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同樣兵敗,為什麼馬謖被殺,而趙雲只是被降級

2020-12-17 騰訊網

輕輕一陣風,喚醒沉睡了千年的軀體;輕輕一陣風,拂去歷史神秘的面紗。站在時間的肩膀上,我與歷史對話。

夷陵之戰後,蜀國國力大減,丞相諸葛亮輔佐幼主劉禪勵精圖治,休養生息。終於在公元228年的時候,諸葛亮認為伐魏的時候到了,於是兵分三路,揮師北上。眾所周知,此戰中曹魏名將曹真派張郃迅速攻下了街亭,迫得蜀軍撤退。此戰之後,鎮守街亭的蜀將馬謖被斬殺,其屬下除了沒有任何損失的王平之後,也大都下場悽慘,後世之人在分析此事的時候,也大都認為如果馬謖不敗,歷史可能會改寫。然而如果馬謖守住了街亭,蜀軍真的就不會被迫撤退了嗎?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另一路大軍同樣敗了,這就是由趙雲統領,鎮過箕谷的一路。

為什麼會說趙雲之敗,也會導敗諸葛亮被迫退兵呢?當時趙雲接到的任務是守箕谷,並佯攻魏國的郿縣,目的在於吸引魏軍主力。結果他對上了魏國名將曹真,很快就被擊敗了。這個時候,因為街亭已失,諸葛亮已經在退兵了,所以曹真沒有繼續追擊,但是如果街亭不失呢?曹真一定會繼續進攻的,因為過了箕谷,便是褒中和南鄭,是蜀軍運輸糧草的必經之路,就算曹真無法拿下,只要簡單的包圍,諸葛亮就得乖乖撤退。所以如此算來趙雲的失誤並不比馬謖小太多,也正是由於這個原因,諸葛亮在戰後總結的時候,才會說「街亭違命之闕,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無方。」那麼同樣的失誤,為什麼馬謖被斬殺,趙雲卻只是被貶職呢?

有人說,趙雲所率的軍隊,只是作疑兵,人數較少,對上魏軍主力必敗無疑,所以他的失敗非戰之罪;有人說,馬謖失街亭之後,趙雲被暴露,根本起不到疑兵的作用了,所以被擊敗,錯誤的根源在馬謖身上;也有人說,馬謖失街亭損失慘重,趙雲卻幾乎沒有損失任何人手輜重。這些說法看起來都很在理,但是如果細讀歷史,我們就會發現,事情根本不是這個樣子的。

先說兵少一條,趙雲所在的箕谷易守難攻,士兵完全可以以一當十,他卻立馬被曹真擊潰,只能重新集結兵力應戰,實在是不應該;再說疑兵暴露,難道街亭不失守,以曹真之能就無法看破這是疑兵嗎?作為獨當一面的大將,他卻沒有未雨綢繆,這是失誤之二;再說幾乎沒有損失一事,當時魏軍本是倉促應戰,以退敵為目的,既然諸葛亮已經撤退,曹真也不必再追,否則的話,他能否安全撤退,實在難說。那麼為什麼趙雲的結局完全不同於馬謖呢?

一、趙雲是老臣,而且護主有功

趙雲是劉備時期的老臣,效忠這個陣營已有三十餘年的時間,而且曾經兩次救過劉禪,不管是論資歷,還是論功勞,諸葛亮都不能輕易動他。就算他想動,劉禪也不會同意。所以為了避免蜀漢的朝堂再次發生動蕩,諸葛亮直接不提重懲趙雲之事,只是象徵性的將其貶官。不過經過此事之後,諸葛亮也不敢再對他委以重任了,只是將他供著罷了,這一點從趙雲未能參加第二次北伐可以證明。

二、趙雲在兵敗時親自斷後,馬謖則率先逃亡

同樣是兵敗,趙雲和馬謖的反應是不同的。馬謖一看街亭守不住了,於是選擇了逃跑,作為一名主將,卻帶頭放棄,這不只是怯懦的表現,還會動搖軍心,所以諸葛亮在此之前再賞識他,都必須重懲,否則的話,誰還會為國死戰呢?趙雲的反應則不同,他在軍隊被曹真擊潰之後,及時將軍隊重新組織起來,進行反抗,接到撤退的命令之後,也是親自斷後。他雖然敗了,卻也體現了對蜀漢的忠心。諸葛亮不但不重懲,反而要對他進行物質上的獎勵,這本身就是進行一場很明顯的對比,只有這樣才有更多人有願意為蜀漢奮戰到底。

三、為了穩定軍心

諸葛亮準備了整整五年,信心滿滿的率軍出徵,結果悻悻而歸,受打擊的不僅是他一個人,蜀軍的士氣也非常的低落。這個時候,馬謖的失誤最突出,於是他斬殺了馬謖,並重懲了其屬下的將領,使大多數人都認為此戰之敗,只因馬謖一人。為了表達誠意,他自貶三級,明言自己用人不當。如果這個時候再重懲趙雲,把趙雲的失誤也攤開在明面上,士氣絕對會受到更大的打擊。所以為了穩定軍心,為了下一次北伐的順利,他不敢也不能重懲趙雲,反而還要因為他幾乎沒有損失而獎賞他。

有「常勝將軍」之稱的趙雲,實非大將之才,雖然他武藝高強,但是論起獨當一面的能力,他不及關張,甚至比不上曾為馬謖副手的王平。只不過術業有專攻,我們不能因此完全否定他。畢竟不是誰都能在曹操的虎豹騎中殺進殺出,也不是誰都敢在劉備悲憤難當,要發兵徵討東吳的時候,勸其以大局為重。

相關焦點

  • 諸葛亮為何執意要殺馬謖?他的目的不簡單,趙雲知道都後怕
    諸葛亮為何執意要殺馬謖?他的目的不簡單,趙雲知道都後怕 導語:三國時期蜀漢的創立可以說是所有勢力裡面最艱辛的一個,因為當時的諸侯都有身家背景,而劉備這邊只能白手起家,經過幾十年南徵北戰終於建立了三分天下的蜀漢。
  • 蜀漢第一次北伐為何失敗?諸葛亮的總結似是而非
    趙雲和鄧芝被諸葛亮派去箕谷當疑兵;魏延因為在戰術戰法上與諸葛亮有不同的意見(魏延主張由子午谷直取長安,諸葛亮不同意)而不被重用;王平雖然被派去當前鋒,卻也只是馬謖的副將。 總之一句話,諸葛亮北伐時,蜀漢並不缺優秀的將領,只是這些優秀的將領沒能被重用罷了。所以,諸葛亮所謂的蜀漢第一次北伐無功而返的主要原因在於缺少優先將領的說法,其實是似是而非。
  •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10萬大軍落敗雍州
    從更大的視角來看,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真正目的也是為了攻佔雍州隴右高地、涼州河西走廊,切斷關中和這兩州的聯繫,為自己圖謀關中爭取更多的砝碼。縱觀北伐第一次動態,諸葛亮的目的絕對不是長安,他真正的目的是為了切割曹魏的隴右地區,將關中與隴右的聯繫切斷,奪取雍涼兩州,慢慢蠶食整個關中盆地。這也是為什麼諸葛亮拒絕了魏延「子午谷奇謀」的原因,因為作為蜀漢軍事統帥的他壓根就沒打算攻打長安。
  • 真讀三國:不看演義:第一次北伐,諸葛亮到底給了趙雲什麼任務?
    先帝執意討伐孫權,是你直言勸諫,雖然未能阻止先帝東徵,但是可見你一片忠心,先帝兵敗夷陵,撤退到永安,又是你臨危受命,接應陛下,趙將軍之忠勇,亮深感欽佩。而今亮有一個重要的任務需要找一個人去執行,思前想後,唯有找將軍你最合適,亮交給你的任務,你務必用心完成,這個任務如果順利完成,趙將軍便是北伐首功!」
  • 諸葛亮北伐,為何不願派趙云為先鋒?
    蜀國經過了夷陵之戰已經元氣大傷,而且北伐之際的西蜀人才匱乏,五虎將中的關羽、張飛、黃忠、馬超已全部作古,僅存常山趙雲這一顆碩果。縱觀蜀國40多年來的所有武將,其中只有五虎將、魏延以及後來的姜維可以算一流武將。第1次北伐時,起初姜維還未投降,蜀只有魏延、趙雲2位一流猛將,因此這2人應該是諸葛亮北伐的左膀右臂。
  • 諸葛亮用的最多的是戰神趙雲 但是為什麼讓馬兒跑卻不給吃草?
    另一方面,儘管劉備多聽從諸葛亮建議,但畢竟眾人是效忠劉備。尤其在劉備的核心團隊中,張飛雖然敬重士人,非常尊重諸葛亮,但關羽卻自視甚高,並不容易輕易調遣。在劉備為數不多的大將中,諸葛亮能夠自如調動的大將,其實只有趙雲。但即便是諸葛亮,同樣未在劉備面前極力提攜趙雲。當龐統嫌官小而抱怨,諸葛亮馬上向劉備反映,劉備立刻將其升官。但趙雲一則從無埋怨,諸葛亮也從不主動進言提攜。
  • 諸葛亮若聽劉備生前一句話,北伐不至於失敗
    北伐過程諸葛亮出現了嚴重的用人失誤導致失敗,如果他聽劉備生前一句話,北伐就不至於失敗。所以劉備當時肯定是看出來了馬謖言過其實,沒有真本事,甚至看出來諸葛亮以後會用馬謖,才會提醒諸葛亮,但是後來的故事我們都知道了,諸葛亮沒有聽劉備的話,出現了嚴重的用人失誤導致北伐失敗。
  • 【參考資料】諸葛亮為何重用馬謖?
    諸葛亮失去馬良,慟痛之情可以想見,於是把更多的關愛傾注到其弟馬謖身上。  馬謖也是了不起的人物,史稱其「才器過人,好論軍計」。諸葛亮對他是器重有加,儘管劉備早已指出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但諸葛亮的偏愛與私心,使得他不以劉備的提醒為意,重用馬謖不避任何嫌疑:「猶謂不然,以謖為參軍。」
  •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如果派趙雲守街亭,結果會怎麼樣?
    北伐怎麼打,當時在蜀漢軍中是有爭議的,兩種戰略方針。所以馬謖帶著四名將軍,到底有多少兵,誰也說不清馬謖率領的軍隊有多少?不知道,只知道馬謖下屬四名將軍:李盛、張休、黃襲和王平。當時為三國中後期,將軍已經比較泛濫,統兵數也差別甚大。例如諸葛亮第二次北伐時,守陳倉的兩名曹魏將軍郝昭、王生一共才一千餘人,也就是說各自只有幾百人。
  • 為何一定要殺馬謖?其實諸葛亮還有個目的,讓趙雲都感到心寒
    而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裡,出於戰爭的需要,謀略也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史書對於謀略的描寫,大多都較為淺顯和簡單,實際上,很多謀略都是錯綜複雜的,遠不像史書上簡簡單單的記載的那樣,其中,比較典型的例子,便是諸葛亮揮淚斬馬謖。
  •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只不過是掩人耳目,馬謖後來更名換姓滅了蜀國
    也不要忘記點讚哦~親,看的開心可以點個在看《三國演義》中蜀國參軍馬謖因剛愎自用而使軍事要塞街亭失陷,最終導致蜀國大敗,諸葛亮不得不揮淚斬馬謖。馬謖字幼常,襄陽宜城人。初從劉備取益州,官至越嶲太守。謖才氣過人,好論軍計,深得諸葛亮器重,而劉備臨終對亮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亮不以為然,以謖為參軍。
  • 在蜀漢政權中,有哪些將領能夠在北伐曹魏的戰爭中獨當一面?
    對獨當一面北伐曹魏的定義首先來說一說在小編心中,能夠獨當一面北伐曹魏的定義:第1、 與曹魏作戰。蜀漢名將不少,馬忠、張翼、鄧芝、張嶷甚至羅憲等人都可以躋身這個行列,但是他們並不是與曹魏的戰爭中成名,不同的敵人的強度是不同的。比如張嶷面對南中地區各渠帥的時候可以大殺特殺,但是第一次出現在北伐戰場上就戰死,而且那場戰役還是一場勝仗。
  •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其實只是掩人耳目,馬謖之後改名滅掉了蜀國?
    在三國後期,蜀國在五虎將相繼去世之後,已經沒有能拿的出手的大將,儘管如此還是發生了諸葛亮揮淚斬馬謖。馬謖也算是最早跟隨劉備的一批將才,武力雖然沒有關羽張飛那麼高,但是才智過人,善用計謀,是為數不多能得到諸葛亮其中的人才。 馬謖和費禕
  • 揭:諸葛亮六出祁山為何都已失敗告終?
    以諸葛亮的才智,劉備的仁義,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的勇猛,卻為什麼不能北伐成功、興復漢室?從天時地利人謀來看有五點結論。  1、第一次北伐,老諸算準司馬懿必取街亭,於是派馬謖去守街亭,可是馬謖很輕鬆就失去了街亭,諸葛只好退兵。  2、第二次北伐,諸葛亮派姜維詐降,結果大破曹軍,就在眾將士以為他會一鼓作氣乘勝追擊的時候他自己發現所帶的糧草不夠用,只好撤退!
  •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制度價值
    諸葛亮對馬謖的這個建議十分欣賞,歷史上所傳「七擒孟獲」的故事,就是諸葛亮採納馬謖的建議,對西南少數民族進行攻心戰的具體體現。馬謖這一策略的高明之處,就在於以政治手段為主來解決西南少數民族同胞的所謂「反叛」問題,而將軍事行動作為一種輔助的手段,這樣就可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收到長治久安之效。諸葛亮運用馬謖的這一策略,比較好地安定了蜀漢政權的後方,使他日後可以一心一意地進行北伐而無後顧之憂。
  • 諸葛亮北伐前,為何不肯向劉禪提及趙雲?只因趙雲這一仗太要命
    三國是將星璀璨的一個年代,而在三國年代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個人物,應該要數諸葛亮,也就是諸葛武侯了。很多人都覺得諸葛武侯是在《三國演義》中被過度神化了,但其實在《三國演義》成書之前。明朝之前的各個朝代都有諸葛亮的粉絲。唐朝的宰相房玄齡就曾經因為三國志的作者陳壽批評諸葛亮的軍事才能,而對其破口大罵,還拉上了魏徵一起批判。
  • 為何一定要斬殺馬謖?諸葛亮這一目的太狠了,令趙雲都心寒
    諸葛亮,中國古代歷史上有名的軍事家,更是一名出色的政治家和謀略家。諸葛亮原本深居於隱蔽之處,後被劉備的三次登門拜訪而打動並最終決定出山幫助劉備完成宏圖大業。諸葛亮跟隨劉備期間,鞠躬盡瘁,為劉備忙前顧後,成為劉備建功立業的一大功臣。
  • 項羽破釜沉舟、韓信背水一戰都贏了,為何馬謖置之死地卻輸了?
    歷史上以少勝多的案例不少,其中項羽幾萬人破釜沉舟擊敗秦軍四十萬人的巨鹿之戰,韓信一萬二千人背水一戰擊敗趙國二十萬的戰役都被封神,他們都掌握了置之死地而後生的訣竅,那麼三國蜀漢的馬謖為何在街亭用了同樣的辦法卻失敗了呢?
  • 蜀漢丞相諸葛亮,五次北伐,「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諸葛亮向劉備建議聯合孫權抗曹,並自薦為說客,與魯肅一起到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柴桑區),勸說孫權與劉備聯合抗曹,並最終在赤壁之戰中大敗曹操。建安十六年(211年),劉璋聽從張松建議,邀請劉備入益州幫自己對付張魯。次年,張松事情敗露被殺,劉備開始進攻劉璋。
  • 馬謖久負盛名劉備棄之不用,諸葛亮卻偏偏重用
    雖然五位兄弟都各有所長,但馬謖似乎是最受諸葛亮青睞的,尤其是在劉備去世後。我們翻閱《三國志》或者閱讀《三國演義》都不難發現諸葛亮對馬謖欣賞至極。可問題在於,善於識人的劉備為何對馬謖的評價始終不高呢?劉備在臨終之時曾言馬謖徒有虛名不堪重用,但很明顯諸葛亮沒有聽進去,這也為日後的痛失街亭埋下了伏筆。從記載來看,馬謖雖然多少有些浮誇,但的確有一定的才氣。比如在諸葛亮疲於南徵之時,馬謖就建議諸葛亮以攻心為主,這才讓蜀漢軍隊免受重大傷亡,並且成功收復南蠻各族,為北伐創造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