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雲長之死:過五關斬六將雲長忠勇,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

2020-12-11 騰訊網

  導語:話說《三國演義》開篇就是「宴桃園豪傑三結義」。劉備,乃漢室之後,窮困潦倒以至於販屨織席為業,張飛原是個屠夫,關羽賣棗為生。三個亂世英雄,意氣相投,桃園結義,匡扶漢室。此後,我們看到雲長沙場揚威屢建大功,最終英雄氣短,敗走麥城,為東吳孫權所殺。

  關羽「身長九尺,髯長二尺」,技藝超群,操八十二斤重的青龍偃月刀,如虎添翼。想當年,在萬軍中斬顏良,殺文丑,過五關斬六將,何其勇猛!憶往昔,英雄受困,暫時寄身於曹營,不為曹操金銀美女所動,不為曹操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的優待所惑,一旦知道劉備所在,千裡走單騎,恨不日行千裡,星夜兼程,立刻回到哥哥劉備的身邊,再後來在華容道義釋曹孟德等等,何其忠義。

  但英雄總有末路時。在跟隨大哥劉備三顧茅廬後,有了諸葛孔明的輔助,大哥劉備才佔據荊州,奪取西川,得以有了棲身之處,實力大增,從此崛起,迅速成為一支強大的勢力,立下三分天下的根基。此後,關羽長期駐守在荊州一帶,威震四方。但到了公元219年,曹操籠絡孫權,孫權在和平返還荊州無望的情況下,跟曹操聯手攻打關羽。此時,關羽腹背受敵,內外交困,形勢越來越不利。

  首先是東吳呂蒙用計,關羽大意失了荊州。呂蒙又在荊州城內以優待關羽部下家眷為計,將士們知情後無心戀戰,軍心不穩,人心渙散,戰鬥力大大降低。加上部將傅士仁和糜芳先後投降東吳,公安和南郡失守,關羽左衝右突,沒有成效,只能退守麥城,兵卒僅有三百餘人。

  為了解麥城之圍,關羽派出廖化前往上庸請求劉封和孟達增兵馳援,但兩人見死不救。待廖化到達成都告知漢中王劉備前去救援時,關羽父子已經遇害,此是後話。再說關羽困於麥城,眼見援兵無望,無計可施,只能冒險出城突圍。此後,關羽中了埋伏,父子兩人先後被孫權部下馬忠擒獲,隨後即被孫權所害,時年五十八歲。一代英雄,殞命敵手。

  值得一提的是,好馬配好鞍,英雄配駿馬。關雲長胯下坐騎,乃「馬中赤兔」之赤兔馬。此馬先前為董卓送給義子呂布,後曹操殺了呂布擁有此馬。後曹操為了籠絡關羽投降,把此馬送給他。此後關羽與赤兔馬朝夕相處,感情至深,一直追隨他南徵北戰,屢建奇功。關羽死後,孫權把此馬賜給擒獲關羽的馬忠,但赤兔馬忠於舊主,絕食數日而亡。真所謂「士為知己者死」。物猶如此,人何以堪?

  關羽之死,跟他的大意有關。當時呂蒙正為荊州有重兵把守無法向吳侯交差而託病不出。陸遜獻計,關羽上當。他不把換防的陸遜放在眼裡,把荊州大半兵力調去駐守樊城,同時荊州周邊的烽火臺也失去了警示作用早就被東吳將士化妝為商人混入,偷襲成功,最後造成荊州很快失守,接著軍心大亂,形勢反轉。另一點是聽不進忠言。劉備安排足智多謀的王甫擔任他的隨軍司馬,多次要他提防呂蒙的威脅,同時對他安排不夠盡心盡力的潘瑞鎮守荊州,提出了不同看法。但關羽剛愎自用,後來正是潘瑞受不了東吳的誘惑,獻出了荊州。正是失去了荊州要地,關羽一路不順,最後才敗走麥城,英雄隕落,令人唏噓。

  大家看了此文有什麼收穫呢?或者大家有什麼其他的看法?歡迎點讚和評論。

  作者:浮雲(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關羽失荊州,僅僅是大意嗎?主席:「他不懂統一戰線!」
    在《三國演義》中,關羽名列「五虎上將」之首,英雄蓋世,義薄雲天。即使在被殺身亡之後,關羽也享受了極高的待遇,蜀、吳、魏三國都為其舉辦了喪禮。此外,作者在以旁白視角敘事時,通常都尊稱關羽為「雲長」或「關公」,極少直呼其名。在整部《三國演義》中,只有關羽、劉備和諸葛亮有此禮遇。毛宗崗稱關羽為《三國演義》三絕中的「義絕」。
  • 「大意失荊州」的真相是真的嗎?原來我們都被這個俗話騙了幾千年
    我們有句老話叫大意失荊州,講的是三國時期關羽丟失荊州敗走麥城的故事。看過三國演義的朋友都知道當年孫劉聯盟共同擊敗曹操以後,劉備和諸葛亮使用計謀佔領了荊州,周瑜幾次派遣魯肅索要荊州都沒有成功,結果還把孫權的妹妹孫尚香嫁給了劉備,落了個「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的下場」!
  • 揭秘:一代武聖關羽敗走麥城之謎
    失敗的原因也讓後世研究頗多,下面我們就來看看,一代武聖關羽敗走麥城之謎。關羽(資料圖 圖源網絡)一是在整個敗走麥城的路途中,關羽有過三次逃跑的機會。可他為什麼要到麥城糧盡,士氣低落時才從臨沮小道上逃跑?第一次機會是在關羽攻打樊城時得知了荊州陷落的消息時,馬上派了伊籍、馬良回西川搬救兵。
  • 關羽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到底是被誰坑死?真相讓人意想不到
    同年,駐守荊州,並得以假節鉞的關羽,突然發動襄樊之戰,拉開了北伐的序幕。在這一戰之初,他先是兵圍樊城,困住了曹魏名將曹仁,之後又水淹七軍,降于禁、斬龐德,使援軍全軍覆沒,一舉威震華夏。然而好景不長,東吳在曹魏的聯合之下,突然出手攻打關羽後方,使關羽被迫敗走麥城,最終被無名小將馬忠擒殺,一代將星就此殞落。回味歷史,每每想到此事,大多數人都會唏噓不已,甚至淚溼雙目。
  • 關羽大意失荊州,荊州卻建設了一個關羽雕像,網友:這是羞辱關羽
    過五關斬六將,掛印封金,斬顏良誅文丑,水淹七軍等等數不勝數。要說關羽當時有這麼厲害嗎?關羽在三國時候,的確是戰功赫赫,但是並不是第一。在很大程度上,後人把關羽給神話了,關羽現在在人們心中,就是正義或者忠義的化身。 《三國演義》這部電視劇很多人都看過,大家都知道關羽大意失荊州,最後敗走麥城,被東吳大將呂蒙設計殺害,享年58歲。
  • 並非關羽,那麼到底是誰大意失的荊州?
    並非關羽,那麼到底是誰大意失的荊州? 眾所周知,關羽大意失荊州,可細細分析,關羽失去荊州的責任不應完全歸罪於他,關羽攻打曹操時,曾經沿江設下烽火臺以及多種防禦工事所組成的一個完整的防禦系統,可謂心思縝密,用心良苦,但百密尚有一疏,雖然荊州之失關羽的責任不可推卸,可是諸葛亮的戰略部署也是有嚴重問題的。
  • 關羽大意失荊州,是他大意傲慢麼?其實另有原因
    其中,蜀漢劉備佔據荊州九郡中的4郡面積最大,所以也就有後來所謂的關羽守荊州,實際上荊州並非全部為蜀漢所有,並且荊州一開始也並非關羽鎮守,而是有蜀漢智囊諸葛亮鎮守。 那麼,為什麼都說是關羽大意失荊州呢?
  • 借歷史名人打旅遊品牌關公大意失荊州敗在那了
    為什麼今天的荊州成了關公的大意失荊州,因為借歷史名人打旅遊品牌是普遍做法,所以三亞有了108米的南海觀音,文筆峰開發成了南宗宗壇,建了玉蟾宮。再看荊州,57.3米的關公像,擋住了荊州古城風貌。從新聞報導來看,為了追求世界之最,荊州成了關公的痛,大意失荊州成了佳話,這也說明了荊州不適合把關公像造成世界之最的根本,畢竟荊州不是關公得道成仙之地,僅是關公的大意失荊州。
  • 讀《大意失荊州》有感 幸運星小記者 施子謙
    今天,我在《三國演義》中學習了「大意失荊州」這個悲慘的故事。故事的大致情節是:關羽駐守的荊州被呂蒙使詐,關羽放鬆警惕並失掉了荊州,最後敗走麥城。這個故事讓我懂得了「驕傲使人退步,謙虛使人進步」這個大人們經常講的道理。不只是關羽,我身邊的朋友,包括我,也被「驕傲」這個看似不起眼的小惡魔打敗過,還敗的很慘呢!
  • 關羽大意失荊州的真實原因是什麼呢?
    在現代語言中,我們都已經很熟悉那句成語叫「大意失荊州」,用來比喻因疏忽大意而導致失敗或造成損失,有粗心大意、驕傲輕敵的意思。這個成語的歷史背景是三國時期,名將關羽失去荊州三郡(南郡、武陵、零陵)的典故。故事概況為:赤壁之戰後,荊州七個郡被劉備、曹操、孫權三家瓜分,劉備入蜀(四川),留關羽鎮守佔據的荊州五郡(南郡、長沙、零陵、桂陽、武陵),其中南郡是劉備向東吳借的。
  • 三國演義中的「明褒暗貶」,大意失荊州,歸罪於關二爺?
    也正是因於此,曹操也對關羽施出招攬之心,可關二爺哪裡還有這門心思,二話不說想都不用想,就選擇定要找尋大哥劉備。哪怕千裡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也在所不辭。 在千裡尋兄的路上,過五關斬六將,一氣呵成,關羽的勇者無懼氣魄體現的淋漓盡致,義無反顧的決心。現在看來,都實屬不易。其中,雖有曹操的幫助,路途艱辛還是難上加難。 「明褒暗貶」中的貶,因何而起 官渡之戰,誅顏良斬文丑引眾人議。
  • 謊言:一直說關雲長「大意失荊州,」看另外一種說法是否如此?
    一讀《三國演義》有感:關羽丟掉荊州,真的是因為自己大意嗎?事實上並非如此,在三國史中有關關羽失荊州的歷史片段記載,關羽丟掉荊州其實並不是因為自己的大意,而主要還是因為劉備勢力的主力都在益州,而留給關羽的軍隊其實只夠防守,完全沒有能力進行徵伐。
  • 關羽大意失荊州時,為什麼會敗走麥城-,直接逃回益州不行嗎
    當時襄樊前線的戰事如火如荼,益州方面並未給予任何支援,因為關羽傳到益州的情報局,全是捷報,用不著支援;還有,益州已經打了兩年多的漢中之戰,糧食匱乏,兵員疲乏,無力支援關羽,就連離關羽最近的上庸三郡劉封和孟達也不願支持關羽,因此整個襄樊之戰,關羽都是依靠荊州三郡的兵力單槍匹馬。
  • 三十六計之瞞天過海,計謀運用經典戰役,呂蒙白衣渡江,關羽敗走麥城
    陰在陽之內,不在陽之對。太陽,太陰。 翻譯:防備得十分周密,往往容易讓人鬆懈大意;經常見到的人和事,往往不會引起懷疑。把秘密隱藏在公開的事物中,而不是和公開的形式相對立。非常公開的事物中往往蘊藏著非常機密的事物。
  • 【薩沙講史堂第七百八十五期】關二哥原來是黑鍋之王?大意失荊州的...
    原標題:【薩沙講史堂第七百八十五期】關二哥原來是黑鍋之王?大意失荊州的其實是劉備(歷史系列第328講)大意失荊州的,其實是劉備?荊州之戰,是三國時代的一場關鍵戰役,也是劉備集團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千百年來被尊為「武聖」的關羽,不僅在這場敗仗中丟了性命,還留下了一生之中的最大汙點。而「大意失荊州」也從此成為了一個成語典故,用來比喻因驕傲輕敵和疏忽大意而導致的失敗或損失。近年來,很多歷史研究者翻出了各種文獻記錄,指出關羽丟荊州其實是由於實力不濟,並非其自身大意的問題。
  • 關雲長大意失荊州?而這口「鍋」不該他背,看看蜀漢君臣做了什麼
    前言:公元219年,關羽揮師北上發動"襄樊之戰",陷襄陽圍樊城,滅了龐德與于禁,水淹七軍威震華夏,給予曹操集團重創。就在關羽打擊曹軍之時,吳國呂蒙"白衣渡江",從背後偷襲了關羽,腹背受敵的關羽無奈敗走麥城,最終其父子二人落得悽慘下場,蜀國也在此時,丟了荊州三郡元氣大傷。
  • 關羽大意失荊州,是怎麼「大意」的?「荊州事件」的主謀又是誰?
    在這十年中,劉備收服了馬超,集齊了他的「五虎上將」,隨著龐統的來投,他的身邊「臥龍鳳雛」亦是比翼雙飛,兵強馬壯的劉備,逼降劉璋,佔據了蜀地,強佔荊州,讓孫權敢怒不敢言,攻佔關中,讓曹操嚇得差點遷都……但隨著關羽「大意」失荊州,蜀漢的高潮戛然而止,關羽為何會「大意」?「荊州事件」的主謀又是誰?
  • 「大意失荊州」這個鍋關羽背了1800年,劉備應該承擔主要責任
    在公元214年以前,諸葛亮、張飛、趙雲等蜀漢核心力量均在荊州駐守,因此在這一時期,關羽最主要的功績就是「總督」荊州,重修江陵城、在江北岸構築起了防禦工事,同時輔以江南岸的軍事要塞「公安城」,兩城互成犄角之勢拱衛荊州、固若金湯。
  • 關羽大意失荊州失去的更是蜀國的半壁江山,荊州對蜀國重要在哪了
    如果你只有一個半州,丟了半個,肯定心疼的要死。二是因為劉備帳下很多人才來自於荊州,劉備本人受到荊州世家大族不少支持。比如諸葛亮就有很深厚的荊州背景,馬良、馬謖兄弟也是出生於荊州。如果沒有了荊州劉備卻無動於衷的話,蜀漢的這一些來自於荊州的人才會怎麼想呢?他們還會把劉備當成自己人嗎?三是荊州這個地理位置實在是太好了。
  • 關公大意失荊州,別成為一本糊塗帳
    關公大意失荊州,別成為一本糊塗帳 文|清哲木 關公大意失荊州,即三國時期,名將關羽失去荊州三郡(南郡、武陵、零陵)的典故。赤壁之戰後,荊州七個郡被劉備、曹操、孫權三家瓜分,劉備入蜀,留關羽鎮守佔據的荊州五郡(南郡、長沙、零陵、桂陽、武陵),其中南郡是劉備向東吳借的。劉備得到蜀川後,將長沙、桂陽兩郡還給了孫權。後來關羽出兵攻打曹操的襄樊地區,孫權派呂蒙乘虛偷襲荊州三郡(南郡、武陵、零陵)失陷,導致荊州三郡失陷。大意失荊州,現比喻因疏忽大意而導致失敗或造成損失,有粗心大意、驕傲輕敵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