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的歷史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頻繁的被改成電視劇還有電影,在這段歷史之中大家一直都在誤會一個人。作為五虎上將之首的他,在荊州鎮守,世人稱他為武聖,自從呂布死了之後估計也沒有人是他的對手了。作為蜀國的常勝將軍,戎馬一生的他可不僅僅是一個武夫這麼簡單。
作為上將之首的他在用兵的方面上也是十分厲害的,不然怎麼會有水淹七軍讓曹操大敗,顯然關羽也是一個小心謹慎的人,不然像曹操這般聰明的人怎麼會栽在他的手裡。在初次與黃忠對陣的時候,關羽僅僅帶了500士兵,有人說他這是狂傲可是狂傲並不等於愚笨他這麼做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想然關羽之前肯定是做好了完全的準備只不過是沒有人阻止他罷了,況且當時諸葛亮也沒有說什麼,肯定是問題不大。
關羽與黃忠刀法相差不多,但是關羽比黃忠年輕在體能上面有優勢,但是一時半會兩個人無法分出勝負,關羽設計一個拖刀計就把黃忠擒在馬下,一般的武將在打敗對手之後都會斬殺對方漲漲自己士兵的士氣。但是冷靜的關羽明白黃忠的箭術高超,可以說是天下第一,所以關羽選擇了招安。這兩件事完全就可以分析出來關於的性格並不是一個有勇無謀的人,其實他的心中也是是十分細膩。所以小編認為大意失荊州這個說法是錯誤的。
荊州一直以來都是關羽在鎮守,一般人不敢侵犯,但是孫權和曹操同時看上了富饒的荊州但是心急的曹操早早的發兵攻打荊州而孫權卻沒有展現出來,奈何關羽帶人水淹七軍曹操大敗只好退後。而孫權知道關羽與曹操一戰必然需要時間休養生息,所以趁這個時候派人過來為自己的兒子提親。關羽明白他們的意圖,不答應的話他們肯定會直接殺過來,答應的話他們就會策反自己,還是要奪荊州,這一戰無論怎樣都是逃不掉的,或許打一仗自己還能全身而退。
但是變數實在是太多了,關羽以前的做法得罪了劉封,沒有得到劉封的幫助最終身首異處讓人深深感到遺憾。並且劉備遠離荊州所以孫權更加的不顧同盟的面子,收了赤兔馬和關羽的人頭,然而這樣的結果並不是因為關羽的傲慢和大意。
劉備把荊州交給關羽是因為關羽的確實最佳人選,但是由於同時被孫曹兩家看上了荊州只一個寶地,誰都救不了關羽,而且諸葛亮並沒有料到荊州會失守,百密難逃一疏,若是劉備當時能夠料到荊州會被圍困的話,帶軍回來估計結果會發生改變。表面現象是關羽因為自己的驕傲和大意丟掉了荊州可是真實的情況卻不是這樣。一部分是是因為被兩家圍困還有一方面是變數多是讓關羽走向死亡,這大概是上天的意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