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沙講史堂第七百八十五期】關二哥原來是黑鍋之王?大意失荊州的...

2020-12-11 手機鳳凰網

原標題:【薩沙講史堂第七百八十五期】關二哥原來是黑鍋之王?大意失荊州的其實是劉備(歷史系列第328講)

本文作者為黃昏深處,主編為薩沙,如果轉載請務必註明

黃昏看三國0022. 大意失荊州的,其實是劉備?

荊州之戰,是三國時代的一場關鍵戰役,也是劉備集團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千百年來被尊為「武聖」的關羽,不僅在這場敗仗中丟了性命,還留下了一生之中的最大汙點。而「大意失荊州」也從此成為了一個成語典故,用來比喻因驕傲輕敵和疏忽大意而導致的失敗或損失。

近年來,很多歷史研究者翻出了各種文獻記錄,指出關羽丟荊州其實是由於實力不濟,並非其自身大意的問題。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在丟荊州這件事情上,究竟誰應該負主責?而作為荊州的軍事總指揮,關羽就真的沒有任何的責任?

帶著這些疑問,我們還是翻開史料記載,從幾個方向上去分析一下。

按照《三國演義》的說法,關羽舉兵出擊,攻打樊城,是因為自身的傲氣。他眼紅張飛,黃忠,趙雲等同僚,在入蜀戰役中屢建戰功,而自己駐守荊州,只守不攻,毫無寸功。故而他也要率軍攻城掠地,來證明自己的能力,鞏固自己的地位,尤其是維持其「五虎上將之首」的稱號威望。

其實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們已經分析過關羽其人,他固然有幾分桀驁,但在忠心這一點上是沒得說。真要像小說中說的那樣,關羽傲氣到了敢於抗令,甚至在軍國大事上都敢自作主張的地步,那劉備會讓他鎮守荊州?換句話說,劉備既然都把荊州交到關羽手裡,那至少說明他信任關羽,而且關羽也會事事聽命於他,盡忠職守。

所以,所謂關羽為了爭功,不聽劉備號令,擅自進攻曹軍的說法,完全站不住腳。

我們再來看看,《三國志-蜀書-關羽傳》的記載:「二十四年,先主為漢中王,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這一段的意思是說,劉備給關羽升官,並授予了他符節黃鉞,等於是給了他總領各路軍馬的權利。很明顯,是劉備給關羽下了命令,讓他率軍進攻樊城,而關羽僅僅是奉命行事而已……

劉備為什麼要給關羽下這樣的命令?他難道不知道,這樣會有多大的危險?

鎮守樊城的是曹仁,一向以防守強悍而聞名。

就關羽那幾萬人馬,就算是傾巢而出也未必有絕對勝算。

更別說,旁邊還有東吳這個不穩定因素,孫權可是一直都捏著借據,要求劉備兌現之前「拿下益州,即還荊州」的承諾。

其實,早在一年前,劉備剛拿下益州的時候,孫權就來討還過荊州,而且雙方已經兵戎相見。劉備原本想拉開架勢和江東軍大幹一場,但迫於北方的軍事壓力,不得不割地講和,將主要兵力都調到漢中一線,和曹操對峙。

此時的荊州,由於長沙、零陵、桂陽三郡都被孫權拿下,還在劉備控制下的不過湘江以西的三郡,地盤尚不足原來的一半……現在,關羽幾萬人馬守在這裡,倒還算安全,畢竟地盤不大,現有的兵力可以做到嚴密防守,孫曹兩家都不敢輕舉妄動。

然而,如果關羽率軍離開荊州,反守為攻,就會一下子打破現有的戰略平衡。不管是他進攻孫曹之中的哪一家,都可能被另一家趁虛而入,搶佔荊州襲了後路,到時候別說是地盤難保,就連自己都難以全身而退。

關於這些問題,劉備不可能不知道。他命令關羽冒險出擊的可能性只有一個,那就是他這邊的戰事吃緊,在漢中陽平關這一線上,他已經頂不住曹操的進攻。讓關羽出兵的目的,就是迫使曹操分兵作戰,以減輕漢中這邊的軍事壓力……

我們再來說說漢中之戰,按照《三國演義》的說法,劉備這一戰打得是順風順水:諸葛亮妙計頻出,黃忠斬了夏侯淵,張飛打敗張郃,魏延還一箭射中曹操面門,老曹兩顆門牙從此光榮下崗……其實,真正的漢中之戰,完全是一場比拼耐力的消耗戰。劉備雖然佔有蜀中地利,但畢竟是以一州地盤在硬扛大半個天下,實力相差非常巨大。

曹操知道,要是讓劉備佔據了荊州和益州,有了穩定的根據地,以後再想要消滅他,就難上加難。所以,他必須要趁劉備在蜀中立足未穩之時,對其施以巨大的軍事壓力,儘量將其剿滅在襁褓之中,才能永絕後患。

而劉備這邊,為了頂住曹操大軍的壓力,只能不斷透支蜀中的人力物力,幾乎已經到了「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的地步。而且這還不算什麼,劉備最大的隱患是在糧草儲備上,因為之前劉璋在蜀中所積攢的那麼些家當,已經基本耗光。為了繼續支撐戰場態勢,劉備不得不橫徵暴斂,搞得新收的兩川之地民憤四起,怨聲載道……

所以說,劉備也是出於無奈,才不得不讓關羽主動出擊。

雖然這樣要冒著丟掉荊州的危險,但是對於左支右拙的劉備來說,已經沒有更好的辦法……

說完了劉備的戰略,我們又來說關羽。

應該說,關羽一開始的表現是非常不錯的。雖然進攻樊城不利,但是卻巧借暴雨水勢,將曹操派來的援軍全數殲滅,還生擒了曹軍主將于禁龐德。正所謂「水淹七軍」,簡直算得上教科書式的「圍點打援」範例。毫無疑問,這樣的戰果不但達到了劉備的戰略目的,還大大超出了預期。曹操不得不繼續分兵救援樊城,對漢中的進攻步伐也就此放緩,令劉備這邊贏得了喘息之機。

既然戰略目的已經達到,那關羽下一步應該怎麼辦呢?

正確的做法是,關羽應該利用水淹七軍大勝的餘威,同時震懾孫曹兩家,然後迅速撤兵,加強防守。同時,派出多股小規模的部隊充作疑兵,從各方面繼續騷擾曹軍,打的贏就打,打不贏就跑,這樣既能鞏固前期戰果,也能迷惑敵人,讓其摸不清自己的戰略動向,更令東吳不敢輕舉妄動。

然而很顯然,關羽誤讀了劉備的戰略用意,將劉備原本計劃中的「策應戰」,打成了拼死拼活的「進攻戰」。

我們翻開《三國志》,結合《關羽傳》,還有《徐晃傳》,《呂蒙傳》,《陸遜傳》等傳記,去大致還原一下,關羽失敗的過程。

關羽借著大勝的威風,先是拒絕了孫權的聯姻(這點其實做得沒錯),然後率荊州軍主力北上,繼續圍攻樊城,結果中了徐晃的疑兵之計,被拖在偃城舉棋不定,後來還被徐晃打了個長驅直入。

另一方面,呂蒙裝病騙過了關羽,暗地裡白衣渡江,佔領了烽火臺,掐斷了關羽的情報系統。

再一方面,關羽又中了陸遜的「笑裡藏刀」之計,表面上給關羽戴高帽,拉關係,實際上陸遜卻偷偷率兵佔領了南郡西邊的秭歸夷道,從另一個方向上合圍了關羽。

最後,被關羽任命防守大後方的糜芳和傅士仁,也被成功策反,南郡和公安兩座城池,兵不血刃被呂蒙佔有……

荊州就這樣完全落入了孫權之手,而關羽的幾萬人馬進退兩難,前有曹軍的徐晃曹仁,後有江東的呂蒙陸遜……在四面八方都被合圍的態勢下,一支孤軍又能有何作為?糧草斷絕,士卒逃散,只能是全軍覆沒,敗走麥城的結局。

看得出,關羽無論是戰略上大局觀,還是戰術上的用兵水平,其實都不咋樣。他並沒有違抗劉備的命令,但是卻誤解了劉備的戰略意圖。也許,他並沒有像《三國演義》上所描述的那樣,傲氣貪功,自作主張出擊。但他確實是在水淹七軍的大勝過後,頭腦飄飄然,萌發了進一步擴大戰果的冒進思想。

他並沒有想到,既然劉備命令他出擊的戰略目的已經達到,那麼接下來最重要的,就是荊州的得失。要是真的能領會,並遵照劉備的戰略思想,在水淹七軍過後採取正確的戰術,完全有可能避免城破身亡的結局。

當然,也僅僅是有可能,畢竟無論是曹操還是孫權,軍事實力都遠遠強於關羽這邊的幾座城池和幾萬人馬。若他們真心想以武力攻取,關羽在實力不足又外無援兵的窘況下,守不住的可能性也是更大的。只不過,這再怎麼也比冒然而出,被人端了老窩要來得好。死守頑抗到最後,就算是失了荊州丟了性命,那也是寧死不降的英雄,不至於被後人冠以「大意」二字,還成了流傳千古的反面教材典型……

綜上所述,關於荊州的丟失,固然是源於劉備的戰略冒險,但關羽作為具體的戰役指揮官,同樣要負有戰術上失誤的責任。具體說來,在丟荊州這件事情上,劉備應負戰略上的主責,但這是他實力弱小的無奈,可以理解。

而關羽,雖然只負戰術方面的次責,但卻是無可推卸的……不過,這大概也就是關羽真實能力的體現,被後世尊為「武聖」的他,其實也就一普通將軍的水平。缺乏戰略眼光的他,無法獨當一面,統兵大將的職務對他來說,是小材大用了……

PS:荊州的丟失,使得諸葛亮當年定下的《隆中對》,徹底成為泡影。「先取荊州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勢」,想不到到頭來,卻是為了保住益州,犧牲了荊州……

其實歸根結底,這還是實力上的差距,作為弱小一方的劉備,面對曹操這樣強敵,不得不採取戰略上的冒險,以求出奇制勝。事實上,劉備的冒險已經達到了目的——保住益州,雖然付出的代價很大,但也是他必須要接受的……

相關焦點

  • 【薩沙講史堂第六百五十九期】84年新加坡離奇案件:壯漢被女人殺掉...
    【薩沙講史堂第六十三期】《盲井》真實原型:潘申寶、餘貴銀團夥殺死52人詐騙煤礦 上集 (你不知道的大案第2講) 【薩沙講史堂第六十三期】《盲井》真實原型:潘申寶、餘貴銀團夥殺死52人詐騙煤礦 下集 (你不知道的大案第2講) 【薩沙講史堂第六十七期】被92式步兵戰車轟斃的歹徒張紅賓 (你不知道的大案第3講)
  • 三國演義中的「明褒暗貶」,大意失荊州,歸罪於關二爺?
    「二十四年,先主為漢中王,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三國志這樣記載道,足以見得關羽在三國時期那個風雲動亂時局中的地位和影響力。 而作為撰寫《三國演義》這本名著的作者羅貫中,在書中描述的故事裡,對於關羽、關二爺的描述也是非常之精彩,可後來的人卻說關羽並不是那麼完美,何出此言,跟著刀掌門不妨一探究竟。 關羽的英勇形象,後世譽為「關公」 溫酒斬華雄是《三國演義》中關羽封神的第一戰,一戰成名。
  • 並非關羽,那麼到底是誰大意失的荊州?
    並非關羽,那麼到底是誰大意失的荊州? 眾所周知,關羽大意失荊州,可細細分析,關羽失去荊州的責任不應完全歸罪於他,關羽攻打曹操時,曾經沿江設下烽火臺以及多種防禦工事所組成的一個完整的防禦系統,可謂心思縝密,用心良苦,但百密尚有一疏,雖然荊州之失關羽的責任不可推卸,可是諸葛亮的戰略部署也是有嚴重問題的。
  • 新時代我們不要「大意失荊州」
    荊州之名源於《尚書·禹貢》:「荊及衡陽為荊州」,荊州作為中國古九州之一,是春秋戰國時期楚國都城所在地。在建城3000年的歷史中,荊州見證了波瀾壯闊三國史。先在名篇《隆中對》中曾這樣描述東漢末年和三國時期的荊州的重要地位:「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後有有西蜀名將關羽在此地「大意失荊州」的典故;在李白的詩篇《早發白帝城》中共也有「千裡江陵一日還」的名句、足可見,荊州這一座1982年國務院公布的24座全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之一的名城所承載的深厚歷史文化。
  • 「大意失荊州」的真相是真的嗎?原來我們都被這個俗話騙了幾千年
    我們有句老話叫大意失荊州,講的是三國時期關羽丟失荊州敗走麥城的故事。看過三國演義的朋友都知道當年孫劉聯盟共同擊敗曹操以後,劉備和諸葛亮使用計謀佔領了荊州,周瑜幾次派遣魯肅索要荊州都沒有成功,結果還把孫權的妹妹孫尚香嫁給了劉備,落了個「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的下場」!
  • 借歷史名人打旅遊品牌關公大意失荊州敗在那了
    張道陵白玉蟾為何名傳千古,因為人家講道法自然。林默娘為什麼成了媽祖,影響千古,名傳海內外,因為漁民敬媽祖為海上保護神,再加上歷代帝皇敕封,所以媽祖文化從宋朝開始興起,鼎盛於元明清三朝、繁榮於當代,故福建莆田湄洲媽祖廟名傳海內外,奉為祖廟,分靈世界各地影響海內外。
  • 「關羽大意失荊州」的荊州是哪裡?許多人都想錯了!
    三國爭霸時魏蜀吳都想得到荊州,荊州是現在的哪些地方?「關羽大意失荊州」的荊州是哪裡?許多人都想錯了!東漢末年,天下群雄並起,經過連年混戰後,最終形成了魏蜀吳三足鼎立之勢。在三國爭霸戰中,有一個地方是曹操、劉備與孫權多次爭奪之處,那就是「荊州」。《三國演義》中,神勇無敵的關羽晚年所犯的最大錯誤,就是失了荊州,結果,引發了劉備東徵兵敗,從而改變了三國格局。荊州最早是東漢宗室劉表的地盤。劉表,字景升,西漢魯恭王劉餘之後,東漢末年的名士、軍閥。
  • 關羽大意失荊州失去的更是蜀國的半壁江山,荊州對蜀國重要在哪了
    二是因為劉備帳下很多人才來自於荊州,劉備本人受到荊州世家大族不少支持。比如諸葛亮就有很深厚的荊州背景,馬良、馬謖兄弟也是出生於荊州。如果沒有了荊州劉備卻無動於衷的話,蜀漢的這一些來自於荊州的人才會怎麼想呢?他們還會把劉備當成自己人嗎?三是荊州這個地理位置實在是太好了。
  • 關羽大意失荊州 一夜白頭
    關羽大意失荊州 一夜白頭 2020-12-09 17:55
  • 關羽大意失荊州,荊州卻建設了一個關羽雕像,網友:這是羞辱關羽
    《三國演義》這部電視劇很多人都看過,大家都知道關羽大意失荊州,最後敗走麥城,被東吳大將呂蒙設計殺害,享年58歲。對於丟失荊州,這可能是關羽這輩子最大的失誤了。我們現在也可以猜想一下,關羽丟失荊州,他自己肯定是捶足頓胸,懊惱不已,感覺很沒面子。為什麼這麼說呢?大家都知道,關羽這個人一生非常傲慢,有些許的目中無人,就是能讓關羽看上眼的人或者物品不多。
  • 關羽大意失荊州,是他大意傲慢麼?其實另有原因
    其中,蜀漢劉備佔據荊州九郡中的4郡面積最大,所以也就有後來所謂的關羽守荊州,實際上荊州並非全部為蜀漢所有,並且荊州一開始也並非關羽鎮守,而是有蜀漢智囊諸葛亮鎮守。 那麼,為什麼都說是關羽大意失荊州呢?
  • 大意失荊州,荊州是怎樣的一個地方?
    尤其在東漢末年三國時期,關羽「大意失荊州」,讀過《三國演義》的人想必對這並不陌生。在當時,為何魏、蜀、吳均對荊州虎視眈眈,蠢蠢欲動?三國時期,荊州地處於曹劉孫三國邊界,是一個關鍵的地點。每一個國家都想為自己爭取能夠帶來最大利益的領土,這將會為他們以後統一南北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麼大的誘惑,試問哪一個國家想要放棄?
  • 關羽大意失荊州,但卻給蜀國帶來四名人才,他們都是誰?
    這些戰役有的是以少勝多,有的是以謀略取勝,當然也有一些因為大意而失敗的。說起關羽,大家都會想到他是一個驍勇善戰的將軍,但是在關羽的一生當中也曾有過失敗的時候。大意失荊州是《三國演義》裡一個重要的故事,因為這個故事是三國徵戰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從那之後蜀漢就開始走起了下坡路。大意失荊州主要講的就是在赤壁之戰之後,荊州被瓜分。劉備在去打劉璋的時候,讓關羽守好自己佔領的荊州五個郡,但是關羽卻要去打曹操。
  • 關公大意失荊州,荊州不可貪大而毀了關公
    央視評荊州巨型關公像是褻瀆歷史文化【關公大意失荊州,荊州不可貪大而毀了關公】湖北荊州巨型關公雕像引發關注,專家開始論證搬移選址方案。這個教訓,荊州相關決策者必須埋單。把關公搞成了違法建築,這就是對歷史文化的無形褻瀆和有形破壞!
  • 關雲長之死:過五關斬六將雲長忠勇,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
    在跟隨大哥劉備三顧茅廬後,有了諸葛孔明的輔助,大哥劉備才佔據荊州,奪取西川,得以有了棲身之處,實力大增,從此崛起,迅速成為一支強大的勢力,立下三分天下的根基。此後,關羽長期駐守在荊州一帶,威震四方。但到了公元219年,曹操籠絡孫權,孫權在和平返還荊州無望的情況下,跟曹操聯手攻打關羽。此時,關羽腹背受敵,內外交困,形勢越來越不利。
  • 關羽大意失荊州,是怎麼「大意」的?「荊州事件」的主謀又是誰?
    在這十年中,劉備收服了馬超,集齊了他的「五虎上將」,隨著龐統的來投,他的身邊「臥龍鳳雛」亦是比翼雙飛,兵強馬壯的劉備,逼降劉璋,佔據了蜀地,強佔荊州,讓孫權敢怒不敢言,攻佔關中,讓曹操嚇得差點遷都……但隨著關羽「大意」失荊州,蜀漢的高潮戛然而止,關羽為何會「大意」?「荊州事件」的主謀又是誰?
  • 關羽大意失荊州,劉備會不會怨恨關羽,為什麼
    關羽大意失荊州是三國中的標誌性事件,從此以後,蜀漢進入了衰弱期,關羽失荊州還引發了劉備伐吳的夷陵之戰,最終劉備戰敗,5萬精銳全軍覆沒,劉備帶著極少數人狼狽逃回永安宮,當劉備身心疲憊地躺在永安宮中時,當劉備回憶他這一生的奮鬥拼搏時,當劉備想起自己當初任命關羽為荊州軍政一把手時,心中是否會存在對關羽的怨恨
  • 關公大意失荊州,別成為一本糊塗帳
    關公大意失荊州,別成為一本糊塗帳 文|清哲木 關公大意失荊州,即三國時期,名將關羽失去荊州三郡(南郡、武陵、零陵)的典故。赤壁之戰後,荊州七個郡被劉備、曹操、孫權三家瓜分,劉備入蜀,留關羽鎮守佔據的荊州五郡(南郡、長沙、零陵、桂陽、武陵),其中南郡是劉備向東吳借的。劉備得到蜀川後,將長沙、桂陽兩郡還給了孫權。後來關羽出兵攻打曹操的襄樊地區,孫權派呂蒙乘虛偷襲荊州三郡(南郡、武陵、零陵)失陷,導致荊州三郡失陷。大意失荊州,現比喻因疏忽大意而導致失敗或造成損失,有粗心大意、驕傲輕敵的意思。
  • 毛主席說關羽愚蠢可悲,那麼誰才是大意失荊州的根本責任人呢?
    劉備奪得西川益州和東川漢中,自立漢中王后,冊封關羽為漢壽亭侯、前將軍、五虎上將之首,關羽可謂志得意滿,春風得意,不久奉兄王劉備和軍師諸葛亮的命令,率軍攻打襄陽和樊城,輕鬆攻佔襄陽,但是被小小的樊城絆住了腳,雖然水淹七軍、威震華夏,斬龐德、俘于禁,卻幾度攻不下城,還受了傷,刮骨療毒。曹操嚇得幾次想遷都,最後用計誘使東吳孫權拜呂蒙呂子明為大都督,白衣渡江連夜偷襲荊州,解了樊城之圍。
  • 你認為「大意失荊州」真的是關羽的責任嗎?
    丟失荊州,關羽有責任,但絕不是全責,更談不上「大意」。我們先說三國時期的荊州,它並不是現在的湖北荊州這樣一個城市,而是荊州七郡(後來增加襄陽郡、章陵郡共九郡),包括南陽郡、南郡、江夏郡、零陵郡、桂陽郡、武陵郡、長沙郡。荊州七郡,也並非為三國一家獨佔,而是三家瓜分。