣)太守。元豐元年(1078),任湖州太守,故世人稱文湖州。次年(1079),至陳州(河南淮陽)宛丘驛,忽留不行,乃沐浴衣冠,正坐而卒,享年六十一歲。
  • 《諸葛亮傳》(21)|諸葛亮北伐途中,為何要調整方針
    《三國志·明帝紀》表松之注引《魏略》中,對此次戰役有一段非常具有軍事研究價值的寶貴記載,生動具體地記載了當時攻取堅固城池的攻堅戰,以及如何採用上、中、下三個空間層次的戰術,可以與現今的考古發現相互印證。這段記載如下:先是,使將軍郝昭築陳倉城。會亮至,昭,不能拔。昭字伯道,太原人。
  • 聖安地列斯:小鎮陰森墓地隱藏的彩蛋,塵封的真相被揭開面紗
    這是一段歷時八年的故事,是一位貼吧老成員對於聖安地列斯遊戲熱愛的證明,而作為一個旁觀者,我能夠做的只是將這段故事向大家敘述開來,讓更多的人知道這個塵封已久的彩蛋的真相和意義。在Palomino Creek小鎮的北部有著一個教堂跟墓地結合的庭院,而一個塵封已久的彩蛋就隱藏在這塊墓地之中。在墓地中,最令人感到陰森可怕的就是中間地區擺放的一座巨大石棺,每當夜幕降臨,這座石棺中都會散發出詭異幽豔的綠光,在小時候第一次看見的時候,都感覺自己是在玩一個恐怖遊戲。這座偏僻的小鎮中,為何會存在這麼一塊墓地和教堂?
  •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10萬大軍落敗雍州
    諸葛亮以曹魏新主登基,引兵進入漢中,決心北伐,屯駐沔水北岸石馬。蜀漢第一次北伐拉開大幕。北伐戰事主要集中在雍州隴右高地境內,這塊地方緊鄰涼州河西,就如曹魏東部臂膀。諸葛亮統領十萬大軍揮師北上,揭開第一次北伐大幕。關中與隴右地區從北向南共有三條通道貫通:番禺道、關隴道、陳倉道。諸葛亮的前期進攻也大體圍繞番禺道這條關鍵的通道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