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謖久負盛名劉備棄之不用,諸葛亮卻偏偏重用

2020-12-17 路得安曉曉

作為蜀漢前中期主要的將領,「馬氏五常」可以說久負盛名。雖然五位兄弟都各有所長,但馬謖似乎是最受諸葛亮青睞的,尤其是在劉備去世後。我們翻閱《三國志》或者閱讀《三國演義》都不難發現諸葛亮對馬謖欣賞至極。可問題在於,善於識人的劉備為何對馬謖的評價始終不高呢?

魏蜀吳三國中蜀漢最為積弱

《三國志》:「兄弟五人,並有才名。」

劉備在臨終之時曾言馬謖徒有虛名不堪重用,但很明顯諸葛亮沒有聽進去,這也為日後的痛失街亭埋下了伏筆。從記載來看,馬謖雖然多少有些浮誇,但的確有一定的才氣。比如在諸葛亮疲於南徵之時,馬謖就建議諸葛亮以攻心為主,這才讓蜀漢軍隊免受重大傷亡,並且成功收復南蠻各族,為北伐創造了條件。

蜀漢開國皇帝、政治家劉備

劉備是一位亂世帝王,他的眼光無疑是長遠的。他自然明白馬謖具有一定的能力,可是輕狂不羈的性格,向來是統治者所不喜的。之所以劉備沒有提前處置馬謖,我認為和當時蜀漢的國力和人才儲備有很大的關係。

後來北伐出現的一系列問題,充分證明了劉備的見得高遠。年少的馬謖雖然和丞相諸葛亮走得很近,但他並不懂政治。失街亭之後宣告諸葛亮的北伐計劃暫時擱淺,這個事情必須有人來承擔後果,但顯然不會是丞相諸葛亮,馬謖無論是從哪方面來看,都必須要死。對於諸葛亮來說,馬謖的死也很有價值,最起碼很划算。

街亭之戰造成北伐失敗

在演義和後世的戲曲之中,諸葛亮斬馬謖都是著名的經典橋段。在這一段由歷史演變而來的典故中,諸葛亮不僅是充滿智慧的,而且也被塑造成重情重義的人物。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答案自然是否定的。作為可以和強大魏國周璇一生的政治家,其中的含義自然明了。

諸葛亮是蜀漢權力中樞

馬謖雖然年少成名也具有一定的才能,但說到底仍舊是臣子。不管是劉備對他和諸葛亮的猜忌,還是諸葛亮利用他掛帥最後揮淚斬之,馬謖的身份始終都是權力下的一顆棋子,他的命運並不掌握在自己手中,而是早已註定。

參考文獻:《三國志》、《資治通鑑》

本文系路得安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繫授權,侵權必究!歡迎評論分享轉發關注,您的支持是對我最大的鼓勵 !

相關焦點

  • 【參考資料】諸葛亮為何重用馬謖?
    諸葛亮對馬謖的器重與任用,非常典型地透射出這種經營自己勢力、打造自己圈子的政治意識。諸葛亮與荊襄宜城馬良兄弟關係十分密切。《三國志》本傳裴松之注透露了這一點:「臣松之以為良蓋與亮結為兄弟,或相有親;亮年長,良故呼亮為尊兄耳。」  這種親密關係,自然要在政治安排上體現出來。馬良在先主朝即深受重用,官至郎中。但不幸的是,在夷陵之戰中,馬良歿於陣中。
  •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其實只是掩人耳目,馬謖之後改名滅掉了蜀國?
    在三國後期,蜀國在五虎將相繼去世之後,已經沒有能拿的出手的大將,儘管如此還是發生了諸葛亮揮淚斬馬謖。馬謖也算是最早跟隨劉備的一批將才,武力雖然沒有關羽張飛那麼高,但是才智過人,善用計謀,是為數不多能得到諸葛亮其中的人才。 馬謖和費禕
  • 劉備為什麼判斷馬謖不可大用?可能是因為這件事的關係
    劉備、諸葛亮、馬謖之間有一件事情,相信大家都清楚。劉備提醒諸葛亮說,馬謖不可大用,諸葛亮當了耳旁風。結果在諸葛亮一伐的時候,諸葛亮重用馬謖,讓他去守街亭。馬謖違背諸葛亮的命令,一頓騷操作把街亭給丟了,導致一伐的失敗。很多人根據這件事判斷劉備有識人之明,比諸葛亮更加會用人。
  • 曹操和劉備說一人不能重用,接班人選擇忽視,造成了相反後果
    乃至在他們離世之前,還特意囑咐接班人不要重用這些人。可遺憾的是,下任領袖沒有遵循他們的囑託,他們在世期間,曾經和自己的接班人明確說了有一個人不能重用,可是卻沒人把這話當回事兒,結果造成的歷史影響卻各自不同。劉備的託孤遺憾蜀漢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劉備在夷陵之戰中大敗。
  •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制度價值
    馬謖沒有把握好這次建功立業的機會,在戰爭中違背了諸葛亮的指導思想,採取了不適當的用兵策略,結果丟失了街亭這一戰略要地,導致諸葛亮進退失據,只好全軍撤退,宣告第一次北伐失敗。 諸葛亮率軍回到漢中,要追究相關人員的責任,頭一個開刀對象便是馬謖。蔣琬曾經為馬謖求情而未果,後來對諸葛亮舉了當年楚國殺了成得臣的典故,表達了對斬馬謖的惋惜之情。
  • 諸葛亮推薦給劉備,天縱奇才,堪比鳳雛,為何折損諸葛亮一世英名
    諸葛亮向劉備舉薦他,劉備吸取廖立的教訓,久經仔細觀察,劉備臨終交代諸葛亮,這個人言語浮誇,並沒有實際才能,不可以委以重任。為了保全諸葛亮的面子,讓諸葛亮多多觀察這個人。 歷朝歷代,擁有一位好的謀士是成就王朝霸業基本條件之一。
  •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只不過是掩人耳目,馬謖後來更名換姓滅了蜀國
    也不要忘記點讚哦~親,看的開心可以點個在看《三國演義》中蜀國參軍馬謖因剛愎自用而使軍事要塞街亭失陷,最終導致蜀國大敗,諸葛亮不得不揮淚斬馬謖。馬謖字幼常,襄陽宜城人。初從劉備取益州,官至越嶲太守。謖才氣過人,好論軍計,深得諸葛亮器重,而劉備臨終對亮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亮不以為然,以謖為參軍。
  • 諸葛亮真是山野村夫嗎?劉備有了他,才算真正融入荊州上流社會
    馬氏最傑出的人才就是馬良、馬謖兩兄弟,而且他們皆與諸葛亮交厚。 赤壁之戰後,哥哥馬良就加入了劉備陣營,在劉備入川時,他留守荊州。夷陵大戰中,馬良曾負責為蜀軍籠絡蠻族助戰。後來劉備戰敗,馬良不幸死於亂軍之中。
  • 諸葛亮若聽劉備生前一句話,北伐不至於失敗
    北伐過程諸葛亮出現了嚴重的用人失誤導致失敗,如果他聽劉備生前一句話,北伐就不至於失敗。事業突飛猛進,鹹魚翻身,並最終建立蜀國,所以劉備對諸葛亮的的感情一直都是敬重和感激的,一直都是他最信任的夥伴,所以在他夷陵之戰大敗後託孤給諸葛亮,並且說了一句可能對諸葛亮以後很有用的一句話,劉備死前曾對諸葛亮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查之。
  • 馬謖失街亭是一個局?諸葛亮都被騙了,這招太狠!
    蜀漢後期的實力越來越弱,在這種情況下,諸葛亮為了大局著想便發動了轟轟烈烈的北伐。然而,北伐給蜀漢造成的危害不亞於劉備當初發動的那場夷陵之戰。而在北伐過程中,馬謖失街亭也被視為是導致第一次北伐失敗的根本原因。當真如此嗎?其實馬謖失街亭是一個局?諸葛亮都被騙了,這招太狠!我們都知道,自從關羽死後就徹底影響了整個三國的局勢。
  • 為何一定要斬殺馬謖?諸葛亮這一目的太狠了,令趙雲都心寒
    諸葛亮,中國古代歷史上有名的軍事家,更是一名出色的政治家和謀略家。諸葛亮原本深居於隱蔽之處,後被劉備的三次登門拜訪而打動並最終決定出山幫助劉備完成宏圖大業。諸葛亮跟隨劉備期間,鞠躬盡瘁,為劉備忙前顧後,成為劉備建功立業的一大功臣。
  • 三國當中最厲害的人物,一眼看破劉備的結局,諸葛亮的生死
    劉備三顧茅廬終於說服諸葛亮出山,但是途中水鏡先生的一句話為歷史埋下了伏筆,諸葛亮隨劉備出山後,水鏡先生說「孔明雖得其主,不得其時啊」! 孔明雖然遇到了可以讓自己施展才能的明主,可是此時漢廷已經衰微,儘管孔明身負雄才大略,懷抱天下,然想輔助劉備匡扶漢室已是無望。可謂生不逢時,豈不可惜、痛哉。
  • 諸葛亮為何執意要殺馬謖?他的目的不簡單,趙雲知道都後怕
    諸葛亮為何執意要殺馬謖?他的目的不簡單,趙雲知道都後怕 導語:三國時期蜀漢的創立可以說是所有勢力裡面最艱辛的一個,因為當時的諸侯都有身家背景,而劉備這邊只能白手起家,經過幾十年南徵北戰終於建立了三分天下的蜀漢。
  •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同樣兵敗,為什麼馬謖被殺,而趙雲只是被降級
    夷陵之戰後,蜀國國力大減,丞相諸葛亮輔佐幼主劉禪勵精圖治,休養生息。終於在公元228年的時候,諸葛亮認為伐魏的時候到了,於是兵分三路,揮師北上。眾所周知,此戰中曹魏名將曹真派張郃迅速攻下了街亭,迫得蜀軍撤退。此戰之後,鎮守街亭的蜀將馬謖被斬殺,其屬下除了沒有任何損失的王平之後,也大都下場悽慘,後世之人在分析此事的時候,也大都認為如果馬謖不敗,歷史可能會改寫。
  • 劉備看人有多準?晚年看中小將成棟梁,羅貫中卻把功勞給了諸葛亮
    在三國時期,蜀漢首領劉備看人的能力一直十分突出,他在臨死提醒諸葛亮不要重用馬謖的建議最終應驗,讓我們感嘆他的識人能力。而在真實的三國歷史中,劉備在晚年也發現了一名出色的將領,其後來為蜀國立下了赫赫功勞,不過在《三國演義》中,他的功勞卻被羅貫中給了諸葛亮,這才讓他不為人所熟知,他就是蜀漢名將馬忠。馬忠是巴西閬中人,在東漢末年的時候成功入仕,並在家鄉一帶任職,在劉備入蜀之後,他也就成為了蜀漢陣營的一員。當時馬忠並沒有和蜀漢陣營的核心人物見過面,因此他的地位十分低微。
  • 諸葛亮的總結似是而非
    第一,當時,蜀漢「五虎上將」中的關羽、張飛、馬超、黃忠雖然都已經相續去世,但趙雲還在; 第二,劉備在世時親自一手提拔的魏延雖然性格桀驁不羈,但在戰場上也算是一位能徵善戰的優先將領; 第三,即便是被諸葛亮派去當先鋒的馬謖部隊中,也有王平這樣後來被證明是十分優秀的將領。
  • 劉備不愧為一代梟雄,一生不用趙雲,直至逝世前才告知趙雲緣由!_諸葛亮
    原標題:劉備不愧為一代梟雄,一生不用趙雲,直至逝世前才告知趙雲緣由!說道三國最讓我們敬佩的應該就是一代梟雄劉備了。劉備是白手起家從一個賣鞋的地攤老闆做起來的,劉備也是一路摸爬滾打然後建立了蜀漢政權!劉備那堅韌不拔的精神是值得我們敬佩的,劉備的一生也是非常神奇的。
  • 他是劉備和諸葛亮都十分讚賞的武將,為什麼沒有看到他的事跡,真是...
    那麼,既然蜀漢將軍那麼多,為何在出師表中諸葛亮只提到向寵一個人,而這個向寵又是誰?又為什麼我們很少看到關於他的事跡呢?《出師表》中有這樣敘述:「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意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諮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 為何深受劉備和孔明喜愛
    三國時期,劉備建立基業貌似和馬姓很有緣分,馬超蜀漢開國名將,漢末群雄之一,官至平西將軍、驃騎將軍;馬岱在諸葛武侯死後,怒斬魏延,得到劉禪的重用,三國時期蜀漢將領,官至平北將軍 、陳倉侯。其實除這兩位,還有馬良、馬謖等重要的蜀漢大臣,他們一樣擔任著重要的職務,功勞甚大。
  • 諸葛亮既然重用魏延,為什麼卻又不喜魏延呢?
    前言:魏延有勇有謀,在劉備時開始嶄露頭角,並得到劉備的重用,破格提拔魏延,使其成為漢中太守。後來在劉備逝世之後,諸葛亮對魏延的重用並沒有減少,甚至比劉備時還要受到重用,封了徵西大將軍,成了前軍師,又拜了南鄭侯,可以說此時的魏延已經是蜀漢冉冉升起的一顆新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