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夏是流星王國,為何一匹「神秘」石馬,成為國家級的珍貴文物!

2020-12-20 歷史店

公元265年,司馬炎在洛陽建立了西晉政權,立國50餘年,終被匈奴人所滅,接下來東晉政權建立,隨後北方的少數民族崛起,歷史上稱之為「五胡十六國」,這完全就是一個戰亂紛爭,「英雄」四起的時代。

赫連勃勃原是匈奴鐵弗部首領劉衛辰之子,他心中充滿了開疆擴土,建立國家的夢想,但在這個「戰火四起,擾攘不休」的時代,赫連勃勃一開始的命運是非常曲折的。

東晉太元十六年(391年)十一月,北魏派重兵幹掉了劉衛辰,赫連勃勃一口氣逃到了匈奴的另外一個部落——叱幹部。

北魏本想斬草除根,向叱幹部討要赫連勃勃時,叱幹部覺得惹不起北魏,但獻出赫連勃勃,他們又不願意,便將赫連勃勃交給了後秦高平公沒奕於。

沒奕於非常喜歡「狼一般機警,虎一般雄壯,鷹一般敏捷」的赫連勃勃,就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可是沒奕於看錯了人,赫連勃勃有上述三個優點不假,但同時,還有第四個別人不知道的「優點」,那就是心比蛇蠍還要歹毒。

赫連勃勃幹掉了自己的老丈人,他將沒奕於的地盤佔為己有,他將沒奕於的兵將佔為己有,並成立了大夏國。

赫連勃勃為了恐嚇敵人,他將所有戰俘的腦袋砍下來,然後一層腦袋一層土,壘砌成一座骷髏臺,為了保護自己,阻擋敵人進攻的腳步,他還建成了一座統萬城。

為了保證統萬城被夯制的城牆達到最結實的程度,工匠們修完一段城牆,他就派一名士兵,手持弓箭,站在距離城牆的十米之處,用箭去射。

如果弓箭射入了土城,則殺掉工匠,如果弓箭沒有射進土城,則殺掉士兵。

赫連勃勃嗜殺成性,他是一隻老虎,沒有人敢惹,但再厲害的老虎,也有咽氣的一天,公元425年,病入膏肓的郝連勃勃在統萬城的永安殿去世,終年四十五歲。

赫連勃勃死後,他的兒子赫連昌繼位,431年,北魏派重兵前來攻城,統萬城被攻陷,大夏國從成立到滅亡,前後一共存在了二十五年的時間。

二十五年的時間挺長,可是放在歷史的長河中,絕對比「白駒過隙」還要短暫。大夏國流星一樣的存在,可是能代表大夏國存在的文物,卻少得實在可憐。

雖然位於陝西榆林靖邊縣城北58公裡處,紅墩界鄉白城子村的統萬城遺址尚在,但那殘垣斷壁只能叫遺址,不可能放在博物館中,當成文物向觀眾們展出。

什麼文物能代表大夏國呢?真是愁壞了研究五胡十六國的歷史和考古專家們。

功夫不負有心人。1954年初夏,美術考古學家王子云、何正璜夫婦他們在考察未央宮遺址時,無意間,發現了這匹聳立在查家寨村農田中的石馬,他們在石馬的腿部下方,發現了「大夏真興六年(即424年)……大將軍」等石刻字樣,這個發現,立刻震驚了考古界。

長安城曾經歸屬大夏的領地,是歸赫連勃勃的長子赫連璝鎮守的地方。這匹馬很顯然是赫連璝的守墓之馬,因為上面刻有唯一的大夏國字樣,也就成了唯一證明大夏國神一般存在歷史見證。

這匹大夏石馬是花崗巖質地,高2米,長2.5米,不僅高大威猛,而且體型流暢,身上還有精美的鎧甲花紋圖案,甚至比唐昭陵六駿都雕刻得細膩生動。彰顯了大夏國石刻工匠的高超技藝!

大夏石馬已經成為國寶級文物,目前現陳列於西安碑林博物館戟門西北側的亭內,這件唯一有大夏紀年,飽經滄桑的文物,正等著您去品評、觀覽和考察它的背後,更多的歷史秘密!

相關焦點

  • 大夏石馬:跨越千年的神駿
    三秦都市報—三秦網訊 珍藏於西安碑林博物館的國寶級文物——大夏石馬,是赫連勃勃長子赫連璝的坐騎,見證了赫連勃勃入主中原、創立大夏王朝(赫連夏)的歷史,它是匈奴人最珍貴的靈魂夥伴,吃苦耐勞、一往無前,為其主人徵戰南北立下赫赫戰功。
  • 大夏石馬古樸莊重 成赫連氏大夏國唯一遺物(圖)
    大夏石馬古樸莊重 成赫連氏大夏國唯一遺物(圖)   西安碑林博物館內陳列著一件公元424年赫連氏大夏國的遺物——大夏石馬。
  • 西安碑林博物館文物還真的多得沒處放,國寶級石馬都「看廁所」了
    來到西安碑林博物館見到了網友說的「看廁所的國寶級大夏石馬」!碑林博物館的好東西真是枚不勝舉,就國寶級的文物也比比皆是,這個大夏石馬就是其中之一。怎麼回事?因大夏國存在時間較短,沒有留下多少文物,像西安碑林博物館裡的大夏石馬這個級別的石雕不超過兩件,是貨真價實的國寶。大夏石馬大小和真馬差不多,石馬前足有刻銘,殘留「大夏真興六年」(424年)「大將軍」等字,因大夏曾攻取長安,由天王大單于之子赫連璝鎮守,領大將軍,所有認為此石馬是大將軍赫連璝的坐騎。
  • 三國名將魏延被誅三族,為何得以平反昭雪?一匹石馬道出真相
    在如今的漢中市博物館,保存著一件與三國歷史有關的文物:一匹石馬。據《陝西省通志》、《關中勝跡圖志》、《續修南鄭縣誌》及《漢中府志》的資料記載,這匹石馬原本位於漢中市北門外兩公裡處的石馬坡,是在1973年被漢中市文物部門從當地田間獲得並保存在市博物館內的。
  • 陝西發現一匹石馬,揭開一段塵封歷史:諸葛亮又看錯一人?
    上世紀70年代,在陝西漢中市北門外兩公裡處的石馬鄉田間,考古專家發現了一匹石馬。隨後考證發現,這匹石馬的背後,隱藏了一段三國悲情歷史,更重要的是,這匹石馬的出現,證實了諸葛亮可能真的又看錯了一個人。
  • 洛陽白馬寺千年文物宋朝石馬 觀光大媽當玩具爽騎拍照
    (圖/梨視頻,下同)很多人選擇在春節出遊,有遊客居然把河南洛陽白馬寺裡的兩尊宋代的石馬當成「坐騎」,大人小孩輪流一起騎上去拍照。連周圍的攤販都提醒,這兩匹石馬是宋代的文物,是不允許攀爬的,但無奈遊客太多,管也管不住。綜合媒體報導,河南洛陽白馬寺是佛教傳入中國後興建的第一座寺院,有「中國第一古剎」之稱,是我國第一批重點保護文物之一。白馬寺外面有千年石馬坐鎮,由於歷史悠久,廟方還特地在石馬周圍裝上護欄,防止民眾攀爬。
  • 文物保護 刻不容緩!·南方新聞網·南方時評 原創評論 | 談政論經...
    據了解,1993年,林大欽墓前的一對石馬和石羊也被盜,至今下落不明。聯繫起2006年11月,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從熙公祠的石雕被盜竊,慶幸的是,3名涉案犯罪嫌疑人員很快被警方抓獲歸案,今年9月份,經法院一審判決,3名涉案被告人被分別判處有期徒刑10年、11年、13年。   關於文物保護,是一個永恆的話題。
  • 真實版「盜墓筆記」上演,珍貴文物講述賀州千年文化
    「21件都是戰國時期的文物,其中有3件屬廣西首見。」12月11日,賀州市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員莫茜接受記者採訪時,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讓她如此激動的原因,是不久前賀州市破獲了一起重大文物犯罪案件,追回了一大批珍貴文物。
  • 重慶境內發現的唯一龍袍:或是大夏國皇帝遺物
    1363年,明玉珍建立大夏國,正式稱帝,以重慶為都。1366年,明玉珍病逝,年僅38歲。  明朝皇帝朱元璋滅大夏國後,把明玉珍的子孫發配到朝鮮半島。如今,明玉珍在朝鮮和韓國的後人,經常在每年農曆二月初六左右來渝祭拜祖先。  「龍年到了,看龍去!」龍年初一上午,家住江北區、年過6旬的陳先生特意帶著孫子來到三峽博物館看龍袍。
  • 現存唯一的匈奴王城遺址,講述著神秘大夏王朝的興衰歷史
    殊不知,這看起來千瘡百孔,破敗不堪的廢墟,竟是世界上僅存的一座匈奴都城——大夏國王都,至今已經經歷了1600多年的滄桑歲月。那麼統萬城究竟是如何建立的?神秘的大夏國又是如何消失在歷史長河中的呢?那統萬城為何就能存留至今呢?這就要從大夏國的建立開始說起了。話說西晉末年,天下紛亂,一批崛起的遊牧民族趁此時機,登上了歷史的主流舞臺,拉開了北方大分裂的序幕,史稱「五胡十六國」。在這裡,所謂的「五胡」是當時比較強大的五個少數民族,匈奴就是其中之一,它的首領名叫赫連勃勃。
  • 現場|在蘇博走進「鮮虞」:百件文物呈現古中山國的神秘
    在河北省境內有一個素有「神秘王國」之稱的古代王國——古中山國,幾經起落的古中山國,雖然創造了輝煌的歷史,但由於史籍中只有零星的記載,後人對它知之甚少。直到上世紀70年代,石家莊平山縣三汲鄉的農民在勞作中發現帶有文字的瓦片,2300多年前消失的神秘王國才逐步褪去它的神秘面紗。
  • 仙遊石馬宋代古橋:洗盡鉛華呈風採
    人們多麼盼望能在石馬建一座大橋。 ,長190米,寬2米,有18墩19孔,墩高8米,由多層青石塊砌成,墩形如船,兩頭尖,中間微凹,造型精緻美觀,呈不規則弧形排列,以減輕流水的衝擊力,跨徑10米;南端有兩個橋洞比全橋的洞小且墩距短;橋面鋪設較粗糙青石,由四塊長青石橫跨在兩個橋墩之間,兩側石欄杆高0.5米,四面有阿羅漢浮雕,橋兩頭有石獅一對,南邊橋頭至今還保留著一匹石馬,長約1.3米,高約1.6米,造型美觀,栩栩如生。
  • 武威西夏木緣塔 解密神秘的西夏王國
    武威西夏木緣塔西夏人服飾西夏文字遺存西夏黑水城遺址在武威博物館有一件國寶級文物,也是「鎮館之寶」——西夏木緣塔。這件木緣塔造型奇特,保存完整,為西夏墓葬中第一次發現,是研究西夏葬俗以及佛教藝術極為珍貴的實物資料。西夏是一個神秘的王國,有著許多鮮為人知的秘密。這件木緣塔,為何讓國內外專家學者如此珍視呢?
  • 《大寰妤》改編哪部小說 大夏大皇子姬廉身世之謎成看點
    其中,楚霓裳用權謀之計周旋於朝堂的情節,及大夏大皇子姬廉的身世之謎成為該劇的看點。­  此款概念海報的設計,暗含了「鮮花怒馬」的意境。懸崖下,屍橫遍野,只剩一匹戰馬在咆哮,本是血肉模糊的戰場,卻因幾片飄落的花瓣,顯得異常唯美。一面屹立不倒的軍旗,飄在懸崖上空,在粉紅色調的渲染下,一張女子臉龐的剪影逐漸清晰,而其神秘身份也將逐漸揭開。女子與這場戰爭有何關係,她的出現,能否化解廝殺?
  • 臺北"故宮""毒氣室"揭神秘面紗 原是文物燻蒸室
    臺北"故宮""毒氣室"揭神秘面紗
  • 元末大夏國後裔在韓國:人丁興旺 英才輩出(圖)
    記者在韓國採訪經常碰到一個有趣而神秘的話題:許多韓國人常把自己的家譜端出來說自己的祖根在中國,姓孔的說自己是中國「孔子的第多少代子孫」,姓邊的稱自己的姓是中國某某皇帝所賜。韓國朋友還告訴記者,目前許多韓國人到中國尋根問祖,其中14世紀中國元末明初的大夏國皇帝明玉珍的後裔———在韓「明氏大宗會」不僅尋到了明氏家族的祖根,而且每年都到重慶大夏國明玉珍墓———「睿陵」祭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