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三國戰爭:街亭危機!諸葛亮第一次北伐,10萬大軍落敗雍州

2020-12-25 歷史總探長

公元223年,四月。

劉備在白帝城病逝,享年62歲。

劉備這一生興兵鏖戰39年,曾經親眼目睹過殘破的洛陽城,也曾立誓蕩平曹賊,興復漢室,重振跌宕不安的漢室江山。

不過,夢想這種東西一旦擺在明面上,想要實現恐怕只會難上加難。

曹魏的賈詡曾經對劉備有一個中肯的評價:

「劉備有雄才。」

零星的幾個字眼,我們大抵也能感知到,劉備在東漢末年這場滔滔亂世中,並非偽善無能之輩。

相反,他在普天之下的士族眼中有著崇高的地位。

他是落寞皇族,同樣也是新政權的締造者。

猇亭一戰,屬於他的那個時代開始落幕,真正的三國時代來臨。

劉備在白帝城託孤,以十七歲的幼子劉禪為帝,諸葛亮為主,尚令李嚴為副,合力輔佐劉禪。

公元223年,五月。

李嚴留鎮永安,諸葛亮攜同劉禪回到成都繼位。

226年,五月。

年僅四十歲的曹丕去世,太子曹叡登基,是為魏明帝。

公元227年,三月。

諸葛亮以曹魏新主登基,引兵進入漢中,決心北伐,屯駐沔水北岸石馬。

蜀漢第一次北伐拉開大幕。

北伐戰事主要集中在雍州隴右高地境內,這塊地方緊鄰涼州河西,就如曹魏東部臂膀。

從更大的視角來看,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真正目的也是為了攻佔雍州隴右高地、涼州河西走廊,切斷關中和這兩州的聯繫,為自己圖謀關中爭取更多的砝碼。

縱觀北伐第一次動態,諸葛亮的目的絕對不是長安,他真正的目的是為了切割曹魏的隴右地區,將關中與隴右的聯繫切斷,奪取雍涼兩州,慢慢蠶食整個關中盆地。

這也是為什麼諸葛亮拒絕了魏延「子午谷奇謀」的原因,因為作為蜀漢軍事統帥的他壓根就沒打算攻打長安。

曹魏在與蜀漢的交界地帶一直屯駐有大量的兵馬。

南安、隴西、天水、祁山堡、陳倉均為曹魏的防守重心,這條一字長蛇陣針對的就是蜀漢北攻曹魏邊境。

諸葛亮引兵抵達漢中時,準備聯合新城的孟達

孟達原為劉備部屬,關羽北伐失利時候,孟達恐懼投降曹丕,依舊屯駐在新城一帶,捍衛曹魏的西部邊境。

可曹魏的西部防線邊境上,新城孟達魏興申儀一直不和,而孟達和諸葛亮暗通書信的事情又被申儀上報。

孟達心中恐懼,想著引兵反叛。

在宛城的司馬懿聽到消息,日夜兼程,八天行軍一千二百裡,進抵新城。

大軍攻城六日,新城被破,孟達被殺。

公元228年,正月。

諸葛亮統領十萬大軍揮師北上,揭開第一次北伐大幕。

關中與隴右地區從北向南共有三條通道貫通:

番禺道、關隴道、陳倉道。

諸葛亮的前期進攻也大體圍繞番禺道這條關鍵的通道進行。

關中:鎮東將軍趙雲、揚武將軍鄧芝佯裝從褒斜道進攻郿縣隴右:諸葛亮親自統率大軍進攻祁山堡,切割隴右

諸葛亮大軍開拔祁山堡,將魏將髙剛圍困在祁山堡

祁山堡被圍之後,附近迅速引起了一系列的聯動效應,天水、安定、南安三郡紛紛響應,關中震動。

天水太守馬遵、雍州刺史郭淮兩人帶領大軍急忙撤離天水,引兵屯駐上邽防守,防止諸葛亮大軍衝入關中地區。

他們的撤離,進退無路的姜維投降諸葛亮。

魏明帝曹叡親自奔襲長安,調撥五萬步、騎聯軍,防衛諸葛亮:

大將軍曹真屯兵陳倉右將軍張郃搶回隴右高地為何曹魏對隴右這塊地方如此重視?

東漢末年的關中經過初期十年戰亂,十年無人區,尚沒有恢復原有的經濟活力。

原來關中平原雖能夠養活百萬之眾,但是長期戰亂已經讓這裡的經濟崩塌,想要在短短數十年恢復以往的經濟活力,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可能有些人對此有印象,一塊土地如果每年耕種,土質鬆軟,用簡單的農耕工具翻一遍農地便可,但是如果一塊土地長達十年無人耕種,你去簡單翻一遍土地,看看來年的收成如何?

絕對沒有什麼收成!

這也是為什麼當初曹操在遷徙人口時,沒有直接遷移到關中,而是安置在了隴右的原因。

關中經濟崩塌之後,隴右的地理位置就變得愈加的重要。

更何況這塊地方是守衛關中平原的天然高地。

隴右一帶向來是關中的軍糧補充地帶,這裡相當於關中的第二經濟源泉,一旦這裡被諸葛亮攻佔,這也意味著關中的所需要的物資需要從洛陽、襄陽一帶轉運,費時費力。

不過,幸運的是諸葛亮並沒有順利攻破祁山堡,而是被攔截在了這裡。

他聽聞張郃引兵進入隴右,分兵兩路:

馬謖奔襲街亭高詳屯兵柳城

這兩處據點完美掩護自己南北兩翼的安全,三郡響應歸響應,至少諸葛亮要大軍進入前去接管。不然人家響應,你不去接管,所謂的響應又何意義?

而諸葛亮此時被祁山堡、上這兩個據點懟住,已經無法前進。

他的想法一定是衝垮這兩個據點,然後收拾張郃,再接管三郡地區。

如此一來,街亭的重要性就更加的凸顯出來,它必須萬無一失,為諸葛亮進攻爭取時間,方能保證後續計劃的順利進行。

街亭位於番禺道上,扼守這裡便能夠攔截張郃馳援隴右的意願,為諸葛亮擴大戰果提供後盾。

讓所有人驚訝的是,諸葛亮派出了從未上過戰場的馬謖。

大家原以為諸葛亮會指派魏延、吳壹這兩個老牌將領前去攔截張郃。

魏延曾是先主劉備欽點的鎮守漢中的悍將,帶兵經驗豐富,絕對要強於馬謖。

吳壹原為劉璋身邊的老將,曾是劉備小舅子、貼身護軍,正兒八經的老牌將軍。

諸葛亮摒棄這些人的目的,我們大抵能夠想像,他想要為蜀漢政權培養新一代骨幹力量,如果以自私的角度而言,他想要培養屬於自己的嫡系將領。

從他後來一味提拔姜維的行為,我們知道他太想給蜀漢培養新一代的骨幹力量。

為了這些,一向老成持重的諸葛亮可以冒險拔擢新人。

只是,謹慎了一輩子的諸葛亮還是失算了。

命運和他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馬謖和他開了一個更大的玩笑。

諸葛亮派遣馬謖引兵屯駐街亭,扼守隴右要道,攔截張郃進入隴右,自己則繼續在隴右一帶擴大戰果。

不過,諸葛亮心中所有的美好願意,在馬謖引兵上山的那一刻就開始破滅。

他為蜀漢編織的美夢,也徹底化為無形。

更多的時候,我們看到的是諸葛亮的無奈、嘆息。

馬謖引兵進抵街亭之後,放棄在山下城池紮營,而是下令登山,在山上安營寨扎。

張郃帶領大軍沿著番禺道行軍,順利抵達街亭,看到在山上的馬謖,馬上下令切斷山下水源,扼守街亭要地,最終擊潰馬謖。

馬謖先鋒將領王平帶領千餘人,鳴鼓自持,張郃認為恐有伏兵,未敢追擊,王平得以全身而退。

街亭一失,諸葛亮馬上引兵後撤,裹挾西縣一千多人南撤漢中。

而趙雲、鄧芝這支伏兵也在箕谷戰敗,趙雲親自掩護大軍後撤,成功保護了有生力量。

漢中整頓大會上,諸葛亮下令斬殺馬謖、張休、李盛,撤掉黃襲兵權,貶謫趙雲為鎮軍將軍,諸葛亮自貶三等為右將軍,行丞相事。

所有人中唯有王平加拜參軍,統蜀國最為精銳的無當飛軍,進位討寇將軍,同時進封亭侯。

參軍的上一任正是馬謖。

除次之外,還有一人也同樣受封。

---降將姜維

姜維被諸葛亮徵辟為倉曹掾,奉義將軍,封當陽亭侯,年僅27歲。

姜維投降前是什麼職位呢?

---參軍。

仍舊是軍事參謀。

諸葛亮戰敗之後,同樣為了培養蜀漢二代軍事將領在努力,王平、姜維便是他苦心培養的蜀漢未來核心將領。

曹真則趁勢收降安定、南安、天水三郡,穩定了戰局。

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宣告失敗。

五年蓄力,毀於一旦。

這一次出兵,諸葛亮的兵力遠勝於曹魏,卻最終無功而返。

我們已無法感知當年諸葛武侯聽到街亭失守後的心情,但我們知道,三國的格局至此以後不可能被蜀國打破。

蜀國在魏國眼中只是一個困守一州的蕞爾小國,它的實力和曹魏實在相差懸殊。

未來漫長的時間裡,我們仍舊能夠看到蜀國的強勢、猛烈。

可在魏國的眼中,蜀國所謂努力不過是窮途末路的掙扎罷了~

本文地圖繪製於「發現中國」——地圖分享知識

相關焦點

  •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如果派趙雲守街亭,結果會怎麼樣?
    北伐怎麼打,當時在蜀漢軍中是有爭議的,兩種戰略方針。當時為三國中後期,將軍已經比較泛濫,統兵數也差別甚大。例如諸葛亮第二次北伐時,守陳倉的兩名曹魏將軍郝昭、王生一共才一千餘人,也就是說各自只有幾百人。而街亭之戰四將軍中,也只有王平可以明確帶了一千人,但這不能說明其他三名將軍也只有一千人,加上馬謖還有自己的直轄部隊,所以蜀漢軍到底有多少兵力,不詳。
  • 蜀漢第一次北伐為何失敗?諸葛亮的總結似是而非
    建安六年(228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結果無功而返。那麼,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為何會無功而返呢? 這段話,可以視作諸葛亮對第一次北伐無功而返的反思和總結,大概意思是說:蜀漢大軍在祁山、箕谷時,兵力都多於敵軍,但沒有打敗敵人,反而被敵人打敗,問題不在於兵少,而在於將領。現在我打算減少兵將,顯明責罰,反思過失,將來另想變通的辦法。如果不能這樣,即使兵多也沒有什麼用處!
  • 馬謖失街亭是一個局?諸葛亮都被騙了,這招太狠!
    蜀漢後期的實力越來越弱,在這種情況下,諸葛亮為了大局著想便發動了轟轟烈烈的北伐。然而,北伐給蜀漢造成的危害不亞於劉備當初發動的那場夷陵之戰。而在北伐過程中,馬謖失街亭也被視為是導致第一次北伐失敗的根本原因。當真如此嗎?其實馬謖失街亭是一個局?諸葛亮都被騙了,這招太狠!我們都知道,自從關羽死後就徹底影響了整個三國的局勢。
  • 探秘三國:諸葛北伐之戰的轉折點,馬謖失街亭的前前後後
    小編今天給大家講一個故事,這個故事在關於三國時期的小說中是很經典的一個橋段,這個橋段的名字叫做「揮淚斬馬謖」。小編先來介紹一下故事的背景,這個故事發生在蜀國丞相諸葛孔明第一次北伐的時候。當時孔明帶領主力軍隊攻打祁山,並且因為這次是孔明第一次帶兵北伐,所以他做了十分充足的準備。而且孔明手下的軍士們也是想要首戰告捷,所以他們都著超出平常時候的實力。這些原因導致諸葛孔明各種連勝,最終從祁山攻打到了天水郡。可是就當孔明攻下天水郡之後,魏國的人們坐不住了,曹叡派大軍去阻攔孔明的步伐,想要他們去攻打其他地方,甚至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曹叡親自到了戰場督戰。
  • 失街亭還能得恩賞?沒諸葛亮都能以少勝多?王平咋做到的
    王平在三國是個比較特殊的存在,作為蜀漢大將,投降過兩次,一次是投靠曹操,另一次是漢中之戰之後投降了劉備,成為劉備的門將。第一次如果是迫不得已的話,那麼第二次就是自主選擇了,他選擇跟著蜀漢,這樣就能夠回到家鄉了。
  • 真讀三國:不看演義:第一次北伐,諸葛亮到底給了趙雲什麼任務?
    雖說有東吳替我們吸引魏軍火力,但是在西線我們需要直接面對的魏軍不低於20萬,其中還包括大將軍曹真統領的最精銳的10萬關中軍,我大漢精銳早在夷陵之戰之時就喪失殆盡,現在這6萬將士,大多數都是沒有經歷過幾次戰爭的新兵,雖說他們也曾經參與了平定南中叛亂之戰,但是南中之兵,不能與關中軍相提並論。
  • 諸葛亮如果不急於北伐曹魏,而是養精蓄銳,結果會是怎樣?
    人們時常說,諸葛亮北伐曹魏雖是忠於先主劉備所託,但是以弱擊強空耗國力實屬不智,那麼如果我們換一種思路,假如諸葛亮並不急於北伐,而是在蜀中積蓄實力,那麼究竟其有沒有機會打敗曹魏而一統天下呢?一、短期來看蜀漢與曹魏實力對比差距較大,速勝可能性確實不大這裡我們來列舉一組數據:蜀漢總人口有98萬人,全國常備部隊約10萬人,而可供北伐的機動部隊約5萬人,哪怕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的最強時期,其規模最高不超過10萬人。
  • 諸葛亮率軍數萬打不下千人駐守的陳倉,這是有希望卻又無望的北伐
    三國時期,諸葛亮第二次北伐兵鋒直指陳倉,但是擁兵數萬的諸葛亮為何拿不下一座僅有千人駐守的陳倉呢?個人認為,這一次北伐,是諸葛亮根據時局臨時決定的,是充滿著希望卻又無望的北伐。首先要說一下,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和第二次北伐的時間間隔不長,也及時半年時間左右,建興六年(228年)春,諸葛亮發動了第一次北伐,也就是後世認為最有機會的一次,曹魏隴右震動,但是街亭之敗,讓蜀漢此次北伐失利。
  • 郝昭善守,堪比墨子,憑一己之力擋住諸葛亮第二次北伐
    郝昭更大對曹魏的更大功勞是憑藉一己之力,生生擋住了諸葛亮的第二次北伐。蜀漢興建六年,即曹魏太和二年初,諸葛亮發動第一次北伐,結果因為馬謖失街亭無功而返。諸葛亮撤軍後,曹真認為,諸葛亮不久必定會進攻陳倉,於是派郝昭和王雙駐守陳倉,修築陳倉城。
  • 諸葛亮第五次北伐病死於五丈原,究竟是啥地方?為何會被困於此?
    在三國中英才輩出,而諸葛亮深不可測的智謀和料事之明的魅力令人折服讚嘆,不過他五次北伐失敗,最終星隕五丈原的結局也讓後世多感慨。那麼諸葛亮第五次北伐病死五丈原,這個五丈原究竟是什麼地方呢?為何蜀軍會被困在此處呢?
  • 歪說三國:諸葛亮和司馬懿戰場對詩,司馬懿膽量不大,酒量更差
    今天和大家聊一聊三國時期最有趣最傳奇的一個橋段:諸葛亮巧施空城計要想打得好,寫好出師表於是諸葛亮開始第一次北伐。前期呢,非常順利,勢如破竹,隴西五郡被蜀軍佔了三郡,其他兩郡也岌岌可危。本來這不挺好嗎,結果這時候諸葛亮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
  • 街亭若以王平為主將,去掉馬謖一人,其餘人都不變,能守得住嗎?
    街亭若以王平為主將,去掉馬謖一人,其餘人都不變,能守得住嗎?馬謖失守街亭,給蜀漢造成了巨大的損失。諸葛亮在無奈之下,只能讓大軍撤回漢中。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徹底宣告失敗!馬謖則落得個被斬的下場,受到了世人的無盡責罵。要不是馬謖,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很有可能就成功了。那時蜀軍是節節勝利;曹魏方面,天水、南安和安定三郡皆反叛,關中震動。
  • 諸葛亮若聽劉備生前一句話,北伐不至於失敗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發明家,他為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更被後世稱為千古良相,他和劉備推心置腹的託孤也被後人稱為千古一遇的君臣,後繼承劉備遺志數次北伐,最終死在北伐路上,讓後人感嘆: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 諸葛亮五次北伐只為奪取涼州,涼州到底在什麼地方?
    從西漢到三國,涼州和雍州分分合合,這兩個州加起來大體就相當於整個甘肅、寧夏和陝西南部,後世泛稱「雍涼」,此地也成為三國時期魏蜀爭奪的重點,諸葛亮北伐的目標主要就是奪取雍涼之地。(三國時期的涼州)其實在《隆中對》中,雍涼並不是諸葛亮的戰略重地,諸葛亮最初的目標是奪取荊州和益州。
  • 諸葛亮五次北伐,無一次有所大功,為何依舊堅持耗費國力北伐?
    ——《蜀相》234年10月8日,諸葛亮於五丈原病逝。這位傳統意義上的忠臣、智者結束了自己傳奇的一生,這也代表著第五次北伐再次無功而返。諸葛亮窮極一生,都在為「興復漢室」而努力。可是在諸葛亮後半生中,不難發現諸葛亮北伐似乎並未有所建功,甚至有耗費國力之嫌。
  •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同樣兵敗,為什麼馬謖被殺,而趙雲只是被降級
    夷陵之戰後,蜀國國力大減,丞相諸葛亮輔佐幼主劉禪勵精圖治,休養生息。終於在公元228年的時候,諸葛亮認為伐魏的時候到了,於是兵分三路,揮師北上。眾所周知,此戰中曹魏名將曹真派張郃迅速攻下了街亭,迫得蜀軍撤退。此戰之後,鎮守街亭的蜀將馬謖被斬殺,其屬下除了沒有任何損失的王平之後,也大都下場悽慘,後世之人在分析此事的時候,也大都認為如果馬謖不敗,歷史可能會改寫。
  • 《諸葛亮傳》(21)|諸葛亮北伐途中,為何要調整方針
    諸葛亮發動的北伐,前後持續了七個年頭。如果要對他這七個年頭的北伐進行一番「音樂版」的概括,則可以稱為「北伐三部曲」,即初戰受挫的第一樂章,再接再厲的第二樂章,最後決戰的第三樂章。三個樂章的主旋律分別是「惋惜」「應變」和「獻身」。以「惋惜」為主旋律的第一樂章一一初戰受挫,前面已經講過了。
  • 在蜀漢政權中,有哪些將領能夠在北伐曹魏的戰爭中獨當一面?
    在諸葛亮的《後出師表》中提到一個問題,就是蜀漢人才的凋零。劉備幾十年積攢的班底都隨著戰爭或者時間消亡了。《後出師表》是否是諸葛亮的手筆,現在還有爭議,但是它提到的這個問題確實是存在的。蜀漢無論是人才質量還是北伐的進取心,都呈現出一種頹勢。那麼在這樣一個背景下,能夠獨當一面率軍北伐的蜀漢將領都有哪些呢?
  • 諸葛亮為什麼一定要北伐?《後出師表》6個不解,打了多少人的臉
    三國時期,在白帝城託孤後,諸葛亮力主北伐中原。對於諸葛亮的這一行為,後人評價褒貶不一。而在閱讀了諸葛亮遞交給劉禪的《出師表》後,筆者認為答案早已經被諸葛亮寫出來了:「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 諸葛亮的空城計其實已被識破?司馬懿思考再三,沒有殺諸葛亮!
    三國時期,各個國家都是人才眾多,無論是武將還是智者,他們都有自己的用武之地。《三國》這部電視劇被眾人熟知的則是諸葛亮和司馬懿的機智過人,這兩個人在打仗上面來說,都有自己的策略,雖然兩個人不在一個國家,但他而人都互相賞識,同時他們也非常的熟悉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