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日堯居zr
關於歷朝歷代的歷史結局是在多種條件下的變化來完成的,由於環境和條件及使用手段不同,所以就會有不一樣的結局,關鍵是站在那一個立場和角度去看,去分析,就會得出不一樣的結論。
一
讀《三國演義》有感:關羽丟掉荊州,真的是因為自己大意嗎?
事實上並非如此,在三國史中有關關羽失荊州的歷史片段記載,關羽丟掉荊州其實並不是因為自己的大意,而主要還是因為劉備勢力的主力都在益州,而留給關羽的軍隊其實只夠防守,完全沒有能力進行徵伐。
起碼許多愛好三國這段歷史的朋友,或者讀過《三國演義》的讀者往往都是都是這樣認為的,都一致認為關羽丟掉荊州主要還是他自己的問題,誰讓關羽他自己太過大意,而且還不聽謀士們的話。
但是本人以為,真實的關羽鎮守荊州所要面對的問題是非常的多,甚至能夠把荊州守那麼長的時間,關羽也是非常不易,人無完人,不能被後人所責怪。
關羽下轄的荊州並不是整個荊州,而是半個荊州,而且他所鎮守的這一區域其實是半個荊南地區以及江陵及南郡,而荊州的重鎮襄陽在曹操手裡,江夏在孫權手裡,從戰略位置上,關羽能夠依靠的就只有南郡和江陵,而剩下的荊南地區發展的較差,這就對荊州整體不能帶來太大的支撐。
二
在戰略地位上,新野是襄陽的門戶,而襄陽又是荊州的主要門戶,如果不能把襄陽拿在手裡,那麼荊州是不太容易防守的,所以關羽只能硬著頭皮把軍隊都放在攻擊曹操方面,他明白如果不主動出擊,一旦曹操緩過神來,那麼南郡和江陵是不保的。
而在東邊孫權也把目光盯向了荊州,他們一直認為赤壁之戰是自己的戰果而讓劉備貪天功為己有,現在荊州的地盤當然也應該由自家掌握。站的角度不同,考慮的方向也會不同。
如果我們站在曹操的角度上,襄陽好不容易打下來,當然絕對不可以丟掉,如果襄陽一丟,那麼劉備就擁有了攻打曹操腹地的機會。
而站在孫權的角度上看,他們不拿荊州那麼對整體發展會有很嚴重的影響,只有拿到了荊州,他們才有機會穩定的割據,而沒有荊州,孫權事實上光靠江東是完全不夠的。
那我們站在關羽的角度上看:荊州這個是大哥的核心區域,沒了荊州那麼大哥就只擁有益州,但是益州這個地方屬於天險,別人打不進來,但是自己也打不出去,沒有荊州作為跳板,那麼益州發展會越來越差。
三
我們分析完三方各自的政治立場,我們就明白了關羽必須要取下襄陽,但是同時要防備東邊的孫權戰略意圖。
而荊州大軍事實上也就不到10萬人,其中大部分放在了攻伐襄陽之上,而剩下的老弱病殘只能勉強防備孫權,所以關羽面臨的處境就是兩面受敵,如果孫權執意要收回荊州,那麼自己會非常的痛苦。
荊州士族人心分歧極大,如果要守住一個地區,那麼關鍵就得得到這個地區的人心,而東漢末年的人心主要在於當地的士族。可荊州的士族因為劉表的去世早就心猿意馬。而一部分士族支持曹操,一部分士族支持孫權,只有少量的士族支持劉備,這又是為什麼?
不難看出當時的形勢,其實士族的分歧在劉表剛去世時候就已經顯現出來了,士族們一致認為應該投降曹操,但是少部分的士族卻認為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不是一個好臣子,就堅定的反曹,這部分士族就投靠了劉備和孫權。
這時候荊州的形勢是士族大部分掌握在曹操手裡,一部分在孫權手裡,只有一小部分掌握在劉備手裡,只靠一點點的士族支持完全是守不住荊州的。
由於關羽這個人的性格比較驕傲,不善於更多交流,更不太願意與們往來,他反而願意和士卒們呆在一起,所以關羽在軍事上非常厲害,但是在政治手腕上卻是一個大短板。
諸葛亮對於關羽極其了解,當初已經發現關羽這方面的短板,他就讓不少懂得搞政治關係的謀士留下,但是劉備卻賦予了關羽荊州所有事務處置權,這一定程度上就導致了關羽的剛愎自用,擁有了任免人才的能力,但是他不懂政治庇護之道。
於是諸葛亮留下的謀士只要說句關羽不樂意聽的話,那麼結果就是被關羽給罷免,而沒了這些人的政治外交,關羽軍團就只剩下一支軍隊,而沒有得到任何的民心。
雖然有了白衣渡江取荊州,但是這個行動其實是很難完成的,除非你得到了當地民心,不然白衣渡江是非常危險的行為。
然而呂蒙就是看到了關羽失民心這一點,他利用了這一點,主動親善當地被關羽壓制的士族們,於是白衣渡江就成為了當地士族們苦海解脫的一個機會,在解脫的面前,甚至當世武將還是劉皇叔都不再是道德捆綁,他們只想解除壓在自己身上的那座山——關羽軍團。
我是百家號:日堯居,堅持原創,杜絕抄襲。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與我聯繫刪除。參考資料:《三國演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