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輕一陣風,喚醒沉睡了千年的軀體;輕輕一陣風,拂去歷史神秘的面紗。站在時間的肩膀上,我與歷史對話。
夷陵之戰後,蜀國國力大減,丞相諸葛亮輔佐幼主劉禪勵精圖治,休養生息。終於在公元228年的時候,諸葛亮認為伐魏的時候到了,於是兵分三路,揮師北上。眾所周知,此戰中曹魏名將曹真派張郃迅速攻下了街亭,迫得蜀軍撤退。此戰之後,鎮守街亭的蜀將馬謖被斬殺,其屬下除了沒有任何損失的王平之後,也大都下場悽慘,後世之人在分析此事的時候,也大都認為如果馬謖不敗,歷史可能會改寫。然而如果馬謖守住了街亭,蜀軍真的就不會被迫撤退了嗎?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另一路大軍同樣敗了,這就是由趙雲統領,鎮過箕谷的一路。
為什麼會說趙雲之敗,也會導敗諸葛亮被迫退兵呢?當時趙雲接到的任務是守箕谷,並佯攻魏國的郿縣,目的在於吸引魏軍主力。結果他對上了魏國名將曹真,很快就被擊敗了。這個時候,因為街亭已失,諸葛亮已經在退兵了,所以曹真沒有繼續追擊,但是如果街亭不失呢?曹真一定會繼續進攻的,因為過了箕谷,便是褒中和南鄭,是蜀軍運輸糧草的必經之路,就算曹真無法拿下,只要簡單的包圍,諸葛亮就得乖乖撤退。所以如此算來趙雲的失誤並不比馬謖小太多,也正是由於這個原因,諸葛亮在戰後總結的時候,才會說「街亭違命之闕,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無方。」那麼同樣的失誤,為什麼馬謖被斬殺,趙雲卻只是被貶職呢?
有人說,趙雲所率的軍隊,只是作疑兵,人數較少,對上魏軍主力必敗無疑,所以他的失敗非戰之罪;有人說,馬謖失街亭之後,趙雲被暴露,根本起不到疑兵的作用了,所以被擊敗,錯誤的根源在馬謖身上;也有人說,馬謖失街亭損失慘重,趙雲卻幾乎沒有損失任何人手輜重。這些說法看起來都很在理,但是如果細讀歷史,我們就會發現,事情根本不是這個樣子的。
先說兵少一條,趙雲所在的箕谷易守難攻,士兵完全可以以一當十,他卻立馬被曹真擊潰,只能重新集結兵力應戰,實在是不應該;再說疑兵暴露,難道街亭不失守,以曹真之能就無法看破這是疑兵嗎?作為獨當一面的大將,他卻沒有未雨綢繆,這是失誤之二;再說幾乎沒有損失一事,當時魏軍本是倉促應戰,以退敵為目的,既然諸葛亮已經撤退,曹真也不必再追,否則的話,他能否安全撤退,實在難說。那麼為什麼趙雲的結局完全不同於馬謖呢?
一、趙雲是老臣,而且護主有功
趙雲是劉備時期的老臣,效忠這個陣營已有三十餘年的時間,而且曾經兩次救過劉禪,不管是論資歷,還是論功勞,諸葛亮都不能輕易動他。就算他想動,劉禪也不會同意。所以為了避免蜀漢的朝堂再次發生動蕩,諸葛亮直接不提重懲趙雲之事,只是象徵性的將其貶官。不過經過此事之後,諸葛亮也不敢再對他委以重任了,只是將他供著罷了,這一點從趙雲未能參加第二次北伐可以證明。
二、趙雲在兵敗時親自斷後,馬謖則率先逃亡
同樣是兵敗,趙雲和馬謖的反應是不同的。馬謖一看街亭守不住了,於是選擇了逃跑,作為一名主將,卻帶頭放棄,這不只是怯懦的表現,還會動搖軍心,所以諸葛亮在此之前再賞識他,都必須重懲,否則的話,誰還會為國死戰呢?趙雲的反應則不同,他在軍隊被曹真擊潰之後,及時將軍隊重新組織起來,進行反抗,接到撤退的命令之後,也是親自斷後。他雖然敗了,卻也體現了對蜀漢的忠心。諸葛亮不但不重懲,反而要對他進行物質上的獎勵,這本身就是進行一場很明顯的對比,只有這樣才有更多人有願意為蜀漢奮戰到底。
三、為了穩定軍心
諸葛亮準備了整整五年,信心滿滿的率軍出徵,結果悻悻而歸,受打擊的不僅是他一個人,蜀軍的士氣也非常的低落。這個時候,馬謖的失誤最突出,於是他斬殺了馬謖,並重懲了其屬下的將領,使大多數人都認為此戰之敗,只因馬謖一人。為了表達誠意,他自貶三級,明言自己用人不當。如果這個時候再重懲趙雲,把趙雲的失誤也攤開在明面上,士氣絕對會受到更大的打擊。所以為了穩定軍心,為了下一次北伐的順利,他不敢也不能重懲趙雲,反而還要因為他幾乎沒有損失而獎賞他。
有「常勝將軍」之稱的趙雲,實非大將之才,雖然他武藝高強,但是論起獨當一面的能力,他不及關張,甚至比不上曾為馬謖副手的王平。只不過術業有專攻,我們不能因此完全否定他。畢竟不是誰都能在曹操的虎豹騎中殺進殺出,也不是誰都敢在劉備悲憤難當,要發兵徵討東吳的時候,勸其以大局為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