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史-關於荊州的那些事:劉備借荊州,真是有借無還嗎

2020-12-20 騰訊網

荊州自古就是華夏之地,「荊州」這個地名最早出現在先秦時期的古籍《尚書.禹貢》中,在書中整個華夏被分為九州,分別是: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荊州作為上古九州之一,大致的位置包括今天的湖北省全部、湖南省全部、河南省南部、廣東及廣西北部。

從整個華夏來看,荊州的位置正處於整個華夏正中間一直到南的地方,北抵中原,南達南海,東至揚州,西臨益州,如果將整個華夏視為一個大寫的「十」字,那麼荊州的位置就是「十」字中間到最下面的部分,北抵中原核心區域,南到華夏最南邊的南海。

到了東漢時期,整個天下被人為地劃分為十三個刺史部,也稱為十三州,刺史或州原本是東漢的一種人為劃分以方便監察地方的監察區,到了東漢末年,因為政治形勢的變化,以州牧取代刺史逐漸成為一種選擇,因此十三州實際上演變為十三個行政區,由監察區演變為行政區,也預示著東漢中央政府的沒落和地方政府的崛起。

荊州就是東漢十三州之一,位置大致與禹貢九州中的荊州一致,但又稍有區別。荊州在東漢時期下轄七個郡,分別是南陽郡、南郡、長沙郡、武陵郡、零陵郡、桂陽郡、江夏郡。但在東漢末年從黃巾起義開始,到董卓亂政,天下群雄紛爭之時,荊州所轄郡的數量一直有所變動。

禹貢九州圖

公元184年黃巾起義爆發,當年就被東漢政府鎮壓下去,公元189年,漢靈帝去世,朝廷發生內亂,董卓控制了朝廷,由此引發了整個關東地方政府聯合起來,以袁紹為盟主反對董卓的一場軍事行動,而荊州就在這個時期發生了動亂。

董卓在作亂時,身為長沙太守的孫堅,也就是孫策和孫權的父親,在前往攻打董卓的路上經過荊州,孫堅在武陵太守曹寅的欺騙之下,逼死了荊州刺史王睿,在孫堅繼續北上時,又以缺少糧草斬殺了南陽太守張諮,於是荊州刺史的官職就空缺了,以董卓為首的朝廷就派出了劉表擔任荊州刺史。

公元190年,劉表單騎入荊州,先在襄陽拜會了荊州當地豪強、世家大族襄陽蒯氏的蒯越和蒯良、襄陽蔡氏的蔡瑁等,藉助地主豪強與世家大族的力量,以誘騙斬殺,招降歸順等剛柔並濟的手段,消滅了當地的小家族、黃巾餘黨、盜賊,傳檄而定荊州八郡,自此,以劉表為傀儡,以荊州當地豪強世族為背景的力量就控制了荊州之地。

劉表依次控制了荊州除南陽郡之外的所有郡縣,因為孫堅斬殺了南陽太守張諮,而孫堅當時又是袁術的部下,南陽郡之後就被袁術實際控制並自任為南陽太守,劉表無法與袁術爭奪南陽郡,只能控制其他七個郡:南郡、長沙郡、武陵郡、零陵郡、桂陽郡、江夏郡以及後來的章陵郡。

三國荊州七郡

南郡的位置在今天湖北省的中西部,包括今天的湖北省宜昌市、十堰市、恩施州、荊州市、荊門市、襄陽市以及湖南省的常德市,當時的郡治是漢水南岸的襄陽城,這裡也是劉表主政荊州時的政治中心,同時也是蒯氏、蔡氏的勢力範圍。

南郡當時還有一個重要城池是江陵城,也就是今天湖北省荊州市,當時叫江陵城,江陵還做過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的都城數百年,是重要的戰略城池,不僅扼守長江中遊,而且還控制南北交通大動脈,從襄陽南下可直達江陵,從江陵再渡過長江就能來到荊州南部,也就是洞庭湖平原,再往南,就能到達南海,所以江陵城在荊州的戰略位置與襄陽一樣重要,甚至更加重要。

長沙郡的位置在今天的湖南省長沙市、嶽陽市、衡陽市。

武陵郡的位置以湖南石門縣、湖北來鳳縣為最北,經湖南省吉首市、懷化市,一直到貴州的東邊一小部分地區。

零陵郡的位置從今天的湖南省邵陽市一直到廣西的桂林市。

桂陽郡的位置從今天湖南省郴州市一直到廣東省的英德市。

江夏郡的位置就是今天湖北省武漢市及周邊地區,包括黃岡市、鄂州市、孝感市、鹹寧市、天門市、仙桃市

章陵郡的位置就是今天湖北省棗陽市,到河南省的桐柏縣及信陽市一帶。

三國荊州

劉表控制的荊州七郡從公元190年到公元207年,長達17年的時間,劉表主政荊州期間,雖然沒有大規模對外徵戰搶來領土,但也沒有大規模丟失領土,公元207年劉表病死,他的兒子劉琮即位,曹操南下時,劉琮在一班荊州豪強世族的裹脅、欺騙與逼迫之下,向曹操投降,除了張繡早已向曹操投降收回南陽郡外,再加上劉琮的投降,實際上在赤壁之戰前,整個荊州八郡名義上歸屬曹操。

劉琮雖然投降了,但劉備和劉琦不願意投降,雙方匯集到江夏郡,繼續抵抗曹操,因為迫於曹操的壓力,孫權與劉備在極短的時間內達到了政治聯盟,雙方共同出兵對抗曹軍,於是赤壁之戰爆發了,曹操在赤壁之戰中大敗,緊接又發生了長達一年之久的南郡之戰,最終5萬孫劉聯軍聯合趕路了曹仁,曹操在荊州的勢力,除了佔據襄樊地區和南陽郡之外,其餘領土均被孫劉瓜分。

因為在赤壁之戰及南郡之戰中,孫權出的人力物力都比較大,是絕對的領導地位,所以在戰爭結束後,周瑜佔領了荊州的核心地區南郡,而劉備迫於現狀,只能選擇向孫權力量薄弱和看不起的地方荊南四郡挺進,就在南郡之戰進行的同一年,劉備親自率軍攻下荊南四郡:長沙郡、武陵郡、零陵郡、桂陽郡。

三國荊州地圖

所以赤壁之戰後三方對於荊州進行了瓜分,勢力範圍如下:

曹操佔領了南陽郡和襄樊地區,後來曹操在佔領的襄樊地區成立了一個新郡叫襄陽郡。

孫權佔領了南郡,再加上赤壁之戰前孫權攻殺了黃祖,搶佔了江夏郡長江以南的位置,所以算半個江夏郡。

劉備佔領了荊南四郡長沙郡、武陵郡、零陵郡、桂陽郡,同時包括原來劉琦的駐地江夏郡,和南郡長江以南的部分。是周瑜主動劃給劉備,那裡有一座以劉備名字命名的城池叫公安,也就是今天湖北省的公安縣,以「左公劉備安營紮寨」之意取名「公安」。

三方看起來劉備所佔的原荊州領土最大,實際上劉備卻是獲得利益最小的一方,因為荊南四郡本來就是人跡罕至的地方,比起南郡、江夏郡、南陽郡來,差了不是一點半點,而是好多倍,荊州百分之七十以上的人口、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經濟都在上述三郡。

再看看三方所佔地盤的地理位置,尤其是劉備與孫權方,雙方防區犬牙交錯,而劉備所佔據的地盤毫無發展前景,向北的通道被周瑜所佔領的南郡堵死了,向東是孫權沒有發展餘地,向西是崇山峻岭,向是人煙更加稀少的交州,直到大海。

赤壁之戰形勢圖

劉備所佔據的地盤毫無發展前景,尤其是諸葛亮在隆中對中已經為劉備指出了發展戰略的狀態下,劉備為了發展,唯一的出路就是拿回南郡,拿回了南郡,向北可以攻打中原,向西可以奪取益州,沒有南郡,劉備根本沒有發展前景,所以對於是南郡,劉備是志在必得。

於是劉備提出向孫權借南郡,原本孫權是不肯的,對於益州,孫權始終也沒有放下吞併之心,況且周瑜在世時也一直向孫權提出攻打益州,奪取西川,與曹操劃江而治,可這一切在周瑜去世之後變成了可能,周瑜在得到孫權同意攻打益州準備回軍做準備時,卻意外病死在路上,周瑜的死給了劉備天大的機會,孫權隨後不久轉變了戰略,同意將南郡借給劉備。

從事後雙方防區來看,劉備借南郡時,將原來劉琦的防區半個江夏郡抵給了孫權,對於雙方犬牙交錯的地盤也做了劃分,劉備借到南郡之外,三方在荊州的勢力範圍變更為:

劉備佔據荊州的荊南四郡長沙郡、武陵郡、零陵郡、桂陽郡外加借來的南郡,放棄對江夏郡的所有權。

孫權佔據了荊州的整個江夏郡。

同時雙方約定,南郡將來是要歸還給孫權的,這從劉備奪取益州後,孫權派人向劉備討要南郡時就能看出來,當時劉備說:等拿下涼州再歸還南郡,可見劉備也承認南郡是要歸還的,只不過還想抵賴一段時間,或者說拖一天算一天。

東漢十三州

可是,劉備的態度還是激怒了孫權,孫權趁劉備遠在益州時,命令呂蒙攻打荊南,魯肅在益陽與關羽對峙,得到消息的劉備率領5萬兵馬迅速從益州趕到荊州與孫權進行對峙並談判,在曹操南下攻打漢中張魯的壓力之下,劉備首先選擇了妥協,劉備以湘水為界,將湘水以東的長沙郡和桂陽郡歸還給孫權,以抵借南郡,這個時候,孫權與劉備對借南郡事件有了一個合理的解決方案,就是湘水劃界。

之後,劉備所屬的荊州只有南郡、武陵郡、零陵郡三個郡了,劉備將長沙郡與桂陽郡用來抵南郡,是雙方一個可以接受的方案,畢竟無論是地理上,還是經濟上,南郡顯然等於長沙郡與桂陽郡之和,換句話說,湘水劃界後,孫權與劉備雙方在政治上扯平了,誰也不欠誰了。

從劉備來看,由於曹操在漢中的壓力,劉備不能與孫權翻臉,他不得不選擇妥協,雖然以兩個郡抵一個南郡,但劉備並不虧欠,畢竟南郡值兩個郡,劉備也覺得這筆交易值得。從孫權的角度來看,他應該不會只要兩個郡,因為從呂蒙當時的軍事行動來看,他是攻打了荊南的三個郡,還包括零陵郡,這三個郡有可能就是孫權用來抵南郡的籌碼,顯然劉備沒有同意,但劉備也做了讓步,用兩個郡換一個郡,最終孫權也做了讓步,同意了,雙方仍然維持表面上的平靜。

劉備

孫權在湘水劃界的政治交易中顯然是不滿意的,這也是促使孫權在四年之後關羽發動襄樊之戰時,對南郡虎視眈眈、志在必得的野心,而劉備所謂的借荊州其實也就是借南郡,並且在湘水劃界之後,已經歸還了南郡同等價值的兩個郡,雙方已經扯平了。

劉備認為扯平,可孫權並沒有這麼認為,這就為之後的白衣渡江、奇襲荊州留下了伏筆與隱患,同時也為孫劉政治聯盟埋下了破裂的導火索,沒有正確處理荊州問題,也成為劉備無法統一天下的重要原因,成為壓倒劉備政權的最後一根救命稻草。

襄樊之戰後期,孫權命令東吳軍隊傾巢出動,白衣渡江,奇襲荊州,一舉奪取了劉備在荊州的所有地盤,也就是劉備僅存的荊州三郡,再加孫權原來佔領的三個郡,從公元220年開始,孫權就佔據了荊州六個郡,除了南陽郡之外,其餘均歸孫權管轄,直到晉滅吳之戰都是如此。

相關焦點

  • 都說「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歷史上的劉備真的借過荊州嗎?
    相信看過三國的朋友都聽過這麼一句話,"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三國演義》裡面描述劉備從東吳手上借來荊州後開始全力備戰,以幫助劉璋攻打漢中張魯的由頭進軍益州,採納龐統的策略吞併白水關的2萬精兵後反攻成都,經過一系列戰事終於奪下益州。 此時東吳方面派人來要荊州,劉備回復奪下漢中後再歸還。
  • 解讀三國:劉備「借荊州」不還,背後的真相鮮為人知
    感謝大家的閱讀,喜歡小編為你精心編輯的文章嗎?歡迎留言評論,小編都會虛心接受的,你們是小編前進的動力哦。每天一點點進步,分享彼此的歡樂!如果喜歡就關注訂閱吧!也不要忘記點讚哦~親,看的開心可以點個好看
  • 荊州是東吳歷經千辛萬苦打下來的,劉備借荊州時,孫權為何要答應
    ,要佔領荊州和益州,向東聯合孫權,才能對抗曹操,但現在劉備卻只能在荊州最為偏僻的荊南四郡,所以劉備只能厚著臉皮向孫權借南郡。荊州七郡事實上,劉備借南郡這事,與孫劉結成聯盟這事很相似,都不是劉備主動的,而是孫權主動的,孫權主動的意願來自魯肅的戰略,孫權與劉備之所以結成聯盟,是因為孫權不想投降曹操,既然要與曹操為敵,那麼就可以聯合一切曹操的敵人與曹操對抗
  • 赤壁之戰後,劉備已經佔據了荊南四郡,為什麼還要借荊州呢?
    正是因為此戰之後,曹操遭到重創,促使孫權、劉備各自奪取荊州的一部分,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在赤壁之戰後,劉備不僅在荊州站穩了腳跟,還自己派兵攻佔了荊州南部的四個郡,也即荊南四郡。那麼,問題來了,赤壁之戰後,劉備已經佔據了荊南四郡,為什麼還要向孫權借荊州呢?
  • 赤壁之戰後劉備不是佔領了荊南四郡嗎,為什麼還要借荊州
    ,劉備需要佔據荊州和益州,可是現在只有荊州的四州,出路在哪裡呢? 劉備唯一的出路就是借來南郡,這也是借荊州的由來,劉備以荊南四郡為基地,如果再有南郡,劉備的戰略就活了,向北可以北伐中原,向西可以攻取益州,同時又能扼守江東唯一的天險長江,只有南郡,才能讓劉備通盤復活、鹹魚翻身 。
  • 劉備已經佔據荊南四郡,為何還要借荊州?這三個原因其實很簡單
    三國時期,劉備是起始點最低的諸侯,前半生一直顛沛流離,但自從投奔荊州劉表之後,他的確度過了一段真正的安生日子。在赤壁之戰之後,劉備更是趁機奪取了荊州的四個郡(荊南四郡),佔據了相當於荊州一大半的地盤,他為什麼還要跑到孫權那裡借荊州?其實這主要是因為劉備借了「荊州」。
  • 諸葛亮真是山野村夫嗎?劉備有了他,才算真正融入荊州上流社會
    諸葛亮在出山之前,真的就是一個山野村夫嗎? 在《出師表》裡,諸葛亮曾經這樣寫道: 如果是這樣,那這位被稱為「千古智聖」的諸葛丞相,還真是挺接地氣的。 可是,先別著急,如果了解了諸葛亮的家世背景之後,我們就會更正自己的觀點:諸葛亮雖然曾經自我調侃是個農夫,但他可不是一般的農夫,所謂的「躬耕」只不過是體驗生活罷了,他實際上不光是一個大知識分子,還是荊州地面上的豪門。
  • 關羽大意失荊州,劉備怒而發兵,為何直搗東吳,而不不先奪荊州?
    為關羽報仇當然是很重要的一個原因,但絕對不是全部,蜀吳矛盾其實已經久積成疾了,當時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劉備屬於公然「跳反」,自立蜀漢,而孫權有點尷尬的是他其實是個地方軍閥
  • 關羽大意失荊州,是劉備的決策有誤,還是關羽犯下的錯?
    導語:國家的歷史是國家的財富,那些寶貴的經歷會讓國人感到無比的驕傲。在更多的人眼中,劉皇叔的形象是一個妥妥的正派形象。可能是因為他是漢朝宗室,雖然劉備比較窮,和孫權和曹操比起來的話,要人沒人,要錢沒錢,要勢沒勢。
  • 嫁給劉備的孫尚香多漂亮?史書10字形容,怪不得劉備對她很特殊
    這事還跟另外一句歇後語「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有關。當時赤壁之戰結束,劉備以聯手抗曹為由,向東吳借了荊州南部。按理來說劉備發展起來後理應歸還,但劉備如此貪婪之人怎麼會願意放棄嘴裡的肥肉呢?便一直拖著不願歸還荊州。 周瑜見此情況想了個辦法,那就是「假招親扣人質」。當時劉備剛好喪妻,孫權便假借要嫁妹妹孫尚香的名義,想將劉備騙來東吳,好抓住他逼他交出荊州。
  • 趙雲和魏延能守住荊州?錯,只有他在世,才能保荊州不失
    關羽敗亡後,劉備準備三年,發動了討伐東吳的戰役,雖然最終兵敗夷陵,但卻能看出劉備誓奪回荊州的決心。後世人常以關羽性格「剛而自矜」,因此不是鎮守荊州的最佳人選,並提出如果以趙雲或者魏延鎮守荊州,可保荊州無虞的觀點。這種假設成立嗎?本文將從兩個方面對此進行分析。孫權奪取荊州的決心
  • 荊州對於蜀漢究竟有多重要?關羽大意失荊州對於蜀漢有多大打擊?
    俗話說得好,一部荊州史,半部三國史。就是圍繞著這個荊州,當時的魏、蜀、吳三個國家就發生了許多深刻的故事。為什麼荊州在這三個國家的歷史中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而在劉備三顧茅廬的時候,諸葛亮就對劉備說:「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往東可連吳會(吳郡、會稽郡,代指東吳),西通巴、蜀。」當時魯肅也對孫權說:「荊州和東吳在地理上是相連的,長江從荊州東流向吳,兼帶江漢。荊州山水相連,是東吳的東大門。為了安全起見,我們必須要爭取這個地方。
  • 你認為「大意失荊州」真的是關羽的責任嗎?
    曹操佔據了北部的江夏(長江以北)和南陽;東吳佔據了南郡和長江以南的江夏;劉備得了長江以南的南郡,還有長沙、零陵、桂陽、武陵四個郡。那麼劉備借荊州,又是怎麼回事呢?赤壁之戰後,劉備向東吳請求都督荊州,在魯肅的大力支持下,孫權同意將南郡借給劉備屯兵發展。所以劉備借荊州,並非借的整個荊州,東吳沒有佔領整個荊州,劉備也借不到全部。劉備後來借荊州不還,又是怎麼回事?
  • 關羽大意失荊州,真是因為自己過於自信?還是被劉備算計借刀殺人
    諸侯爭霸之後,孫權、劉備、曹操形成了吳、蜀、魏三國並存的局面。三國演義中出現了許多歷史上著名的故事,包括武聖關羽失守荊州的故事。因為關羽與荊州失之交臂,也引發了三國時代的變革。關羽發動襄樊戰役,但因戰敗而犧牲。在後人看來,關羽在襄樊戰役中的失利,還是歸咎於過於驕傲。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實力,但他仍然要追趕下去,最終失去整個荊州。不過,還有另一種說法說,劉備想除掉關羽,借刀殺人,故意讓關羽輸了被殺。
  • 謊言:一直說關雲長「大意失荊州,」看另外一種說法是否如此?
    文/日堯居zr關於歷朝歷代的歷史結局是在多種條件下的變化來完成的,由於環境和條件及使用手段不同,所以就會有不一樣的結局,關鍵是站在那一個立場和角度去看,去分析,就會得出不一樣的結論。一讀《三國演義》有感:關羽丟掉荊州,真的是因為自己大意嗎?
  • 陶謙讓徐州,劉備敢要,劉表讓荊州,為何劉備卻不敢要呢?
    值得注意的是,在劉表臨終之前,也曾準備將荊州讓給劉備。但是,這一次劉備卻沒有像上一次一樣接受,也即劉備拒絕接受劉表讓出的荊州。那麼,問題來了,陶謙讓徐州,劉備敢要,劉表讓荊州,為何劉備卻不敢要呢? 一 首先,《三國志·卷三十二·蜀書二·先主傳第二》裴松之注引《英雄記》中記載:表病,上備領荊州刺史。
  • 劉備稱霸三國的轉折點,大意失荊州,隆中對宣告涼涼
    跟隨劉皇叔的人都不是愚蠢之人,蜀漢跟曹魏國力的強弱他們會看不出來嗎?但是他們還是選擇了追隨劉皇叔,選擇了一條最艱難的道路。在諸葛亮成為劉備軍師之後,劉備就以隆中對為核心思想,整體布局戰略「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益州險塞,沃野千裡,天府之土……將軍……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
  • 陶謙將徐州送給劉備,真是因為他人格魅力大?看劉表怎麼得的荊州
    興平元年(194年),徐州牧陶謙病重,在去世前對下屬們說:「倘若不是劉備,再沒有人能夠安定徐州」,於是下屬們奉他遺命,將本來無立錐之地寄居在徐州的劉備奉為主公,讓33歲的劉備成為了正兒八經的一方諸侯。後來突然想到劉備成為徐州牧之類的事情,在三國還不是孤例,除此之外還有劉表的「單騎入荊州」,若是我們了解劉表怎麼得的荊州,那麼自然也就能夠知道劉備為何能夠得到徐州了。東漢的光武帝之所以能夠從平民起家得到天下,是因為獲得了很多地方家族的支持,為了報答這些家族,他給了這些家族世代當官的特權。
  • 關羽大意失荊州失去的更是蜀國的半壁江山,荊州對蜀國重要在哪了
    二是因為劉備帳下很多人才來自於荊州,劉備本人受到荊州世家大族不少支持。比如諸葛亮就有很深厚的荊州背景,馬良、馬謖兄弟也是出生於荊州。如果沒有了荊州劉備卻無動於衷的話,蜀漢的這一些來自於荊州的人才會怎麼想呢?他們還會把劉備當成自己人嗎?三是荊州這個地理位置實在是太好了。
  • 「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再加這一句,串聯整個三國史
    周瑜跟曹操在赤壁交戰過程中,為後人留下許多經典的片段,比如蔣幹偷書、草船借箭、龐統獻連環計、借東風等等,其中最為精彩的莫過於周瑜打黃蓋。孫劉聯盟擊退曹操之後,劉備就向孫權借了荊州,作為大舅子孫權不好拒絕,於是就借了,並說要取下益州之後,就歸還荊州,可後來劉備賴帳了,任憑東吳索要了很多次,每次都以各種藉口推脫了,就是不把荊州還給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