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國演義》裡,周瑜、王朗等人都曾直接大罵諸葛亮為「諸葛村夫」。諸葛亮在出山之前,真的就是一個山野村夫嗎?
在《出師表》裡,諸葛亮曾經這樣寫道:
「躬耕於南陽」,「生活在草廬」,這些語句表明,歷史上的諸葛亮,貌似真就是個山野村夫。
如果是這樣,那這位被稱為「千古智聖」的諸葛丞相,還真是挺接地氣的。
可是,先別著急,如果了解了諸葛亮的家世背景之後,我們就會更正自己的觀點:諸葛亮雖然曾經自我調侃是個農夫,但他可不是一般的農夫,所謂的「躬耕」只不過是體驗生活罷了,他實際上不光是一個大知識分子,還是荊州地面上的豪門。
諸葛亮的家世顯赫到什麼程度?可以這樣說,如果劉備沒有得到諸葛亮,他甚至根本無法融入荊州的上流社會!
諸葛亮生於山東琅琊的一個官宦之家。諸葛氏是當地的名門望族,其家族在兩漢時期出過多位高官。
但諸葛亮童年十分不幸,他3歲喪母,8歲喪父,不得不與弟弟諸葛均一起追隨叔父諸葛玄來到了荊州。
諸葛玄與當時的荊州牧劉表是老朋友,所以很快諸葛家就與荊州的豪族世家產生了各種各樣的聯繫。
雖然諸葛亮是在隆中耕讀,但他的人際關係實際上已經觸及到了荊州上層社會的各個角落。
1、與蔡氏家族的關係
蔡氏是荊州地區第一大家族,劉表初到荊州任職時,就多虧了蔡氏家族代表人物蔡瑁的幫助,才得以在荊州站穩腳跟。
作為回報,劉表於是就娶了蔡瑁的姐姐,並生下了他的次子劉琮。蔡瑁另一個姐姐則嫁給了當時的荊州名士黃承彥。
而黃承彥就是諸葛亮的嶽父,他的女兒傳說叫黃月英。這樣,荊州權力最大的兩個人物就都與諸葛亮扯上了關係:劉表是諸葛亮的姨夫,而蔡瑁則是諸葛亮的舅舅。
可能因為三觀不同,諸葛亮並沒有為劉表、蔡瑁效力,但有了這層姻親關係,諸葛亮也可謂是在荊州舉足輕重的人物了。
2、與蒯氏、龐氏家族的關係
諸葛亮除了有一個哥哥、一個弟弟,還有兩個姐姐。
在來到荊州以後,他的兩個姐姐也都分別嫁給了荊州當地的豪門。
其中,大姐嫁給了蒯褀,二姐嫁給了龐德公之子。
蒯氏是荊州當地豪族,當時的代表人物是效力於劉表的荊州第一謀士蒯越。蒯褀作為諸葛亮的大姐夫,在諸葛亮的成長過程中給予了他很多照顧。後來,身為房陵太守的蒯褀被孟達的部下所殺,這也讓孟達與諸葛亮結下了梁子。
龐德公是荊州的大名士,同時還是諸葛亮的授業恩師。他有一個同樣天賦異稟的侄兒,名字叫龐統。龐德公還有一個好友,名字叫司馬徽,也就是「水鏡先生」,他同樣是諸葛亮、龐統的老師。
這兩位老師不光將自己的平生所學傾囊傳授於諸葛亮、龐統,還到處為自己的徒弟們造勢:「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
3、與馬氏、向氏家族的關係
諸葛亮為何會如此器重馬謖?除了馬謖確實有不俗的謀略能力之外,還跟他們倆在荊州時期就已經建立的深厚友誼有關。
跟蔡、蒯兩家一樣,馬氏也是荊州的世家大族。馬氏最傑出的人才就是馬良、馬謖兩兄弟,而且他們皆與諸葛亮交厚。
赤壁之戰後,哥哥馬良就加入了劉備陣營,在劉備入川時,他留守荊州。夷陵大戰中,馬良曾負責為蜀軍籠絡蠻族助戰。後來劉備戰敗,馬良不幸死於亂軍之中。
弟弟馬謖從荊州隨劉備入四川,他深受諸葛亮的器重,被任命為參軍,常常與諸葛亮談論軍事、通宵達旦。
在諸葛亮徵伐南中的過程中,馬謖向諸葛亮提出了「攻心為上,攻城為下」的戰略,被諸葛亮所採納,成為蜀軍拿下南中的指導思想。
但是,在後來的北伐戰爭中,諸葛亮急於求成,在眾人的反對聲中讓沒有實戰經驗的馬謖把守重鎮街亭,致使蜀軍大敗。因為立有軍令狀,諸葛亮也只能揮淚斬了馬謖。
馬謖臨終前說:
意思是說,諸葛亮待馬謖猶如兒子一樣,而馬謖也視諸葛亮為自己的父親,當年舜為了激勵大禹治水而懲罰了大禹的父親鯀,這次馬謖也要為了不辜負兩人一生的交情,用生命來成全恩人諸葛亮。
4、與向氏家族的關係
最後再說說向氏家族,其代表人物為向郎。向郎最初為劉表的部下,後來歸附劉備,在蜀中做到了丞相長史、光祿勳等高官。
向郎與諸葛亮有一層特殊的關係,那就是他也是司馬徽的學生,與諸葛亮、徐庶、龐統等人都是同窗好友。
向郎的兩個侄子也都得到了蜀漢的重用,他們分別是曾掌握蜀漢禁軍的向寵,還有做到了尚書的向充。
諸葛亮與荊州如此多的大族、名士有著姻親關係、師生關係、同學關係、朋友關係,劉備有了諸葛亮,想不融入荊州上流社會都難。當然,這些內容都被羅貫中在《三國演義》裡刻意隱瞞了,目的還是為了神話諸葛亮的智謀。
在「三顧茅廬」之前,劉備雖然在荊州已經待了幾年,但他時時刻刻被劉表、蔡瑁等人提防,只能跑到新野去給劉表「看大門」,所以才會發出「老之將至而功業未建」之嘆,令人唏噓不已。
公元207年,劉備到隆中探訪諸葛亮,諸葛亮不僅給他獻上了「隆中對」,還把自己背後的雄厚人際關係一併獻給了劉備。這才是劉備真正時來運轉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