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蜀漢前中期主要的將領,「馬氏五常」可以說久負盛名。雖然五位兄弟都各有所長,但馬謖似乎是最受諸葛亮青睞的,尤其是在劉備去世後。我們翻閱《三國志》或者閱讀《三國演義》都不難發現諸葛亮對馬謖欣賞至極。可問題在於,善於識人的劉備為何對馬謖的評價始終不高呢?
《三國志》:「兄弟五人,並有才名。」
劉備在臨終之時曾言馬謖徒有虛名不堪重用,但很明顯諸葛亮沒有聽進去,這也為日後的痛失街亭埋下了伏筆。從記載來看,馬謖雖然多少有些浮誇,但的確有一定的才氣。比如在諸葛亮疲於南徵之時,馬謖就建議諸葛亮以攻心為主,這才讓蜀漢軍隊免受重大傷亡,並且成功收復南蠻各族,為北伐創造了條件。
劉備是一位亂世帝王,他的眼光無疑是長遠的。他自然明白馬謖具有一定的能力,可是輕狂不羈的性格,向來是統治者所不喜的。之所以劉備沒有提前處置馬謖,我認為和當時蜀漢的國力和人才儲備有很大的關係。
後來北伐出現的一系列問題,充分證明了劉備的見得高遠。年少的馬謖雖然和丞相諸葛亮走得很近,但他並不懂政治。失街亭之後宣告諸葛亮的北伐計劃暫時擱淺,這個事情必須有人來承擔後果,但顯然不會是丞相諸葛亮,馬謖無論是從哪方面來看,都必須要死。對於諸葛亮來說,馬謖的死也很有價值,最起碼很划算。
在演義和後世的戲曲之中,諸葛亮斬馬謖都是著名的經典橋段。在這一段由歷史演變而來的典故中,諸葛亮不僅是充滿智慧的,而且也被塑造成重情重義的人物。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答案自然是否定的。作為可以和強大魏國周璇一生的政治家,其中的含義自然明了。
馬謖雖然年少成名也具有一定的才能,但說到底仍舊是臣子。不管是劉備對他和諸葛亮的猜忌,還是諸葛亮利用他掛帥最後揮淚斬之,馬謖的身份始終都是權力下的一顆棋子,他的命運並不掌握在自己手中,而是早已註定。
參考文獻:《三國志》、《資治通鑑》
本文系路得安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繫授權,侵權必究!歡迎評論分享轉發關注,您的支持是對我最大的鼓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